myojin8888 のすべての投稿

2630 83.P0462 竹林钞 (2卷)〖日本道教显意撰〗

分类:20.续诸宗部
点击数:643
No.2630
竹林钞卷上目录

第一。废立行成事
第二。观佛念佛事
第三。念佛王三昧事
第四。即便当得事
第五。领解后归平信事
第六。六字法门事
第七。机法一体事
第八。三心事
第九。圣道净土事
第十。自力他力事
第十一。二种信心事

竹林钞卷上

注 日文末输入
竹林钞卷下目录

第十二。六字妙解钞
第十三。念佛三昧为宗事
第十四。一心归命事
第十五。十劫正觉事
第十六。净土顿教事

竹林钞卷下

2629 83.P0425 净土宗要集 (3卷)〖日本道教显意撰〗

《大正藏》第83卷No.2629
净土宗要集卷之上目录(西山流)

教相

  一。净土宗意。立几教相判一代之事。
  一。舍圣道诸行一向专称名号。犹可有名自力事。
  二。圣道净土二门。实有难易胜劣不同之事。
  三。自力他力二义者。就教法为论。为当依行者安心事。
  四。净土教相者。限唯净土门欤。为当亘圣道净土二门事。
  五。一代八万教悉为净土一乘方便之事。
  六。圣道净土难行易行自力他力者。依何证据立事。
  七。法华一乘为净土方便之事。
  八。净土教相顿渐二教摄之事。
  二。和尚所立净土门。但于释迦一佛说论之事。
  九。善导和尚意。立二尊二教义之事。
  十。二尊教外立证诚教之事。
  十一。弥陀教者。约弥陀所说之事。
  十二。释迦教者。亘圣道净土一代教之事。
  十三。释迦教者。亘观佛念佛两三昧之事。
  三。净土所依经论有几之事。
  十四。三部经各有异译之事。
  十五。三部经说时何前之事。
  十六。三部经有胜劣之事。
  十七。三部经同劝三心之事。
  十八。三世诸佛出世成道时。必说净土三部经之事。
  十九。三部经同法华已前说之事。
  二十。三部经首题如来自说之事。
  二十一。六部往生经者何等之事。
  二十二。六部往生经取般舟经之事。
  二十三。六部往生经取随愿往生经之事。
  二十四。三部经意同明观佛念佛二义之事。
  二十五。三部经唯限如来自说之事。
  二十六。三部经正宗所被机。在世得益人为正之事。
  四。净土教意立几宗之事。
  二十七。观佛三昧者。但限正报观之事。
  二十八。念佛三昧者。废定散十六观门别立之事。
  二十九。观佛三昧意。定散十六俱名观之事。
  三十。观佛三昧为宗者。以观佛为念佛方便义上建立宗义之事。
  三十一。于念佛立观名之事。
  三十二。以念佛为能诠。观佛为所诠义有之事。
  三十三。观佛三昧者。于念佛未显之方便位立之事。
  三十四。观佛念佛两三昧者。于一机上论之事。
  三十五。观佛念佛二种三昧。各论得益之事。
  三十六。念佛三昧者。指本愿名号之事。
  三十七。观佛三昧修行者。但观佛身相好之事。
  三十八。观佛念佛两三昧。以何物为体之事。
  三十九。念佛三昧者。以念佛为方便得三昧之事。
  五。观经所立定散与一代所说定散全异之事。
  四十。今经所明定散二法。为释迦异方便说为当为出弥陀弘愿中之事。
  四十一。引何文为定散二善证诚之事。
  四十二。定散二善教法。何机受之事。
  四十三。韦提希夫人请问。亘定散二善之事。
  四十四。今经所明定善。亘思惟正受之事。
  四十五。三福九品者。约散善中方便行成不同之事。
  四十六。序正二段所明三福。其体同之事。
  六。净土所依三部经。以实相为体之事。
  七。净土所用教相。三乘一乘何之事。
  四十七。顿教一乘名。亘观佛念佛之事。
  四十八。一乘教者。比挍显胜一乘之事。
  四十九。法华一乘净土一乘同异之事。
  五十。净土事理二教所摄之事。
  八。就观经所明观门。云何判依正二报通别真假之事。
  五十一。净土宗意许真假一体依正之旨之事。
  五十二。日想观者。依正总假观之事。
  五十三。通别真假依正二报中。取三辈观之事。
  五十四。第八观形像者。指泥木彩绘形像之事。
  五十五。华座观者。依正二报中何之事。
  五十六。华座者。敷宝池中央之事。
  五十七。华座者。亘三尊所座之事。
  五十八。华座者。酬因位别愿所诚之事。
  五十九。正报假观亘通别二种庄严之事。
  六十。第十三杂想观者。真假交杂故云立杂想名事。
  六十一。就十三观正宗要观者。为何观之事。
  九。如来付属要法。唯限念佛一法之事。
  六十二。三部经同付属名号之事。
  六十三。观经定散文中所说念佛。本愿念佛之事。
  六十四。如来出世本怀。唯限念佛一法之事。
  六十五。观经流通付属念佛。定散外念佛之事。
  六十六。付属念佛者。唯限口称名号之事。
  六十七。比校显胜念佛。观佛三昧意之事。
  六十八。全非比挍念佛。为释迦意之事。
  六十九。念佛万行相对时。以何名广大之事。

净土宗要集卷之上目录(终)

净土宗要集卷之上(西山流深草义)。

教相

  一。净土宗意。立几教相判一代耶。
  答。净土宗中有多教相。且依安乐集意。者。立二门教判摄一代。所谓圣道门净土门也。
  一。舍圣道诸行。一向专称名号犹可有名自力事耶。答。既言一向专称。更不可有自力之名。若其犹带自力心者。亦未可名一向专称也。宗家释云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即此意也。
  二。圣道净土二门。实有难易胜劣不同耶。
  答。既分二门。必可有难易等异。若无此异者。亦不可分二门教相也。但胜劣义学者异论。若依一义许有胜劣。例难易义可准知之。
  三。自力他力二义者。就教法为论。为当依行者安心耶。答。问辞不审。言教法者。谓行法欤。若尔自力他力之义容通心行。先约行者。念佛他力。本愿行故。诸行自力。随缘善故。次约心者。纵是念佛心住自力。亦属自力诸行门摄。诸经念佛多在斯(矣)纵是诸行心归他力。亦同念佛他力因行。净土诸行正在斯(焉)。
  四。净土教相者。限唯净土门欤。为当亘圣道净土二门耶。答。此问不审。且言净土教相者指何法乎。若指向说净土宗所立二门教名净土教相者。何足问言亘二门乎。若指彼二门中净土门教名净土教相者。复何足问言限净土门乎。虽然推问者意。欲问圣道教相亦依净土宗义判欤。若尔可言然也。难行易行自力他力等教相。皆依净土宗意判之。圣道诸宗未辨此等义相故也。又此问意。若欲问彼圣道诸教理实亦皆净土教者。亦应答言。非无此义。如宗家释云门门见佛得生净土。即其证也。
  五。一代八万教悉为净土一乘方便耶。答。此有异义。今且可存片片之义。若依二门各别之义。处别·时别·对机别·利益别。故彼诸教必不为今净土方便。若依二教一致之义。大悲临化偏为常没。种种方便发起众生无上信心。门门见佛得生净土。故一代教莫非净土成佛之门。此义已举祖训述竟。更有何疑者乎。
  六。圣道净土难行易行自力他力者。依何证据立之耶。答。安乐集意。依龙树菩萨十住毗婆娑论难行易行定判。立二门教。辨其自力他力义也。但其自力他力名言别有出处欤。圣道净土名言散在此彼诸经中耳(云云)七。法华一乘为净土方便乎。答。此与前问总别虽殊。片片之义准例可知。又彼法华与今净教。同名一乘。探其实道应理无二。若尔何论彼此权实。故宗家释常依彼经开示悟入。成此净土一乘之义。故或可言。若望机情二教别故。有作方便不作方便片片之义。若望佛意。法体无殊。彼即是此。此即是彼。何论方便非方便也。故经云如说修行即往安乐。法华三昧发愿文。云愿临命终心不乱正念往生安乐国等。思之。
  八。净土教相顿渐二教摄耶。答。问意云何。若指前二门中净土门教。于此顿渐二教之中。随一问其摄不摄者。宗家自判顿教摄也。然有难云。顿渐二教他宗所用。何以今经许彼所摄。此难非也。二藏渐顿名出经论(二藏名出地持论等。顿渐名出楞伽经等)南北诸宗莫不通用。且如天台自虽细判五时八教。亦依此二教相判摄(云云)今意亦然。自宗虽有二门教相二尊教义。亦依此二论其判摄。此乃不问圣道净土。若明渐修。皆摄为渐。若明顿悟。总摄名顿。非于圣道先立渐顿。将此净教往摄于彼。故若释彼华严等经。亦应问言二藏二教是何所摄。如是随其经经说相。亦应答言此是顿教摄·此是渐教摄·此是渐顿摄。然有人云。今言此经顿教摄者。许今经是华严部摄等。此义甚非。尤足可笑。若如所解。又以何经为菩萨藏本。而言此经是彼所摄耶。
  二。和尚所立净土门。但于释迦一佛说论之耶。答。非但释迦一佛所说。故玄义云。十方恒沙佛。六通照知我。今乘二尊教。广开净土门(文)。
  九。善导和尚意。立二尊二教义耶。答。问辞不宜欤。初问既只言和尚。今更不可指其讳也。又就今乘二尊教文。世有二教一教之论。而今问端似自许有二教之义。而问和尚立不立意。异义之徒岂受此问乎。虽然今且答此问者。可言和尚意立二尊二教义也。何以知者。序题门云。娑婆化主广开净土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弘愿等。即其证也。然有义云。释迦广开要门即显弥陀弘愿。非谓弥陀自显弘愿等者。甚乖释义。若如所解。可言显彰弥陀弘愿。何言弥陀显彰弘愿。知读文者勿乱句(矣)下释云。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乃至)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等。摄益分齐二教宛然。若有明眼请审之。
  十。二尊教外立证诚教耶。答。若以佛说通名教者。非无此义。故诸文中弥陀释迦十方诸佛。如次配为大经观经弥陀经主。但以诸佛证诚之说。所诠宗趣。摄益分齐不越二尊教意。故若欲辨教相差别。只依二尊教义而已。故玄义云。十方恒沙佛。六通照知我。今乘二尊教。广开净土门。乃至序题门唯标二尊教。不明三教也。
  十一。弥陀教者。约弥陀所说耶。答。尔也。但立此义异解不同。有云。弥陀因中自说本愿故。云弥陀所说教也。此恐不然。序题门意于观经中立此二教。岂指昔说为今教乎。应知释意依今经中第七观初建立此教。彼佛应声立空现者。显彰本愿别意故也(云云)然其所彰别意弘愿。还如大经广分别说。故云弘愿如大经等。非谓观经无此教故依彼昔说立此义也。又一义云。于光台中有此教义(云云)此义意者。第七观初所现佛体。以为实在光台中故。与前义意终不违也。又一义云。弥陀自说出般舟经。
  故观念法门依经明念佛三昧(云云)若知玄义依观经立二尊教已。引彼同此明其行者。亦无所违。若言观经无此自说故。依彼经立此教者。则不可也。然有难言。第七观初虽现无说。何依彼文立此教耶。此难一往也。诸佛说法非直口音故下释云或六根通说相好亦然等(云云)。
  十二。释迦教者。亘圣道净土一代教耶。
  答。尔也。要门所摄定散二善。即彼一代诸教行故。应知三福即其人天三乘法也。思之。
  十三。释迦教者。亘观佛念佛两三昧耶。
  答。此应分别。若问亘二行者。可言应亘。若问亘二宗者。可言不亘。此教分齐虽说念佛。未为宗故。若宗念佛。即是弥陀教分齐故。是以释云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专称(云云)又一义云。释迦教中有文有义。文宗观佛不宗念佛。义宗念佛不宗观佛。是故应答。此教虽亘观佛念佛。而不相并以为宗也。此与前义似异而同。细思可了。
  三。净土所依经论有几耶。答。此宗所依有正有傍。三经一论是其正依。傍依经论不可备举。总而言之。一代经论莫非皆是傍依摄也。然观念法门傍正并举。略出六部往生经(矣)。
  十四。三部经各有异译耶。答。依贞元录。大经小经各有异译。观经无之。大经异译现有四本。大宝积经无量寿会·大阿弥陀经·平等觉经·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也。于中无量寿会愿数文相多同今本。弥陀·平等二十四愿。文相亦异。庄严愿数不满四十。定数难见。余文亦异。依之而推。虽言同本未可全同。恐是随机见闻不同结集亦别。故今且依今本为定名正依经。小经异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文虽多同不专称名。亦言思惟。如是同异亦须斟酌。观经首题似有多本。观字上下佛字有无。虽有此异非别译也。
  十五。三部经说时何前耶。答。此事难知。诸师异说。大经观经互论前后。阿弥陀经共许最后(可见憬兴观经疏等)今者且依一家诸文。所列次第大经为先。观经为次。小经为后。何以然者。本愿宗源义当初说。观门方便义当次说。舍摧证实义当后说。依此道理如是说也。然憬兴云。大佛异译弥陀经云。佛说经时。阿阇世王太子。与五百长者子持盖献佛。同发愿等。以知。阇王杀父自即王位。立大子已方说大经(取意)今会彼者。彼经虽言大经异译。愿数不同。文相亦异。恐是机见自成前后。又阇王名多载昔经。或是经家从后立名。或是机见互有早晚。若执观经定在前者。阿难韦提未闻大经。佛何直说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等。
  十六。三部经有胜劣耶。答。同是顿教一乘。有何胜劣耶。但约教门非无差殊。所以大经虽说智愿宗本。未对韦提偏为常没。观经为彼虽开异方便门。亦未显恒沙诸佛证诚。阿弥陀经正直舍权证劝凡夫。信不思议智大愿名号。教门虽有如是差别。莫不皆以念佛为宗。故无容论其优劣也。若有依此差别欲论其胜劣者。三部相望互有优劣。以互有优劣故。实是无胜劣也。
  十七。三部经同劝三心耶。答。文言虽殊意在同劝。大经至心·小经一心。至诚心也。劝信劝愿在文可见。但弥陀经无回向文。或是言略。或有别意。其意云何。欲显不夹诸善意也。然而不遮正因正行。是故赞云九品俱回得不退等。
  十八。三世诸佛出世成道时。必说净土三部经耶。答。必当说之。何以知者。诸佛称扬本愿成故。大经·小经诸佛道同。其文明镜。观经虽似因别缘说。而言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又云三世诸佛净业正因随顺三世诸佛教故等。明知。亦应三世同说也。
  十九。三部经同法华已前说耶。答。同字似剧。随一在前。其义未定。何忽问言同在前耶。然而直答此问者。可言难知。于难知中。且依义推。恐是法华同时说欤。何以知者。律云阇王即位八年佛涅槃故。观经必是法华同时。法华时长涉八年故(云云)然法华序列阇王者。恐是经家从后说耳。或是机见参差而已。观经既尔。余可准知。大经虽当观经前说。义在法华时处说故(云云)又大经中略明三权一实义故(云云)。
  二十。三部经首题。如来自说耶。答。义当自说。观经可知。大经异译佛唱二十四愿经名。准知。今本亦有四十八愿经名。然其愿中唯明专念名号得生。故题无量寿者。义当佛自唱也。小经佛唱不可思议功德等名。正是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名。故题阿弥陀。义亦当于佛自说也。
  二十一。六部往生经者。何等耶。答。观念法门云(云云)此中净土三昧经者。经文虽似不明往生净土法门。欲显佛意无壅常为一事。故下文引彼经齐戒护念文。为专念弥陀之利益也。
  二十二。六部往生经。取般舟经耶。答。取之。彼经虽因跋陀和请说菩萨行。探佛密意。正在欲令一切凡夫专念弥陀名号生西方。故弥陀自说正在彼经。即显此玄宗也。
  二十三。六部往生经。取随愿往生经耶。答。文虽不列。意非不取。净土三昧尚入此部。况彼经乎。思之。
  二十四。三部经意。同明观佛念佛二义耶。答。此应分别。若同问明二行义者。大经小经非无其义。两经异译其意颇见(云云)此乃正助合行意也。若同问明二宗义者。此之两经唯宗念佛。由是首题无观名也。
  二十五。三部经唯限如来自说耶。答。尔也。大经虽有阿难惟忖弥勒领解。承佛圣旨领解佛说故。观经虽有韦提请问阿难传说。请问序。传说传佛说故。何以此教唯佛说者。唯有满足大悲人救常没故。唯佛与佛乃能明了佛智法故(云云)。
  二十六。三部经正宗所被机。在世得益人为正耶。答。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为正机也。于中更复论傍正者。灭后苦机为当机也。何以然者。三部但是大悲教故。大经序云。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等。观经序云。如来今者为未来世等。即其证也。阿弥陀经虽无此序。证前二经大悲教故。诸佛称赞。能为难事。即其证也。
  四。净土教意立几宗耶。答。净土教中立二宗也。所谓观佛念佛两三昧也。何以然者。二尊教故。教下所诠为宗要故。非于一教立二宗也。
  二十七。观佛三昧者。但限正报观耶。答。正观正报兼通依报。释名门云。照彼弥陀正依等事。即此义也。
  二十八。念佛三昧者。废定散十六观门别立之耶。答。观门释迦教。念佛弘愿宗。故彼观门纵废不废。念佛三昧宗义常存。然废两门立专称者。废释迦教立弘愿宗。此乃观益功归念佛。念佛益外无别观益名为废立。非观益外别立念佛益而废立也。是故释云。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专称(文)此与法华云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等大况相似。应知。
  二十九。观佛三昧意。定散十六俱名观耶。答。此问不审。为许定散即十六观作此问耶。若言然者。何足问言俱名观耶。为许定散异十六观作此问耶。若言然者。虽可问定散俱名观。何问十六观名观乎。
  若言此问虽言十六未言十六观何作此反诘者。经文所列十六章段。即是观门之次第也。离此观外有何法体可分十六。隐其观名作此问乎。虽然且受此问答者。可言观名在定非散。然十六观分两门者。此十六观佛力愿力为其义。故定散二机俱入此门。各回己业求愿往生。但十三观酬韦提请正为定机。后三辈观是佛自开。正为散机。故此三观体只十三观佛三昧。然摄散者。或因佛力。或因愿力。非谓三辈所修三福九品因行即是观也。此义梢隐。善思择之。又一义云。今经定散证赞弥陀依正二报使人欣慕。故总说为观佛门也。二义赊切。学者思之。
  三十。观佛三昧为宗者。以观佛为念佛方便义上建立宗义耶。答。观佛三昧释迦教宗。始终有三重义。自力·佛力·愿力(亦名行门观门弘愿)历此三重各有定散之义。观佛三昧常为其宗。何以故。自力·佛力·愿力虽殊。福·观二业观行为尊。于观行中佛观主故。于此三重观佛宗中。异方便名正当第二。于前行门示此观门。令入弘愿成因行故。然其因行愿力成故。功归念佛。弘愿所宗在专称故。尔时观佛宗义虽废。而于当教常自是宗。譬如请下侯王于诸国。功由天子。故归帝时虽居臣位。而于诸国常自是王。若知此义可言。观佛虽为弘愿念佛方便。于要门教不失宗名也。
  三十一。于念佛立观名耶。答。观功归念。念有观功故。于念佛亦立观名。第三重观是其名也。弥陀遍照智光为观体故也。
  三十二。以念佛为能诠。观佛为所诠义有耶。答。一家教相无此义也。二尊教宗不相滥故(云云)。
  三十三。观佛三昧者。于念佛未显之方便位立之耶。答。观佛三昧有三重义。上已述竟。此与前问左右而已。
  三十四。观佛念佛两三昧者。于一机上论之耶。答。此应分别。若从观门入弘愿者。于一机上论两宗也。若其直入弘愿机上不立观佛为宗义也。然有人云。此二必于一机上立。若无诸佛咨嗟之教。无容直自入弘愿故(云云)此恐不然。观经定散十六观门。虽酬诸佛咨嗟之愿。本愿直言咨嗟称名。称名之教随机不同。故有三部等经。观经两门是其一相。大经·小经直示专念。岂待观经开观门竟。方许念佛往生益乎。思之。
  三十五。观佛念佛二种三昧。各论得益耶。答。若随他意各论得益。若随自意唯念佛益故。云虽说两门之益意在一向专称名也。
  三十六。念佛三昧者。指本愿名号耶。答。尔也。今言念佛三昧为宗者。指称本愿名号也。
  三十七。观佛三昧修行者。但观佛身相好耶。答。非但身相。亦观其心故。经云。若见佛身亦见佛心。论中亦明观三业等。抑此问意。云何但观佛身为简二菩萨身及自身往生等。为简乃至依报中真假境等。若言如是简对问者。其义已显上问。何更问乎。故令且对身心答耳。
  三十八。观佛念佛两三昧。以何物为体耶。答。所言体者。为问宗体。为问行体。若问宗体如玄义云。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文)若问行体。如观念法门云。定心三昧口称三昧(文)依此应知二行体也。但推问意应是宗体。言宗体者。宗所归也(云云)。
  三十九。念佛三昧者。以念佛为方便得三昧耶。答。尔也。观念法门引经云。由念佛故得是三昧(文)观佛念佛云见佛也。抑此问意欲论何义。为论念佛即三昧义。为论观佛为方便义。若欲论初义者。应知非无念佛即三昧之义。念通三慧与定散。俱三昧分位通浅深故。又三昧定力常加念故(云云)若欲论后义者。经文虽似观念为门得三昧时。闻佛自说念佛三昧。理实称念亦在方便故。下释中明行相心与声相续。又云。心口相应等。天台云。念念声声步步唯在弥陀。其意同之。
  五。观经所立定散与一代所说定散。全异耶。答。问意云何。为许定异而问全异分异义耶。若言尔者。许定异谁所许耶。若言不尔。未许定异者。那忽问言为全异耶。虽然且答此问者。此经定散有三重义。初自力义全同诸教。次佛力义亦同亦异。后愿力义全异诸教。如是应知。
  四十。今经所明定散二法。为释迦异方便说。为当为出弥陀弘愿中耶。答。此应分别。本末别论释迦方便。推功归本出弥陀愿。谓此二门酬彼诸佛咨嗟之愿所开教故。又此二善即彼十九二十愿中所摄行故。但以本愿念佛为宗故。直愿言诸佛称名众生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释迦称赞善巧多门故。先随他意标行门。次随自他意开观门。后随自意显弘愿。此如法华宗中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立实三重教相。思之。
  四十一。引何文为定散二善证诚耶。答。此见何处引何等文为二善证。作此问耶。若就玄义定散门中。定散二善出在何文者。有通有别等释。发此问者。甚为不可。彼非问答定散二善证诚故也。当知彼门料简今经定散二善三重六义出在通三别二文中。非引五文直为二善证诚也。故今答此问者。可言一家释中。无别引定散二善证诚文也。
  四十二。定散二善教法何机受之耶。答。玄义意云谤法无信八难非人不受此教。除斯已外一切众生皆得受之。何以然者。
  此释迦教本为定散二善行人令其回愿往生故也。然此教意虽说回其二善愿生。实在专念弥陀名号乘彼愿力乃得往生。故言一心信乐乃至乘佛愿力等也。思之。
  四十三。韦提希夫人请问。亘定散二善耶。答。唯定善不通散善也。故玄义云(云云)。
  四十四。今经所明定善。亘思惟正受耶。答。尔也。今经所说思惟正受者。定善差别也。何以然者。观前方便名思惟故也。此方便观者。虽是散心定方便故属定善门也。彼三福业者。只要废恶修善。不期息虑凝心故。名散善一门不许合思惟也。若于观门始终自辨散心定心位者。思惟亦应是散心。诸教性相约三惠心辨定散者即此义也。今言思惟不通散善者。不许通彼三福散善。非谓一向非散心也。今时学者多迷此旨。思之。
  四十五。三福九品者。约散善中方便行成不同耶。答。此问复何。于散善中分别方便行成不同。有何所据作此问耶。自立义门对他发问。于自他宗有其例耶。虽然答此问者。可言三福九品正因正行二义也。如是答者若为难之。
  四十六。序正二段所明三福其体同耶。答。此问复从何处来耶。若就散善从此已下三辈散善一门义中。一明三福以为正因。二明九品以为正行。作此问者。释文虽言一明三福。正宗经文不说三福。由此古来异论未息。或云。此释提前序中三福正因。对今正宗九品料简。故言一明三福等也。或云。正宗别有三福正因之义。故依义明不依文也。既有此诤。两义鉾楯。今问似就一义意来。异义之徒岂许容耶。虽然且依一义答者。可言序正三福法体虽同义分不同。何者序分三福自力为义。正说三福愿力为义(云云)又有一义云。序分亦同。而分序正者。序标正故。但此约佛密意义也。若依教门者。前义为是。故此二义或可随宜。思之。
  六。净土所依三部经。以实相为体耶。答。若论教体非无此义。然宗旨门且辨宗体。何以然者。教体义通诸经理同故置不论。宗体随经各有所别故须辨释。然论注云。以佛名号为经体者。似辨教体。亦异诸经。更详之。
  七。净土所用教相。三乘一乘何耶。答。一乘也。故玄义云。我依菩萨藏顿教一乘海(云云)。
  四十七。顿教一乘名。亘观佛念佛耶。答。尔也。念佛三昧一乘体也。观佛三昧一乘用也。依念佛体开观佛用。摄彼五乘三福正行归一乘体入佛家也。
  四十八。一乘教者。比挍显胜一乘耶。答。此问复有何所依耶。若依观经流通分中释。有比挍显胜之言。作此问者。即应答言。非直比挍显胜一义。亦有超绝无比义也(云云)。
  四十九。法华一乘净土一乘。同异云何。答。如上可知。机情谓异。佛智同也。
  五十。净土事理二教所摄耶。答。事理二教名出何处作此问耶。此名目出台宗教相。何必依彼问净土耶。若言不必依彼宗问。只问有相无相义者。何辄自立二教名耶。虽然答所问者可言事理相应教也。故玄义云。经能持法。理事相应等。言相应者不二义也。何以然者。净土无生亦无别故。毕竟逍遥离有无故。三昧无为即涅槃故。二十九句入一法句生即无生故。如此等义皆由弥陀佛愿力。故永异诸教诸宗谈也。应知。
  八。就观经所明观门。云何判依正二报通别真假耶。答。玄义云(云云)。
  五十一。净土宗意。许真假一体依正之旨耶。答。自有此义。何以然者。许皆佛心流出故也(云云)。
  五十二。日想观者。依正总假观耶。答。尔也。总比依正光相故也。然言依报观者。且就初说耳。
  五十三。通别真假依正二报中。取三辈观耶。答。有义取之。谓正报中圣众庄严亦名通正报。其中法界同生者。指三辈观名法界同生观也。今谓未必然也。若此法界同生观境。直是三辈观境者。全同诸师他生观徒众观等义。十三定善义岂得成耶。若言今师许十六定善义者。甚为不可。违诸文故(云云)若言虽观三辈往生。非定观故名散善者。观通定散。亦违下文下引教我观于等文。证韦提请不通散善义。岂成耶。故今义者通别依正自于十三观中分别。法界同生亦不依下三辈观也。何以然者。彼三辈生虽亦法界同生所摄。同生为境十三观意。三辈观非观他生故。当知。三辈散机以佛力故。依前十三观门专心念佛。作得生想名为上辈生想等。故此观境还是前十三境。非前依正境外别立三辈。为三观境名为法界同生境也。若尔于前十三观中。何观观此同生境者。三尊所摄有缘众生。是其法界同生者也。思之(云云)。
  五十四。第八观形像者。指泥木彩绘形像耶。答。初取木画等形为境。次第深入见彼佛亦名像也。故观念法门云。画造像等疏中。亦云佛像端严相好具足了然而现等。不相违也。
  五十五。华座观者。依正二报中何耶。答。今释属依报。是别依故。论属佛观。为佛观座故。各据一义也。
  五十六。华座者。敷宝池中央耶。答。当观说相不尔。在宝池上故也。下杂观中及龙树赞中在宝池中。此乃华座非唯一种故也。
  五十七。华座者。亘三尊所座耶。答。言尔无失。但经当观观佛座耶。
  五十八。华座者。酬因位别愿所成耶。答。尔也。是本法藏(云云)然本愿中无其文。故解者不同。有云。宝香合成愿中池流华树摄此华座也。今谓未全然也。凡彼国土华池宝阁。虽皆愿力所成。而今观门特至此观作此说者。别有深意。谓欲显示此华酬因觉体故也。智者应知。
  五十九。正报假观亘通别二种庄严耶。答。尔也。经释俱分明也。
  六十。第十三杂想观者。真假交杂故云立杂想名耶。答。大身小身佛菩萨。正依真假杂想故也。
  六十一。就十三观正宗要观者。为何观耶。答。疏云。宝地华座金像最为要观(取意)但此初心修观要也。若论所期真身极要。应知。
  九。如来付属要法。唯限念佛一法耶。答。尔也。观经流通分云(云云)释云(云云)。
  六十二。三部经同付属名号耶。答。尔也。大经流通佛语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等(文)小经虽无付属之语。理在绝言。何以故。正宗专劝执持名号无余行故也。是以赞云。世尊说法时将了。殷勤付属弥陀名等。
  六十三。观经定散文中。所说念佛本愿念佛耶。答。尔也。若非本愿念佛者。亦不可言定散文中唯标专念等也。且赞定善文中真身观云。唯有念佛蒙光照。当知本愿最为强(文)又释散善中下品上生文。云然望佛愿意者唯劝正念称名等。即其证也。然有义云。正宗念佛非本愿也。流通念佛是本愿也。此义甚非也。流通正宗。正宗念佛若非本愿。流通念佛岂是本愿。但正说定散念佛兼含说。故流通选要付属而已。故言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专称等者。上说定散两门益意。即在本愿专念宗也。
  六十四。如来出世本怀唯限念佛一法耶。答。此应分别。若约机情。法华一乘·念佛一乘。非无差别。然彼此一乘俱许本怀者。可言非唯限念佛也。若望佛意彼此无差别故。故应正答。唯限念佛一乘法也。何以故。法华三昧一乘宗体亦是念佛三昧一乘宗体故也。应知。
  六十五。观经流通付属念佛。定散外念佛欤。答。尔也。故云上来虽说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专称也。但以定散念佛体用不离。总而言之。唯一乘也。
  六十六。付属念佛者。唯限口称名号耶。答。尔也。经释分明。勿异论(矣)但以口称名义功德开于五门。乃至万行若能如是解者。不乖一向专称也。经言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深须思之。
  六十七。比挍显胜念佛。观佛三昧意耶。答。比挍观门显念佛胜。故云比挍显胜也。经言但闻佛名等者。定善示观门位观成义也。何况忆念者。依观门教专心念佛义也。思之。
  六十八。全非比挍念佛。为释迦教意耶。答。前言比挍显胜。今言超绝无比。于一念佛立两重义。总而言之。二教交际有此义耳。思之。
  六十九。念佛万行相对时。以何名广大耶。答。一家宗义念佛广大。赞云万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此例非一。然玄义中一行成佛为方便。说万行成佛为真实义。此述摄论别时意中圣道难行自力宗义。不应依彼难此宗义(云云)。
  已上教相义问大纲九·细目六十九。略答竟。

净土宗要集卷之上终

净土宗要集卷之中目录(西山流)

机行

  一。大经三辈·观经九品。同异云何之事。
  一。大经三辈。悉摄尽观经九品之事。
  二。阿弥陀经意。立三辈九品机之事。
  三。一切往生人。摄尽两经所说三辈九品之事。
  二。一切往生人。必先发菩提心之事。
  四。大经所说三辈菩提心者。圣道菩提心之事。
  五。上品下生但发菩提心。净土自宗菩提心之事。
  六。上品下生受法。但限菩提心之事。
  七。上品下生菩提心者。指三心中回向发愿心之事。
  八。上品下生菩提心者。指五念门中作愿门之事。
  九。上品下生菩提心者。大经三辈菩提心同之事。
  十。大经三辈菩提心者。安心起行中何之事。
  十一。下品三类者。过去今生全不发菩提心之事。
  三。依何义门立九品别之事。
  十二。九品别者。约根性利钝不同之事。
  十三。九品别者。依受法不同之事。
  十四。九品别者。就修行时节命延久近论之之事。
  十五。九品别者。依烦恼厚薄·业障轻重之事。
  十六。九品不同者。约来迎仪式论之事。
  十七。九品别者。约往生以后华开迟速及得益浅深论之事。
  十八。九品不同者。依念佛多少之事。
  十九。九品差别约位高下之事。
  二十。净影所判。九品义一向破之事。
  二十一。九品往生人。但限一种凡夫之事。
  二十二。九品者于一机上论。为当各别九种根性之事。
  二十三。九品行人。亘定散二机之事。
  二十四。九品机。唯为限有相欣求人。为当亘无相离念行者之事。
  二十五。九品往生人。名以大小菩提直修往生修因之事。
  二十六。九品共具念佛功德之事。
  二十七。上品上生读诵者。心解上论之欤。但取事相读诵之事。
  二十八。上品上生受法。唯限读诵大乘之事。
  二十九。上品上生受法。有解第一义发菩提心之事。
  三十。上品中生。有读诵大乘行之事。
  三十一。上品下生受法。有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修行事。
  三十二。上品下生中。有或信不信类之事。
  三十三。上辈三品行人。断烦恼往生之事。
  三十四。以小乘戒善三品。分中辈三人别之事。
  三十五。中品下生世善。未入佛法以前善根之事。
  三十六。中品下生世福者。限世善中上品福之事。
  三十七。下辈三类。有受法善根之事。
  四。何名安心·起行·作业之事。
  三十八。但发三心不具起行·作业者往生之事。
  三十九。未发三心前有用作业·起行事之事。
  四十。立五念行之时。自然具四修之事。
  四十一。三心者。一体三名心欤。为当名体各别心之事。
  四十二。至诚等三心。于行者心论之事。
  四十三。三心义者。于三业缘起之前之事。
  四十四。三心具足者。有不往生事之事。
  四十五。正因正行法门者。观佛三昧意之事。
  四十六。正因正行法门。但于娑婆安心修行论之事。
  四十七。三心具足行者。有退失之事。
  四十八。三心者。限念佛行者论之事。
  四十九。三心者。限上品上生。为当亘九品之事。
  五十。三心者。亘定散二善之事。
  五十一。三心正因与三福正因。有何别之事。
  五十二。三心外论往生机缘。为当以三心即名机之事。
  五十三。深心者。唯约信佛愿边立此名之事。
  五十四。回向心者。指菩提心之事。
  五十五。回向心者。与十一门中第八回向其体一之事。
  五十六。回向者。广回向三世善根之事。
  五十七。安心中。立随喜之事。
  五十八。五念门者。于五门各立念称之事。
  五十九。念中回向门与三心中回向心其体一事。
  六十。念必具克所求之事。
  六十一。五念门修行。但成往生一愿。为当亘往生成佛之事。
  六十二。五念门各感各别果报之事。
  六十三。观察作愿何前之事。
  六十四。赞叹门云何尽之事。
  六十五。往生修行。立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行之事。
  六十六。立称名门之事。
  六十七。四修者。出何经论之事。
  六十八。长时修有别体之事。
  六十九。无间·无余二修同异云何之事。
  七十。念佛行者。一形全不交余行。故名无余修之事。
  七十一。和尚心立四修者。依摄论之事。
  七十二。念佛行者一念归命后。犹可励四修·五念行事。
  五。依何证据立五种正行之事。
  七十三。五种正行者。安心·起行中何之事。
  七十四。五种正行与五念门同异云何之事。
  七十五。五种正行与九品正行同异云何之事。
  七十六。五种正行中有傍正胜劣异之事。
  七十七。五种正行中随一具之往生之事。
  七十八。读诵正行限三部经之事。
  七十九。读诵正行者。但限阿弥陀经之事。
  八十。以解说书写立正行之事。
  八十一。立回向正行之事。
  八十二。和尚四部具书者。依五念门造之欤。为当显五种正行之事。
  八十三。法事赞读诵。但限阿弥陀经之事。
  八十四。般舟赞依何经之事。
  八十五。观念法门但明观察一行之事。
  八十六。观念法门上下卷书之事。
  八十七。礼赞者。五种正行中礼拜正行之事。
  八十八。礼赞者。但五念中礼拜门意欤。为当亘五念门之事。
  六。何名五逆·谤法·阐提人之事。
  八十九。五逆·谤法·阐提以何为重之事。
  九十。实者于三种罪实犯之耶之事。
  九十一。五逆·谤法·阐提人往生之事。
  九十二。三部经意。同许五逆谤法阐提往生之事。
  九十三。于三种罪。或犯二罪或三种俱犯者往生事。
  九十四。五逆·谤法往生者。回心灭罪论此益之事。
  九十五。抑止·摄取二义。三部经同存此意之事。
  九十六。抑止·摄取义。二尊教共论此义之事。
  一。往生净土藉宿善力之事。
  九十七。往生净土修因牵引圆满二业有之事。
  九十八。无净土宿善者。令生始闻本愿往生之事。
  二。何人名善知识之事。
  九十九。善知识教化亘九品临终之事。
  百。往生善知识唯劝念佛一行之事。
  百一。遇善知识事依行者。宿缘之事。
  三。净土宗意。往生净土益于三业相应临终论之事。
  百二。但闻知识教化未出三业行前命终者。往生事。
  百三。念佛行者。睡眠无心位有往生事之事。
  百四。念佛行者。临命终时至心念佛后住无记心犹往生之事。
  百五。往生人。最后一念住舍受之事。
  四。依口称念佛力灭重罪往生之事。
  百六。念佛三昧意。论灭罪义之事。
  百七。下三品念佛业。罪有多少之事。
  百八。下三品念佛。为第六受法善根之事。
  百九。下三品所劝念佛者。比挍显胜念佛之事。
  百十。下品上生往生。依闻经·念佛二善力之事。
  百十一。十二部经首题名字者。指诸大乘经。为当指净土三部经之事。
  百十二。下品上生念佛者。三宝通念佛之事。
  百十三。下品中生往生名号力之事。
  百十四。下品下生。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实失念之事。
  百十五。具足十念者。指所唱名欤。为当呼称名号之时分名十念之事。
  百十六。十声称佛位。为心念相应。为当限口业称名事。
  百十七。具足十念。为灭五逆重罪。为当依一念力灭五逆罪得往生之事。
  百十八。下品下生者。罪障但限八十亿劫之事。
  百十九。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者。为种子现行俱灭事。
  百二十。称名念佛力。唯为灭业障。亦有断灭烦恼义事。
  百二十一。十念灭罪后。命延病除经多时人往生之事。
  百二十二。间断具足十念者。又有罪灭得生义之事。
  百二十三。今经所说十念与弥勒所问经十念同异之事。
  五。九品俱预来迎之事。
  百二十四。上品上生·上品中生。授手迎接相云何说事。
  百二十五。上品三生来迎阿弥陀。有胜劣不同之事。
  百二十六。上三品行人。于来迎佛知真·化不同之事。
  百二十七。中辈行人预报身来迎之事。
  百二十八。中辈来迎三尊俱来之事。
  百二十九。下辈来迎佛。有报身来迎之事。
  百三十。下辈生临终见佛。于睡眠中论之事。
  百三十一。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人。以莲华为座之事。
  百三十二。中品中生所坐莲华。云何论之事。
  百三十三。中下二辈所坐莲华。观音持之事。
  百三十四。九品往生人所坐。十劫正觉克兼设之事。
  百三十五。往生人生在宝池中之时。舍中间所座之事。
  百三十六。下品下生有正报来迎之事。
  百三十七。见金莲华犹如日轮。来迎佛所坐欤。为当往生人座耶之事。
  百三十八。来迎有邪正不同。以何事知之事。
  百三十九。临终见佛来迎。为未死时。已命终位之事。
  百四十。往生人所坐莲华。观音·势至共持之事。
  六。往生净土时。实舍秽土色质。别受法性身之事
  百四十一。娑婆死有心外别。有极乐生有心之事。
  百四十二。往生净土有中有之事。
  百四十三。往生净土心。三世外心之事。
  百四十四。往生之生即无生生之事。
  百四十五。有现身往生者之事。
  百四十六。往生者。一往诱引义之事。
  七。真宗一乘意。往生净土义但就最后命终位论事
  百四十七。即便·当得往生。约一机始终论之事。
  百四十八。即便·当得往生者。为二种往生。为当一种往生之事。
  百四十九。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指三福业名三种众生之事。
  百五十。三者修行六念。前三福业行者兼修行六念事。
  百五十一。住立空中三尊。即便·当得二种往生共显事。
  百五十二。三心不具足者。有成当得往生益事之事。
  百五十三。证得往生证者。为众生得往生之证据事。
  百五十四。十一门义者。即便·当得各论之事。
  百五十五。证得往生者。为众生证得。为当佛证得事。
  八。摄论所立别时意。约何义门之事。
  百五十六。道绰禅师何释别时意之事。
  百五十七。成佛·往生二种。别时意中以何为本之事。
  百五十八。往生别时意。依何经说之事。
  百五十九。下品下生十声称佛。为别时意摄之事。
  百六十。无著·天亲意。以十声声佛名别时意之事。
  百六十一。往生别时中。如有唯愿别时。亦立唯行别时之事。
  百六十二。和尚意。以愿行具足有名别时意之事。
  百六十三。唯愿别时者。为指暂时一念愿。为当约念念相续愿之事。
  百六十四。和尚意。可许唯愿唯行往生之事。
  百六十五。愿行具足往生者。约行者愿行之事。
  百六十六。有非愿非行往生之事。
  百六十七。愿行相扶所。为皆克约前后相资义。为当愿行同时相并成相扶义之事。
  百六十八。和尚意。存往生·成佛一致义之事。

净土宗要集卷之中目录(终)

净土宗要集卷之中

  机行

  一。大经三辈·观经九品。同异云何。答。和汉人师解释不同。今依略论安乐土义。可存开合之异也。略论云(云云)选择集即依此意也。
  一。大经三辈悉摄尽观经九品耶。答。既许三辈·九品开合异者。亦可得言互相摄尽。但两经说相互显一边。故大经云三辈同发菩提心。似不摄观经中下二辈。观经中下二辈。说是遇小遇恶凡夫。似不摄大经发菩提心者。是则三辈·九品所摄机类。遍满十方。行相无尽故。使两经互显知其义者欤。
  二。阿弥陀经意。立三辈·九品机耶。答。依义通论非无此意。所以赞云。九品俱回得不退等。但经现文且据上辈上上品说。直示一乘顿教益也。应知。
  三。一切往生人摄尽两经所说三辈九品耶。答。此应分别。若其至心信乐之者。可言摄尽。故大经云。十方世界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等。若言带惑疑生之者。古来有摄·不摄之论。今依略论初生不摄。后还摄也。略论云(云云)又异译经中下二辈。虽摄此类应是约其还同摄耳。
  二。一切往生人必先发菩提心耶。答。往生人者愿生人欤。菩提心者行福初句所劝心欤。若然者愿往生之人中。亦有不发此心。观经中下二辈是也。但此义者宗家所许。自余诸师非无异说。然玄义初先劝大众发无上心者。解有多义。一云。三心名无上心。余处所言无上信心是也。一云。就胜且劝大心。非谓不摄不发者也(云云)。
  四。大经所说三辈菩提心者。圣道菩提心耶。答。应通二门菩提心也。若约直入净土之机。可言直求净土成佛。若约回入净土之类。可言先求圣道故也。然注论中。依此料简善巧摄化义者。回入直入二种道心。功归如实功德故也。详之。
  五。上品下生但发菩提心。净土自宗菩提心耶。答。准前可知。三福义通圣道净土。何唯净土菩提心也。但言厌苦乐生等者。且约自宗而还合序行福初句。许通诸教意显然也。
  六。上品下生受法但限菩提心耶。答。解释存二义也。若许亦信因果之句。亦同前品深信因果。可言不限菩提心也。若言亦信亦不信者。可言但此一业而已。于此二义何为正者。既言但发。后义为正释意可见。但不可执一切上品下生受法唯此一种。九品行相实无量故(云云)。
  七。上品下生菩提心者。指三心中回向发愿心耶。答。不尔。经释分明也。但言还入生死等者。正因·正行相顺修行。故使行相相似而已。
  八。上品下生菩提心者。指五念门中作愿门耶。答。不必然也。准前可知。安乐集释亦准知之。
  九。上品下生菩提心者。大经三辈菩提心同耶。答。言同无失。但至大经三辈通发。观经唯在上下生者。两经互显一相而已。又一义云。可言异也。大经正因菩提心故三辈通发。如许三心通九品也。观经正行唯上下品。故言受法不同等也。
  十。大经三辈菩提心者。安心起行中何耶。答。可言起行。三福摄故。净土安心在三心故。经言至心愿生乃至当发菩提心等即其义也。但就行福自论心行。发菩提心深信因果可言安心。读诵大乘劝近行者可言起行。诸师所见唯在此义而已。
  十一。下品三类者。过去·今生全不发菩提心耶。答。尔也。经释分明也。但不可执一切下品三类必不发菩提心。何以故。九品行相无尽故也。
  三。依何义门立九品别耶。答。依遇缘不同根行差别等也。
  十二。九品别者。约根性利钝不同耶。答。非无此义。故赞云。上辈上行上根人等。
  十三。九品别者。依受法不同耶。答。尔也。释义分明也。简机堪不堪利钝也。受法不同行差别也。
  十四。九品别者。就修行时节命延久近论之耶。答。亦有此义。但正约银行差别也。下品上生一念往生。下品下生十念往生。念时虽然约根行耳。
  十五。九品别者。依烦恼厚薄业障轻重耶。答。非无此义。下品三生即此义也。是则九品义相非一途故也。
  十六。九品不同者。约来迎仪式论之耶。答。九品不同正约简机受法。依其机行不同有来迎等异也。释云二明九品以为正行。即此意也。
  十七。九品别者。约往生以后华开迟速及得益浅深论之耶。答。准前可知。
  十八。九品不同者。依念佛多少耶。答。亦有此义。故观念法门云(云云)凡知九品分别义门多途竟者。上来诸问是非之意自可知之。若是一义非一义者。可乖释义通旨者也。
  十九。九品差别。约位高下耶。答。所问位者。道位欤。人位欤。若问道位非约其高下也。若问人位。是约其高下也。
  二十。净影所判九品义。一向破之耶。答。望宗正意者。一向破之也。观经本意但为常没众生所开净土门故。但彼贤圣亦非不生。生后地位有同九品。依此而说非无所许。故初纵容言未必然也(云云)。
  二十一。九品往生人。但限一种凡夫耶。答。此义先答已显竟。可言一种凡夫也。
  二十二。九品者于一机上论之。为当各别九种根性耶。答。二义俱有之。经文多约各别根性。释义随然。但以三福九品定散二善教门虽广佛意无二。欲令众生依此教门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且如韦提。蒙佛告敕闻此法时。必应一一品下自当身心作往生想。岂非一机成九章益。若不尔者大乘极善上品凡夫。何由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等耶思之(云云)。
  二十三。九品行人亘定散二机耶。答。正在散机。兼摄定机。故玄义中虽言三福九品名为散善。依文亦云三辈散善一门义等。余处则许观佛行人上品往生。乃至要集亦说观念浅深以分九品也。
  二十四。九品机唯为限有相欣求人。为当亘无相离念行者耶。答。有相欣求·无相离念二行分齐云何定之。而作此问耶。若取闻解大乘空义未有深行亦名无相离念行者。上品中生即其人也。若此众生虽闻不疑而于空理心未深入。故名有相欣求人者。可言唯限此机类也。起信论中。为彼未成真如观者恐畏信心难可成就。示修多罗中专念方便。即此意也。然第八观中。他人不知今此观门如来胜异方便为义。还令修其真如法身佛性观。故破言绝无少分相似也。
  二十五。九品往生人各以大小善根。直修往生修因欤。答。九品行人本所修善。必须回愿作往生因也。然其回向愿于三心中是第三心。于五念中是后二门。故彼诸善必入念佛心行可得生也。释义明镜不须诤之。抑此问辞仿佛。直备之言诠何义耶。
  二十六。九品共具念佛功德耶。答。实义尔也。此与前问表里而已。但观经中定散为门诠念佛故。文有隐显。大经三辈直示宗本故。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也。
  二十七。上品上生读诵者。心解上论之欤。但取事相读诵耶。答。经文且以行·解·心配上三品。然依义推上能兼下。此品必有其心解也。若不尔者。修慈持戒岂得直为当品业耶。准之可知。但大乘经功妙难测。或可诵文直入此品。何况念佛乘佛愿耶。更详之。
  二十八。上品上生受法唯限读诵大乘耶。答。经说此品有三种人。非唯读诵大乘行也。抑言唯限者。简对何法作此问耶(云云)。
  二十九。上品上生受法有解第一义发菩提心耶。答。总而言之。非无此法。但非简机所受法也。思之。
  三十。上品中生有读诵大乘行耶。答。虽言不必非全无之。以不定故。玄义判之但言善解未论其行也。
  三十一。上品下生受法有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修行耶。答。深信因果有无不定。不谤大乘许必有之。释义分明也。虽知信谤相违之法。然信因果通世出世·大乘小乘。不谤大乘唯信大乘。故此品人虽不能信一切因果。而不得谤大乘深教。今时行人多此辈也。
  三十二。上品下生中有或信不信类耶。答。尔也。先答显竟。
  三十三。上辈三品行人断烦恼往生耶。答。不尔。往生之后方断惑也。但言求生净土断贪瞋者。制断十恶业道而已。若其断惑。何信自身具足烦恼凡夫等耶。然有人云。临终断惑证理方生报佛净土。故言断贪嗔。或云横超断四流者。恐不然也。上赞不约临终说。故下文别云毕命乘台出六尘故。横超断者亦异上辈断贪嗔义。横超断义通九品。故大经横截五恶趣文。总叹三辈往生益故。故此横断不断断也。如论注云不断烦恼得涅槃分。即其义也(云云)。
  三十四。以小乘戒善三品分中辈三人别耶。答。容有此义。行福既分三品。戒福例应然故。三福正因·九品正行。显示三福各三品故。释义虽然经文不尔。欲以无善凡夫为下三品故也。抑此问端亦似自存义意对他发问。戒善三品未有明文故也。
  三十五。中品下生世善未入佛法以前善根耶。答。尔也。释义分明也。经说此人行世仁慈。临终方遇善故也。但前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等者。未显弘愿义故。不摄但行世福人耳。
  三十六。中品下生世福者。限世善中上品福耶。答。问意云何为简余善作此问耶。为于世善简其中作此问耶。且置此事。释言世善上福人也。如是答者如何难之。若难经文但说一品对何言是上品善者。此难不顺前问端。似许世福多品。今何还难无多品耶。又若难言戒福下善应为此品。何说世福上善人者。与上论议有何别耶。上问戒善三品为中三品耶。此义已显故也。虽然且述此释意者。欲示世福亦有三品应为下辈三品行故作是释也。思之。
  三十七。下辈三类有受法善根耶。答。非无此义。故言三辈散善一门义也。但此三品含有二义。一散善义。二无善义。此乃兼含二教义也。故亦释言下辈善恶二行文前。作十一门。乃至六明受苦乐二法不同等也。然无善义在文可见。其散善义于文不显。故论此义解者不同。一云。世善三品为其正行。如上说也。一云。临终念佛为其散善。念佛虽是定散之外弘愿一行。而有通定通散义。故简机堪不。亦当下辈堪受行(选择集意且依此义)一云。临终闻经为其散善。此义虽出下上品文。义准容通下二品故。又广赞佛德为说妙法。亦其闻经之流类故。一云。此三品人所造十恶破戒五逆。念佛之时还成十善持戒孝顺。取此灭罪生善之用为其散善。一云。下上品人不谤大乘。故知。行福贼害相也。下中破戒下下造逆。亦是戒福世福贼害相也。此三品人念佛罪灭。三福还生为其散善。如此多义虽有不同。各据一义悉为妙说。又有义云。临终念佛定为此辈受法不同。口称意念散善摄故。此义不许定散之外弘愿一行。故违释义。非今所用。若其定执念佛散善。三昧名义如何解之。上来虽说两门之益等文。若为消之。又执此行定是第六门受法者。释指造罪为第六门。云何会之。智者详之。
  四。何名安心·起行·作业耶。答。问意云何为问安心等名义耶。为问安心等法体耶。若问名义者。愿心决定名为安心。如次进修名为起行。心行不懈名为作业也。若问法体者。三心·五念·四修。如次安心·起行·作业体也。故礼赞序云(云云)。
  三十八。但发三心不具起行·作业者往生耶。答。此应斟酌。若有但发三心不具起行·作业者者。可言难生也。然宗家所判都无此义。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
  三十九。未发三心前有用作业·起业事耶。答。若于随缘起行与其作业之名。非无此义。但今所劝念佛行业。必须先发三心修耳。故礼赞云。一一门与上三心合(云云)又云。劝四修法以励三心·五门之行(云云)。
  四十。立五念行之时。自然具四修耶。答。一一门与上三心合。亦有自然具四修义。然别劝修四修法者。欲令学者知有此义。古人云。法在一心说必次第。盖此例也。
  四十一。三心者一体三名心欤。为当名体各别心耶。答。设言一体三名有何过也。所言体者。信心是也。谓闻彼佛本愿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于此信心体上辨立三心名义。故论注名三种信心也(云云)宗家释中或云净信心手持智慧辉照彼弥陀依正等事。或云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等。亦皆此意也。但此信心必有一聚相应心数故。或可言。至诚心者信心相应勤心数也。深心者。是信心相应胜解数也。回愿心者。信心相应善欲数也。如是思之。
  四十二。至诚等三心于行者心论之耶。答。尔也。经言众生发三种心。释云三心为内因等。但此问意欲问至诚等三名义在心·在缘之二义欤。若尔可言。此三心名依佛德立。此信佛心离虚假过名至诚心。此信佛心离不定过名为深心。此信佛心离退失过名回愿心。得此大旨临文见之。且如二河白道喻中。初以白道喻自愿心。后言乘彼愿力之道。即其证也。又论注云。彼佛功德如实故。修行者亦得如实功德等亦此义也(云云)。
  四十三。三心义者。于三业缘起之前论之耶。答。三业缘起前者何耶。若指起行名缘起者。安心·起行有横竖义。先心后行为竖。心行互具为横。三心既具无行不成。心具行也。此心相续与行俱转行具心也。
  四十四。三心具足者有不往生事耶。答。不尔。经言具三心者必生彼国。释云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何以然者。弥陀如来本誓重愿不虚故也。但言佛恐行者怀疑不得往生故言我来迎汝等者。此显如来殷勤悲愿。恐众生疑赞劝加祐。非谓其人实有不生。故着恐言。义意可见。
  四十五。正因正行法门者。观佛三昧意耶。答。此义虽归愿力所成。仍是释迦要门所摄。故云散善一门义中一明正因二明正行。然则可言亦是观佛三昧意也。但知此意而以愿力所成益故。亦云念佛三昧意者。无所妨。
  四十六。正因正行法门但于娑婆安心修行论之耶。答。三辈散善一门义中。一明三福以为正因。二明九品以为正行。故约娑婆所修因行。勿异论(矣)但以三福既言诸佛净业正因。道理应通净土菩提二果之因。正因既尔。正行例之。净业即其正行故也。故应答言。非但娑婆安心起行。亦通净土所修心行也。但此问意欲问此义亦于净土果上论欤。若尔应答。凡言因行对望果报所立名也。然生净土有果有报。正因感果。正行感报。其果其报虽非因行。果中说因非无此名。依此而言正因正行名通果报亦无妨矣。
  四十七。三心具足行者有退失耶。答。此有异义。今谓无退失也。何以知者。若有退失。经言即便往生必得往生。成虚说故。释言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亦妄谈耶。又若退失。何得名为金刚志耶。但言造罪退失等者。彼明三心所对治过。非谓能治三心退也。又一义云。彼明行退非心退也。或是暂退非永失也。又余处云专专指授归西路。为他破坏还如故者。亦是三心未具故也。言专专者能化意耳。
  四十八。三心者限念佛行者论之耶。答。总而言之。通诸行法。别而言之。在往生行。往生行者念佛是也。何以然者。今此三心本出彼佛别意愿故。愿言至心信乐欲生即此心也。若尔何言总而言之通诸行者。此心虽以念佛为宗。而摄定散万行故也。又今观经先随他意广开二门。后随自意立专念宗。然此三心既在定散文中故。存总别二义者也。然有人云。此心不必念佛为宗。只通诸行法中。念佛是其一也。若如所解就行立信若为消之。
  四十九。三心者限上品上生。为当亘九品耶。答。九品通因也。释义分明。宗意可知。但经在初冠后八品。解释依义别为通因。诸师封文失此义也。
  五十三。心者亘定散二善耶。答。问意云何。为问此心亦定亦散通二善耶。为问此通为二行之安心耶。若如是问。皆非释意。释意何者。今此三心虽言散善一门之义。亦是定善一门之义。故云又此三心亦通摄定善之义也。言意者。定散文中唯标专念为义。此三心即其义故也。
  五十一。三心正因与三福正因。有何别耶。答。问意云何。似自己许必有差别而问其差别相者。何以知必应有别耶。若言三心·三福异故知有别者。既自知已更何问耶。若言虽知三心·三福是各别法而未知其正因别相故作此问者。此问不可。心·福虽异同名正因。未可定判其义别。故何不问言同耶异耶。自定必异问有何别耶。虽然且答所问者可言。此二正因但知同义未知别义也。三心·三福既是别法。其正因义何知同者。且以三心·三福虽是别法同名正因故知同也。又见文初明三福正因义中。一一福下皆言回生。后释三心正因义中。亦言过去今生世出世善回愿往生。故知。两处所明正因其义无二。思之思之。
  五十二。三心外论往生机缘。为当以三心即名机耶。答。凡言机者可发为义。故经所举众生是机。此机发心名三心也。抑此问意若欲料简有缘简机同异义者。问辞颇似不了。虽然若欲答者。可言有缘类外无别简机。但是总别不同而已。
  五十三。深心者。唯约信佛愿边立此名耶。答。言尔无过。二种信心信本愿中所为能为机法故也。故礼赞序直劝信机信本愿行。思之。
  五十四。回向心者。指菩提心耶。答。指言云何。且置此事。随意答者。可言回向心中摄菩提心义也。言意者。此心中有自利利他·上求下化义。故离菩提障顺菩提门故也。但以此义念佛所生如实德故。不同杂散三福业中菩提心也。思之。
  五十五。回向心者。与十一门中第八回向其体一耶。答。体一义异也。正因·正行。体一义异故。故回向心总回过去今生自他诸善。第八回向别回现在所修正行善也。
  五十六。回向者。广回向三世善根耶。答。非无此义。但今释中且。言过去今生善也。何以然者。未来善根在净土身。因行所向果报摄故。要集等言三际善者。兼向菩提远果故也(云云)。
  五十七。安心中立随喜耶。答。不尔。随喜心者起行摄也。真实心中勤修自他善者即其义也(云云)
  五十八。五念门者。于五门各立念称耶。答。言念称者念佛名欤。若尔可云然也。所谓礼拜念佛门乃至回向念佛门也。但是随门立五念名。念体无二唯一念也。故论注意皆许名义相应如实修行也(云云)。
  五十九。五念中回向门与三心中回向心。其体一耶。答。安心起行位分虽异。其体是一。亦如正因·正行回向义也。
  六十。五念必具克所求耶。答。言所求者净土生欤。若尔论中亦许身业礼拜一门作往生意即得生也。又礼赞云。一一门与上三心合不问多少。皆名真实业也。既许多少皆名真实业者。亦应多少皆得生也。
  六十一。五念门修行但成往生一愿。为当亘往生成佛耶。答。非但往生亦亘成佛。故论云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疾得阿耨菩提。何以然者。注家即出三愿证诚此义也。又观经云。若念佛者当座道场亦其证也。若难万德圆满果酬万行因。岂唯五念力以所成者。应答。此论宗旨菩萨万行摄此五门。故言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疾得菩提。当知菩萨诸自利行前四门摄。诸利他行后一门摄。又菩萨万行定惠为主。作愿观察定惠门故。亦得摄成彼万行也(云云)。
  六十二。五念门各感各别果报耶。答。问辞不宜(云云)若欲答者可言非无此义。故论亦明渐次五门(云云)故知五门亦有横竖义也。思之。
  六十三。观察·作愿何前耶。答。前后无在。本论作愿在观察前。礼赞等引在观察后。何以然者。论以止观二门为次。礼赞等以行愿为次。互显一义。非相违也。又论非无观察次第。故观国土庄严竟。云故我愿生彼阿弥陀佛国。即其文也。
  六十四。赞叹门云何释之耶。答。为问论释。为问注释。为问宗家释耶。但推问意。应问宗家释。故应答以礼赞释也(云云)若难论云称彼如来名等。今何言赞依正等者。依正是其名义故也。又论以佛名寄口业门。今以称名为正业。故亦是论释互显意也。
  六十五。往生修行立受持赞诵解说书写行耶。答。尔也。但释且举读诵摄余受持等也。大经云。受持读诵如说修行等。思之。
  六十六。立称名门耶。答。不立别门。五念体故。论顺口业寄赞叹门。若群疑论正为此故言口业念佛门也。
  六十七。四修者。出何经论耶。答。四修名出自摄论。今净土论亦有其义。念佛镜云无量寿经明四修者指此论也。申经论故。论中何文明此义者。观察菩萨四修正修行文是也。无间·长时·无余·恭敬如次配释应知。
  六十八。长时修有别体耶。答。非无别体。长时义异三修义故。然礼赞中不别说者。三修不止名长时。故依此而言。无别体也。
  六十九。无间无余二修。同异云何。答。既分四修。何问同异。可言有何差别等欤。虽然且答所问者可言异也。云何异者。一心念佛不杂余业名无余修。念念相续心不间断名无间修。是则无余简余业名。无间简异念名。简余业者简余善也。简异念者通简善恶无记念也(云云)又无余是对他立名。无间自对念念立名。如是辨之。释意可见。余义止之。
  七十。念佛行者一形全不交余行。故名无余修耶。答。尔也。故释无余修中云毕命为期誓不中止也。但有随缘诸善生者。随生随回常令专心。例如无间修中随犯随忏义也。礼赞下文其意见(矣)(云云)。
  七十一。和尚心立四修者依摄论耶。答。言尔无过。摄论·往生论同明四修故。但今释意非无随义转用。故彼无余修万行无遗为义。今则简余善为义。彼长时修远至佛果为义。今则毕命为期为义。但无余义虽言不杂余业。非无回向。以为正因·正行之意。依此而言。亦有万行无余义也。
  七十二。念佛行者一念归命后。犹可励四修五念行耶。答。尔也。勿异论(矣)若其不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非真归命。非真一念也。经言一念往生者。毕命为期之一念也。故释上品上生时节中云(云云)。
  五。依何证据立五种正行耶。答。宗家释中虽辨正杂二行。无别引其证据。又未言五种正行。只是依义略举正行种类而已。若尔此事不足为大纲问端欤。
  七十三。五种正行者。安心起行中何耶。答。既言正行。起行勿论。就此正行所立信心是安心也。于此有何论议耶。
  七十四。五种正行与五念门。同异云何。答。有同有异。对见可知。但以五种正行欲摄五念门者。读诵称名是其口业赞叹门摄。若开赞叹供养为二。供养通摄三业门也(云云)。
  七十五。五种正行与九品正行。同异云何。答。五种九品虽有宽狭等异。正行义同。言宽狭者。九品正行三福为体。总摄大小世出世善。五种正行从彼读诵大乘意义所开出故。又彼九品从本所修或名杂行。归正因体或名正行。五种正行无此与夺。一向名正。此为异也。然其九品得正行名。同此五种正行位。故正行名言其义同也。有云。正有多种。有邪正正。有杂正正。有傍正正。有助正正。五种正行杂正正也。九品正行邪正正也。故虽杂行亦名正行(云云)此恐不然。于净土行以何法为邪因邪行。对彼立此三福正因·九品正行。若言非于净土门中有邪因邪行。简彼立此正因·正行。只是对彼生死因业叹此净业立此名者。杂正义亦如是耶。又置此事。且如上品读诵六念名正行者。邪正正耶。杂正正耶。若言邪正正者。般舟赞云持戒念佛诵经专等。非是专修正行义耶。若言杂正正者。上品正行既许杂正之正。何言九品正行邪正之正者耶。故知。九品正行亦是专修正行正也(云云)。
  七十六。五种正行中有傍正胜劣异耶。答。解释自辨正助二业。即其义也。何以称名为正业者。亦如释言顺彼佛愿故也(云云)。
  七十七。五种正行中随一具之往生耶。答。此应分别。若是称名虽无余行可言得生。本愿行故。若余四行必须称名合行得生。是助业故。若于四行自对论者。随一具之。皆得生也(云云)。
  七十八。读诵正行限三部经耶。答。释意然也。是正依经故。余皆傍依。故涉杂行也。一义云。非直三部。如十往生·鼓音声王·弥陀大咒同仪轨等。专念弥陀偏劝往生。亦是读诵正行所摄。释置等言。即显此意。但真言部多是新译故。于今释未论之耳。两义赊切。学者详之。
  七十九。读诵正行者。但限阿弥陀经耶。
  答。不尔。通三部经也。若论日日读诵。阿弥陀经为最。观念法门·往生要集等。其意见(矣)何以然者。文简义显。直示正业。佛所护念故也。
  八十。以解说书写立正行耶。答。五种法师读诵为本。故今且举一以摄余耳。大经云。受持读诵讽诵持说等。以知。必摄五种法师也。
  八十一。立回向正行耶。答。何不问作愿耶。然五念门虽皆起行。作愿回向体是愿故。还与第三回向心合。故今略不立为行也。
  八十二。和尚四部具书者。依五念门造之欤。为当显五种正行耶。答。二义俱得。文皆可见。虽然且以相对四种助业。法事赞主读诵助业。观念法门主观察助业。礼赞即主礼拜助业。般舟赞主赞叹助业。通论互具。思之可知。
  八十三。法事赞读诵但限阿弥陀经耶。答。尔也。此有何论议耶。纵有论议。上已显竟。
  八十四。般舟赞依何经耶。答。前题题依观经(云云)是则观经自有佛立三昧义故也。
  八十五。观念法门但明观察一行耶。答。所主虽存观察助业。理实兼明两三昧行。文相分明。又非但明两三昧行。亦通五种正行等也。
  八十六。观念法门上下二卷书耶。答。若取五缘义别为一卷。虽可两卷。以文不广调为一卷耳。
  八十七。礼赞者。五种正行中礼拜正行耶。答。所主然也。如上可知。
  八十八。礼赞者。但五念中礼拜门意欤。为当亘五念门耶。答。以此若对五念门者。可言正以礼拜·赞叹·作愿三门为主。而兼观察·回向二门意也。何以知者。首题所标在三门。故文内非无后二门。故如是思之。
  六。何名五逆·谤法·阐提人耶。答。五逆者(云云)谤法者。以邪见心说无三宝等也。注论云(云云)阐提者。具名一阐提。此云信不具足。即是断善人也。
  八十九。五逆·谤法·阐提。以何为重耶。答。次第相望后后为重。法事赞云。十恶·五逆·谤法·阐提即此意也。又逆谤轻重如注论辨。然涅槃云。谤法名为趣向阐提。故知。谤法邪见为因。趣向断善阐提果也。若自分别各有轻重。如常所说(云云)。
  九十。实者于三种罪实犯之耶。答。可言犯欤。但有大乘论中破僧害佛大权所作(取意)。
  九十一。五逆·谤法·阐提人往生耶。答。尔也。法事赞云(云云)但注论中谤法罪不得生者。一往抑止意欤。何以知者。下文还言诸佛庄严清净口业对治众生谤法等故。然则可言。二祖解释终不相违也。
  九十二。三部经意同许五逆·谤法·阐提往生耶。答。同可许也。抑止·摄取意通大经·观经。阿弥陀经意亦应一辙故也。
  九十三。于三种罪或犯二罪。或三种俱犯者往生耶。答。依宗家意可许皆生也。观经下下品云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云云)亦含此意欤。群疑论依此义云观经摄谤也。
  九十四。五逆谤法往生者。回心灭罪论此益耶。答。尔也。法事赞云(云云)但残殃未尽。花中合耳。故若问云除尽生者。可言未必然也。
  九十五。抑止·摄取二义。三部经同存此意耶。答。依义通论可言同存。然弥陀经直示宗要。无论此等权方便义。大经·观经互显抑·摄。释义可见(云云)。
  九十六。抑止·摄取义二尊教共论此义耶。答。抑未造业。摄已造业。虽是释迦一化教门。推功归本弥陀愿中非无此义。但非弘愿之别意也。应知。
  一。往生净土藉宿善力耶。答。一家义意不必一切皆藉宿善。所以不许诸师曾修大乘义也。何以然者。欲显弘愿别意故也。但遇此教闻即信者多因宿善。故大经云(云云)安乐集云(云云)此等诸文无所违害也。
  九十七。往生净土修因牵引圆满二业有之耶。答。虽无明判义准有之。正因·正行即其类也(云云)。
  九十八。无净土宿善者。今生始闻本愿往生耶。答。容有此类。众生机根无尽故也。彼圣道宗尚许内薰自悟之佛。况今易行何无他力冥薰益耶。然言今得重闻等者约多分。又是击发劝励语也。
  二。何人名善知识耶。答。传二尊教劝进行者。是其人也。故中品下生文云。遇善知识为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文)。
  九十九。善知识教化亘九品临终耶。答。非无此义。观念法门其意见(矣)但经且从中品下生明此事者。欲明中下品人平生未闻佛法。下三品人一生唯知作恶故也。
  百。往生善知识唯劝念佛一行耶。答。本意必然。唯除方便安慰之教。何以然者。乘二尊教劝进故也。
  百一。遇善知识事依行者宿缘耶。答。多分尔也。安乐集等依此说也。但今经意不欲论其有缘无缘。直示本愿不思议益耳。
  三。净土宗意往生净土益。于三业相应临终论之耶。答。问意云何。为对圣道诸宗之意问净土宗之所谈耶。为但自于净土宗中对平生业问临终耶。为只就其临终三业对不相应问相应耶。又言三业者。为但念佛三业。为当云何。问意如是难知。不可卒尔答之。虽然且约念佛往生总答此义者。若其平生如说行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不待临终方论其益。又其发心业成之后。随起三业莫不相应。一一与前三心合故。乃至临终必住正念。三业专心无杂乱也。上上品人即此类也。若其平生未闻未信。临终遇善方发心者。时节虽有久近不同。发心即生准前可知。中下品人即其类也。此人不待身口二业。闻解回心业成生耳。下上品人合掌叉手一声即生。此人亦有三心意业。可言三业相应业成即生也。下中品人闻赞佛名一念即生。此唯三心意业相应即得生也。又解。此品示闻名益。
  前中下品示安心益(云云)下下品人闻已失念十声而生。此但口业合三心生。教说如是。宗意可知。
  百二。但闻知识教化。未出三业行前命终者往生耶。答。可生。中品下生是也。但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故也。
  百三。念佛行者睡眠无心位有往生事耶。答。且言睡眠无心位者。五位无心中睡眠无心位欤。若尔彼者六识都灭无记心也。于其位中何论往生。但问睡眠中命终者生否者。乘前念佛有得生也。其人生时必有正念心现前也。
  百四。念佛行者临命终时。至心念佛后住无记心。犹往生耶。答。群疑论意许之也。论云(云云)。
  百五。往生人最后一念住舍受耶。答。群疑论中出二义(云云)但今问云最后一念。似本有末心。论中所决死有一刹那心。故此问端应反问之(云云)虽然问意其正命终一念心也。故依论判可答之也。
  四。依口称念佛力灭重罪往生耶。答。尔也。下品下生文云(云云)。
  百六。念佛三昧意论灭罪义耶。答。尔也。经释分明也。有云。灭罪等事观佛意也。此义不可。宗家意者观佛灭罪益其功犹归念佛。故云或想或观除罪障皆是弥陀本愿力也。
  百七。下三品念佛灭罪有多少耶。答。有之。群疑论云(云云)。
  百八。下三品念佛为第六受法善根耶。答。非无此义。如上述竟。
  百九。下三品所劝念佛者。比校显胜念佛耶。答。比校显胜·超绝无比。只是一法两重义也。且如下品上生念佛。初对闻经挍量灭罪多少。比挍显胜义也。次言化赞唯述念佛之功不论闻经善者。超绝无比意也。此品既尔。下二准知。
  百十。下品上生往生依闻经念佛二善力耶。答。此应分别。若随他意如所问也。若随自意念佛力也(云云)。
  百十一。十二部经首题名字者。指诸大乘经。为当指净土三部经耶。答。释云闻经十二部等。不见别指三部经也。何以然者。经云(云云)抑此论议或可多经一经对论。或可诸经观经对论。今问诸经三经对者一片疑难。如何设之。不审不审。
  百十二。下品上生念佛者。三宝通念念佛耶。答。非无此义故。下经云(云云)释云(云云)但初简法叹佛名者。欲立宗本还摄末也。
  百十三。下品中生往生名号力欤。答。尔也。释云。罪人既闻弥陀名号即除罪多劫等(文)是则广赞十力五分功德。莫非名号所摄万德故也。
  百十四。下品下生此人苦逼不遑念佛(文)实失念耶。答。尔也。释云失念不能念佛名也。但言失念者。行心间断也。若论安心都不失也。经言如是至心。即其证也。故言失念者。闻知识教欲念佛。死苦来逼不遑念也。
  百十五。具足十念者指所唱名欤。为当呼称名号之时分名十念欤。答。问意云何言指所唱名号欤者。问指十声名十念欤。若尔应答。正指十声名十念也。念者念诵称义故也。例如诵经名念经等。其例兹多。故引本愿乃至十念。每言下至十声。念声是一义也。但指如是经十声时十念之时亦无妨也。
  百十六。十声称佛位为心念相应。为当限口业称名耶。答。若取至心为心念者。可言相应。若论起行。意念不必相应。初多不相应。后应渐相应。佛名除罪。病者身心渐醒悟故。临终正念金华来应者。即此义也。
  百十七。具足十念为灭五逆重罪。为当依一念力灭五逆罪得往生耶。答。此有异论。今存一义。念念消除五逆障也。既许念念能除罪者。亦可随许念念得生。何以知者。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故也。
  百十八。下品下生者。罪障但限八十亿劫耶。答。不尔。经言具诸不善受苦无穷。释云(云云)然此品人命延不久经十念顷。故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所除尚有十个八十亿劫之罪。况其残殃未尽者耶。应知。
  百十九。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者。为种子现行俱灭之耶。答。群疑论云(云云)灭现行耳。其种子者。圣位方断故也。勿异论(矣)。
  百二十。称名念佛力唯为灭业障。亦有断灭烦恼义耶。答。念佛三昧。或深或浅。通定通散。若其散称及浅定位伏灭业障或现行。若深定位亦能断灭其种子也。赞云。门门不同八万四(云云)思之。
  百二十一。十念灭罪后。命延病除经多时人往生耶。答。尔也。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
  百二十二。间断具足十念者。又有罪灭得生义耶。答。问意云何。若问不具无间修者生不生者。可答不定。杂修人故。若其安心作业虽在余念间起。随犯随忏令相续者必得生也。
  百二十三。今经所说十念与弥勒所问经十念。同异云何。答。虽有诸师异释。今则可言异也。若能具彼十念称佛名者。不应说言教令念佛不遑念佛故(云云)。
  五。九品俱预来迎耶。答。尔也。十一门义通九品故。文有隐显。义必存故。故中下品不说之者。别有深意隐不说也。谓此品正行世福上善。义当次下下上品业。前中中品戒福下善义。当此品正行故也(云云)又此品知识传二尊教。行者闻已回心即往。且示有缘得生益故。隐正行来迎而已。思之。
  百二十四。上品上生·上品中生。授手迎接相云何说之耶。答。解释中云上品上生与无数化佛授手迎摄。上品中生与千化佛一时授手等也。然经文说上品上生虽举无数化佛。而言诸菩萨迎摄者。具足应云与无数化佛诸菩萨等授手迎摄。文言略也。若不尔者上中尚有化佛授手。上上岂唯菩萨授手。解释之意依此义也。
  百二十五。上品三生来迎阿弥陀有胜劣不同耶。答。经文但说化佛多少。不辨化主身胜劣也。但准华开见佛明昧。容有了了不了了欤。
  百二十六。上三品行人。于来迎佛知真化不同耶。答。可知欤。经文所说多是行者所知见事所闻事等也。
  百二十七。中辈行人预报身来迎耶。答。可感化身欤。般舟赞云(云云)但经文不云化身者。当品行人不分别报化故欤。大经(云云)
  百二十八。中辈来迎三尊俱来耶。答。可云俱来欤。但以声闻形来欤。释云。比丘持华即是也。
  百二十九。下辈来迎佛。有报身来迎耶。答。经文直云遣化佛等。但净土化身体亦酬因。约此义边九品皆有报身义(云云)。
  百三十。下辈生临终见佛。于睡眠中论之耶。答。大经云。梦见彼佛。异译云。卧睡梦中(云云)观经不尔。闻知识教称佛名故。是则下辈所摄机类万品。两经互举一种而已。
  百三十一。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人。以莲华为座耶。答。言尔无失。金刚台·紫金台亦是华实高出相也。
  百三十二。中品中生所坐莲华。云何说之耶。答。说七宝莲华也。上品下生坐金莲华。何故此品坐七宝莲华者。庄严所表实以难知。且推一义。上下金宝虽是一宝。光相等胜。中中七宝虽是多宝。其相劣欤。
  百三十三。中下二辈所坐莲华。观音持之耶。答。经无明文。虽难知言观音持有何过也。中辈声闻众中持华来者应观音故。下辈三生中。下上品既感三尊来迎。观音持华理在绝言。般舟赞云(云云)。
  百三十四。九品往生人所坐。十劫正觉克兼设之耶。答。问辞不宜欤(云云)且答此义者。九品莲华言与正觉同时成之。且无所违。论云正觉华化生者。即此义欤。五会赞云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者。约能生者所感说之亦无违妨。例如本觉始觉之体无二也。
  百三十五。往生人生在宝池中之时。舍中间所座耶。答。且言中间所坐者何耶。何不云前所坐华耶。但答此义者。准前可知。观音所持华·宝池所坐华。一异不可思议故也。
  百三十六。下品下生有正报来迎耶。答。群疑论中有二义(云云)又金莲华即正觉华。故不别说正报来也(云云)。
  百三十七。见金莲华犹如日轮(文)来迎佛所坐欤。为当往生人座耶。答。群疑论二义如前(云云)又一义云。佛座人座非一非异不可思议也。
  百三十八。来迎有邪正不同。以何事知之耶。答。此问从彼群疑论中火华来迎决疑来欤。若尔其差别相论主细判(云云)。
  百三十九。临终见佛来迎为未死时。已命终位耶。答。既言临终见佛。何足作此问耶。若欲作此问者。可略临终言欤。虽然释所疑者。容通未终及终后欤。何以知者。上八品文皆言临终。临终犹是未终位也。下品下生异本经云命终之后见金莲华。故知。亦有通终后也。又群疑论中。将命终见·正命终见二义(云云)。
  百四十。往生人所坐莲华。观音·势至共持之耶。答。圣化随宜或有共持。但以观音·势至应为当仪。以此菩萨正为开花三昧主故。上上品云。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
  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文)然赞中云观音·势至持华现者。言总意别欤。若不尔者。如经中云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持紫金台等。岂言佛亦自持华耶。亦执无量大众皆持此华耶。
  六。往生净土时。实舍秽土色质。别受法性身耶。答。谓舍谓受。是生者情。不关法性。若论法性生即无生。所以赞云。一到弥陀安养国。元来是我法王家。注论又云。秽土假名人。净土假名人。非一非异等(云云)。
  百四十一。娑婆死有心外别有极乐生有心耶。答。注论云。前心后心亦如是(文)思之。
  百四十二。往生净土有中有耶。答。群疑论云(云云)。
  百四十三。往生净土心三世外心耶。答。三世外心者何耶。但群疑论云(云云)。
  百四十四。往生之生即无生生耶。答。尔也。如前可知。
  百四十五。有现身往生者耶。答。有之。如志法尊者等。即其类也。但三经等不说之者。但为常没凡夫故也。又大经中不退菩萨。多是现身往生者欤。
  百四十六。往生者。一往诱引义耶。答。问意云何。为望法性无生之理作此问耶。为于事相依彼摄论师等所许作此问耶。若望法性作此问者。理虽无生事必有生。不动真际建立诸法。业果法然无错失故。今问似论此义。故答之耶。
  七。真宗一乘意。往生净土义。但就最后命终位论之欤。答。上问答中义意显竟。不可立别篇欤。但就此问更答者。可言即便当得二义有之也。
  百四十七。即便当得往生者。约一机始终论之耶。答。此有异论。今义者约一机始终也。
  百四十八。即便当得往生者。为二种往生。为当一种往生耶。答。于一种生。义分有二。愿当得故即便往生。即便生故必当生也。思之(云云)。
  百四十九。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文)指三福业名三种众生耶。答。此有异论。今者应云。经列三种行相虽异三福次第。行体不出三福业。故有表三福正因意欤(云云)。
  百五十。三者修行六念(文)前三福业行者。兼修行六念耶。答。前三福行者者指何文耶(云云)但总答之者。三福行中含六念义也。故释云。合上第三福大乘之意义也。
  百五十一。住立空中三尊。即便·当得二种往生共显之耶。答。尔也。即便·当得体一故也。
  百五十二。三心不具足者。有成当得往生益事耶。答。二种往生体一之义。前巳成竟不足更作委释(矣)但当得名若目远生非无此义。而今当得非谓远生。故此问端不当义也。
  百五十三。证得往生证者。为众生得往生之证据耶。答。问辞不审。凡言证据。多名文理。今作此问。有何意耶。但就此释古来有论。有云。证者韦提自证得生益也。有云。证者彼佛应现证明韦提必得生也。今谓。此论恐偏诤也。佛若不证韦提何证。韦提不证佛证何为。故此二义随一成者随俱成也。观念法门证生缘中其意见(矣)。
  百五十四。十一门义者。即便·当得各论之耶。答。即便名言出第三门。当得名言出第五门。但此二义成一往生。正因·正行不相离故。各论之义亦非无之。思之。
  百五十五。证得往生者。为众生证得。为当佛证得耶。答。此亦不审。于前问外立此篇者。有何意耶。前言证据。纵异此问二证之义。若答前问。此义自显何为别问耶。又言佛证得者。得义亦约佛作问耶。若言然者。今释文言岂涉此义者耶。
  八。摄论所立别时意。约何义门耶。答。上品功德显浅行中引懒堕机。名别时意。故天亲释论云(云云)。
  百五十六。道绰禅师何释别时意耶。答。安乐集云(云云)此释约往因现果。宗家约前愿后行。各据一义。不须和会。于中文且似不顺本论之意。十住论中有此义。故亦非全无其所据也(云云)。
  百五十七。成佛·往生二种别时意中。以何为本耶。答。此问为问本论意耶。为问玄义会通意耶。若问本论意者。彼总显了一切佛教。故不足论以何为本。若问玄义会通意者。会通往生别时为本。为成此一会通义。故先述成佛别时意耳。
  百五十八。往生别时意。依何经说耶。答。此事难知。真谛摄论不指经名。扇多摄论虽言无量寿经。恐是译者私加言欤。又纵论主言无量寿经。于三经中未知是何。有人虽云指阿弥陀经已今当愿文。此亦难依。异译经云如说行故。故旦应言难知而已。
  百五十九。下品下生十声称佛。为别时意摄耶。答。不尔。通论之家虽作此解。今家不许之也。论言唯愿往生是别时意。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故也(云云)。
  百六十。无著天亲意。以十声称佛名别时意耶。答。不尔。论文直言唯愿往生别时意故。但言不应执菩萨论者。旦约通论所见言耳。
  百六十一。往生别时中。如有唯愿别时。亦立唯行别时耶。答。本论今释未明此义。然有人言。论虽未说今释存之。故问云何起行而言不得往生。答言今此论中但言发愿不论存行。乃至引经愿虚行孤之文成立此义也。今谓。不然。所言云何。起行等者。为会本论唯愿别时。乘通论情假设此问。故答中言不论有行者。不论发愿有行亦不生。又引经愿孤行孤者。为证愿行差别义也。既言愿虚无所至行孤无所至。何为唯愿唯行别时之证也。
  百六十二。和尚意以愿行具足。有名别时意耶。答。不尔。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若是凡夫自力愿行。亦未可名具足成。故有一声称佛不相续者。亦非至心称名。故未许愿行具足者欤。
  百六十三。唯愿别时者。为指暂时一念愿。为当约念念相续愿耶。答。释云更不相续也。何以然者。若其相续必具行。故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故也。
  百六十四。和尚意可许唯愿唯行往生耶。答。不可许之。若许此义者。会通之宗应不成。故又无可生道理故也。
  百六十五。愿行具足往生者。约行者愿行耶。答。尔也。但指自力愿行言行者愿行者非也。今所用者他力所成之愿行也。故言南无者。即是归命等(云云)如是愿行内因外缘和合成故。虽是他力可名行者愿行也。
  百六十六。有非愿非行往生耶。答。一家释义都无此言也。
  百六十七。愿行相扶所为皆克(文)约前后相资义。为当愿行同时相并成相扶义欤。答。二义俱得。且所引文未显他力。故当前后相资之义。今经所明念佛愿行。能归愿心。所归佛行一会相应。成相扶义。思之。
  百六十八。和尚意存往生·成佛一致义耶。答。可言存之。且如赞云。净土无生亦无别。究竟解脱金刚身。即其证也。但言正报难期依报易求者。且分二门辨其难易。一重义也。
  已上机行义问。大纲十四·纲目百六十八。略答竟。

净土宗要集卷之中(终)

净土宗要集卷之下目录(西山流)

身土

  一。阿弥陀佛因位昔。于何佛所发今日正觉愿之事。
  一。世自在王佛者。大通佛前之事。
  二。过去空王佛者。世自在王佛前之事。
  三。世自在王佛国土。净秽中何之事。
  四。悲华经所说无诤念王者。为法藏比丘出家已前尊号之事。
  五。具足五劫思惟摄取。一生中送此时分之事。
  六。五劫思惟者。方便假说之事。
  七。发四十八愿事。五劫思惟前之事。
  八。五劫思惟者。思惟愿欤。为当思惟成佛之事。
  九。五劫思惟者。名号一法之事。
  十。思惟摄取者。如来所说二百一十亿国土。皆悉摄取为发愿体欤。为当彼诸佛国外别发摄取佛国愿之事。
  十一。弥陀如来本愿。定四十八愿之事。
  十二。我建超世愿。超三世诸佛愿故立此名之事。
  十三。四十八愿于何位发之事。
  十四。兆载永劫中间修行者。行佛果之事。
  十五。同本异译二十四愿者。悉摄尽四十八愿之事。
  十六。四十八愿摄尽不可说不可量愿之事。
  十七。四十八愿悉成就愿之事。
  十八。释迦·阿弥陀发愿同时之事。
  二。阿弥陀如来本愿广为亘念佛余行。为当唯以念佛为往生本愿之事。
  十九。第十八愿十方众生者。意取十方众生中乃至十念一类欤。为当不残一众生悉摄之事。
  二十。乃至十念机广亘六道之事。
  二十一。摄中有真道机之事。
  二十二。乃至十念者。前至心信乐外显往生行文之事。
  二十三。乃至言者。下从一念上至十念文之事。
  二十四。乃至十念者。为凡愚十念之事。
  二十五。乃至十念者。指意地忆念之事。
  二十六。乃至十念者。指名号欤。为当指时节之事。
  二十七。乃至十念者。临终十念之事。
  二十八。乃至十念者。亘九品机之事。
  二十九。第十八愿摄乃至一念机之事。
  三十。十八愿摄但闻知识教不念机之事。
  三十一。十八愿往生人预来迎之事。
  三十二。十八愿摄五种正行之事。
  三十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亘即便·当得往生之事。
  三十四。下卷初所载三辈往生者。第十八愿成就文之事。
  三十五。第十九愿十方众生者。第十八愿十方众生其体异之事。
  三十六。发菩提心者。指三心立菩提心名之事。
  三十七。修诸功德者。举往生生因欤之事。
  三十八。修诸功德中有念佛善之事。
  三十九。来迎愿亘念佛诸善之事。
  四十。圣众来迎愿限顺次往生一类之事。
  四十一。来迎愿亘即便·当得二种往生之事。
  四十二。来迎引摄愿亘九品往生之事。
  四十三。二十愿十方众生者。次上二愿中。十方众生其体一之事。
  四十四。殖诸德本者。与十九愿修诸功德其体同之事。
  四十五。殖诸德本中。有念佛功德之事。
  四十六。殖诸德本者。出往生修因之事。
  四十七。殖诸德本者。三心具足行者之事。
  四十八。殖诸德本往生预来迎之事。
  四十九。至心回向者。与上系念我国一体心之事。
  五十。至心回向者。三心中回向心耶。为当正行回向之事。
  五十一。不果遂者约顺次往生欤。为当指二生·三生乃至无量生之事。
  五十二。第二十愿者。十八·十九愿外有别体之事。
  三。阿弥陀如来成佛已来经几劫之事。
  五十三。三世诸佛正觉皆依念弥陀三昧之事。
  五十四。十劫正觉久远实成本之事。
  五十五。形像观所说法界身佛者。十劫正觉阿弥陀之事。
  五十六。十劫正觉阿弥陀者。四弘圆满佛之事。
  五十七。十劫正觉者。妙觉极果成道之事。
  五十八。十劫正觉者。但为限报身。为当亘三身成道之事。
  四。净土宗意立几身土之事。
  五十九。阿弥陀三身中何之事。
  六十。依何证据立极乐世界报身报土义之事。
  六十一。阿弥陀报身者。自他受用中何之事。
  六十二。阿弥陀报身者。三身别论报之事。
  六十三。阿弥陀佛有入灭时之事。
  六十四。真身观佛极乐本身之事。
  六十五。阿弥陀佛报身者。亘观佛念佛佛之事。
  六十六。和尚会报身入涅槃义。引何经说之事。
  六十七。报身者。但限教主论之事。
  六十八。法界身者。众生界即弥陀身之事。
  六十九。观音·势至可有成佛时之事。
  七十。和尚意报身报土义之外。有立化身他土义之事。
  五。十二光佛同体异名佛之事。
  七十一。阿弥陀翻名亘十二光之事。
  七十二。十二光佛者。各别身相威仪示现之事。
  七十三。无量寿佛威神光明。但限十二光佛之事。
  七十四。有不蒙阿弥陀佛光照者之事。
  七十五。十二光中无量与无边无碍。与无对有差别之事。
  七十六。无边光者。三身中何之事。
  六。阿弥陀相好光明有际限之事。
  七十七。阿弥陀佛有常光·神通二种光明之事。
  七十八。八万四千光明色光之事。
  七十九。光明摄取利益。唯限念佛者之事。
  八十。阿弥陀佛光明量。天亲论主云何释之事。
  七。三世诸佛名号有胜劣不同之事。
  八十一。具光明寿命功德。限弥陀一佛名号之事。
  八十二。名号者呼佛体之名欤之事。
  八十三。称名行者有不满所愿之类之事。
  八十四。十住毗婆沙易行品所列百七佛中。有阿弥陀之事。
  八十五。文殊般若说一行三昧者。指称名行之事。
  八十六。般舟三昧所说所授跋陀和菩萨念佛者。称名念佛欤。为当观念念佛之事。
  八十七。称名念佛行。以行者口业为所依欤之事。
  八十八。阿弥陀经中行此难事得阿耨菩提。所所难事者。指弥陀名号之事。
  八。三身各有来迎义之事。
  八十九。最初正觉教主出极乐来迎之事。
  九十。来迎引摄如来方便假说欤之事。
  九十一。念佛三昧论佛来迎之事。
  九十二。来迎佛四威仪中何之事。
  九十三。来迎引摄之时。佛身国土俱来之事。
  九十四。酬因本身坐立二佛中何之事。
  九。三尊身量云何之事。
  九十五。佛眼量云何说之事。
  九十六。二菩萨身量光明云何之事。
  九十七。观音势至二菩萨者。弥陀成佛时自他方便之事。
  九十八。杂想观三尊身有大小之事。
  九十九。真身观所观身者。阿弥陀本身之事。
  百。二菩萨所座如何。分别佛左右之事。
  百一。住立空中三尊光明。有不同之事。
  百二。三尊所坐莲华。有大小之事。
  十。名极乐世界有何故之事。
  十一。极乐十方相对。有胜劣不同之事。
  百三。极乐世界上品净土之事。
  百四。如极乐世界摄十方佛土。十方佛土又摄西方极乐之事。
  百五。凡圣所见极乐。有胜劣不同之事。
  百六。极乐世界有方域分齐之事。
  百七。过几国土有极乐之事。
  百八。西方极乐者。四州共可用此说之事。
  百九。法藏比丘卜西方成佛。有何故之事。
  百十。极乐西犹有国土之事。
  百十一。在娑婆望西方之时。如云过十万亿土。到净土已还见娑婆。又有此界别里数之事。
  十二。西方极乐心外净土之事。
  百十二。极乐世界十劫正觉之时。始建立之事。
  十三。极乐世界三界内之事。
  百十三。极乐世界有三界建立之事。
  百十四。极乐世界有四季转变之事。
  百十五。西方净土依正。具六道依正之事。
  百十六。水鸟树林说法方便化现事欤之事。
  百十七。极乐国有几宝池之事。
  百十八。极乐世界莲华量。云何说之事。
  百十九。七重宝树者。七行重列义之事。
  十四。安养都率往生。有难易胜劣之事。
  百二十。五逆·十恶人。都率上生之事。
  百二十一。但称名号者。都率上生之事。
  百二十二。都率上生有来迎之仪之事。
  十五。何名边地胎生之事。
  百二十三。边地胎生者。报土内之事。
  百二十四。边地胎生者。三辈·九品所摄之事。
  百二十五。边地胎生者。三心具足行人之事。
  百二十六。同本异译所说中悔疑惑者。大经疑惑胎生者一体之事。
  百二十七。观经下辈三生者。大经边地胎生者之事。
  百二十八。边地胎生者。预来迎之事。
  百二十九。边地胎生者。依本愿力受此报之事。
  百三十。菩萨处胎经所说懈慢国者。大经所说边地之事。
  百三十一。边地胎生者。以宫殿譬胎生。为当以莲华譬胎之事。
  十六。极乐世界有女人之事。
  百三十二。女人往生之事。
  百三十三。女人往生者。转男子生之事。
  百三十四。第三十五愿成女人往生益。为当又愿转女为男益之事。
  十七。安养世界有二乘之事。
  百三十五。于极乐世界。证二乘果之事。
  百三十六。住果二乘往生之事。
  百三十七。安养世界二乘者。法华论所列四种声闻中何之事。
  百三十八。证果二乘往生者。回心向大后论此益之事。
  十八。极乐世界菩萨圣众。实于三贤十地阶位次第之经之事。
  百三十九。极乐圣众唯限一生补处之事。
  十九。极乐世界有九品别之事。
  百四十。往生人华开有迟速事。依善根多少之事。
  百四十一。于莲华中所经日月劫数。约娑婆时节之事。
  百四十二。于极乐世界。于莲华中实送多尘劫之事。
  百四十三。于莲华中。皆悉见佛闻法之事。
  百四十四。下品生人在莲华中不见佛闻法者。方便假说之事。
  百四十五。往生人所宿莲华。凡夫往生之时始出生之事。
  百四十六。中品上生华开相云何之事。
  百四十七。中品下生华开相。云何释之耶之事。
  百四十八。下品上生华开文。云何引释之事。
  百四十九。往生人所坐莲华者。悉如来正觉华欤为当行者功德所生莲华之事。
  二十。极乐世界三贤十圣报土欤。为当究竟果满报土之事。
  百五十。极乐世界报土者。一时化现报土之事。
  二十一。极乐世界果报。无明所感报之事。
  百五十一。于极乐世界立生死有漏名之事。
  百五十二。于极乐世界。有惑漏智生义之事。
  百五十三。极乐初生菩萨。与衣俱生之事。
  百五十四。极乐世界众生身内有八万户虫之事。

  一。恒沙诸佛证诚亘三部经耶。但限阿弥陀经之事。
  一。证诚佛者。但限六方之事。
  二。十方诸佛中。有不证诚佛之事。
  三。证诚诸佛者。悉来集此土之事。
  四。证诚但限现在佛之事。
  五。证诚佛中。有西方阿弥陀之事。
  六。十方诸佛同说阿弥陀经之事。
  七。十方证诚法。但限名号法之事。
  八。十方诸佛证诚。一念十念往生之事。
  二。观无量寿经频婆娑罗王及韦提希夫人得何益之事。
  九。大王被幽闭已经几日死之事。
  十。夫人得益序正流通中。何得之事。
  十一。夫人得益闻经见佛中。何益之事。
  十二。夫人得见国益之事。
  十三。韦提见佛。但限第七观之事。
  十四。夫人光台现国之时。见弥陀因位发愿事之事。
  十五。夫人欣净缘时。见住立空中三尊之事。
  十六。夫人光台见国之时。见九品往生人之事。
  十七。韦提见光台所现国之时。即住所现极乐欤。在国外见之耶之事。
  十八。韦提所得无生忍者。入位无生欤之事。
  十九。夫人者权者欤之事。
  二十。侍女诸天得益与夫人益同异云何之事。
  二十一。所所得益者。亘观佛念佛之事。
  二十二。阿难·目连共预无生益之事。
  二十三。耆阇大众蒙念佛三昧利益之事。
  三。念佛三昧利益但限往生一益之事。
  二十四。念佛利益亘往生成佛之事。
  二十五。五种增上缘利益限三心发得行者之事。
  二十六。灭罪增上缘者。约临终念佛之事。
  二十七。华座观灭罪文云何引之耶之事。
  二十八。二十五菩萨者。来迎佛助伴欤之事。
  二十九。三心具足行者。有横病横死难之事。
  三十。念佛行者六方恒沙证诚佛来守护之事。
  三十一。见佛增上缘者。名见阿弥陀佛之事。
  三十二。依三念愿力见佛者。一向指佛力之事。
  三十三。以佛力故见彼国土。释迦佛力欤之事。
  三十四。依但口称力有见佛事之事。
  三十五。摄生·证生二种。有何异之事。
  三十六。摄生·增上缘。引第九观摄取不舍文之事。
  三十七。摄生·增上缘。引大经边地胎生文之事。
  三十八。摄生·增上缘。十三观中引何文为证诚之事。
  三十九。亲·近·增上三缘。但限念佛具足之事。
  四。依念佛回向功力存亡预利益之事。
  四十。回向善普为有缘·无缘众生之事。
  四十一。如依自回向他人得道。酬他回向自往生之事。

净土宗要集卷之下目录(终)

净土宗要集卷之下

身土

  一。阿弥陀佛因位昔。于何佛所发今日正觉愿耶。答。大经云。在世自在王佛所发愿。悲化经云。在宝藏佛所发愿也。
  一。世自在王佛者。大通佛前耶。答。虽难测可言大通后。何以知者。大通劫数意过三千尘点。世自在王但言久远无量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故(云云)。
  二。过去空王佛者。世自在王佛前耶。答。虽亦难定可言空王佛在前欤。何以知者。观佛经云。空王佛灭后犯法比丘。是今弥陀。大经云。法藏菩萨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依行相推其阶位故(云云)。
  三。世自在王佛国土净秽中何耶。答。既是娑婆往事。而佛寿四十二劫。可言体秽相净土(云云)又净影意以为秽土。而言佛寿四十二劫者。如法华云众生见劫尽我此土安稳也(云云)又私检华严有亦净亦秽土。盖此类欤。
  四。悲华经所说无诤念王者。为法藏比丘出家已前尊号耶。答。圣迹难思虽难定判两经说相似别人也。何以知者。略有三异。一教主异。彼法藏佛此绕王佛。二王位异。彼云轮王此言国王。三发愿异。彼在家发此出家发。更有多别。对文可见。但如此事或随机见同事异说。故一义云。一体异名欤。
  五。具足五劫思惟摄取(文)一生中送此时分耶。答。尔也。其国土等亦长寿故。
  六。五劫思惟者。方便假说耶。答。对何实义设此问耶。且置此事。答所问者。经释都不见假说也。
  七。发四十八愿事。五劫思惟前耶。答。此有异论。今存一义。可言五劫思惟摄取愿行时也。是故经云。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如是修已。诣彼佛所。而白佛言。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佛告比丘。汝今可说。比丘白佛。如我所愿当具说之。明文如此。不须共诤。但此文前言超发无上殊胜之愿者。略标五劫所摄愿行。非谓五劫前已发也。
  八。五劫思惟者。思惟愿欤。为当思惟成佛耶。答。先答已显。思惟摄取清净行。云愿愿皆发增上胜因故言行也。
  九。五劫思惟者。名号一法耶。答。言尔无失。所摄愿行虽言无量。总摄六八超世愿因。四十八愿一一愿意唯标念佛以为宗故应知。
  十。思惟摄取者。如来所说二百一十亿国土皆悉摄取为发愿体欤。为当彼诸佛国外别发摄取佛国愿耶。答。二义俱得。摄取诸佛净土行中殊胜之愿。与建超世悲愿故也。且彼二百一十亿土无三恶趣虽是胜相。而不必为无善凡夫得生之处。乃至纵有念佛生处。而亦未为无善凡夫得生之行。唯我弥陀摄取若干佛土胜行。而为无善凡夫乃至十念生处故言二义俱得也。若不尔者。何名超世别意愿耶。思之(云云)。
  十一。弥陀如来本愿定四十八愿耶。答。问意云何为对异译二十四愿作此问耶。为问更有于余佛所而发余愿耶。且置此事。直述宗意者。一家宗义正依三经。应以此数为定量也。异译经中纵有增减存没之异。译人既异所见各别。如来说教亦逗众机。不必一一须会通也。又此本愿举要虽言四十八愿。既摄二百一十亿土诸佛愿行。而复超发别意胜愿故。既其所摄胜因理实无量。是以世自在王佛言。菩萨闻已修行此法。缘致满足无量大愿。明文在斯。不须疑(矣)。
  十二。我建超世愿(文)超三世诸佛愿故立此名耶。答。言尔何过。于彼二百一十亿土选释摄取超胜愿故。又言名声超十方等即是证也。但诸师意超世间位(三贤)所发愿故名超世者。未必然也。若如所执者。前文亦言法藏比丘与世超异。若为消之。
  十三。四十八愿于何位发耶。答。此事难知。诸师异说。今依注论群疑论意。可言地上愿也。故注论云圣种性中发此愿等。群疑论云。法藏菩萨十地圣人(云云)但于十地未如何地。凡诸菩萨发净土愿。或于初地八地。如华严说。准知今愿。或可初地。或可八地。难定判也。但此等义且顺常途。自宗别意更有深义。所谓弥陀智愿故也(云云)。
  十四。兆载永劫中间修行者。行佛果耶。答。行佛果者。何义耶。言为成佛果行故名行佛果者。可言中间修行为成佛果也。五劫思惟修满大愿。愿因满巳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即是修行其胜行。依行成果。依果感报。感成极乐之次第也。
  十五。同本异译二十四愿者。悉摄尽四十八愿耶。答。准上可知。
  十六。四十八愿摄尽不可说不可量愿耶。答。亦如上说。
  十七。四十八愿悉成就愿耶。答。尔也。一一愿言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故知悉是成就愿也。
  十八。释迦·阿弥陀发愿同时耶。答。悲化经中同时发愿。然释迦佛在十劫后者。机宜别故。意乐异故。彼千太子诸梵志等。虽亦同时发愿成佛有前后者。皆此义也。
  二。阿弥陀如来本愿广为亘念佛余行。为当唯以念佛为往生本愿耶。答。此有异论。今则可言。唯以念佛为往生业。更无诸行往生愿也。故宗家释云。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文)
  是则六八愿中第十八愿。正愿十方众生往生定其正因。直言至心信乐欲生乃至十念故也。然有人云。此愿虽愿念佛往生。第十九愿·第二十愿。摄诸行人。故本愿中亦有诸行往生愿也。来迎·果遂。皆是往生之义故也。但前释言唯明专念等者。唯有多义。此是隐劣显胜唯也。今谓不然。既许隐劣显胜唯者。胜必摄劣。劣必依胜。若不尔者。胜劣不成。胜劣若成。胜不自胜。摄劣故胜。劣不自劣。依胜故劣。故彼所解还成今义。如唯识观五重虽殊皆成唯识无境义也。又言来迎诸行益者。念佛岂言无此益耶。宗家所判摄取三缘唯在念佛。若为通之。由斯有云。第十八愿念佛往生。第二十愿诸行往生。十九来迎通摄前后。故在两楹示此意也。此亦不可。第二十愿既言闻名系念我国殖诸德本。念佛宗家所摄诸行在文分明。谁许偏摄诸行愿耶。凡此一义自宗大事。今举一端。学者详之。
  十九。第十八愿十方众生者。意取十方众生中乃至十念一类欤。为当不残一众生悉摄之耶。答。十方众生者。普摄法界也。至心信乐者。定其生因也。是故十方法界众生尽是可发此心之机。若不尔者。何名大乘广智愿海。何名顿教一乘海也。思之。
  二十。乃至十念机广亘六道耶。答。尔也。宗家云。五趣齐生群疑论同之。经云。乃至三途见光解脱。若不念佛何由见也。
  二十一。摄中有冥道机耶。答。尔也。群疑论定判。但恶趣中有往生者。多分宿习开发机也。
  二十二。乃至十念者。前至心信乐外显往生行文耶。答。至心信乐称名安心也。乃至十念者。称名遍数也。故宗家云。称我名号下至十声。是其义也。
  二十三。乃至言者。下从一念上至十念文耶。答。宗家意者。以言下至十声为正义也。群疑论中虽言一念乃至十念。恐是且存一义而已。理实师资释义不令违失。宗家释中亦全非不许上至义。散善义中其意见(矣)。
  二十四。乃至十念者为凡愚十念耶。答。凡愚十念是何法耶。故应答言。非是凡愚十念。何以故。教中无名凡愚十念法故。弥勒问经所说十念。虽言非凡愚念。未说别有凡愚十念。设言对彼非凡愚念假说此问者。今此十念若彼十念。可论是凡愚念非凡愚念。彼此十念同异未定。诸师异释。今依感师彼此各别。以此十念同彼十念。假设此问。岂应理耶(云云)。
  二十五。乃至十念者。指意地忆念耶。答。宗家每言下至十声。但非不许意地十念。如礼赞等。寻文可见。
  二十六。乃至十念者。指名号欤。为当指时节耶。答。指名号者其义云何(云云)但此十念十声为数。于中非无十声时分为时节义。如上具足十念义也。
  二十七。乃至十念者。临终十念耶。答。愿意正在临终十念。故安乐集云(云云)但于平生非无或时须十念法。如礼赞等。此乃十是满数故也。又此问意若问平生但称十念更不相续亦乘此愿可得生者。此应斟酌。若应相续之十念者。初念业成即便往生。若其不应相续念纵至十声业亦未成。如是思之。
  二十八。乃至十念者。亘九品机耶。答。此愿虽摄三辈九品。十念且被下辈之三品。大经观经说相可见。宗家每言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乘佛愿力莫不皆往。即此意也。
  二十九。第十八愿摄乃至一念机耶。答。可言摄也。此有二义。群疑论中乃至十念为上至。故许摄一念。宗家释中虽言下至十念而兼下至一念。何以然者。愿文虽言乃至十念。成就文云乃至一念故。是则二文互显故也(云云)。
  三十。十八愿摄但闻知识教不念机耶。答。问意云何为许闻教不念之机之得往生而问此愿摄不摄耶。为欲论其生不生义依此问耶。且置此事。直答可言。若其虽闻如不闻故。名不念者未可摄之。若其闻即至心信乐。非不念故不足问之。
  三十一。十八愿往生人预来迎耶。答。第十八愿往生人外。更有何人预来迎耶。当知次愿临终现前为乘前愿往生人也。三缘唯为念佛益者。宗家定判。勿异论(矣)但次愿言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者。为显三辈来迎不同。由其根行差别故耳。
  三十二。十八愿摄五种正行耶。答。此愿所宗正定之业。后二愿中随应摄余助业等也。更有余义。今且略之。
  三十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文)亘即便·当得往生耶。答。可言然也。于一往生开二义故。但此之问端亦应斟酌。此二往生人多不许。不必应受此问故也。
  三十四。下卷初所载三辈往生者。第十八愿成就文耶。答。第十八愿成就文者。在三辈前。三辈正是后之两愿成就文也。然此三辈根行虽殊。皆言一向专念等者。正明简机受法虽异莫不皆乘前愿生也。
  三十五。第十九愿十方众生者。第十八愿十方众生。其体异耶。答。其体不异。准前可知。更有余义。今且略之。
  三十六。发菩提心者。指三心立菩提心名耶。答。不尔。是三福中菩提心也。后言至心是三心也。但此心与后至心等终成一心。思之可知。
  三十七。修诸功德者。举往生生因欤。答。言尔无失。此愿所摄当彼观经三辈散善正因正行。但此因行念佛所成。故愿生因已在前愿。非前念佛往生愿外别立诸行往生愿也。
  三十八。修诸功德中。有念佛善耶。答。言有无过。如六念义。应知。
  三十九。来迎愿亘念佛诸善耶。答。感来迎因正在念佛。诸善成其机差别相也。
  四十。圣众来迎愿限顺次往生一类耶。答。尔也。若不生者有何来迎(云云)。
  四十一。来迎愿亘即便·当得二种往生耶。答。言亘无妨。当得之外无即便故。但十八愿愿即便往生益。此愿愿其临终现前。相资成一益耳。
  四十二。来迎引摄愿亘九品往生耶。答。尔也。亘三辈故。九品中文有隐显耳。
  四十三。第二十愿十方众生者。次上二愿中十方众生。其体一耶。答。其体应一。如上可知。更有余义。今且略之。
  四十四。殖诸德本者。与十九愿修诸功德。其体同耶。答。虽异而同。何以然者。前愿摄彼三辈散善。此愿摄彼十三定善。故言闻名系念等也。然既泛言殖诸德本。诸言所表必总摄故。故亦可言。前愿摄从诸教来者。此愿摄依今教行者。故言闻我名号等也。
  四十五。殖诸德本中。有念佛功德耶。答。言有无失。准上可知。又此德本正当五种正行等故。思之。
  四十六。殖诸德本者。出往生修因耶。答。言尔无过。如上可知。
  四十七。殖诸德本者。三心具足行者耶。答。尔也。故云至心回向等也。
  四十八。殖诸德本往生预来迎耶。答。问意云何为前念佛往生之外别立殖诸德本往生作此问耶。且置此事。直答应言。殖诸德本往生来迎尽是念佛增上缘也。
  四十九。至心回向者。与上系念我国一体心耶。答。尔也。行愿异也(云云)。
  五十。至心回向者。三心中回向心耶。为当正行回向也。答。二义俱得。正因·正行不相离故。
  五十一。不果遂者。约顺次往生欤。为当指二生·三生乃至无量生耶。答。此有异释。故立愿名。或名系念定生。或名三生果遂。今且可存顺次果遂。然言果遂不云生者。欲显闻名系念殖德必不唐捐。故不直言若不生者。若其直言若不生者。应成诸行往生愿故。但异译中译言若不生者。译人既异所见各别。不须和会。又纵言若不生者。既言闻我名号。念佛为宗摄诸行耳。又果遂者非直言生。系念果遂亦通现身见佛。德本果遂亦通生后得益。故前往生来迎愿外有此愿也。
  五十二。第二十愿者。十八·十九愿外有别体耶。答。有别体也。如前思之。
  三。阿弥陀如来成佛已来经几劫耶。答。大小两经同说经十劫也。大经异译言十八劫者。人师释云。八者小字脱中点也。今谓何必小字脱中点耶。岂非大字上点销耶。
  五十三。三世诸佛正觉皆依念弥陀三昧耶。答。尔也。观念法门引般舟经云(云云)本经直言念佛三昧。而以弥陀为其主。故弥陀正觉虽言十劫而摄三世。亦无妨故。无量寿法三世常存。觉此法人三世常在。是故赞云一到弥陀安养国元来是我法王家也。更有多义。今且略之。
  五十四。十劫正觉久远实成本耶。答。问辞不审。久远之上脱有字欤。若尔应答。非无此义。但是法华一教门耳。涅槃常住华严法界教门非一。勿执一途。今宗通许彼彼诸宗。故应答言。非无此义。随问诸义皆准之。
  五十五。形像观所说法界身佛者。十劫正觉阿弥陀耶。答。尔也。三经所说是一佛故。是以赞云正坐已来经十劫心缘法界照慈光也。
  五十六。十劫正觉阿弥陀者。四弘圆满佛耶。答。尔也。若其不满圆果不成故也。以其度生愿圆满故。所证圆果名法界身(云云)。
  五十七。十劫正觉者。妙觉极果成道耶。答。尔也。释迦正觉极果故也。同性经云初地佛者。彼于三乘乃以佛地各立十地。此是佛地中初地也(云云)。
  五十八。十劫正觉者。但为限报身。为当亘三身成道耶。答。净土成佛三身圆果总名报身。故亦得言是报非化。言非化者非八相化。八相化者秽土身故。彼化是此三身圆报之化用故(云云)。
  四。净土宗意立几身土耶。答。或立二身二土。或立三身三土。注论云法性法身方便法身。安乐集云真身应身等。皆立二身意也。安乐集又云三身三土。群疑论同之。宗家亦云三身化用皆立净土等。是其三身三土义也。但此且举常途所用。若欲广明开合废立。诸经论中所说一身四身乃至十身等义。莫不用之。
  五十九。阿弥陀三身中何耶。答。宗家定判是报身也。
  六十。依何证据立极乐世界报身报土义耶。答。依同性经无量寿经观经诚证立此义也。同性经云。净土中成佛悉是报身。秽土中成佛悉是应身(取意)又出净土佛中。即举阿弥陀如来·莲华开敷星王如来等。故引此经以为教证。大经酬因·观经兼化。是理证也。又同性经证报身名。无量寿经证酬因义。观经会成前二证也。言总意者。凡欲引证先出明文。故引同性以为教证。然此同性非往生经。恐有疑者难言。诸佛各有三身。彼经虽说报身报土。何妨三经说其化身化土之边。故引大经证酬因义。虽有此证恐更难言。愿所成身何必报身。纵有报义何必同彼第二报身。同性报身十地所见。此愿既摄凡夫故也。欲遮此难故引观经阿弥陀佛与化身来。别愿所成岂非报身。又岂异彼同性报身。应知。彼佛虽是报身酬别愿因摄凡夫来。今此三经共成一证。永除异见之疑执者也。思之。
  六十一。阿弥陀报身者。自他受用中何耶。答。此有异论(云云)且一义云。今此别愿所成报身。异彼诸教自他受用。而还摄彼自他受用。何以然者。今此报身正觉智海以摄常没为自证。故异彼自受用身内应真理。他受用身外应大机。而此报身尚摄凡夫为自证体。况不与彼真理冥合。况复不摄彼大机耶。故言还摄彼二身也。
  六十二。阿弥陀报身者。三身别论报身耶。答。初言是报非化。乍似三身别论之报。后言报身兼化有显三身圆报之义(云云)。
  六十三。阿弥陀佛有入灭时耶。答。入·不入义凡虑难测。如来善巧非无此说。如彼观音授记经也(云云)。
  六十四。真身观佛极乐本身耶。答。宗意然也。故名真身。真身者是真报身也。法事赞云一坐无移亦不动彻穷后际放身光者。谓此事也。但即此身随机变现大小不同。故下文云或现大身或现小身。明知此身是常身也。然他宗人以丈六身为彼常身。会此经云。观心转深见大身者。恐不可也。违下文云如前所说阿弥陀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等故。思之。
  六十五。阿弥陀佛报身者。亘观佛念佛佛耶。答。尔也。观佛念佛佛体无二。体虽无二观念异者。以事从名持之名念。以名从事名观。然而名只是事。事只是名。故言愿力故忆想必成也。又若细辨观佛始终有三重义。初重未显如前玄旨。虽观彼佛舍名取事。望情非无二佛异也。详之。
  六十六。和尚会报身入涅槃义。引何经说耶。答。引大品经涅槃非化品文也。彼文初说五阴乃至一切种智。皆悉如化生灭法故。唯大涅槃一法非化无生灭故。后明诸法性空。即大涅槃平等无二。有佛无佛性常涅槃。佛言。诸法性常涅槃。为新发意菩萨作分别说。故言诸法如化涅槃非化等。以斯验知。授记经中纵后说弥陀有生灭相。理实永无生灭身也。此是例证非直证也。
  六十七。报身者。但限教主论之耶。答。问意云何为简观音·势至等身作此问耶。为简彼国所有分身作此问耶。纵依何意。通答应言。指教主身名报身也。分身虽通报·化二身。二菩萨观虽亦云真观。今论报化约教主故。若于教主成报身义。通别依正莫非酬因实德摄也。思之。
  六十八。法界身者。众生界即弥陀身耶。答。法界所化。身能化。故名法界身。然言是心是佛。离法界外无别佛身也。
  六十九。观音势至可有成佛时耶。答。尔也。弥陀寿量虽穷后际。随机所乐示隐没故。观音等虽阐提菩萨。因果功德无阙减故(云云)。
  七十。和尚意报身报土义之外。有立化身化土义耶。答。宗家直依如前三经定立是报非化之义。鼓音声经所说身土虽可会通。其义已在安乐集中。或可推彼不别说之。但群疑论非无其别义。故知彼文未可定判。诸余诸论纵有如是种种异说。皆知随宜。不劳会通。凡诸教中有辨三身三土义中。虽有明说报身报土。未见的言化身化土故也。
  五。十二光佛同体异名佛耶。答。依大经说。无量寿佛异名而已。首楞严经虽言过去十二如来相继出世等。恐彼异佛同此名欤。彼既新译虽无祖判经文分明。勿共诤(矣)。
  七十一。阿弥陀翻名亘十二光耶。答。言尔何过。无量·无边·无碍等名既见弥陀翻名故也。
  七十二。十二光佛者各别身相威仪示现耶。答。言尔何妨。虽是一佛异名德义既别。随德现相无违害故。真言教中存其印明差别之相。即此意也。
  七十三。无量寿佛威神光明。但限十二光佛耶。答。言尔无失。彼佛威光虽言昼夜一劫说不能尽。举此十二摄尽故也。
  七十四。有不蒙阿弥陀佛光照者耶。答。光无不照。机有不蒙。故注论云。碍属众生非光碍也。
  七十五。十二光中无量与无边无碍与无对有差别耶。答。无数量·无边际·无障碍·无敌对。是其差别。赞弥陀偈云(云云)。
  七十六。无边光者。三身中何耶。答。此十二光皆是报佛智光差别。然其报佛备三身德。此十二光德义亦然。虽然别配三身等者亦无方也。且如赞中。于三德中对解脱光。此亦一往勿定执(矣)。
  六。阿弥陀相好光明有齐限耶。答。无际限也。经中虽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八万四千相好光明。皆是粗相。理实尘数。故经言其光明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等(云云)释云结少显多等也。
  七十七。阿弥陀佛有常光·神通二种光明耶。答。言尔何过。观经所说遍照光者。是其常光。大经中云口光现瑞者。是其神通光也。
  七十八。八万四千光明色光耶。答。尔也。智色光也。故言心光无妨(矣)。
  七十九。光明摄取利益唯限念佛者耶。答。尔也。经释分明。勿异论(矣)何以然者。此有二义。一三缘义。二本愿义(云云)此乃念佛一法体备三缘。彼佛选为别愿宗故(云云)。
  八十。阿弥陀佛光明量天亲论主云何释之耶。答。或云尽十方无碍光。或云相好光一寻也。一寻光者项背圆光。若对经文。或可像观三十二相中之一相。或可真身八万四千相中一相。于此诸相众好之上。各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无所障碍。故言尽十方无碍光也。
  七。三世诸佛名号有胜劣不同耶。答。若以愿行来收非无胜劣。释迦诸佛举称弥陀名者。即此义也。
  八十一。具光明寿命功德。限弥陀一佛名号耶。答。此事难知。经释未有简别故也。但诸佛名纵有具足光寿功德。于中弥陀名号最尊。为今一宗之所贵也。
  八十二。名号者呼佛体之名欤。答。名以召事。呼体必然。诸法之名有即体者。有异体者。如论注解。寻文可见。
  八十三。称名行者有不满所愿之类耶。答。如实称名无不满者。不如名义有不满者。亦如论注。但其如实不如实义。学者异见。今谓直是信·不信耳。
  八十四。十住毗婆娑易行品所列百十佛中。有阿弥陀耶。答。尔也。最初列之。但彼第二世自在王佛非今弥陀因位所值世饶王佛。何以然者。论举现在十方佛故。
  八十五。文殊般若说一行三昧者。指称名行耶。答。尔也。称一佛名。见一切佛入一法界名一行也。
  八十六。般舟三昧所说所授跋陀和菩萨念佛者。称名念佛欤。为当观念念佛耶。答。二义俱得。但贵得意。观念念意在称念故。观念法门意在斯。
  八十七。称名念佛行以行者口业为所依欤。答。言尔何过。群疑论云。口业念佛门即此意也。但偏执为口业一行非宗正意。正意总为三业本也。真身观中释义在斯(云云)。
  八十八。阿弥陀经中行此难事得阿耨菩提(文)所云难事者。指弥陀名号耶。答。尔也。此经所说唯此一法也。行此之言更指何行。况次下言说是难信之法。故知本师自觉觉他。唯此一法无余乘也。若不尔者。何言三世诸佛皆因念弥陀三昧成正觉耶。故知此义非直出自念佛镜中。宗家秘怀元在此也。
  八。三身各有来迎义耶。答。经文且说报身兼化。依义通论。必兼法身。三身圆果名报身故。但问各有来迎义耶。似问三身各别而来。若尔应言无此义欤(云云)。
  八十九。最初正觉教主出极乐来迎耶。答。此问似许弥陀正觉非啻一世。问其最初正觉弥陀来不来义。有何所据作此问耶。设有所据作此问者。答言来迎有何难耶。若言此问意不如是。只问今日现在弥陀十劫初坐道场之时。即出极乐来迎耶者。问辞不宜。应言弥陀初成道时即出极乐来迎耶欤。又言出者为言出于极乐耶。为言出自极乐耶。且置此事。今总答者最初成道时。即来迎有何过也。若难尔时十方众生应未闻知修行游诸佛国。与物结缘彼彼众生得生。时至方坐道场成正觉故。或可答言。弥陀正觉实无始终。三世诸佛皆说十劫。故无初成来迎义也(云云)。
  九十。来迎引摄如来方便假说欤。答。问意云何。为望理性作此问耶。为于事相作此问耶。若望理性作此问者。可言不来而来也。何以故。如众生性不生不灭相中而有往生故也。群疑论云(云云)若于事相作此问者。亦应答言。如有往生必有来迎。若许往生言无来迎。六八弘誓皆实不虚。岂言一实一虚者耶。而今学人多有来迎为假说者。恐是臆度妄谈而已。
  九十一。念佛三昧论佛来迎耶。答。来迎正在念佛三昧。唯此法有三缘故也。
  九十二。来迎佛四威仪中何耶。答。既言来迎。行威仪也。若取暂住通行住也。但此问意欲问坐立欤。若尔可言多用立也。第七观初住立空中即其事也。释云(云云)虽然泛论非无坐来。禅林变相显此义也。
  九十三。来迎引摄之时。佛身国土俱来耶。答。俱来无妨。例如宫殿随众来也。又有明文(云云)。
  九十四。酬因本身坐立二佛中何耶。答。佛具四仪。何非本身。于中坐仪特表尊特。故言一坐无移等也。或可四仪总名一坐。安住常寂涅槃故也(云云)。
  九。三尊身量云何。答。观经云(云云)佛身大高胁士甚卑者。圣境超情表难量耳。
  九十五。佛眼量云何说之。答。观经云(云云)身量甚大眼量最小者。如前可知。诸师准眼减身量者。非今所用。不须会之。
  九十六。二菩萨身量光明云何。答。观经云(云云)光明似不应身量者。如前可知。
  九十七。观音·势至二菩萨者。弥陀成佛时自他方来耶。答。大经云。此二菩萨于此修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此乃宿愿缘重助佛行化故也。
  九十八。杂想观三尊身量有大小耶。答。如佛身量有大小。二菩萨亦有大小也。但此问意欲问佛身菩萨身大小不等欤。若尔可言难定。圣化无方故也。释中虽言佛大侍者亦大。佛小侍者亦小。若欲会通可言。随佛大小侍者亦随现大小身。其大身者如前三尊观中所说。其小身者假令佛现丈六八尺身者。菩萨随应现所应身。或现八尺四尺等故。虽然此释似言等同。禅林变相亦图等身故。今且应言难定耳。
  九十九。真身观所观身者。阿弥陀本身耶。答。上已答竟。
  百。二菩萨所座如何分别佛左右耶。答。依观经说观音·势至如次左右。陀罗尼集经翻此说者各有所表。非相违也(云云)。
  百一。住立空中三尊光明有不同耶。答。经文总说光明炽盛不可具见。虽不辨其同不同相。准下观门言有不同。有何过耶。
  百二。三尊所坐莲华有大小耶。答。随其身量座量应知。但经指言如前所说等无异者。众宝庄严等无异耳。或可说其华座量等。影现身量亦齐等也。
  十。名极乐世界有何故耶。答。阿弥陀经云。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文)然观经云分身来集度苦众生者。
  宗家释云(云云)群疑论中又有异义(云云)
  十一。极乐十方相对有胜劣不同耶。答。大经观经许有胜劣。宗家所判随亦然也。此乃诸佛法海平等一味。本国他方虽复无二。愿行来收非无因缘故。使诸佛推功归本。赞曰。四十八愿庄严起超诸佛刹最为精(云云)。
  百三。极乐世界上品净土耶。答。三经所说诸佛土中上品净土。如前已述。若依华严净土初门。安乐集中略引其文。二经相违云何会者。此有二义。一云。佛土优劣对望多重。华严对余胜土为劣。三经对余劣土为胜。故此二经非相违也。二云。诸佛净土理实平等。互说优劣各逗机宜。若闻初门生易往想为说下品。安乐集意依此劝进。若闻上品起胜欣心为说无比。宗家赞劝意在于斯。故此二经各逗一缘互存利益。无违害耳。二义赊切学人知之。
  百四。如极乐世界摄十方佛土。十方佛土又摄西方极乐耶。答。言尔无过。诸佛净土如帝网故。推功归本如上可知。
  百五。凡圣所见极乐有胜劣不同耶。答。此应分别。依正因门应无胜劣。依正行门非无优劣。且如三辈所生莲华。体是一种正觉净华。其相非无九品不同。即此事也。
  百六。极乐世界有方域分齐耶。答。于彼世界实无边际。故论赞曰(云云)然望此土必须指方。故经说言(云云)此乃方即无方故也。
  百七。过几国土有极乐耶。答。阿弥陀经云。过十万亿佛土(云云)称赞净土经云。过百千俱胝那庾多佛刹(云云)译人既异所见各别。不须和会。余经有说过恒沙刹。部异见别。亦不须会。今用正依三经说耳。
  百八。西方极乐者。四州共可用此说耶。答。可言然欤。尽十方界无非极乐。随方指西。必须日观故也。
  百九。法藏比丘卜西方成佛。有何故耶。答。为今观日送想故欤。更有多义。今且略之。
  百十。极乐西犹有国土耶。答。可言有之。且如无胜净土是也。但依宗说十方诸佛赞彼国。皆言从是西方过十万佛土者也。
  百十一。在娑婆望西方之时。如云过十万亿土。到净土已还见娑婆。又有此界别里数耶。答。言有无失。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其事也。虽然彼国云无方域。亦无妨碍。思之。
  十二。西方极乐心外净土耶。答。此问似许心外净土而问极乐是耶非耶。若问西方极乐可许心外法耶。岂不宜耶。故安乐集云。若摄缘从本。即是心外无法。若分二谛明义。净土无妨是心外法也。
  百十二。极乐世界十劫正觉之时始建立之耶。答。言尔无过。故言依报感成极乐也。
  但悲华经云昔时尊音王佛国为今弥陀佛国者。且随机宜指处所耳。理实诸佛相继出世。各住自所感成净土故。大经云。所修佛国恢廓广大超胜特妙等(云云)。
  十三。极乐世界三界内耶。答。群疑论中广论此义。有摄·不摄二释。注论安乐集直言非三界摄。宗家尔。故言极乐庄严出三界。人天杂类等无为。良由本论云胜过三界故也。何以然者。阿弥陀佛愿心庄严胜报故也(云云)
  百十三。极乐世界有三界建立耶。答。大经只立四天乃至色究竟天不立四空。其诸天人实非天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但因顺余方故假立人天名耳。
  百十四。极乐世界有四季转变耶。答。大经云。亦无四时春秋冬夏(文)但准昼夜十二时等。依华开合建立时分。何必全无假立四季。经言无者言无寒暑青黄等相欤。
  百十五。西方净土依正具六道依正耶。答。有天人无三恶趣。若取观音光中所现。无不具足(云云)。
  百十六。水鸟树林说法方便化现事欤。答。尔也。阿弥陀经云。变化所作(文)赞曰。为引他方凡圣类故。佛现此不思议(文)但此化事即事而真。理事相应。故言见色皆真色闻音悉法音也。又法事赞云(云云)。
  百十七。极乐国有几宝池耶。答。国界无边庄严遍满。谁测其数。经言有八池水。且举一界庄严而已。
  百十八。极乐世界莲华量云何说之耶。答。阿弥陀经云。大如车轮。观经云。十二由旬。理实大小无定相也。
  百十九。七重宝树者。七行重列义耶。答。不尔。宗家释意七宝重接。间错庄严根茎枝条叶华果。故名七重树。如是宝树七行列立。故言七重行树七七四十九重也。但此释文颇以难见。更思择之。
  十四。安养都率往生有难易胜劣耶。答。尔也。群疑论中广明此义。显其优劣有十二义。主处眷属寿命等。辨其难易有八种异。本愿光明守护等也(云云)。
  百二十。五逆十恶人都率上生耶。答。群疑论意不许此义。但造十恶不造五逆者应许生也。谓彼八种异中第七重恶异者。且言五逆生不生耳。
  百二十一。但称名号者都率上生耶。答。群疑论意许此义也。故彼十五同中第七称念同。引上生经若一念顷称弥勒名。同一念顷称弥陀名。但有本愿·非本愿异成难易耳。抑此问端可言但称弥勒名号者欤。
  百二十二。都率上生有来迎之仪耶。答。有之群疑论云。六圣迎同者。上生经云。弥勒菩萨与诸天子来迎此人(文)。
  十五。何名边地胎生耶。答。大经云(云云)略论云。边言其难。胎言其闇(云云)
  百二十三。边地胎生者。报土内耶。答。此有异论。今存一义报土内也。虽是报土弥陀悲愿普摄群机故。令带惑疑者见此事也。
  百二十四。边地胎生者。三辈九品所摄耶。答。此有异说。大经不为三辈所摄。异译经说中下辈摄。略论云。复有一类不入三辈(文)又云。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还同三辈(云云)此乃初生不摄后还摄也。三辈既尔。九品例然。九品华合别有所由。上六品由善行强弱。下三品由恶行轻重。而皆三心具足人故。非带惑疑生者也(云云)。
  百二十五。边地胎生者。三心具足行人耶。答。不尔。杂疑人也。但至临终见佛悔过。尔时或有具三心义。虽然一生疑谤心多。故随宫胎偿其罪也。
  百二十六。同本异译所说中悔疑惑者。大经疑惑胎生者一体耶。答。尔也。但异译经虽名边地不云胎生。虽说宫殿不云在内。言边地二千里城七宝池中莲华化生。译人既异所见各别。不须和会也。
  百二十七。观经下辈三生者。大经边地胎生者耶。答。此义已显前问者耶。但释华内有三种障。同彼胎生之行相者。业因虽殊果相相似。借彼显此有何妨也。故或可言。下品三生虽非边地亦名胎生。上中辈中华合例之。
  百二十八。边地胎生者预来迎耶。答。此事难定。大经一向不说来迎。异译经云其人临终见佛形像等悔过故。更可详之。
  百二十九。边地胎生者。依本愿力受此报耶。答。受此报者由疑惑也。生极乐者本愿力也。此人乘何愿力生者。亦乘念佛往生愿力。虽不如说至心信乐。亦非全无信佛因。故又义云。第二十愿摄此类也(云云)今谓。第二十愿纵摄此类。得生必乘第十八愿。生因正在彼愿故也。
  百三十。菩萨处胎经所说懈慢国者。大经所说边地耶。答。虽难定判。且存一义二处别也。懈慢未至极乐界故。此乃杂疑杂修二类生处也(云云)。
  百三十一。边地胎生者。以宫殿譬胎生。为当以莲华譬胎耶。答。大经宫殿也。十住论云若人种善根疑则华不开。此华胎也。有师会云华内似宫非相违也。今师似许有二胎生。故云虽得往生含华未出。或随宫胎或生边界也。
  十六。极乐世界有女人耶。答。无之。若有女人违本愿故。有讥谦故。鼓音声经说有佛母。安乐集·群疑论互举一义会之(云云)授记经中观音·势至欲来此土。于彼庄严华台之上有化王女。既言化女。不俟释(矣)。
  百三十二。女人往生耶。答。但能念佛莫不皆往。阿弥陀经云善男善女执持名号得往生。故韦提侍女得忍得记。皆已生故不须疑之。观念法门云(云云)。
  百三十三。女人往生者。转男子生耶。答。尔也。观念法门云(云云)转女成佛经云(云云)此皆正命终时转舍女身。变成男子乘华生也。
  百三十四。第三十五愿成女人往生益。为当又愿转女为男益耶。答。愿转女成男益也。然其后身必在净土。故约初生解此义也(云云)。
  十七。安养世界有二乘耶。答。毕竟言之无二乘也。论云。二乘种不生(云云)。
  百三十五。于极乐世界证二乘果耶。答。中品三人先证小果。但不保证即向大也。
  百三十六。住果二乘往生耶。答。若论小圣去亦无妨。故大经云。菩萨比丘皆得生也。
  百三十七。安养世界二乘者。法华论所列四种声闻中何耶。答。彼四种名约此土立。净土必无上慢决定退大三名。彼国声闻皆信大乘。亦无退大趣小心故。但此土中四种声闻。若能念佛莫不皆往。又上慢人回心可生。决定性人无余后生。退大得记可生无疑。应化往来不足论之也。
  百三十八。证果二乘往生者。回心向大后论此益耶。答。退大往生多在回心之后。定性往生必在无余之后。通论俱有回心必生义。如正法华云。临灭度时。佛在前立劝发无上正真道意。但此临灭度者。定性不定性诸宗异论。今且置之。
  十八。极乐世界菩萨圣众。实于三贤十地阶位次第经耶。答。言尔何过。顿教一乘海不失浅深。故注论云(云云)。
  百三十九。极乐圣众唯限一生补处耶。答。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毕竟论之。皆当究竟至补处也。
  十九。极乐世界有九品别耶。答。此有异论(云云)今谓。正因感果可言无品。正行感报可言有品。品即无品。无品而品也。论注(云云)
  百四十。往生人华开有迟速事。依善根多少耶。答。依善根多少。或依恶业轻重。或依疑障浅深。非只一途者也。
  百四十一。于莲华中所经日月劫数约娑婆时节耶。答。宗家意然也。
  往生要集以四义助成之(云云)群疑论约彼土且存随他义欤。
  百四十二。于极乐世界于莲华中实送多尘劫耶。答。经言六劫十二大劫。何多尘劫耶。然此劫数未必定量。经文且举一相而已。纵是不定。且就六劫十二大劫答前问者。一念多劫长短无碍。故赞云十劫须臾不觉尽。可以例知。
  百四十三。于莲华中皆悉见佛闻法耶。答。宗家虽言内受法乐。未分明说见佛闻法。
  他宗人师虽言下品生人在莲华中常闻弥陀·观音说法。末学亦为难义。今案此事。应有深意。宗家既言内受法乐。若不闻法有何法乐。荆溪妙解与此玄会。岂非依正因门华中常闻。依正行门华开方闻耶。
  百四十四。下品生人在莲华中不见佛闻法者。方便假说耶。答。准前可知。又一义云。此亦抑止方便说欤。下下品释似有此意(云云)。
  百四十五。往生人所宿莲华。凡夫往生之时始出生耶。答。本有始生无妨碍也。
  百四十六。中品上生华开相云何。答。经云。莲华寻开(文)上下华开迟于此者。彼虽遇大正行缓故。此虽遇小戒行精故。开虽早晚得益小大频迦在卵。声超众鸟。盖此谓也。
  百四十七。中品下生华开相云何释之耶。答。释云开·不开作异。言意者。此品行人位未定故。若以戒福下善为此品人。经七日者华开时也。若以世善上福为下品人。此七日者不开时也。为显此义经文直言生经七日。不说华开·不开之相。故言此明华开·不开作异者欤。
  百四十八。下品上生华开文。云何引释之耶。答。言引释者谓牒释欤。若尔牒经文云经七日也。何以然者。前中下品世善上福。若为此品正行。彼七日闻法或作此品华开时分故也。
  百四十九。往生人所坐莲华者。悉如来正觉华欤。为当行者功德所生莲华耶。答。悉是如来正觉净华。亦即行者无上功德所生华也。应知。
  二十。极乐世界三贤十圣报土欤。为当究竟果满报土欤。答。弥陀如来究竟果满真报土也。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者。应是渐教自力门说。
  今此他力顿教宗义十地三贤人天杂类齐入报法高妙土也。抑彼经言住果报者住异就识有漏土也。居净土者纯净无漏真报土也。而台宗意住果报土为实报土。唯佛净土名寂光土。与今宗义有此参差。问答必有乖角之失。应思择之。
  百五十。极乐世界报土者。一时化现报土耶。答。不尔。建立常然无衰无变真报土也。
  二十一。极乐世界果报无明所感报耶。答。上答显竟。众生生者亦乘佛愿为缘也。群疑论云。爱润生者且存法相耳。
  百五十一。于极乐世界立生死有漏名耶。答。不立此名。佛果无漏无生界故。群疑论中虽许亦有分段生死有漏名义。彼且附谤法相而已。
  百五十二。于极乐世界有惑灭智生义耶。答。言有何过。不灭而灭。不生而生故也。赞云微尘故业随智灭不觉转入真如门即此义也。
  百五十三。极乐初生菩萨与衣俱生耶。答。上辈有衣。惭愧相故。下辈无衣。表无惭故。中辈准知。在中容故。禅林变相现此义也。赞云法侣将衣著者标法衣耳。非内衣也。
  百五十四。极乐世界众生身内有八万户虫耶。答。不可有之。无三恶趣故。群疑论云(云云)。

  一。恒沙诸佛证诚亘三部经耶。但限阿弥陀经耶。答。文在小经。义通三部。所证诚法通三经故(云云)。
  一。证诚佛者。但限六方耶。答。言尔无失。六方即摄十方故也。以此义故新旧两译不相违也。
  二。十方诸佛中有不证诚佛耶。答。不可有之。诸佛称扬愿不虚故。故言十方恒沙佛者。举十恒沙表无尽也。
  三。证诚诸佛者。悉来集此土耶。答。各于本国出广长舌。遍覆三千作证明耳。其神变相及诚实言。舍卫大众见闻·不见闻义。难可定判。若依群疑论意。睹相听言断疑生信也(云云)。
  四。证诚但限现在佛耶。答。言尔无失。但此诸佛三世常住。弥陀正觉无始终故。释迦称赞古今然。故大经云(云云)
  五。证诚佛中有西方阿弥陀耶。答。此事难定。或可言有。经言西方无量寿佛是也。或可言无无量寿者应是同名异体佛也。称赞经云(云云)。
  六。十方诸佛同说阿弥陀经耶。答。言尔何过。但说经佛应出秽土。证明佛应出净土欤。思之。
  七。十方证诚法。但限名号法耶。答。尔也。诸佛咨嗟称名为宗故也。下方赞云一切福业皆回向者。念佛为宗摄诸善耳。
  八。十方诸佛证诚一念十念往生耶。答。理在绝言。故礼赞云(云云)依何道理作是释者。所证念佛本愿宗故(云云)。
  二。观无量寿经频婆娑罗王及韦提希夫人得何益耶。答。频婆娑罗成阿那含。夫人大悟得无生忍。但频娑者圣道机故。序中傍益。非正宗也。虽是傍益功归佛力。玄表散善显行宗也。
  九。大王被幽闭已经几日死耶。答。准经可言三七有余。律论异说不劳会之。
  十。夫人得益。序正流通中何时得耶。答。玄义去。韦提得忍出在第七观初(云云)故知得益在正宗也。
  十一。夫人得益。闻经见佛中何益耶。答。闻佛正说得益分齐在见佛也。
  十二。夫人得见国益耶。答。见国益者何耶。可言见国得益耶欤。若尔应答。夫人得益在见佛时。非见国时。何以然者。见国犹是观门分齐。见佛方入弘愿故也(云云)。
  十三。韦提见佛但限第七观耶。答。此有异论。有义但在第七观初。有义亦在序光台中。今谓纵在光台论其分齐亦是见佛时故。尔时光台即是正宗也。
  十四。夫人光台现国之时。见弥陀因位发愿事耶。答。此有异论(云云)今存一义言见无失。夫人请言我今乐生弥陀佛所。释云此明弥陀本国四十八愿等。就夫人请作此释故。又以佛力令了了见。何必不见此因缘耶。
  十五。夫人欣净缘时见住立空中三尊耶。答。此事难测。禅林变相于光台上。虽图三尊非立像故。依义推之。如来四仪不可思议。即座而立。即立而座。显现随宜。不可局执欤。
  十六。夫人光台见国之时。见九品往生人耶。答。言见何过。虽见三福九品往生。隐其所见起后教。故虽有二请唯是定善也。释云。选得生处还修别行。盖此意欤。
  十七。韦提见光台所现国之时。即住所现极乐欤。在国外见之耶。答。光台既言在佛顶上。在下仰观可谓勿论。但以圣境不可思议。若许尔时证无生者。何无即住彼国义也。普观云(云云)。
  十八。韦提所得无生忍者。入位无生欤。答。入位无生者何耶。若初住已上名入位者。宗家所判不许此义故。释示观中无生忍多是十信中忍。非解行已上忍也。群疑论云。无生忍有六位(云云)。
  十九。夫人者权者欤。答。于诸教中。纵言权者。今经可言实是凡夫。故解释云。是凡非圣。又云。实是垢凡女质。何以然者。纵是大圣既同凡愚。同凡愚。已实是凡愚。论其本迹非教本意故也。安乐集云韦提大士假诧苦缘者。又是一义。两祖所判各逗机宜。非相违也。
  二十。侍女诸天得益。与夫人益同异云何。答。虽异而同。浅深虽异同得往生。往生即是无生故也(云云)。
  二十一。所云得益者。亘观佛念佛耶。答。虽说观益意在念佛。会宗知之。
  二十二。阿难·目连共预无生益耶。答。二圣既是圣道人故。虽非今经正宗所为。耆阇传说既为二众。岂无皆入净土门耶。
  二十三。耆阇大众蒙念佛三昧利益耶。答。先答已显。可知。
  三。念佛三昧利益。但限往生一益欤。答。略说则有五种增上缘之胜益。广说乃至成佛。莫非此法益也。
  二十四。念佛利益亘往生成佛耶。答。如前可知。故经云。若念佛者当坐道场生诸佛家(文)释云(云云)。
  二十五。五种增上缘利益。限三心发得行者耶。答。可在三心发得行者。故言除不至心也。但论冥利可通未发心前。思之。
  二十六。灭罪增上缘者。约临终念佛耶。答。何唯临终。上尽一形下至十念皆得往生。灭罪例然。不须疑之。但所引文在临终者。举一例诸义无伤害。况引观经灭罪之文。莫非念佛三昧益耶。
  二十七。华座观灭罪文。云何引之耶。答。文云。现生念念除灭五十亿劫生死之罪(文)经文虽无念念之言。准下下品念念灭罪。如是引欤。
  二十八。二十五菩萨者。来迎佛助伴欤。答。言尔无失。十往生经同闻众列此菩萨名。佛敕令护净土行人。岂限平生非临终耶。况以观音·势至为其上首。故知。本是净土菩萨也。是以礼赞云。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等。其中山海惠愿虽似未生净土。准观音等尽众生愿。言不生者约悲门说。若依智门非不生也。
  二十九。三心具足行者有横病横死难耶。答。不可有之。于此行者所有横死皆可知是宿业报也。十住论引般舟经云唯除业报必应受者故也。
  三十。念佛行者六方恒沙证诚佛来守护耶。答。或云遥加。或云来护。随宜无方也。
  三十一。见佛增上缘者。名见阿弥陀佛欤。答。弥陀为主亦见诸佛。立此宗已一代见佛莫非弥陀三念愿力。故引厌苦缘韦提见佛乃至月灯三昧经中见诸佛文尽为此缘者也。
  三十二。依三念愿力见佛者。一向指佛力耶。答。宗意然也。大誓愿力四十八愿力也。三昧定力佛果念佛三昧力也。本功德力因中万行诸波罗蜜力也。若诸师意愿力佛力。定力法力。本功德力行者自力。非今所用。不劳会之。
  三十三。以佛力故见彼国土(文)释迦佛力欤。答。言尔无失。但此佛力含有两重。序分且示释迦佛力。故言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正宗毕竟归彼愿力故。言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亿想者必得成就。见佛缘中直取愿力。故引示观缘文而言佛愿力也。
  三十四。依但口称力有见佛事耶。答。必有此事。见佛本由愿力故也。一行三昧即此宗也(云云)。
  三十五。摄生证生二种有何异耶。答。摄得往生名摄生缘。证得往生名证生缘。然证生义世有异论。有义佛证众生往生。有义众生自证往生。今谓。此义不可偏执。若无佛证众生不证。众生不证佛证何为。得此大义临文可见。
  三十六。摄生增上缘引第九观摄取不舍文耶。答。不引之也。摄取不舍虽有三缘。护念缘中已引用故。非谓此非摄生文也。
  三十七。摄生增上缘引大经边地胎生文耶。答。不引之也。今明专念五缘故也。
  三十八。摄生增上缘十三观中引何文为证诚耶。答。文云。又如观经第十一观等(文)此有二义。一云。第十一观势至观也。此观中说分身来集度苦众生。是即九品来迎三尊。故引此观及下九品。同为摄生增上缘也。一云。第十一者恐写误欤。可言第十二观及下九品等。普观文云阿弥陀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至行人所。亦与九品来迎义同故也。
  三十九。亲·近·增上三缘。但限念佛具足耶。答。宗意然也。若不尔者。不应以此三义成立唯摄念佛益也。经中纵有说通诸行。推功归本尽是念佛益也。例如观念法门五增上缘广引诸经齐戒等益以为专念阿弥陀佛益。此乃虽说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专称故也。
  四。依念佛回向功力。存亡共预利益耶。答。尔也。存亡利益难思议也。群疑论引随愿往生经文为证(云云)。
  四十。回向善普为有缘无缘众生耶。答。尔也。平等施一切也。又法界众生望佛愿智无非有缘也。
  四十一。如依自回向他人得道。酬他回向自往生耶。答。此何问耶。既许依自回向他人得道。何疑酬他回向自往生耶。以自望他他自自他。以他望自自他他自。虽然且答所问者可言尔也。互相扶助成大利益。我等今日愿生净土。皆由诸佛菩萨法界凡圣回向力也。但有发心早晚利益浅深者。自他三障轻重故耳(云云)。
  已上身土义。大纲二十一·纲目百五十四。杂义。大纲四·细目四十一。略答毕。

净土宗要集卷之下终

  已上大纲四十八盖寄本愿之头数。纲目四百余拟生末学之慧解。留赠于劫末共期往生矣。弘安四历辛巳岁冬十月上旬。于西山北尾往生院本净房记之。
  西方行者然空(四十六)。
  件问者故海已讲回心净土之后所集也。然彼山门之学侣。其才被人知焉。愚者郊外之隐士。其名不显矣。爰奉严命愗注管见。问端多不审加以致反质。已讲若存或容承诺。遗弟见者恐谓不然。伏乞一经高览早埋壁底。必有纰缪。潜垂纠正。显意恐惶谨言。
  弘安七年二月上旬记之。
  今此宗要一部三卷者。故海巳讲发起问端。记主上人施设答释。依扣彼雷门既发斯蛰户。可谓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矣。盖以初自教相终至杂部。大纲四十八。以极其规模之大纲。目四百余。以尽其节目之详。门门掣开幽关显示深奥。条条捃摭精华结成至实。文撮简要义明宗致。树名宗要。岂唐捐乎。因兹后学者讲习讨论。无不斯书之成功。所谓雾海南针。夜途北斗者哉。近顷(余)门学徒将镂梓行于世。携旧本来请(余)考正。辄披览之数审祥之。文字之脱增惟伙。训点之错误不少。遂添削余阙以充其志愿。庶几远流法水普润后昆。大悲传化真报佛恩(而已)
  惟时贞享三年龙集丙寅仲春十九日。
  西山流深草派本山圆福现住行空志之。

2628 83.P0414 西山口决传密钞 (1卷)〖日本净音记〗

分类:20.续诸宗部
点击数:778
《大正藏》第83卷No.2628

  西山口决传密钞

  西谷净音记之

  目录
  第一就弥陀总愿别愿二愿口决
  第二别愿已前已后总愿口决
  第三三身一报身口决
  第四废立等三重分别口决
  第五三部经题目口决
  第六观经两三昧宗口决
  第七佛体佛语口决
  第八佛语佛体口决
  第九净土弥陀说法口决
  第十王宫二序从耆阇立口决
  第十一耆山三序自王宫立口决
  第十二观经序三相违口决
  第十三第七观一相违口决
  第十四现说各别口决
  第十五现说一同口决
  第十六即便当得口决
  第十七三心念佛口决
  第十八九品一机习口决
  第十九以善恶作九品口决
  第二十即便当得往生口决
  第二十一即便往生口决
  第二十二当得往生口决
  第二十三九品念佛往生口决
  第二十四弥陀正觉定判口决
  第二十五弥陀总愿修行二度定判口决
  第二十六三心定判口决
  第二十七净土宗三宝建立口决
  第二十八净土宗相承次第口决
  第二十九于佛果无二益定判口决
  第三十自身建立口决

  西山口决传密钞
  西谷净音记之
  第一弥陀就总别二愿口决事
  今弥陀者。诸佛总别二愿上。立选择本愿。总别一致成南无阿弥陀佛。成佛故超过诸佛云他力慈悲弥陀也。此弥陀内记三身诸佛。出现十方秽土。先总愿方开圣道自力成佛。此时机根万差故。开大小权实显密二教。教内教外开成佛不同不一准。此意无量义经说法品第二云。我光道场菩提树下端坐。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观一切诸佛不可宣说。所以者何。知诸众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种种说法也。种种说法。以方便力。四十余年未显真实。此故教得道差别不得。不得疾成无上菩提。善男子。法譬如水能洗垢秽。若井若池若江若河。若沼梁大海。皆悉能洗诸有垢秽。其法水者亦复如是。诸经之段。成佛不同事如是。

  然者此心善导大师序题门依心起于胜行门余八万四千渐顿则各所称宜随缘者则皆蒙解脱释。此重今净土门云随他门也。次别愿方开净土他力门也。此时总愿方云难行道废之。今别愿方开时。以定散等三重开他力净土往生也。于定散以废立等义显也。如常义。问曰。抑总别二愿开圣道净土二门教相。摄佛功德时。何体为落居哉。答曰。总愿之方虽有无量法门。极自觉方。别愿方虽有无量法门。极觉他之一也。问曰。总愿方唯有自觉计无觉他乎。答曰。弥陀总愿方开诸佛三身圣道门时。虽有自觉觉他。其觉他者今别愿觉他不同也。其觉他者。先释迦因位时饥虎与身代鸽命。如是助命云觉他。其无所助未作成佛。依其功德。释迦成佛也。故虽自觉觉他有。共极自觉。今弥陀者。觉他先如诸佛。虽有自觉觉他。皆极觉他一也。今以此总别二愿显本有自他觉。本有自觉觉他者。法尔所成自觉觉他也。开显诸佛弥陀圣道净土往生成佛也。于一切众生身。修本有觉他自觉也(云云)
  第二别愿已前已后总愿口决事
  今弥陀者。总愿修行两度。始总愿者第八地迄修行。非我境界。又何法者。法藏比丘自在王佛申给时。现二百一十亿诸佛净土令见给时。三身门方选舍不清净行。选择他力净清行。五劫间思惟。今立四十八愿。此愿成就。取正觉誓时有天告。应时普地乃至无上正觉。此时成众生往生。我总愿修行应成佛入寂道场。兆载永劫修行。总别一致成南无阿弥陀佛也。问曰。别愿已前总愿。与别后总愿有功德替乎。答曰。别愿已前已后总愿。共成佛果时。皆成自觉觉他虽。别愿已前总愿者。诸佛三身门方开弥陀也。别愿已后总愿者。成总别一致。问。诸佛总愿不同。皆他力往生者所成。开观经时。总愿方开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别愿方开光明真身观阿难告命如是一体开。面为显总别二愿意时。总愿身相方。废观佛三昧取光明念佛三昧。此时别愿已后总愿等别愿已前总愿是舍也。难易废立时别愿已前总愿废义也。通别废立时别愿已后总愿废义也。此时总别二愿共有废义也。问曰。总愿者可然。废别愿义如何。答曰。总别共有他力成义也。此时三身门方所废。三身门慈悲方为能废也。总别一致成慈悲方为能废。总别共开三业修因方废也。今约三业说方废而万德所归云舍念佛。
  今家相传所归万德念佛总别共置总愿位为修行门念佛。万德所归外离三业念佛约别愿方全云他力也。问曰。总愿别愿全成他力乎如何。答曰。观经佛力定散愿力定散愿文定散非机修行定散。全是则他力定散总别成他力也。总别二愿弥陀功德开圣道净土故。难易通别虽开二重废立。弥陀一切功德故。傍正助正时。全会通他力法门。如来成弥陀一佛功德也。但傍正时。全会通他力法门非行门。助正时圣道净土门会净土一门。如弥陀总愿。会通修行法门也。此时通别行也。傍正时无尽虽有通别一体义。安心位通别一体不得意也
  第三三身一报身口决
  夫三身一报身者。今之弥陀三身门知慧佛上愿酬因报身成正觉故。三身门外他力往生云愿酬因报身佛位也。如此三身门佛上秀间。经说无量寿佛威神力光最尊第一。唯此一佛计显他力佛也。
  虽然总愿所成佛内证三身佛光他力酬因报身一致成正觉在一方间。
  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有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利益方同他力一报身所云三身一报身也。问曰。何故云三身一报身。答曰。今名号酬因报身他力往生为本。此位佛同心三心共翔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利益间云一身一报身也。问云。三身共成众生摄取不舍利益有其证据乎。答曰。玄义十四行偈云我等咸归命三佛菩提尊无碍神通力也。是则皆三身共无碍光利益给证据。又高祖赞阿弥陀偈无碍光者法身光明。无边光报身光明。无对光应身光明释也。此三身者。皆照念佛众生也。是等文三身一报身云证文也。又三身一报身立处。玄义二乘门大乘同性经引定净土报身净土。又引四十八愿显三身门外酬因报身也。
  又引观经三辈三人显报化具足凡夫来迎佛。是迄三身门外云报身经也。又次摄论眼目异名引新译旧译。诸佛一体义有边引云三身。皆摄论摄第二报身。
  第二报身摄名号酬因报身有处定三身一报身法门处也第四废立等三重分别口决
  就之有二重。所谓废立也。废者所废。谓圣道门难行自力杂行一切自力置此位废也。是者自力智慧方也。立者能废。谓他力净土门慈悲方也。
  此立内他力机行身土等之能立义有皆悉慈悲门方摄以众生三业行力不入故云他力。又付之有二重义。傍与正也。傍机先废。三身门诸善皆不残取返。开释迦佛力要门定散也。此内虽有无量法门。傍位知慧门机位体说也。故云观门云要门也。正者慈悲门念佛三昧体也。是傍定散唯智机位作念佛时。悲智具足云念佛三昧也。又助正付有二重机。助与正也。助者念佛行者证得他力往生。自即便往生上出三业修行。为佛恩报谢行名助业也。正者三业外念佛三昧慈悲体也。问曰。一于定散废时赴行自力杂行废。正时一切皆取返作净土众机定散。助正时众生三业之行也。去间定散等三分也。如其念佛三重名目可有欤云何。答。尔也。废时显定散外念佛。未云愿行具足念佛。正三时显愿行具足念佛。废立时废定散。立念佛一行。念佛体愿行具足义有。自傍正立返显也。助正时正业位助业三业不行位业外显念佛三时也。三重各存愿行具足义。三重各存定散外义。三重各存三业外义。虽然三业外云事。助行位法门也。愿行具足傍正重法门也。定散外念佛废立重法门也可得意也
  第五三部经题目口决
  大经无量寿者。能摄选择成佛为本。此无量寿能摄无量寿。所摄无量寿。能所不二无量寿。能觉无量寿。所觉无量寿。能所不二无量有。能摄无量寿者。法藏比丘能觉弥陀也。所摄无量寿者。十方众生弥陀也。能所不二无量寿者。生佛一体弥陀佛体也。能觉无量寿者。法藏比丘能觉人弥陀。所觉无量寿者。十方众生无量寿之弥陀也。能所不二无量寿者。生佛一体不二之弥陀也。今无量寿者。果号三字众德之根元。三心菩提心。南无佛三字具。
  生佛一体众圣不二往生成佛自觉觉他觉行穷满涅槃常住无量寿称也。次观经无量寿者。能开选择往生为体。此无量寿能观无量寿。所观无量寿。能所不二无量寿。能归无量寿。所归无量寿。能所不二无量寿。又两三昧无量。两三昧不二无量寿。又次付阿弥陀佛。阿弥陀经阿弥陀佛者。为证开摄一体常住也。是能摄能开开摄一体一往义也。再往是云时。一经各能摄能开开摄一体义可有之。三三平等三经一彻云也。又三三九九云也。是大经究竟一乘至于彼岸说。又阿弥陀经释。净土无生亦无别究竟解脱金刚身。今三经以序正得益心得时。大经一部上下为序。序者定散唯智慧机位也。上卷慈悲。下卷智慧。以悲智为上下也。观经一部一卷慈悲智慧具足念佛为正宗。弥陀经唯慈悲来迎为得益云流通也。今此三部经配当定散等三重事。是一往义也。再往一经各三重义可有。大经三人译者也。译无量寿。定散题目为面。译清净平等觉经者。念佛题目为面。译大阿弥陀经者。来迎题目为面也。又观经有题目三。观无量寿者定散题。无量寿经念佛题。观经来迎题也。其故观者见也。九品是见佛来迎义有故。又阿弥陀经三题目。法事赞释弥陀经。上卷转经行道定散题目也。愿往生法事赞云念佛题目也。下卷安乐行道来迎题目也。此三部经者。机愿行三以是释可意得也
  第六观经两三昧宗口决
  先就能请定善意得。能请定善观佛为根本。此时定善胜散善劣。定善为方便也。韦提能请佛力观持定散。如开劣散善佛力观亘。十六观观佛三昧开事有。定善示观修定善观。散善亘义。定善散善观示。
  定散示观云散善观示方定善示观共定散示观也。此意序题门依韦提请。娑婆化主开定散要门云也。此时十三观立能见所见。能见为能观所见为所观境。定善如是立能观所观。能见为能观所见为所观境。定善如是立能观所观。如其散善立能所观。以有能所观义云十六观观佛三昧也。故散善观义持事有故也。十六观能所观二以观极乐境处定散等故。十四行偈。定散等回向释也。如是能所观定散亘。能所不二一体观佛三昧知慧门也。又要门云也。亦观佛三昧云也。此意观佛三昧为宗也。此上十六观念佛三昧得意时。十六能观作南无发愿。十六依正二报境极阿弥佛行。愿行具足南无阿弥陀佛作儿位念佛三昧为宗也。此开合二义以两三昧为宗净土立也。十六观观佛智慧门。十六观念佛慈悲门。二尊约时。观佛释迦佛力。念佛弥陀愿力也。菩萨约两三昧观音势至也。此就能请定善十六观念佛三昧也。又就自开散善十六观两昧心得时序散善并行缘如散善极乐生。定善极乐往生事显方也。
  散善并行定散并行拵三辈九品开时十三定善机散善九品正行作如往生。定善九品正行作往生事。三心以并时。散机生方三心既具(乃至)无有是处也释也。其下定机生方。又此三心等释。散善生时散善胜定善劣方便也。此时十六念佛三昧即便往生智慧门也。
  念佛三昧为宗十六观佛三昧为宗慈悲门来迎体可意得也
  第七佛体佛语口决
  佛体者弥陀佛能觉所觉生佛一体正觉成。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坐处。弥陀报身所化化佛。十七愿酬。娑婆出现。而弥陀佛体释尊言说开处观经无量寿能开无量寿也。能开者无量寿体也。
  定散二善依正二报善恶万机(乃至)一代定散开见观无量寿体外无所开法。如此佛体释迦能开给间。弥陀佛体即释迦佛说处。佛体佛语也
  第八佛语佛体口决
  佛语者。佛谓释迦。语谓观经所说之法也。亦佛体者弥陀也。观经所说即弥陀处语说即弥陀佛也。此义为令知。释名门能觉所觉寄合处成弥陀佛。观经依正二报カ无量寿开。题目之无量心开间。观经题目无量者。能开无量寿也。如此十六观释迦佛语。即弥陀名号佛体间。
  十六观说流通佛语阿难汝语持是语者(乃至)无量寿佛名阿难付属给也第九净土弥陀说法口决
  问曰。净土弥陀说法者何法说乎。又秽土之释迦之说法同可意得乎答曰。就之有二义。一义秽土往生为机。娑婆本所修法门说闻。
  是九品正行面机根性随其前生所闻赞事念佛行者娑婆随他说法修觉时赞也。是弥陀说法。实非本意例娑婆释迦且为随他说法是如与。一义弥陀报身说法暂时示观报身说法云位非。净土弥陀说法法体少异事。不说圣道净土二教位。本来法尔自得自证法门说也。此上付有二种说法。一者言语教法。是为教内。以言语为万机口宣间教内名也。二者身语法。是教门外说也。是实相法门云也。问。经者释迦入灭后阿难传说时。圣者贝多罗叶书留色经卷净土立处二种说法者何物乎。答曰。色经卷如非。娑婆色经卷先眼奉见有现前。次又有身益。后有意业益。今净土经法。言语闻处得益。是言说经法也。所见位得益实相说法也。问曰。言语经法何为机。实相经法何为机乎。答曰。有二种分别。言语经法为下根机也。令闻说人法能开悟。二实相经法者为上根机也。此说法体相见生死觉令开悟也。唯是一往之义。再往时下根机非不对。常住不退说法不限上机也。
  是立机不立上中下事相修行门是立于机浅深不同说法事如是。此上事理不二开出时。事机不立浅深。理又不分体相云重可有。又此上事理离不及言语色体义。又可有意也。但是诸佛教义也。于今净土且立利钝事。他方来凡圣约义也。实净土生众生弥陀皆同无异。但又言语实相教法色身一法也。又二法可立也。问。秽土发遣释迦。言说身说二种之义。净土无乎如何。答。然也。从耆山王宫来现白光放。十方净土弥陀极乐令见身说也。第七观住立弥陀奉见韦提得益。是身说义也。如此依正二报等。以佛力奉见。皆身说义也。其故身说其体见说法也。但见分为未来众生无益故。佛力观说开闻云者。言说说法事也。故观经说口音陈唱说也。闻耳根约为下机说义也。见者上机为身说也。但今身说佛力以见闻。为最下根言语佛力以识知说间。闻见一同如是。是云时且见说二义分也。是一体见闻一体时。闻即见见即闻法门虽建立。法门落居时。本佛力见归间。观念法门五增上缘中。见佛增上缘。言语经法即说身实相经法释宜证据也。
  观经九品佛奉见处自身其身乘金刚台说身说说极言也。得益段三尊奉见得大悟无生忍云身说极词也。见闻共佛力依时。机浅深不立不得意也。可思量也
  第十王宫二序从耆阇立口决
  就之有五义。一释尊极乐化仪指置。二乘共娑婆出现本意。观经开意。自一时佛在取王宫二序。二者初顿花严开一代本意。遂为开净土观经云意花严经多净土开标事出故。自一时佛在取王宫二序也。
  三者圣道净土两实韦提一人为意为显自一时佛在取王宫二序也。四者圣道三身门功德烦恼被害失。非为出离云意。调达发贪欲在家阿阇世发贪欲。世间出世佛道障事提婆摄二众。绅人粗人二俱犯过皆作恶人。耆山根本メ王宫恶起故。自一时佛在取王宫二序也。五者两会亘先为王宫韦提开观经。还阿难耆山。为圣道三身门证人传说时。二众皆念佛机成时。他力法门在家恶人为本。耆山意得。自一时佛在取正明发起也。可意得也。宗家大事有之应知也
  第十一耆山三序自王宫立口决
  就之有三义。一者王宫外立耆山三序事者。分净秽境界。秽土众生得生有净土云事为显也。其故耆山离欲清净为体极乐往生为宗也。从释尊耆山来厌苦。第七观住立来迎标也。此故临终时厌苦之释迦住立佛同时来事。上辈报身兼化等释时。临终往生显时。来迎外机往生益无显也。二者王宫之外立耆山三序事。在世圣机。尚以本愿他力往生成佛果。况灭后凡夫。圣人往生前立。为显凡夫往生。王宫外立耆阇三序也。是云引圣励凡也。此意以九品正行时。上辈大乘。中辈小乘。下辈世善恶人说此义也。三者王宫外耆山三序立事。耆山佛界面立秽土九界摄化事为显。王宫外立耆山三序也(云云)
  第十二观经三相违口决
  此三相违者。一代八万四千教益不吁。罪恶凡夫。弥陀愿力以摄取净土作佛。观经说诸经大异为显表事也。其三相违者。唯愿世尊唯我广说(乃至)浊恶世也。请释尊不说。眉间白光放十方界照。其金色还住佛顶化为金台。于此中十方西方双二土现给。是一相违也。二者舍十方净土。我今乐生极乐世界(乃至)教我思受别行致请。欲生我国者当修三福是可开给。是二相违也。三者教我思惟正受请为我请处。佛为韦提不答。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等答也。是三相违也。问云。抑此三相违义云何。答曰。
  初说请十方净土现事圣道难行成佛为韦提不吁故。是尚可迷故。不说现加佛力。三身门外他力净土事为令择现令见故。经严显可观令为韦提希见说。释此文受佛神力故(乃至)加备韦提等尽皆得见释。又别行定善请押差散善自开事。韦提请无善之造恶位不可生见净土。即定善请时。佛汝无善位可生土见善恶万机一位可生净土未见思召。乍微笑定善不说。世戒行三福自开给时。韦提之请世善先小乘大乘可生土有知惠カ开也。故释云若依定行即摄生不尽。亦佛更观机自开三福行。又为我请亦令未来世答。是韦提往生即未来往生佛思食事令知为。亦令未来世答给(已上)
  第十三第七观一相违口决
  韦提依佛力三尊奉见。为未来请。未来不答。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乃至)作莲花想散善不答所不请处定善所观境答给事。序分三相违自是为明也。第七观一相违。以序分三相违何体可审哉答。今韦提散书来迎佛。以佛力见为未来请。欲观彼佛者等答。欣净所现别所求净土废立处为治定也。佛通别双现。舍通所求选取别所求给事。别所求废立明其上以自开散善开弥陀愿力往生思召。今第七观来住立空中佛。九品来迎傍正问。废立不开九品来迎不可开思召。序分所观废立返欲观彼佛者以废立答给也。以此义十三观能请定善废立以开。此意佛方机三业功废一向佛力以往生身上显。自其上显自开散善。以作正因正行。第七观住立佛开九品来迎往生行。傍正弥陀教法有也
  第十四现说各别口决
  现者光台现国。是非释迦言说。眉间光明现国也。说者释迦言说也。故现说各别也。问云。不说净土光台现国义如何。答曰。金台中十方西方现通别二土事。严见可观(乃至)希见佛力见为显也。其故一代说赞他力难思说故。此为显标示也。故佛力见以诸佛土自力土。弥陀土他力慈悲土见极舍诸佛土弥陀净土为选取也。此意法事赞三身化用净土(乃至)十亿刹释。又下卷一切佛土皆严净释。又欣净缘总见十方国(乃至)全非比挍。如是见以废立定。此上为开本愿要门定散现说各别拵也。此通别各别废立见拵定善示观也。十三观开散善白开拵现三辈九品开。本愿定散故弥陀也。是即现说各别次第意得深义也
  第十五现说一同口决
  是现说一体义也。现即已说法审为也。问曰。所现即说有其明证乎。答曰。得益段经文以为正明证也。其故正宗名十六观。十六观所说毕。正宗外立得益。说是语时(乃至)之相说。此文今师从应时即见已上正明文人于上光台中等云。是所现即说事明。故知。光台现国者。以十六观佛语现国又现者见义。说者闻也。爰以定散门立三重六义举所说者定散二善等。又此定散出在何文问。未说五文以答。五文即十六佛语为知也。以此意依文闻佛等释。五文已教得意法门。即所现已说定散得意。法门得益段逆欣净缘归成要门佛语法门也。竖次第时。现说各别法门也(云云)
  第十六即当口决
  今即便当得者。一机上始终事云。云临终平生一同义也。以若有众生复有众生第三第五一机事可审也。此第三第五一机事。具不具隐显。十一门义以可心得。若有复有一机事。经文可见也。问。以具不具第三第五一机何体可心得乎。答云。上上三心持但念往生说。若有众生第三机释。复有众生三福诸善持。第五简机释是也。即便当得二机见。中上至若有众生受持五戒八戒等说。以具不具隐显善恶一机说。是一往义也。第二第五即善恶一机义也。其故若有众生自身现世等释。所持三心方四十八愿摄受众生等释。以具不具说善恶一机。上六品善显也。下三品善隐也。问。经文下辈唯恶说。释善亘九品散善释如何。答。下三品可说善中下引上。暂小乘下善机持下辈唯作恶说事。于九品中为显善恶二机也。释下辈善亘九品散善事。善恶一机为作也。问。下辈亘意可云善恶一机。上六品唯善无恶。上六品善恶一机何体可作乎。答。下品轻次重恶亘云善恶一机也。问。九品皆善说亘九品外恶说善恶二机摄。九品之中善恶一机作事如何。答。九品内善恶说。此善恶各各影略互显。各作善恶一机事。净土机作九品机。三辈九品外。净土机不作意也。问。见大经三辈外说边地往生。是三辈九辈外机。说如何。答。高祖净土论不作净土机时。简不入三辈。作净土念佛机时。还三辈同摄三辈内也。是即三辈九品外不作净土机意也。问。必净土机九品作定义如何。答。九品者标九界义也。佛法至极。生佛不二外不可有意也。圣道净土共甚深。不可思议之法门也。法性无为也。其欤也
  第十七三心念佛口决
  一代圣教者。净土三部经极。三部经观经极。观经三心极也。三心者。安养直至往生径路也。治生死重病无上良药也。于此三心明序正得益也。至诚心为序。序者愿行具持机念佛位。定散机唯知惠位也。深心为正宗。愿カ机持行佛持来迎行足愿行具足念佛三昧位也。回向心者。显行共佛持。机方愿行不持。佛自来摄。行唯慈悲来迎今念佛三昧位云得益流通也。
  但三心重念佛摄定散二三心即便往生安心密益云也。即便上当得往生时。
  弥陀自来体即往生行见自身见乘金刚台紫摩金色显露往生也。此义意。行者能能思量。昼夜忆之(云云)
  第十八九品一机习口决
  今家相传九品一机习也。问云。九品说相见大小世。善及下三品唯恶也。何云一机乎。答云。三心念佛行者安心也。以此三心为九品往生根本。三心一人上安心也。
  回向心上六品善见过去今生自他凡圣世出世善根释。至诚心深心见之。旷劫已来。恶下三品开故。三心促见见无始已来善恶开九品故。云九品一机也。此义为知。上上品一品下八品诸业引举。一人持读也。上六品善里恶开下三品故。下三品恶摄上六品善里开下三品故。表善人里是见时恶人故。此意至诚心释外贤善精进相内怀虚假等释。又下三品是见恶里摄善。表恶人内心善方往生本愿可归意也。下下品五逆上辈三品里恶也。下品中生持戒里恶。下上世善里恶也。云九品一机正行法门也。是即便往生为本也。又一机万机法门。先万机一机法门以可意得也。其故三心一人上念佛往生安心也。此安心三心。无始以来善恶二法有释显。问。一机开万机法门也。正因平等上开一机万差机别门问。正因门当得意开也。序分二序发起法门。正宗正因平等即便往生意发起也。三序发起法门。正宗者正行差别门当得往生发起义也。此意序正一同。一同者无差别一体定义也。问。必作九品一机意如何。答。九品者九界表也。其故上辈菩萨乘。中辈者二乘。中下人天界。下三品地狱饿鬼畜生修罗等是也。佛界十三定善面也。定善佛界。九品众生向来迎也。九品众生。定善佛界向所九品念佛往生也。定善西方佛果位也。九品东方因位。以因果二法东西二土因果不二处。净土无生亦无别究竟解脱金刚身习。至极乐法门。以此等今家证道可意得也。能意得秘以可为证道法门也(云云)
  第十九以善恶作九品口决
  以三福作名各上中下品。上次下下下下作云九品散善也。又就恶九品作时。下辈轻次重恶为本。中辈轻次重上辈轻次重恶作。九品作也。问。就恶轻次重作。就善上次下下义意如何。就恶作上次下下。就善可作轻次重。其意如何。答。就善作上次下不作轻次重。其上大乘为重。次小乘为中。世善下为故。不轻重作。殊更作上中下也。就恶作轻次重不作上次下事。轻上置轻业少重次置。重罪下下置间。就恶轻次重作也。此时下品恶一向世善限上中两辈不亘。下カ上慈悲不杀世善上福里恶也。下カ中奉事师长世善里恶也。下下孝养父母世善里恶也。世善三品上次下里恶轻次重开以。上品善上次下各轻重恶有故。下三品世善里恶轻次重以上中两辈里各轻次重恶有以九品恶作。九界如此以善恶作九品。为善恶一机时。九品一机善恶一机法门也。问。无始已来善开上六品。至今流转生死义云何。答。无始大小乘佛法修行虽。娑婆外净土不立。
  即圣娑婆即花藏密严等净土观烦恼具足故。一入生妙觉现利益证入失故。生死不出也。故善导者礼赞自身是具足(乃至)不出火宅释。又弥陀净土本愿念佛大乘以入。诸行非本愿故。废不生故。今至不出火宅者
  也(云云)

  第二十即便当得往生口决问。愿中即便当得。何体愿乎。立一愿中欤。又约二愿欤云何。答。十八愿设我得佛(乃至)不取正觉者。即便当得愿乃至者。即便往生愿义也。十念者。临终当得愿意也。故善导释云乃至上尽一形。是平生即便义也。下至一念十念者。当得重也。故十念中。八念九念乃至纳云十念也。所以于此十八一愿。即便当得意愿也。十八十九相对时。十八愿即〓便为面。十九愿当得为面也。故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乃至)愿也。此十八愿。观经上上若有众生发三种心(乃至)必生彼国说。十九愿意开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也。问。十八愿三心念愿行共被愿。
  今此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不说念佛事如何。答。本愿于一愿中说三心念佛。不约诸行。念佛往生安心三心。为知。三心念佛并被愿也。果上成时。三心成南无。乃至十念方被显阿弥陀佛。此义为知。善导观经疏问曰。何起行而言不得生问。其答若欲往生者要门愿具足方可得生答。出其证文时。观经下辈念佛。愿行具足必得往生释给。今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不说念佛行者。观经深意弥陀超世愿王说显也。其故三心计而往生说事平生一形念佛即非往生行说者废立意也。然此三心意。阿弥陀佛往生行具足。又生事为知。
  善导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释。是然师至诚二字能他心(乃至)所化心也。但能化心来迎佛体。所化心众生往生愿也。能所不二心云至诚心释给也。深者能化心。阿弥陀佛也。心者所化心能所不二云深心。回向心者。是回向能化心。心者所化心也。能所不二云回向心。如是三心各能化弥陀心行具足往生故。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也。众生心方往生愿也。佛方净土弥陀来迎即往生行也。故三业外云往生行也。为知此义。弥陀经说三生发愿往生不说行。来迎即往生行说。众生三业行。即非往生行说意也。是即便往生意得定也。是教外位也
  第二十一即便往生口决
  即便往生者。秽土无量寿众生为体。摄净土弥陀。秽土众生即成净土弥陀云即便往生也。是即法进机中佛自来摄机云即便往生有明证乎。答曰。
  观经第二水观极乐真无漏三种庄严说入娑婆假耶真无漏境说法来叶机。假体众生成真体弥陀义也。又第七观空中现三尊令见韦提。韦提以佛力见三尊。接足作礼。是释云稽首礼。又释弥陀应声即现证得往生。又今乃正睹弥陀更益心开悟忍释。是即佛自来摄机证文也。又释住立佛。何故不端坐而赴机问。
  其答此明如来别有密意但以娑婆苦界杂恶日譬八苦相烧勤成违返诈亲含笑六贼。
  常随三恶火坑临临欲入若不举足以救迷业凿之□。何由得免。为斯义故。立撮即行不及端座以赴机释。故立撮即行宣也。次九品无放千五化佛来迎。皆佛来叶机成即便往生显安心色也
  第二十二当得往生口决
  当得往生者。秽土无量寿众生摄净土弥陀。是云当得往生也。其故即便往生云现身往生。又云积善。当得往生云终益当益。当者对现生来生为本义也。问。当得往生者。秽土无量众生摄净土弥陀云当益。其明证有乎。答。观经第八观说坐彼花上见像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即是娑婆即便往生人。净土弥陀所坐薄花令座同弥陀义也。此往生礼赞释真容宝像临花坐也。是明证文为显然义也
  第二十三九品往生口决
  于净土家者。九品往生本愿为源得意。正可得意也。源者第十八愿设我得佛(乃至)不取正觉愿。十方众生念佛往生三心乃至十念念佛持诸行不持。极乐往生但念佛外余行不生废也。选择本愿意也。此十八愿三心正因本愿也。此十八愿三心正因以开唯念佛往生事时。次下十九来迎愿设我得佛乃至不取正觉誓给。是十八愿三心念佛持。
  十九愿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诸善持为开万机不同也。不为诸行往生。念佛往生所机为诸善间。非往生行位。十八愿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三心副愿也。至心者至诚心。发愿者深心。欲生我国者回向心也。然上人本愿义疏云。十九愿菩提心三心也。十八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三心二重并。十九修诸功德者念佛也。此修诸功德三福正因意也。愿间。大经下卷三辈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上辈中辈下辈三辈开时。十八愿三心与念佛。十九愿来迎三辈亘开念佛往生。此三辈移观经序发起时。阿弥陀佛去此不远乃至生当修三福说。又正宗开三辈九品时。行福大乘开上辈三品。戒福开中辈三品。世福下辈三品开时。是正因正行以云九品散善法门也。九品念佛往生观经开时。若有众生发三种心等始说。
  十八愿唯念佛往生三心正因意以来开即便往生也。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者。十九愿意开也。此复有众生为知唯念佛往生。若有众生开。
  三福一位三心中三福说入三福正因之机正因法一体成即便往生处望临终当得往生诸善以开九品诸行也。

  此九品念佛往生义选择三辈章念佛往生文举其三辈念佛往生文大经三辈引证据给也。就之问曰。三辈念佛外发菩提心等有余行。何但念佛往生乎。答云。和尚观念法门云。此经下卷始。佛说一切众生乃至往生释。依此释故云三辈念佛往生也。问云。此释不遮前难。何云念佛往生乎。答曰。解有三义。一者废立。诸行为废说。念佛为立说。二者助正。诸行为助业说。念佛为正业说。三者傍正。诸行为傍说。念佛为正说。是等三义释。一向大乘一向小乘兼行等喻引给也。若念佛外余行加一向非。明知。但念佛往生非诸行往生。本愿中更无余行故念佛往生如此虽有三义不同。为但念佛往生知。选择上三十四左问曰。寿经三辈观经九品本开合异也。寿经三辈皆念佛。观经九品无念佛者意如何。答曰。如说行理当上上。上六品念佛说答。往生要集引证据。上六品念佛说三心即云念佛。弥陀来迎则念佛体也。以三心来迎。上上品念佛说证据。观经意始定散说。偏逗众机。后废诸行归念佛一行。流通阿难付属文明证文也。故九品行唯在念佛释也
  第二十四弥陀正觉定判口决
  今弥陀者。广虚空故广法界。广虚空故广众生界。广界故法界身正觉广。弥陀法界身正觉法界本觉佛。为利益。四十八愿发成法界身正觉也。问曰。本有本觉法界如来者非迷觉悟觉。非断惑证理佛。遥离等觉妙觉边城。一法不述。一法不行。法尔所成天真独朗真佛。何故成正觉引导众生乎。答曰。本有本觉天真独朗真佛者。一切众生本有本觉法身来说诸部大乘经。此法身如来为度成正觉云。
  其故本有本觉法身如来弥陀内熏密益外仪显法界本觉佛眼开法界观见。法界众生皆本有本觉佛处哀因位凡夫还垢觉成佛弥陀显也。此法界身本觉真佛德成内证三心十方出现。弥陀自觉觉他功德开圣道净土二门。本觉本有一切众生引入净土。净土本有本觉法身如来云有其证乎。答曰。花严经毗卢舍那性清净三界五趣体。皆同由忘念故。治生死由实知故。证菩提等说。又毗卢舍那如来初发心等说。又不增不减经。一切众生本地法身大日如来众生心佛说。楞伽经即此流转化身五道名为众生等说。此本有本觉如来众生为度成正觉。诸佛最初正觉本师弥陀为本故。圣道净土共弥陀成佛为本师。佛说法初弥陀为本故。为法门主云也。佛者弥陀始佛眼开后。弥陀内证三身十方出现说时。佛法事显也。三世诸佛依念弥陀三昧成等正觉此意也。世间出世弥陀净土出现事也。故楞伽经十方诸佛土众生乃至极乐界中出现也。又十方三世佛说。此上今经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说。弥陀我建超世愿名乘。此意也。能能可思量。此我秘秘中密也(云云)
  第二十五弥陀总愿二度定判口决
  今弥陀初总愿修行者。第八地修行注论明。此修行者。诸佛同道总愿修行同也。别愿巳后。总愿修行别为成修行间。总愿别愿共一致成南无阿弥陀佛修行故。诸佛总愿修行大异也。总别共超世愿也。故果上位说时。弥陀超逾十方世间说。乃至诸佛无量寿佛乃至所不能及说也。又同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极乐。
  言果上成实体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乃至极乐说。如此二度总愿修行佛果成时。二度总愿虽成一位。别愿已前总愿功德。诸佛道同此土三身门成佛功德也。别愿巳后总愿别愿他力功德一致说也。虽然别愿弥陀功德望时。智惠门位故。别愿以前总愿功德一致。废立时是废也。玄义二乘门四十八愿。一一愿言乃至酬因之身释。此文选择本愿章引事。总愿别愿一致。定散之位引也。因位分故。法藏比丘世自在王佛逢奉初也第七地至迄修行。诸佛同道方修行。今八地到我修行诸佛替无思召。慈悲以众生利益思召。世自在王佛众生利益问给时。二百一十亿诸佛净土示时。廉国土选舍。妙国土选取。其后诸佛替慈悲愿起。五劫之间思惟。三大僧祇经成佛。其后佛果圆满上圣道净土二门开也。此佛自性所求佛十方分身也。此智惠者。净土往生教也。正往生机成时。弥陀自性所求慈悲门来迎可心得也
  第二十六三心定判口决
  净土三心者。舍诸行移念佛意也。此即自力三业舍。三业门外他力念佛归也。
  本愿设我得佛乃至正觉不取本愿以至心观经说至诚心。弥陀经说一心。本愿信乐观经说深心。弥陀经不乱说。本愿欲生我国观经说回向心。弥陀经说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也。三经共以三心说即便往生时。必生彼国说也。必者不必对词也。诸行不具三心行故。心不生也。念佛者具三心故必生也。此三心释毕时。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具无有是处也云。此意上人选择。三心者翻外仪当内为三心。翻内播外为称名。但安心三心起行称名是一非一。内外异故。二而非一。心行一体也。又至诚心事。至者真。诚者实也。此真实心上人释云真实。能化真实也。心者所化心。能所心实故。能所不二至诚心也。能化不二心者。南○佛也。能所不二真实不成位。内方虚假杂毒之善不可废弥陀因中真实依释也。深心事。深者能化之深。心者所化心。能所不二心云深心也。回向心事。回向者能化之回向来迎体也。心者所化心。能所不二云回向心也。不二者南○佛也。念佛行者。能能心当可思量者也
  第二十七净土宗三宝建立口决
  今净土所立三宝者。佛宝者弥陀。法宝者三部经。僧宝者观音势至诸菩萨等也。问。释迦所说法以云净土法义如何。答。释尊从极乐酬十七愿。秽土出现说法故。弥陀所属释迦说故。以释迦所说三部经为净土法宝。作净土三宝也。但非释迦一佛。十方恒沙诸佛。皆酬十七愿出现十方说法事。如今日释迦。此意法事赞上上从海德初际如来乃至。今时释迦诸佛皆乘弥陀。悲智双行不舍含情三轮普化。是诸经如三世佛说法之仪式。我今亦如是说无差别法说。今师一切如来说方便等释。问。佛僧二宝于净土立之。法宝计秽土释迦所说置之义如何。答。今三部经者。弥陀观音势至说云法宝间。佛僧二宝亦娑婆有义也。就之佛体佛语法门以可心得也
  第二十八净土相承口决
  自弥陀释迦相承出现娑婆。一代圣道净土二教说。龙树菩萨出现。依花严经作十住毗婆沙论。作难行易行自力他力二道。天亲菩萨出现作净土论。菩提流支三藏自天亲净土论相承。从流支鸾师相承注往生论。从鸾师道绰相承。安乐集上下作。从道绰善导相承。从善导怀感相承。群疑论七卷作。从怀感少康相承。念佛镜一卷作。又善导大师诸师有同教方有不同教证方。从道绰相承方难行易行废立分也。此上智解天然发得诸师相承疑。三部经本意开逢弥陀礼请时。即一僧现。十四偈示时。五部九卷疏作。此云通别废。善导一师证不由他证道
  第二十九于佛果无二益定判口决
  问。于佛果证不有二益。何立往生成佛二益乎。答。大纲如上云。三世诸佛本怀一如。储圣道净土二门也。但成佛一道证者。圣道门一宗执见风情也。今正净土门证。以往生成佛即一佛为证。是亦净土一宗别传也。圣道门于诸佛无极慈悲不宣说。无尽法界上他力弘愿体用不明也。但净土一宗独明往生成佛法门故。于他力法门诸宗谈处非。诸师所谈非也。善导和尚独立此宗义三昧证显。去于佛性有往生成佛也。譬如净摩尼珠有火水二性。若于珠无水火二性不可施二用。今往生成佛亦尔。圣道一宗于之但知其水用不知其火用。
  是云诸宗意一法落居圣教万差所诠一理为至极故。又心池清等释。密宗何菩提心如实知自身大日经住心品说。是菩提心论忘心若起而勿随。诸宗立义各各虽异。不过显密二教落居。唯在一心一理。但禅门立佛心宗云心以传心时。是皆心一理落居。故但云成佛不知往生益也。当流学者。能能静心肝。以深心可思量也
  第三十自身建立口决
  今家者言生佛一如者。一佛一众生也。虽有凡圣异。大骨十二小骨三百六十。各以八万四千一身建立也。此义为知。释迦一代教门说时。十二部经定。门八万四千教也。十二部经者。一年十二月。十二大骨表事也。以是东方药师如来。最初十二大愿立给时。此作给时。十二部经十二大愿。十二大骨。其体十二神将显。内证守护降伏门也。七千血脉。各八万四千夜叉神显也。则八万四千尘劳门。即佛体成事显也。此意观音品八万四千众皆悉乃至菩提心说。于众生八万四千义有故。成佛时八万四千法。阿弥陀八万四千相好光明亦我等十二大骨。七千血脉。即相好光明成。此时十二大骨十二光显故。惠心往生要集云。我等八万四千尘劳门弥陀相好光明本来空寂无碍无异。东西弥陀药师二佛以。余佛皆如是可心得也。故经定十二部经。月定十二月。时定十二时也。一切十二极以此意。下下品说十二大劫。下上说十二部经。法花四卷。若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说。药师释迦弥陀十二大愿十二部经十二光说。定心三尊来迎表法门。定散等三重也。药师定散。释迦念佛。弥陀来迎。是等一家圣道口传肝心也。愿能能可秘藏也
  西山口决传密钞

  净土根元地真永上人御庙所沙门晓空仿道写

  于时嘉永七子暮月十有五日于皇坤森冈邸顿中山北窗下钦而写得之毕张阳善觉
  智空观纯

2627 83.P0410 观经名目证据十七个条 (1卷)〖日本 净音撰〗

分类:20.续诸宗部
点击数:628
《大正藏》第83卷No。2627

  观经名目证据十七个条

  第一佛体佛语之事
  问曰。佛体佛语者其据如何。答曰。第七观释云。说是语时正明就此中即有其七。一明告观二人时也。乃至七明佛身无漏光亦同然。岂有漏天金比方之也(云云)文是也。此文意言说是语时者佛语。从无量寿佛至不得意此住立佛体。一明告观二人时也者。问。经文既说是语时向。以何为告观料。答。是乃分别解脱者。说花坐一分故。以说是语时置告观位。以不留花座一分为言。二明弥陀应声即现证得往生也者。释经无量寿佛句门。应声即现证得往生也者。释经无量寿佛句门。应声者佛证声也。未来无佛语。佛体何现乎。答。佛体即佛语也(云云)证得往生者。问。经说无量寿佛不说机得益。何言证得往生乎。答。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体故。言证得往生也。三明弥陀在空而立者。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经文无其意如何。答。住立空中佛。即回心正念愿生义也。亦是立即住立稍合心可知故。佛体即得往生。九品开之为散善来迎。仰此二释。弥陀应声约平生定善面也。弥陀在空约当得散善来迎面也。是界即便当得二往生法尔摄在无量寿佛住立空中二句故。云是他力往生也。四明观音势至□无余众者。经观世音大势至侍立左右句也。是以上住立佛体悲智德显二大士也。五明三尊身心圆净光明喻盛者。经光明炽盛之句。问。经说光明释言身相圆净何意。答。身相具谓圆。心体离垢云净。身互通心光普十方谓喻盛。再往言之。身心圆净互通内外光明齐度生喻盛义。问。三尊体别光明亦异乎。答。三尊一体光明可异。显佛体三尊。示光明一色。经释共不分别。是界一光三尊。六明佛身光明照十方垢障凡夫何能具见者。经不可具见句。问。经文既言三尊光。何释佛身光明乎。答。光明遍以益物为能。文明化益功。独在弥陀。亦是一光三尊义也。问。垢障凡夫何能具见者。释凡夫难见事乎。答。韦提既见住立佛体。何不见光明乎。然今明论机则垢障凡夫。佛光实难见。以观显他力功益也。七明佛身无漏光亦同然岂□有漏天金比方之色者。经百千阎浮檀金色不为比句。问。真身观说身如百千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今何违之不得为比说乎。答。说三尊身色。真身观观音势至等说不同也。观音势至观二菩萨身说紫金色。真身观说佛身色。说夜摩天阎浮檀金色。是暂说观佛面三尊形色也。以紫金色对阎浮檀金。则犹如瓦砾。是界显真身佛体胜二菩萨方也。以第九真身对第七佛体。则真身佛体分喻位故。比界内夜摩天阎浮檀金。今第七住立佛体超越真身观佛无漏色故。非可比有漏界内阎浮檀金故。释佛身无漏光明同然岂持有漏天金比方之也。
  西谷上人三十个条云。佛体阿弥陀佛能觉所觉生佛一体成正觉成佛国土成就众生所也。弥陀报身所化化身。酬四十七愿出现娑婆。弥陀体释尊言说开所观经无量寿佛云能开无量寿佛。能开者自无量寿佛体。定散二善依正二报善依正二报善恶万机乃至。一代定散开迄。所见无量体外无所开之法如此开佛体。释迦能开所开给。阿弥陀佛体即释迦语有处云佛体佛语也。
  第二佛语佛体之事
  问曰。佛语佛体证云何。答。
  佛告阿难如好持是语者即是时无量寿佛名矣释云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乃至)佛名矣。持是语者。指十六语。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者。弥陀体方。言持是语者。是持无量寿佛名。则定散佛结结归佛时名号驳矣。上来虽说等释亦如是。问。于第七观言佛体佛语时。显是佛相。今至流通言佛语佛体。则以名号为佛体如何。答。今此佛体佛语佛语佛体二重名目者。任一经玄旨欲明未来佛体语穷名号法体一经皆名号得至。然第七观。一经十六观佛语已前显佛体。以见佛体而开佛语欲明开见佛语故。佛语即观佛三昧如是得意佛体佛语毕。一经佛语遂穷名号。其名号法体。即来迎佛体故。至流通释成佛语佛体也。然则第七观佛体。即流通名号第七观佛体也。是名名体不二也。
  二十个条云。佛者释迦说者观经所说法也。又佛体者弥陀也。观经所说即弥陀也。名号所以释迦佛说说显故。佛语即云弥陀佛也。为令知此义。释名门能觉所觉奇合成弥陀佛。观经依正二报开无量寿。显目无量意开问观经题目无量寿也。如此十六观释迦佛语。即弥陀名号佛体开说竟。流通佛语阿难乃至无量寿佛付属阿难也。
  第三能观所观一同之事
  问曰。能观所观不相离名目。如何为证据。答。虽可亘一经。以宝观立所为此观说相异余观。唯说能说为地观。即是宝地所观境。思惟正受。能观智。然说如此相者名为粗见上得成宝地即观。是谓能观所观不相离也。问。所求去行一同者。能观所观不相离为同。答。是虽一具法门。能观所观不相离者。就正宗观法论之。所求去行一同者。就欣净见论序正一同义。但再往云之可得谓同。玄义释出在何文者。经言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不别能所。一位释成。然则能观即去行欣净所求即地观体也。以是能观所观不相离。所求去行一同。全是不异。问。能观所观现文乎。答。杂想观释曰六从弥陀下至丈六八尺已来。正明能观所观佛像矣。
  第四思惟无不足之事
  问。思惟无不足者何乎。答。韦提二请。如来至散善微妙善自开净业正因。依文先师定判思惟无不足义。问。依自开散善玄旨。一往虽可然。正宗开说时其证如何。答。宝楼观文言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是思惟无不足文证。问。就一经所说见有粗见了了二见。然则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说粗见非正宗了了见。何以得言思惟不无足乎。答。经文既粗见外别不说了了见。是则观成也。故释言七从此想成已下至宝地已来。正明显观成相。此明专心住境怖见宝楼克念不移自上庄严总现矣。斯乃至说名为粗见。思惟一分而释显观成想。行者若观成何不成有哉。故先师定判思惟无不足。复非啻宝楼一观。说宝树宝地宝池故。先六观想云思惟无不足也。是释自上庄严总现也。又欣净见至第六观究竟故。有显欣净见意。言自上庄严总现也。
  第五识知定散之事
  问。以一经定散识知名定散。其证何乎。
  答。一欲令众生识境住心。二欲令众生识知自业有轻重。三欲令众生识知弥陀依正二报种种庄严光明等矣。是证据为也。问曰。此识知释须限当观。所以者第一其日正。东出无两段释。二释云何得知由教心观日。第三释超过此之日百千万亿。此三释既限日观。何以一经总为识知定散乎。答。观者非十六一分。可亘定散故。居置十六初显一经皆识知定散也。是以三识知释。自有其意。先方所识知释云。直两超过十万亿刹矣。斯乃识知前六依报。又第七观说于七宝地上。散善言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第是。次业障识知者。众生散动识□猿猴心遍六葬无由暂息机也。广通定散故。杂想观说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散善说若有众生。释言自身现是乃至无有出离之缘也。次光明识知者。释彼国依正二报种种庄严光明等。此光明亦通定散。住立佛光明炽盛。乃至三业速光明等是也。故此三释居十六初。为令知一经皆识知定散也。
  第六观见一同之事
  问。观见一同者其证何乎。答。示观缘言汝是凡夫心想赢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见佛增上缘言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见也。问。观见一同义。云何可意得哉。答。见者约韦提观者就十六观识知之位也。意谓欲作在世灭后见说一同序正一致。此义至示观缘可知。故以欣净见移示二观彼国土。以如是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乃至)彼国土。以如是观见料理。说正宗十六观故。所说即见义也。是云观见一同也。
  写本西三十个条现说一同事细字出。今略之。三十条十五可见。
  第七依散善自开韦提能请落居事
  问。韦提观别所求土愿自身出离。既请教我。然如来嫌请韦提不许得生。不得言显未来得生乎。答。如来自开意。正显未来得生。兼益韦提。是故说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乃至)极乐世界。依此散善自开。韦提以佛力见别所求土。独不限我身。领解未来。亦以佛力可得见也。然韦提散善缘已外全无智。未来得生净土故。于欣净缘。通所求请为我广说。通去行请教我观于清净业处。别所求请我今乐生极乐世界。别行教我思正受。欣净缘四请。皆为自身请。然至散善自开闻说亦令未来世。初知未来得生土。此时自身。同未来凡夫机位成欣净见。至散善缘初领此实机故。由韦提请依如来自开落居也。
  第八定善材木二观栋事
  问。定散材木示观上栋者其义何乎。答。定散材木者。显行缘释曰。一切众生机有二众。一者定二者散是也。示观上栋者。至示观缘显行二为机示于现。其证如何。答。说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是乃至显行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者也。然则显行显未来机。示观为其机也。示佛力观。是当缘法门也。故显行材木示观根也。
  第九示观二段告命之事
  问。就示观二重告命。言序正一同序正各别其证如何。答。得益段上释告命曰见彼国土极妙乐事(乃至)无生法忍经文。酬前别请举劝利益方便由序。是序正各别。又以下告命诸佛异方便文。释日想水想(乃至)十三观已来尽名异方便。是序正一同也。以此义故。观念法门中分别示观经文。二段引用。初释佛告韦提希(乃至)故名见佛三昧净土增上缘。是序正各别意也。复次释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乃至)地上众生宝地等。是从示观下告命至日想观及以宝地等经文。一合引用。是序正一同说也。
  第十序机正宗法之事
  问。序机正宗法者其证如何乎。答曰。序分有三。谓证信化前发起也。初证信序中。虽释机重重义。既结故名证信序。此就阿难解也。是证信位虽有能听能说。结收能听阿难也。次化前序中。虽有时佛处众。四总收众位故。释上来虽说二众不同广名化前序竟。是四皆摄机也。复发起序中。未缘有三缘本自机也。下三缘虽是法。至示观缘。结言云何当见已下此名夫人举出苦机。六缘共摄机以此可知。世间如所引释示观有七段释中随一释也。何可云六缘发起总结哉。答。第七文段。从若佛灭后至极乐世界也。就中从若佛灭后至所逼是则机也。从云何当见至极乐世界是则法也。其法者。欣净所现国土依正是开显行示观法体故。下三缘法体。摄云何当见极乐世界句。此以法即为摄机故。从若佛灭从下至极乐世界。释此明夫人举出苦机也。故云序机。云正宗法。定善义云。就法定者。从日想初句下至下品下生已来。是其正宗也矣。
  第十一思惟正受二请未来流通请文事
  问曰。思惟正受二请。未来流通请者其请云何乎。答。定善结释云。上从日观下至杂想观已来。总明世尊答前韦提第四请。云教我思惟正受两句矣。是其文也。问。如此人必定流通请难见如何。答。从日观至杂想观说相者。答示观若佛灭请说前六观。答七观未来请说后七观。虽然今释从日观至杂想观答思惟正受两句。示观缘若佛灭后。第七观未来请收欣净别行请。为显思惟正受即灭后等请。释从日观下至乃至正受两句也。问。杂想结释依思惟正受二请云十三观开。何故日观释云一从佛告韦提下至想于西方已来正明总初此明韦提前前请弥陀佛因即许为说矣。此文日观已下十三说。知依欣净别所求别行二请说。答。定善面说能观所观二。于此欣净。为别所求二。是释此明韦提即许为说。然杂想结释。虽欣净见立能所。正欲显所求去行一同能观所观一同。释答思惟正受两句也。问。显行缘释云。此明如来以见夫人愿生极乐更请得生行称佛本心。又显弥陀愿意。因斯二请。即广开净土之要门矣。示观缘释云。此明韦提前请愿生极乐。又请得生之行如来已许矣。如此两释二缘共因二请。若然无答请自开别。自开义不成云何。亦日观释云。依二请许说乎。答。是依玄义依文二义。显示二缘。依仍文义。日观释判玄义重也。韦提欣净一请如来自开不依彼请。至示观而真许彼请。酬欣净二请至示观。究竟观已下。酬若佛灭后请。是依文重也。亦仍玄义以显示二缘摄欣净所求。日观已下开欣净故。日观释显此义也。是有三义。一为显所求已成就定散也。二为显思惟正受请即灭后请。灭后请即思惟正受请也。三为令知欣净见即说于日观也。问。显行云。又显弥陀愿意矣。二请称佛本心显弥陀愿如何。答。是与中品下生说四十八愿意一同也。
  第十二三心经之事
  问。一经总名三心经。其证云何乎。答。散善义曰。经云。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矣。问。三心既在上上品。何亘一经耶。答。至诚心当序废深心当正宗法。回向心当流通分。故说虽在上上品释亘一经。既云经曰。也。问。次下次释云。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又此三心亦通摄定散义矣。上曰经曰。相违云何。答。上下意别。次上释意。广为令通序正流通也。次下释意。今三心说虽在上上品。欲亘九品故。释无行不成。亦不留散善。而欲亘定善故。释通摄定善。上广亘三段。下亦通定善。反复丁宁。俱显他力往生三心也。如此解毕。上下俱为一同也。
  此下三十个条十七三心念佛口决出。依今此略之。
  第十三临终平生一同之事
  问。临终平生一同者其证何乎。答。下下品释云。四从如此愚人下至生死之罪已来。正明闻法念佛得蒙现益。即有其十乃至所归之因矣。所言从如此愚人至生死之罪平生也。故曰得蒙现益也。从命终时至极乐世界临终也。然标虽云从如此愚人下至生死之罪。释以次下临终经文二十八字。入次上平生摄经文。而为第九十小料。若夫临平生各别。云即有其八。以第九第十别须立临终一料。既摄平生不别立。岂非临平一同明证哉。
  第十四识知见事
  问。识知见者其证何乎。答。得益段云。闻佛所说(乃至)及二菩萨矣。是以闻一经说识知名见也。故通一经为识知见也。然释以识知此见。引合光台及以第七观。斯乃识知见上欲显见说一同义也。问。以依正见引合序第七应在十三观下。何为十六观说下立此见乎。答。本自虽亘定善。欲显散善自开上能请定善落居故。又得见佛身及二菩萨经文。于定善者所观三尊。于散善有住立三尊。即九品来迎佛体也。欲显此义故。又无生忍益属第七观。为令说益摄见益故。一经说下立此见也。
  第十五前六观序事
  问。前六观为序位何乎。答。第七观疏云。斯乃序临净国喜难无为自胜令乃正都弥陀更益心开悟忍(巳上)斯乃者押前云也。如前观为序也。今乃正者。第七已下为正宗之意也。
  第十六十三观序之事
  问。十三观为序位其证何乎。答。玄义释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文曰举观利益方便由序。其方便体。引出诸佛如来有异方便文。而言十三观已来尽名异方便。知十三都为序位也。因问。云欣净思惟正受二请答十三观。其二请观也有否。答。是有两义。一谓三请通诸观也。日观云何作想凡作想者思惟位。闭目开目皆令明了者正受位。乃至宝地观有思惟了了见。花座已下亦复如是二者前六观思惟。后七观正受。谓依文前六观思惟。后七观正受。谓依文前六俱虽说思惟正受。至宝楼观摄思惟位。说相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想观想。是以欣净教我思惟结前六观也。亦第七了了分明皆令得见。第八了了分明是极乐。第十亦令明令如观掌中。第十一等十一皆以正受为观成。后七观答教我正受也。疏曰从日观至杂想观(乃至)思惟正受两句此意也。
  第十七上上品十一门口决
  问疏云。一从佛告阿难已下。即双标二意。一明告命。二明辨定其位此即修学大乘。上善凡夫人也(已上)如十一门分别。告命辨定其位既各别。何至解释以第二摄第一哉。答。是有一二义。一者谓告命韦提在世也。辨定其位灭后也。欲令知在灭一机故。二者谓告命阿难。在世流通人也。欲显灭后辨定其位与流通阿难一机故。三者谓告命佛者。散善自开教主也。欲显自开教主齐。上上品辨定其位。机法一体故也。又不啻第二辨定其位。欲显以下想举有缘等亦摄告命位。十一门皆从告命中开也。应知毕。
  右一册者。往日在南纪捤所干通知汉上人室。得一本写焉。然鲁纷然念无差谬。因更考经释本文邑前后义意。重换语骨。亦加以西谷三十个条。是得前住立政弘舜上人本。随处加入。欲使吾流法水无滞也。若有误谬后见订焉。
  私斯书西谷之作欤。第四先师定判思惟无不足。是置指师言欤。
  净土根元地御庙所于西窗下。沙门晓空仿道维时嘉永第五子暮冬十有八日辰之刻笔起明焉卯之刻笔功二十六员写绝毕于皇坤森冈邨顿中山北窗下。
  广谷寓学张阳善觉
  智空观纯

观经名目证据十七个条

2626 83.P0405 流祖上人个条名目 (1卷)〖日本证空撰〗

分类:20.续诸宗部
点击数:605
《大正藏》第83卷No.2626

  流祖上人个条名目
  第一离三业念佛之事
  第二三心具足事
  第三安心起行之事
  第四思惟无不足之事
  第五利他真实之事
  第六类助业无细之事
  第七诸经今经定散相违之事
  第八文前依文席正一同各别之事
  第九依文见说一同文前见说替之事
  第十弥陀二度修行之事
  第十一如执明镜等经文料简之事
  第十二中间修行名通付取舍之事
  第十三愿行具足愿行不同之事
  第十四众生往生佛正觉众生之事
  第十五正报佛未说已说意之事
  第十六正报见立依报见许之事
  第十七二序三序之事
  第十八正因正行差别之事
  第十九发愿回向义回向发愿替目之事
  第二十中间修行名通之事
  第二十一世尊默然总未言说之事
  第二十二欣净经文五段八段之事
  第二十三自开下嫌机功之事
  第二十四三种庄严说入水观之事
  第二十五四重来迎之事
  第二十六废立等三重于说行摄之事
  第二十七厌秽欣净分别之事

  第一离三业念佛之事
  一。问曰。离三业之念佛事云何可意得哉 。答曰。是离众生三业位有念佛边。凡弥陀成佛故。昔于因位法藏菩萨在时。我成佛闻吾名号众生。不往生者不成佛誓。是菩萨方愿众生也。是云四十八愿也。又南无三心机方云间。南无众生此为本愿成就于中间代众生菩萨行六度时。本愿成就依有奇瑞成佛也。若众生往生不定不成佛誓。众生往生依决定。佛正觉成就。然佛正觉众生有证据释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也。去阿弥陀即是其行。佛正觉时。中间修行众生往生行也云意闻云三心发得。是离三业念佛也。是闻我等成三业外闻佛正觉时闻众生决定云事可意得也。
  第二三心具足之事
  一。问曰。众生三心具足样云何。答曰。是三心从正觉起。正觉从中间修行起。中间修行从本愿起。此本愿显正觉时。是显中间修行间。云愿行具足佛体也。故愿名行体故云名体不二正觉。是为佛体即往生证据。故云机法一体正觉。须正觉。然众生往生仍决定成佛正觉云意云他力行定业念。是云离三业念。成正觉样闻位往生安心可意得也。
  第三安心起行之事
  一。问曰。安心起行云何可意得哉。答曰。
离三业念佛本付至诚心下废立位也深心下定起行时。正定业上必可有佛恩报谢众生利益行也。付之对五种杂行有五种正行。第一读诵正行。第二礼拜正行。第三观察正行。第四称名正行。第五赞叹供养正行也。此五种二分第四称名安心正定业。前三后一助业也。仍之第四名口称事。约十七咨嗟愿。三世诸佛仍说弥陀愿体样。闻离三业念佛间。第四口称作安心正定业深心下有行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仍礼赞等。即名为助业矣。此释意一心安心者。众生往生决定成佛正觉。闻此样有众生必可往生。闻位往生安心云。此安心云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乃至不舍者三心发得人。四威仪不论一时二时。移弥陀来迎影事无退转。我等方□营世间障睡眠等虽忘。一度请取正定业三心。忘不忘有道理。释念念不舍者也。
  第四问曰。深心下有行二种。安心正行释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助业不置二者言。不置一心言。离安心起行可意得哉。答曰。云若仍礼诵等即名为助业。离安心闻起行样。元来云安心上起行。安心起行不离色如此。释若云二者安心起行各别样可意得也。其故五种正行时。五种共持一心释故。云若仍礼诵等。离一心亘前三后一起行闻。略二者言道理可意得也。
  第五利他真实无细释之事
  一。问曰。弥陀因位付中间修行有自利真实利他真实二。细释自利真实。利他真实名计无细释云何。答曰。是为显自利真实即有利他真实事。利他真实名计无细释也。其故云自利真实者。云思我成佛。利他真实。众生救云思作佛也。然者有救众生事故。细释自利真实可意得也。
  第六类助业无细之事
  一。问曰。起行有异类助业同类助业二。细释同类助业。异类方无细释云何。答曰。是安心本付上起众生利他行时。行定散万善万行。是释一一门。与三心合。随起业不问多少。皆名真实也。何云佛恩报谢众生利益起行也。扨安心上立返作中间修行。此云中间修行。如六度圣道也。是通已前故。中间六度名通。然者中间修行作安心上。即有圣道行也。故出二种助业名。细释同类助业方。而不细释异类助业方料简可意得也。
  第七诸经今经定散相违之事
  一。诸经定散观经定散相违如何可存乎。答曰。诸经定散。释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修万善万行求佛果菩提。是不叶我等上事也。次观经定散者。欣净缘定散成就极乐释尊现韦提见时。不修见到土。此释尊语移开日观已下。见韦提据见成就处故。是名行成见成就定散。扨韦提见处释尊移言。开日观已下说云教观见云佛语定散云识知观见也。去第七观释尊说除苦恼法思召时。现住立三尊见。是云韦提佛体往生。仍众生往生决定成见佛。韦提我未来众生云何可见。为未来请时。韦提见正报见行就观行就定散识知定散云也。故十三所入身三辈云散善。第七观见韦提机品。三辈散善开能入万机也。然者诸经定散修行定散。观经定散释尊言说显弥陀本愿。云佛语定散替目。能能可意得也。
  第八文前依文序正一同各别事
  一。问曰。付依文序正一同见。序正各别见。次付文前序正一同各别见姿。如何可意得哉。答曰。付依文序正各别。欣净缘见依报土。第七观见住立三尊。是各别位也。次序正一同者。欣净缘见依报土。韦提我见未来众生如何可得请时。说日观已下也。又第七观见正报佛。我见。众生如何奉见请时。佛答说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等。是告敕未来与请韦提事韦提未来我外置处。告敕可答有韦提未来一同。韦提见未见意也。故见正报佛样说时。云于七宝地上作莲花想。说花坐事正报佛可在者也。此七宝地上第三宝地。此地观者。欣净缘依报。付依文序正一同各别姿可得意也。次付文前序正各别者。于第七观得益段。韦提得忍答在第七观初。欣净缘依报见。释非是光台中见国时得也。序不许益间。序正各别见也。序正一同欣净缘见依报土。我见未来众生如何可见请时。云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等。序依报土请诸佛如来有异方便。此异方便释十三观以来尽名异方便。说日观以下六观。第七观令见住立三尊。说第八观已下十三观。异方便被见也。欣净缘见依报时。不见正报事不有之故序正具足序正一同义情可得意也。
  第九依文见说一同文前见说替事
  一。问曰。付依文见说一同益。付文前见说一同益。替目如何可意得乎。答云。付依文见说一同益欣净缘见依报土。第七观见住立三尊。请未来时。说于七宝地上作莲花想。说花坐莲花者。此莲花在正报佛间见说一同也。说第八以下十三观间。九品万机闻位来迎也。见仍文见说一同说益可意得也。次付文前见说一同益者。第七得益段韦提闻佛正说得益分齐。是依文题文不成文前题释故。文前方云破题。去是可云文前题。其故得益段释。问韦提得益出在何文。答有第七观初。见说一同益可意得故。弥陀说断见定散成就也。是有见闻故。释韦提闻佛正说得益分齐。是即相叶文前题。是见说一同益姿可意得也。
  第十弥陀二度修行之事
  问曰。净土弥陀成二度修行者云何可意得哉。答。是六度修行者。初六度有中间六度。凡六度修行至佛果位。礼赞释一切诸佛三身同证非智果亦应无二。释诸佛所证平等是一。此位诸佛弥陀无胜劣故。诸佛同道位。此上释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然弥陀世尊本愿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是取诸佛内证慈悲立因位本愿。超世本愿超世悲愿。本愿成就中间代众生行菩萨六度时。本愿成就依有奇瑞成正觉。是净土宗心。圣道有事理供云克理。初悟位依遣置理分。净土有事理共云克事。中间之六度成佛为事悟。是为弥陀二度修行二度悟事也。
  第十一中间修行名通事
  问曰。弥陀中间修行名通如何。答曰。是中间修行名通意。六度修行圣道而意通净土。故中间修行位名通。故六度修行亘圣道净土。而意替物可意得也。
  第十二中间修行位名通付取舍事
  问曰。弥陀中间位名通。付之舍通方有舍圣道意。取通方有取圣道意。此境如何可分别哉。答曰。付弥陀舍圣道归净土者。是依六度修行舍佛果之意。舍通取别。于因位立本愿有时显正觉。此位舍通取别云事有间。舍通方有圣道舍意。如何闻成正觉样可云三心发得安心也。次取通方有圣道取意者。起行门时。起佛恩报谢众生利益时。弥陀作中间修行修万善万行。施众生。愿众生往生时。有取通方取圣道意云义可意得也。
  第十三愿行具足愿行不同之事
  问曰。愿行具足愿。愿行具足行不同云何。答。先于弥陀因位。我有成佛时。闻名号众生不往生者不成佛誓。此位依唯愿计无行。为本愿成就。于中间行六度。是云愿行具足。其本愿无行者不可成就。是云愿行具足行。去间于法藏菩萨因位。我成佛时。闻名众生不往生者不成佛誓也。是为佛行成菩萨愿行成就正觉间。佛正觉众生往生。此位愿行具足。众生。拔着。如斯道理得意云三心发得意也。
  第十四众生往生佛正觉众生事
  问曰。众生往生云佛行佛正觉云众生行意如何。答曰。众生往生云佛行者。法藏菩萨我成佛时。闻名号众生不往生者不成佛誓。众生往生决定处也。是云佛行。亦成佛处云众生行也。如斯闻法体成就样有往生故。众生往生即佛正觉。佛正觉即众生往生可意得也。
  第十五正报佛未说已说意事
  问曰。正报佛亘上者。文前未说意。亘下依文已说意之事如何可分别哉。答曰。是欣净缘韦提舍通取别土见。日观已下移佛语说。我见未来如何请时。云佛告韦提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地上作莲花想。说七宝地上莲花。正报佛在此七宝地。第三宝地此宝地正报佛来故。依正具足。云第三宝地者。欣净缘依报土也。爰成序正一同。序正一同通别一体。通别一切一同法门可意得也。
  第十六正报见立依报见许事
  问曰。正报见立依报见许云事如何。答曰。是第七观奉见住立三尊。未来致请时。说于七宝地上。其莲花具足正报。此宝地云欣净缘依报。依报上在正报佛故。最序分不许益。正报立见得益时序正一同。序正一同依正具足可意得也。
  第十七二序三序之事
  问曰。云二序三序事如何。答曰。二序者证信发起二。是弥陀本愿等救善恶万机。就中先救恶人思食。说释尊一代间思食砌。王宫起恶机机前说。是云二序。从机显法故。二序时发起序中纳化前序故。释发起序中细分为七。是王宫会时。善人同恶人意也。其故一代圣教众频波沙罗王供养样见。提婆不浦山者。提婆不可发贪欲故云细人粗人二共犯过。一代圣众同韦提在。是故善恶一机恶机韦提也。次三序者。证信发起下加化前序也。化前者。前一代化观经。是初恶机前故。弥陀本愿为恶机计可□之。故无王宫会。一代置所众也。是显弥陀本愿。等□善恶万机事。无王宫会。置菩萨声闻之二众。云是三序。从法显机。是善恶一机。善人耆阇会众也。其故王宫会时。同菩萨在一代圣众故。耆阇云还化前。耆阇会众善恶一机。善机义情可得意也。
  第十八正因正行差别之事
  问曰。正因正行差别如何可得意哉。答曰。三福降下云正行。举上云正因。然者上品上生正因座席。上中九品正行依配定位。上上三福说福修行六念。此位上上十一门第六受法也。受法机第五简机云。此姿云受何法不知法位正因也。其上上中说不必受持读诵。释或读不读故名不必间。读诵不出上中正行。然读诵押遣上上正行。闻解第一义。三品五八真戒。下三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修十善业等世福也。是开三福行持九品机为作品也。此机何行为往生。释九品行唯在念佛故。九品万机往生业。三心为往生云意也。是正行法门可得意。次正因时中。上中中说戒。中下说留三福押举下三品世福说间乱座席。中下戒押举中中。上下发菩提心上中押举。解第一义。押举上上。九品共乱座席也。乱位为不持行。不持行者。无有出离缘成一机。过三心可往生故。是云三心正因也。此三心说下三品恶机前可亘上六品。若说上六品。善人为本恶人为末意可有故。显恶机为本。善人次思食所。先王宫会。次耆会料简也。
  第十九发愿回向义回向发愿替目之事
  问曰。文前别时意发愿回向之义。依文回向发愿心如何可分别乎。答曰。发愿回向之义者。发愿受取时。愿计可思故。回向发愿副。愿行具足愿知。发愿回向之义释。是发愿储君回向。乳母副在也。次回向发愿心者。是常回向迄可思故。发愿位为回向知。回向发愿心者说。是回向储君发愿乳母副义可意得也。
  第二十如执明镜等经文料简之事
  问曰。如执明镜自见面像经文。云何为料简耶。答曰。镜定散。镜影念佛。面来迎也。次念佛来迎影有三心故。云影时云见不云闻。然影所彰云有体意也。是则闻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云来迎。是佛体佛语法门可意得也。
  第二十一世尊默然想未言说之事
  问曰。光台释尊无言说可得意。其故云世尊默然总末言说如何。答曰。光台有说可得意。其故云亦非是无时佛语。释意云有说义也。虽然指末说释亦非是无时佛语。但有已说。文说可得意也。
  第二十二欣净经文五段八段事
  问曰。欣净缘经文取五段。依文取八段。云何可存哉。答曰。取五段者。通别一体意。取八段者通别各别意也。先付依文取八段意。别所求一段分二段。云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通诸出计云名舍别取极乐。是通别废立意也。第七独立所立之见体废立故。是舍通取别故。通别各别也。次付文前取五段意。通别一体意也。其故别所求付一段云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呼出诸佛名求体故。极通别一体。然通所求极别所求。通去行极别行时。通别一体五文定散可意得也。
  第二十三自开下嫌机功之事
  问曰。韦提请别行请思惟正受时。释尊自开不论机功云事如何。答曰。韦提不论行功见至土请。其故于定散浅深等至云事。善恶齐至土云意也。然不修而至恶人显此意他力义也。故行其行不出离成机品计也。故善人不修至土云意可落居也。
  第二十四三种庄严说入水观之事
  问云。宝地观三种庄严入水观何用事哉。答曰。正报亘上。文前未说意。亘下依文已说意也。前六观通依报。是云余上六观是其通依即属法界之凡圣此意通也。第七观别依报也。然第七观。释尊说花坐观法思食。说除苦恼法时。现住立三尊。韦提接足作礼。遂证得往生。其上未来致请时。答说七宝地上作莲花想。七宝者第三宝地也。是说入水观时。净土来立娑婆圣得净秽不二。此土不二成意也。故水观释云归去来魔乡不可停。是不留娑婆还所求意也。是曼陀罗织第三宝地。文前以此意八段有先八观意也。故十四行日观序题门水观释名门宝观故。文前置三种庄严即便往生姿置所求地当得往生佛果显意。深深秘法门可得意也。
  第二十五四重来迎之事
  问曰。净土四重来迎云事如何。答曰。智慧立三重。来迎慈悲立二重来迎。其二重者慈悲智二。水观云归去来魔乡不可停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到所无余乐唯闻愁叹声者。智慧中之智慧也。归去来者极乐者归去来安身等者。智慧中慈悲也。第七观慈悲中慈悲也。九品来迎。慈悲中智慧也。是闻云来迎也。
  第二十六废立等三重于说行摄事
  问曰。废立助正傍正三重。于正行云样如何。答曰。废立重出我等三业行云杂毒云此宝财不真实也。以喻得意。浅千石蟹足一喻立三心也。次傍正重本所修善成机品。得三心往生时。本愿所修善遂本意故。诸行成傍三心成正也。次助正显行门位。佛恩报谢为众生利益云助正业。出三业门行定散诸善催。此起行位。一一门与三心合随起行不问多少皆真实业也。
  第二十七厌离秽土欣求净土分别之事
  问曰。厌离秽土欣求净土云何为分别乎。答曰。付五大显。造九大四大定五大念佛六大来迎。爰以造众生身云。□□地大也。水大三世诸佛成智水。是界成法性智水常住也。火大三世诸佛成慈悲身。风大众生来迎也。飞行自在成德也。付之问曰。火者无量寿觉体也。是慈悲五大弥陀也。是十劫正觉昔。十方众生集迷五大而示无常。地大一切众生体。死时乱坏而无常示。水大者众生成贪欲流转水也。火者众生成瞋恚烦恼。风者众生显生灭无常。空死归故。五大共众生无常也。五大慈悲。迷五大智慧。此以慈悲五大为西方五大。以智慧五大为东方秽。如此归五大意。圣道净土极共五大地大有西方成金。地大方者云常住。爰以真言地大置中央法身常住净土。西方净土。中央法身大日净土会通一也。故西方金生中央土故。中央云诸佛如来是法身净土。然分别娑婆净土时。大日净土造娑婆弥陀净土造西方。会通时大日即弥陀。弥陀即大日得意。净土即一界身净土意得也。故以大日造娑婆净土。造东方大圆镜智。南方平等性智。西方妙观察智。北方成所作智。中央法界体性智。造四方大日变作。是净土料简时。大圆镜智者。如执明镜自见面像镜也。云三身镜。是云大圆镜智。然成三身镜所以云共发金刚志。爰以东方金刚智。发三身所以东方官春木。南方官夏火。显慈悲平等性智。依万法生长。是众譬依极乐弥陀慈悲。一切众生主极乐宝地以喻显也。西方显金刚弥陀常住质。北方显水名号智慧。此时四方皆弥陀功德也。当四智时。东方金刚智。南方平等智。西方妙观察智。北方羯磨智。就此四智中释三智。一妙观察智。二转法轮智。三莲花智也。必四智中付。妙观察智付释三智。弥陀三世诸佛。开出法门可意得也。
  御本云。右二十七个帖法门。是付西山义秘藏之法门也。他流愚人不可见者也。能能可秘可秘。

2625 83.P0405 镇劝用心 (1卷)〖日本 证空撰〗

分类:20.续诸宗部
点击数:619
《大正藏》第83卷No.2625
镇劝用心

  睡而明一夜报佛酬因之榻即明。觉而暮一日弘愿内证之里即暮。根力顽莫生却虑。佛摄下根之誓既成。行业乏莫致狐疑。经要十念之言是验。急励乎喜。正行增进故。懈倦乎快。正因圆满故。徒论机善恶不忘于正觉之强缘。益阁自堪否可仰于深重大悲耳。

2624 83.P0395 女院御书 (2卷)〖日本 证空撰〗

分类:20.续诸宗部
点击数:758
No.2624
女院御书上

  斯一篇曾应四条院女御尊请。本地十一面观自在尊所宣说也。始自五劫思惟因誓。终至一念业成果满。他力难思妙用。钻则弥坚。仰则弥高。今叹旧刻已亡。再订寿梓公于世云。
  文政三年庚辰初春。
  住于南纪檀林总持讲寺尾张妙辨才题。

  注 日文未输入
女院御书卷下

  斯一篇曾应北白河女院尊请。本地十一面观自在尊所宣说也。始自现生护念利益。终至三心证得成辨。他力妙用道遥自得。鸢飞戾于天。鱼濯于渊。今慨此书将亡。永寿于不朽云。

文政三年庚辰初春
位于南纪檀林总持讲寺尾张妙辨才题

注 日文暂末输入

2623 83.P0383 曼荼罗八讲论义抄 (1卷)〖日本证空撰〗

分类:20.续诸宗部
点击数:765
No.2623

曼荼罗八讲论义抄。

  先入道场。上坐入直着座。次讲师。读经师。座前起立。一揖至坛前取柄香炉。无言三礼毕登坛。鸣磬(一丁)。
  次如来呗。呗师始之。
  次散华。散华师始之。
  次法则。散华毕讲师表白始之。
  表白。
  敬白释迦弥陀十方诸佛。无量寿甚深妙典。一代八万四千教门。观音。势至。普贤。文殊。地上。住上。诸大萨埵。阿难。目莲。声闻。缘觉。释梵。四天。龙神。八部。大日本国。三千七社。和光同尘。神祇冥道。殊者曼荼罗中。诸尊圣众。内证三身。凡位。圣位。迷悟。诸类。胎生。卵生。自界他界权者。实者。乃至尽虚空法界。一切三宝境界而言。方今南浮当会一结诸德。抽无二无三之丹诚。修曼荼八座之白善。其旨趣何者。夫亿载僧祇难遇。如来经典。譬之以浮木之龟。多生旷劫难闻。妙法梵音。测之以优昙之萼。然今临此会。谁人空修因志。复既宣此义。何辈无得果谓。就中琢礼拜供给之鹅珠。饰一心清净之道仪。悬优婆提舍之鸾镜。刷三业相应之法会。故大法鼓频响。须赖。惊生死之眠。平等雨普灌。堪悦。萌佛性之种。启白辞浅。三宝境界。悉知证明。
  神分。
  抑开题演说之庭。论谈决择之砌。为餐受法味。随喜功德。天众地类。定来临影向给览。尔者奉始梵释四王。三界所有天王。天众。殊王城镇护诸大明神。别者当所镇守。部类眷属。总日本国中。大小神祇。普天率土权实二类。并为奉法乐。庄严。威光倍增。一切神分。
  般若心经(一丁)。
  大般若经名(一丁)。
  劝请。
  至心劝请弥陀尊 释迦十方证诚佛
  观无量寿深妙典 八万十二诸圣教
  观音势至诸萨埵 阿难目连诸贤圣
  梵释护世诸天众 灵山界会诸圣众
  还念本誓来影向 证知证诚讲演事
  至心忏悔旷劫来 自他三业无边际
  无明颠倒所迷惑 造作十恶五逆等
  乃至谤法阐提罪 今乘佛愿皆忏悔
  忏悔已后更不作 我等至心受三归
  归三宝竟持十善 乃至如来一实戒
  生生世世无阙犯 愿我临终见诸佛
  世世恒闻甚妙典 恒修不退往生行
  当座道场生诸家 法界众生同利益
  次经名。读师取经唱之。
  佛说观无量寿经。
  次观经总释。讲师所作。将释此经。分别三门。初大意者。今此观经。一代教主自开之法门。十方众生出离之要路也。依韦提致请。说十三之观门。就弥陀来迎。明九品之往生。除苦恼法月前。摄取之光遍照。生诸佛家花下。无生之匈远薰。释迦发遣。弥陀来迎。独有此经。利益最深。是则此经大意也。次释题目者。佛者发遣教主。即自觉觉他觉行穷满。是名为佛。说者定散二法。则众譬佛语也。无量寿者此地汉音。南无阿弥陀佛者西国正音也。今无量寿者是法。觉者是人。人法并彰故名阿弥陀佛。观者照也。即有三不同。示观散定观。十六观念佛观。观经来迎观也。经者从因至果。从智至悲云经。一卷者一代五千为智慧之卷。观经一卷为慈悲之卷。后入文释之。略有五义三段不同。一从如是我闻。至云何见极乐世界序分。是有三序。即证信。化前。发起也。二从日观至下品下生正宗。是有定散二法。三从说是语时。至诸天发无上道心。得益分。是有二。依报见。正报见也。四从尔时阿难至皆大欢喜王宫流通分。是亦有二一定散。二念佛也。五从尔时世尊。至礼佛而退。耆阇会也。是亦有三段。一经三段。取要如此。夫今经。始从如是我闻。终至礼佛而退。无非佛自说。无非法肝心。方今。立三序摄一代。明六缘利万机。夫十六观法者。诸佛秘要也。以日轮光。譬弥陀摄取之照益。寄水冰体。教净土庄严之举动。还住佛顶之云上。现四十八愿依正。众宝林树之盖中。显一大三千佛事。八味宝池持佛法惠命。五百楼阁饰清净刹土。住立佛体救三恶临临之重苦。是法界身入一切念念之心想。观法成就机前。现满虚空中之身量。念念称名床上。耀摄取不舍之光明。观音天冠戴大师弥陀。势至顶上持光明宝瓶。普观作自往生之想。杂想现来迎之体。三心三福山上。称念之风冷扇。上品上生花下。来迎之月正新。一日一夜持戒之功。教九品俱回受法。十声十念称名之力。灭五逆谤法重罪。仰愿本师释迦。弥陀世尊。高祖和尚。本愿善女。照鉴面面至精。令成一一丹诚给。
  次日观解释。
  将释曼荼罗中央。分别八重为玄义分。夫玄义者。非娑婆法门。非释尊化缘。偏为净土慈悲。为弥陀愿力。亦非和尚智慧。离众生三业。依一僧冥加。述八重秘密。曼荼罗中央织之。第一十四行偈。为中央下初重。织日观者。是有三重。谓右。中。左也。是即归三宝也。识境住心者法宝也。依教觉西方。偈从世尊我一心。至果得涅槃者。释法宝。明佛僧之德云法。叹西方佛僧。令识境住心也。业障识知者。为佛宝诸邪业系无能碍者。依佛来迎除之。从我等咸归命至冥加愿摄受。明佛宝。光明识知者僧宝也。光明者念佛也。念佛者名也。名者智慧也。智慧者僧也。从我等咸归命。至念念见诸佛为僧宝。从我等愚痴身已下者。九品往生也。中央法门者。念佛外不立往生。闻念佛即往生也。归三宝者念佛之体也。念佛体者即往生也。今初重显此意而摄中央之八重也。但就此三宝。佛宝别相。法宝住持。僧宝一体也。三宝各别而异圣道教三宝而已。初重解释。大概如此。
  次祈句。
  抑扇优婆提舍之梵风。散生死烦恼之重云。故本尊等妙二觉之圆轮弥辉。诸德真俗二谛之英华。增馥。
  伏乞。
  天祚永久。宝历遐长。乃至三千。平等拔济。
  次论起句。
  抑就讲赞曼荼罗有多文段。其初文如何。
  南无佛说观无量寿经(二反)南无曼荼罗界会。诸尊圣众影向。神祇增威光(一反)。
  次日观问答。
  问。就讲赞曼荼罗。中央八重绘相者。玄义八段解释织显スト。御赞叹候。若尔者。第一日观绘相。十四行御释。如何符合スト可云候耶。
  答。是第一日观绘相者。日观方所。业障。光明三识知三ツノ台ト织レリ。是定散。念佛。来迎三重タリ。十四行偈者。归三宝偈释セリ。皆共定散。念佛。来迎三重タリ。故第一日观者。归三宝偈当ルト可答申候。
  问。御讲第一日想观三ツノ舞台者。彼归三宝偈心以织显スト。相闻候。付夫。日观第一识境住心绘相拜见スルニ。所归佛体者。化前释迦。能归方者。十一体菩萨タリ。佛菩萨以能所织ルト见タリ。扨归三宝意。世尊我一心ヨリ果德涅槃者至法宝见タリ。此释意。所归佛菩萨者。别三宝。无碍光如来功德归。故是弥陀德。又善导乃至未来大众ヲ以テ。能归トスト见タリ。第一绘相。释义。能所共相违セリ。第二业障识知绘相者金色十体。白色八体菩萨织。众生贪瞋二ツヲ。舞乐织显スト见タリ。玄文释义。我等咸归命。三佛菩提尊释セリ。尔者绘相。众生贪瞋织レリ。释义三佛菩提尊释。七八九三观。三身如来举ルト见タリ。是亦相违セリ。第三光明识知绘相来迎释迦。并十二光佛菩萨以光明识知显。是来迎慈悲极タリ。释义我等咸归命三乘等贤圣等释。是僧宝智慧タリ。何レモ相违セリ。何ンソ归三宝偈。第一日想观绘相可同候耶。
  答。是地体一宗大意。三重法门以。一部始终建立セリ。故日观三识知绘相三重タリ。归三宝亦三重タリ。于其配当。不可有相违。但御难旨。彼释义此绘相。细分相违スト御不审候。先第一识境住心释义。化前释迦。并十一门菩萨以织显。是可同彼。其故。化前释迦。一切众生。西方方所劝ンカ为娑婆ヨリ极乐向。彼コニ到姿织显。是彼释义意。无碍光如来引替法性真如海。报化等诸佛释。故化前释迦到彼岸指。无碍光德持故也。扨能归方。十一门菩萨タリ。彼善导乃至未来大众ソト。是替ルニ似タリトイヘトモ不相违。十一门菩萨者。三辈九品万机。他力往生スレバ。其位菩萨位备ルニ依。未来大众十一门织故不可异。爰以释名门。彼国圣众庄严。十方法界同生者释セリ。是众生本菩萨圣众位同スト见タリ。第二业障识知。众生贪瞋舞乐织。何ンソ彼三菩提可同哉。是众生贪瞋即三菩提ソト知ラセン为也。既领解前ニハ贪瞋即是道ナルニ依。心生欢喜叹未曾有义以。舞乐织レリ。此意以。三佛菩提尊无碍光如来释。众生贪瞋即三菩提ナルニ依。无碍光如来释セリ。以之要集。我等惑心具足スル。八万四千麈劳门。彼阿弥陀具足シ玉ヘル。八万四千波罗蜜门。本来空寂而一体无碍也。贪瞋即是道。恚痴亦然也(文)。扨光明识知绘相。唯慈悲来迎位。三乘等贤圣僧宝配当スル事。是常僧宝ニアラス。三乘共。慈悲一体极故。差别ナク学佛大悲心。长时无退者释。如此等义以三识知绘相。归三宝偈者定判有。可答申候。
  问。御讲日观三识知绘相。归三宝释义配当。委细相闻候。付之日观三识知次第。识境住心。业障识知。光明识知次第。是又定散。念佛。来迎次第。归三宝者世尊我一心ヨリ。果德涅槃者至法宝。定散。我等咸归命ヨリ。冥加愿摄受迄。三身如来来迎佛体。我等咸归命三乘等贤圣等释僧宝。是念佛重。是定散。来迎。念佛次第。绘相释义三重次第相违。何由有可云候耶。
  答。御难绘相释义三重次第相违スト御不审候。是绘相意。日观三识知释次第望メテ。方处。业障。光明织显。是定散。念佛。来迎次第ニテ候。归三宝偈。一经大意取故。世尊我一心ヨリ果德涅槃者至迄。先六观依报。是法宝トス。我等咸归命三佛菩提尊者。七八九三观。我等咸归命三乘等贤圣者。观音势至等僧宝。是十三观归三宝收。念佛重トス。故经次第望メテ。法佛僧次第。是定散。来迎。念佛次第サル间。归三宝十三观大意取十四行偈トス。是日观配当スル意。十三定善能譬位タリ。故日观能譬极意以。归三宝即日想观法门ソト配当。所诠归三宝即三重ナルニ依无相违。サレトモ绘相意。业障识知中置是体トシ。定散。来迎通セシム。是第三宝地中尊弥陀。业障机极意以。中央弥陀。业障机一位ナル意织显ント欲シテ。日观ニハ业障中织ルト见タリ。如此意得前ニハ。归三宝偈中。三佛菩提尊释。是今业障机齐佛ニテ在间。绘相业障机中台置。释义三菩提果德ナル方中置是体トス。如此义似相违非相违。爰以住立佛。三恶火坑临临欲入机向。大悲愿摄取手ヲタレテ。彼土往生セシメ玉フ。如此见佛スル故。心生欢喜。叹未曾有。乃至得无生忍说クト可答申候。
  论义毕讲师读师下坛三拜复本座。
  第二水观论义。第二座之读师。讲师起座直进至坛前。无言三拜毕。登坛鸣磬(一丁)唱愿我文以下每座如此可准知。
  愿我临终见诸佛 生生恒闻甚妙典
  恒修不退往生行 当座道场生诸家
  法界众生同利益(一丁)
  次经名。读师唱之。
  佛说观无量寿经。
  次水观解释。讲师所作第二玄义序题门为第二重。织水观者。序题门圣道净土佛法至极摄其内。第二重者。天水海水皆有此中。依水润用。一切皆成。故题序纳佛法至极。然则娑婆法界。皆为佛法用。无常住之体。第二解释大概如此。
  次祈句。
  抑鸣一乘金磬。上本尊法喜。伏惟内证真如之净月。飞光于常寂之空。外用应化之妙华。施薰于分段之园。功德既莫大。摄受岂唐捐。是以。
  一天泰平。四海静谧。铁围须弥。平等受润。
  次论起句。
  抑就讲赞曼荼罗。有多文段。其初文如何。
  南无佛说观无量寿经(二反)南无曼荼罗界会。诸尊圣众影向。神祇增威光(一反)。
  次水观问答。
  问。讲赞曼荼罗中。水观重有。玄门序题门御赞叹候。若尔者所言水观绘相。彼序题门法门。如何可同候耶。
  答。水观绘相者。中宝池有。此池水ヨリ。八万四千余法门流出。弥陀智慧光心水ニテ候。以此流出八万四千色说キ玉ヘリ。故弥陀心水智。圣道八万四千余法门说クト见タリ。扨左右舞台上。佛一体。菩萨六人织。右思惟佛菩萨。左正受佛菩萨ニテ候。是序题门。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解释。适然トシテ符合スト。可答申候。
  问。御讲旨。第二水观绘相中。宝池织ルニ。弥陀心水智。圣道八万四千余教法流出スト。左右舞台佛菩萨。净土要门方御讲候。付之绘相奉拜。中于宝池。九品得生札打。是散善自开九品得生织リ玉ヘリ。是他力自说慈悲绘相ニテ候。彼序题门意。八万四千余教者。依心起于胜行。门余八万四千。随缘解脱化前自力教タリ。何宝池九品托生位可同耶。扨左右。佛一体。菩萨六人织是净土要门位御讲候ヘトモ。如何ナレハ净土要门云义。未分明觉候。
  答。御难旨趣。序题门八万四千教位。随缘解脱自力位也。今宝池者九品得生织。自开慈悲。他力。八味具足宝池タリ。イカテカ可同之耶。是绘相意。宝池者智惠水ナル故。此智水八万四千法水开。然此宝池。九品托生织显意。八万四千波罗蜜门者。到彼岸义。一代他力往生极意显サントス。サレハ八万四千门者。九品十一门位。开スレハ八万四千。合スレハ十一门。是一切众生往生始中终ニテ候。随缘解脱者。九品大小乘机。各各往生意得。依心起行者三心得生位ニテ候。サル间。宝池水者。圣道八万四千智惠位タリ。此智水。他力往生ソト自开シ玉フ方ヨリ。九品札打。一代皆他力极意显サントス。サレハ彼惊入火宅教主者。大悲西化隐娑婆入玉フ事。偏西方往生教ンカ为ニテ候。扨左右佛一体菩萨六人。是净土方答申意趣。此佛菩萨ヲハ舞台上织レリ。宝池圣道智水。舞台第三宝地位。到彼岸净土タリ。此净士佛菩萨置。右思惟佛。定散重。六人菩萨者。前六观智惠位。菩萨因分织。是诸经定散思惟ニテシ候。左佛正受位。是念佛重。菩萨六人前六观意也。同前六观ト云ヘトモ。右定散重。左念佛重ニテ候。故舞台上ナルハ。净土要门开。序题门解释同。佛菩萨韦提请ニテ候。如此义以。水观绘相。序题门。一定判有可答申候。
  问。御讲意趣。宝池圣道智水。是九品莲生织意。八万四千波罗蜜门。自开十一门ソト御讲候。扨左右舞台者宝地ナレハ。净土门方。是思惟正受佛菩萨显スハ。序题韦提能请。依净土要门开ト云解释同スト御讲候。付之。凡圣道净土者。悲智能譬所譬替リソト。一宗建立大旨ニテ候。然今绘相释义意。圣道门方ニハ。自开慈悲法门置。净土门方ニハ。思惟正受智惠织显シ玉フ。解释亦如此。然ラハ圣道慈悲。净土智惠相闻候。一宗大旨ニハ背欤。疑心未散候。
  答。御难旨。圣道慈悲显。净土智惠显事。一家大旨违フト御不审候。是圣道净土差别。迷情机前极ムル暂クノ教门タリ。佛意实义前ニハ。悲智分别不可有。故圣道智水。宝池方ニハ九品得生札打。龙头鹢首正因正行船浮。圣道智水净土往生便八万四千波罹蜜。十一门往生ソト织显シ玉ヘリ。扨舞台者净土宝地位タリ。思惟正受智惠织リ玉ヘリ。是悲智互融而弥陀一德ナル事显サントス。序题ニモ圣道净土分テトモ。且意地此观经一部内序题意得。源ハ观一字ヨリ出。圣道トモ净土トモ成シケルソト落居スル故。源一ツナルヲ他力望メテ。弥陀智愿海说。自力望メテ。性海如来尽是师。弥陀心水沐身顶释セリ。共是弥陀一德ナル事织显。水观直说法门意趣。可答申候。
  论义毕。讲读二师。下坛三拜。复本座。
  以下准之。
  第三地观论义第三之讲读二师。起座直进至坛前等。次第如上。
  鸣磬(一丁)。讲师唱文。
  愿我临终见诸佛等。如前。
  次经名。读师取经唱之。
  佛说观无量寿经。
  次地观解释。
  第三。玄义释名门为第三重织地观者。释名门者名也。无体地观韦提请思惟正受净土。开教无体。三十七尊双居第三重。是又唯智惠。唯慈悲慈悲智惠也。是非常住不变之体。皆为众譬成之。第三解释大概如此。
  次祈句。
  抑论谈决择者。佛乘輨辖。演之供宝前。问答往复者法门枢键。以是拟法喜。功德深重。纳受岂虚乎。依之君游长生殿。龄均龟鹤。臣事不老门。荣同松竹。
  伏乞。
  一天泰平。万邦清康。风雨顺时。含生蒙润。抑就讲赞曼荼罗。有多文段。其初文如何。
  南无佛说观无量寿经(二反)南无曼荼罗界会。诸尊圣众影向。神祇增威光(一反)。
  次地观问答。
  问。讲赞曼荼罗中。第三宝地观者。释名门意织。玉フト御赞叹候。若尔者。所云宝地者。释名门如何可同候耶。
  答。宝地绘相者。光台所现宝地上。中尊弥陀居住ジ玉。左右观音势至。三十四菩萨以。大中小三重织显セリ。是彼释中。一者主庄严。即阿弥陀佛是也。二者圣众庄严。即现在彼众。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释スル意ソト。可答申候。
  问。御讲释名门主庄严。即阿弥陀佛是也等释スル意以。第三宝地绘相合スト御讲候。付之绘相释义面虽相似。义理大相违。彼释名门意。经题名下。南无阿弥陀佛释。此名下极乐依正收。念佛名位极事所诠释。以之第二次其名者。始举。结释时重又释其名义竟(云云)。故依正皆南无阿弥陀佛名极ルソト释。扨曼陀罗绘相。中尊弥陀ヨリ。观音势至。左右三十四菩萨开。依正体显。慈悲利益极ルト识显。左候间。绘相释义之意趣。名。体。慈悲。智惠替有觉候。
  答。御难诠要。释名念佛名。宝地观绘相慈悲体。名。体。慈悲。智惠替ソト。御不审候。是从本。绘相佛菩萨体相以织玉フ间。慈悲体タル事勿论重ニテ候。サレトモ释名意可同候。如御难。释名依正体。南无阿弥陀佛名极。众生证得心内。极乐依正极。众生悟外。极乐依正体ナシト释。一切念佛名极释。偖曼陀罗意。依正体相织显スト云ヘトモ。第三国土者。欣净所现国土タリ。然韦提此土。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选取。教我思惟正受请。是土见机请。爰以释韦提选得生所还修别行(文)。正宗地观ニテハ。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说。如此经释意以见。依正体相虽织机极宝地ソト意得方ヨリハ。宝地者。只思惟正受极ルト见タリ。其思惟者定散重。释名佛说观无量寿经一卷题意。正受トハ念佛。是释名南无阿弥陀佛意ニテ候。故释名宝地一ツソト定判有。可答申候。
  问。御讲之趣。宝地トハ欣净见。又正宗地观意以。依正体相思惟正受极。思惟定散重。佛说观无量寿经题。正受念佛重。南无耶弥陀佛题スト御讲候。付之经文意。如御讲。欣净地观经文思惟正受极ルト见候。曼荼罗意不尔。思惟正受二ツヲハ。第二水观一佛六菩萨ニ织。第三一向佛菩萨依正体相织レリ。如何思惟正受极ルト可云乎。所诠最初如不审。释名宝地绘相トハ。名体悲智替有云。疑心未散候。委细御讲可有候。
  答。御难意趣。曼荼罗思惟正受水观织。第三ヲハ一向佛菩萨ノミ织慈悲显间。释名念佛。曼荼罗慈悲。名体替有御不审候。是第三重三十七尊トハ。中尊弥陀彼主庄严。即阿弥陀佛是也云释合。是慈悲来迎重。观音势至トハ。南无阿弥陀佛举念佛悲智重。三十四菩萨トハ序分并十六观。佛说观无量寿经一卷释スル教题。唯智惠定散重也。故曼荼罗绘相タル间。佛菩萨虽织。三重教门位ニテ候间。释名门不可替。但御不审之趣。宝地说所思惟正受。曼陀罗ニハ水观织。第三ニハ一向佛菩萨织方ヨリ。慈悲体ソト相闻候。是第三思惟正受水观织意。观经能观机トハ。水观乱想机ソト知ラセン为。宝地思惟正受水观织。サレトモ水观地观不相离意以。第二观ニテモ舞台织レリ。舞台者第三宝地ニテ候。故水观置共。地水分别义ニハアラス。地水不相离意。如此织玉フト见候。以之地观ニハ此想成时一一观之说。水观行成即地观文释。今绘相意符合スト可答申候。问答毕。讲读二师下坛复本座。
  第四宝树观论义。第四讲读二师。所作如上。鸣磬(一丁)。讲师唱之。
  愿我临终见诸佛等。
  次经名。读师取经唱之。
  佛说观无量寿经。
  次宝树观解释。
  第四玄义宗旨门为第四重织树观者。宝树有花有果。此花为观佛三昧作教内。此果为念佛三昧作教外。念佛属来迎故云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四重解释大概如此。
  次祈句。
  抑言三业相应白善无如论谈者。北野圣庙灵敕言诸善之中决择第一者。南都镇守神托。观夫金殿灯赫奕。大圣德光弥明。坛上花碧鲜。诸师行。香增芬。以景色自然知感应无疑。功德有余。故一天风稳。凶尘永收。四海波静。逆浪止响。善根无限故。铁围悉仰神明严德。沙界等归佛法威力。
  抑就讲赞曼荼罗。有多文段。其初文如何。
  南无佛说观无量寿经(二反)南无曼荼罗界会。诸尊圣众影向。神祇增威光(一反)。
  次宝树观问答。
  问。讲赞曼荼罗中。第四宝树观重者。玄门宗旨门合スト御赞叹候。若尔者。所云宝树观绘相。彼释义如何可当候耶。
  答。宝树观七重具足スト云ヘトモ。华果为体。其华トハ彼观佛三昧宗智惠门。是所说者定散二善十六观门释。果トハ此念佛三昧宗慈悲门果タリ。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唯慈悲果体可答申候。
  问。御讲宝树华果トハ。观佛。念佛两三昧宗闻候。付之绘相奉拜。宫殿舞台左右二阶宫殿有。是佛菩萨有。又左右空宫殿有。如此绘相意。如何宗旨门解释可符合候耶。
  答。御不审宝树观绘相。彼宗旨门释义符合如何。是。空舞台者定散机。二阶宫殿者念佛重。空宫殿者来迎重ニテ候。是彼释合セハ。空舞台定散机者。释所说者定散善十六观トモ释。一切众生机有二种トモ释スル间。彼观佛三昧宗位ニテ候。左右二阶宫殿内佛菩萨有。宫殿者。众生表内佛菩萨有者是众生证得形ナル故。念佛三昧宗意ニテ候。空宫殿者来迎重。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释可合候。或右观佛三昧智惠门。左念佛三昧慈悲门トモ云义可有。可答申候。
  问。御讲两宗绘相配当相闻候。付之宗旨门释义始末见。教大小渐顿举。共大乘收。渐顿举。共顿教收。诸经一宗举宗旨摄。如此等意宝树观绘相织玉フト。可言候耶。
  答。御不审旨趣。宗旨门释义付。教大小。渐顿。一宗。两宗等举。宗旨收。如此意绘相有ヤト。御难来候。是自元宝树体。根茎等七重有。于此内大小渐顿教。悉可有。殊更于宝树观宗立事。一代佛法重。宝树极事有。故宝树果付一切收。净土慈悲一代佛法极。一宗两宗法门悉是摄。一代佛法柱立十本幢织。一代摄无余。以之此观经一部之内释。宗旨。教大小。惭顿。只观经一部之内法门ソト释スル。是最今绘相符合スト可答申候。
  问答毕讲读二师下坛等如上。
  第五宝池观论义。第五讲读二师之所作如上。
  愿我临终见诸佛等如上。
  次经名。
  佛说观无量寿经。
  次宝池观解释。
  第五玄义说人门为第五重织池观者。宝池者天水也。为极乐水。自说为佛法味。从往生极乐之外无佛法味故。天水与自说以作佛法味。今宝池作九品味是也。五重解释大概如此。
  次祈句。
  抑修开讲妙典胜业。供本尊界会法乐。凡夫寻本本高。实成之月遥隔十劫之霞。访迹迹广。利物之花普开粟散之园。重乞诸君。保丁令威之驾鹤长生之年龄。众民饮陶安公之乘龙不老之掌露。依报正报常宣妙法。己界他界。广作佛事。
  抑就讲赞曼荼罗有多文段其初文如何。
  南无佛说观无量寿经(二反)南无曼荼罗界会。诸尊圣众影向。神祇增威光(一反)。
  次宝池观问答。
  问。讲赞曼荼罗中。第五宝池观者。玄门说人门御赞叹候。若尔者。所云宝池绘相说人门。如何可同候耶。
  答。是曼荼罗宝池者。八功德水之功德有。慈悲水タリ。说人门今此观经是佛自说释义同スト。可答申候。
  问。御讲宝池者他力慈悲水。今此观经是佛自说释义同スト相闻候。未分明候。说人门释披阅スルニ。五种说举。五种共观经慈悲收。是佛自说释。又宝池绘相于テハ。一代摄慈悲收意ヲハ如何织给。可奉拜候耶。
  答。御难旨趣。说人门释义于。五种说举。摄而是佛自说释。如此释义意ヲハ。今宝池绘相ニハ。如何样织玉フソト御不审候。是绘相奉拜。左右各宫殿三横并。又左右空宫殿有。空宫殿前。佛一体菩萨九人。舞台上织显。是左右以悲智。能譬。所譬分。右三宫殿定散。念佛。来迎。空宫殿众生本家。并前佛一体菩萨九人九品显。是能譬观佛三昧智惠。宝池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说。观佛三昧方。是说人门ニハ。诸经起说不过五种。一者佛说乃至变化说(文)是观经五义智惠。宝池观观佛三昧方觉候。扨左三宫殿。是定散。念佛。来迎三重。空宫殿并一佛九菩萨九品往生タリ。是唯慈悲来迎方。于宝池念佛。念法。念僧说。解释今此观经是佛自说释。是念佛三昧方タリ。如此左右绘相观佛念佛替虽有。弥陀智水一味ナルヲ以。五种说押是佛自说释スル意。今宝池合スト可答申候。
  问。御讲旨。虽重重候。犹以不审不散候。说人门释义意。一代智惠ヲハ五种释。观经方ヲハ他力一种佛法造今此观经是佛自说(文)是诸经五种各别也。今经一种タリ。今绘相于。左右替ナシ。左右共定散。念佛。来迎。左右共空宫殿。左右共九品佛菩萨悉织。无其相违。尔者解释。诸经观经五种不同。绘相左右悲智共一见タリ。又能譬所譬观佛念佛替不见。旁以不审难散候。
  答。御难意趣说人门解释。五种诸经。观经自说一法タリ。宝池绘相于テハ。左右共定散。念佛。来迎三重。左右共众生本家宫殿有。左右共一佛九菩萨织。散善九品显スト见タリトノ御难势ニテ候。是一往替似タリトイヘトモ。绘相释义一ニテ候。サレハ诸经起说不过五种释义トハ。一代观经五义造。左候间。一者佛说者。观经序分。二者圣弟子说者观经正宗分。三者天仙说者观经得益分。四者鬼神说者观经流通分。五者变化说者观经耆阇会故。诸经起说不过五种者。观经五义外ニナシ。扨今绘相。右方定散。念佛。来迎。空宫殿。九品佛菩萨トハ。右诸经智惠タリ。サレトモ定散。念佛。来迎三重タル方。诸经即观经也。左方绘相。是定散。念佛。来迎三重绘相。左慈悲法门方。今此观经是佛自说慈悲法门タリ。此观经者。右五种说五义外ナシ。所诠绘相。左右以诸经观经悲智造。悲智共广开净土门织显。释义诸经观经。五种一种以悲智虽造。悲智共只观经一法ナルヲ以。此观经一部之内先作七门释スト。可答申候。
  问答毕如上。
  第六宝楼观论义。所作同前。
  愿我临终见诸佛等(如上)。
  次经名。
  佛说观无量寿经。
  次宝楼观解释。
  第六。玄义定散门为第六重织楼观者。宝楼以五义为桥。还住佛顶国土者离机三业。通定散。别定散者非娑婆得道之因。其行作一位。为往生众譬。六重解释大概如此。
  次祈句。
  抑重虔虔论席。理窟雾晴觉月应顿显。供殷殷法味。戒器水湛。心珠可速取化功归己故。相将之家。文武之职。调还源之笙歌。竖者之督。讲匠之役游好世之宝禄。重乞。
  一天安康。帝道遐昌。万民快乐。教风永扇。
  抑就讲赞曼荼罗有多文段其初文如何。
  南无佛说观无量寿经(二反)南无曼荼罗界会。诸尊圣众影向。神祇增威光(一反)。
  次宝楼观问答。
  问。讲赞曼荼罗中。宝楼观者玄门定散料简门释意。织显スト御赞叹候。若尔者所云宝楼观绘相。定散料简门释义。如何可同候耶。
  答。宝楼观绘相者。五义桥织。是桥机功放他力行体表定散门者。三重六义释。是能为所为重收メテ。乘佛愿力莫不皆往释スル意合スト。可答申候。
  问御讲之趣定散门者。乘佛愿力莫不皆往以体トス。此意今绘相ニハ。五义桥以到彼岸义合スト御讲侯。付之凡中央大意者。日观ヨリ第六至テハ。唯智惠定散重。第七悲智念佛重。第八唯慈悲来迎重ニテ候。故绘相ニモ六宫殿织レリ。是先六观依报智惠ニテ候。タトヒ慈悲心虽有。如何テカ慈悲面显スヘキヤ。定散门释至テハ。玄门八段大意。序题ヨリ定散料简至テハ定散重。第六经论相违门念佛重。第七来迎重ニテ候。以之问曰定散有何差别。出在何文。答曰出在何文者。经曰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乃至定散虽有二义不同。总答上问竟(文)。此释意。序题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正受意以。定散门ニテ总结スト见タリ。故唯智惠定散重ナル故。定散虽有二义不同。总答上问竟(文)。左候间。绘相释义大意背御讲カト觉候。
  答。是玄义依文替有觉候。经文面ニハ。如御难依报唯智惠位ニシテ。愿力トモ念佛トモ不说。爰以宝树宝池是为总观想说。依报唯智惠一代佛法重。诸宗六宗位。如此等智惠重ヲハ。第六ニテ总结シテ。智惠极总结。智水极总观想说觉候。是依文经位ニテ候。如此经文唯智惠分说。一僧来。一代智惠至极スレハ。慈悲极意以。玄门定散门ニテハ。三重六义以。重重问答。来迎慈悲一代智惠收メントス。爰以问曰未审。定散二善。出在何文。今既教备不虚。何机得受(文)。此释。能说所说能请所请定散收。是念佛定散摄シテ一向置。是答ニハ。一者谤法与无信八难及非人乃至愿力莫不皆往释。下ニハ二出在何文者。即有通有别释シテ。者字略。是又能说所说念佛重。能为所为来迎乘佛愿力摄。如此定散门解释意。一代定散智惠至极シテ。来迎慈悲极意释。左候间。经唯智惠分总观。定散门智惠克慈悲极マルソト。一僧指授以显スト觉候。如此玄门解义以。曼荼罗第六重ニテハ。六宫殿织。唯智惠总观六宫殿。五义桥挂タリ。是智惠极。到彼岸慈悲至意。如此织玉フト见侯。左候间。定散门ニテハ。定散重定メテ置。此定散唯智惠趣キヲ愿力极绘相ニモ。日观ヨリ第六迄。唯智惠定散重定メテ置。智克スル所五义桥织。故面智惠重ニシテ里慈悲极事知セントスル故。第六迄智惠定散重宗判。此智惠次第第七第八重可登心织显スト见候。故面智惠。意趣慈悲タリ。经面望宝树。宝池。宝楼。是为总观想。唯智慧分说。释义。绘相。意趣。知。セント。直愿力释。到彼岸他力行体。桥织显スト意得候间。意趣任セテ。绘相释义。共他力行体显スト可答申候。
  问。御讲经释曼荼罗阶级。经文唯智慧。曼荼罗解释。智慧克慈悲极ルト御讲候。经文如御讲。无子细觉候。解释。曼荼罗付疑心未散候。曼荼罗绘相。既地ヲハナレテ五义桥织。是机功ヲハナス到彼岸义织レリ。是曼荼罗第六重面。直慈悲作ルト见タリ。尔者日观ヨリ第六重迄。唯智慧定散重。第七悲智念佛重第八唯慈悲来迎重ト云定判ニハ背觉候。又解释付是レモ直乘佛愿力。莫不皆往释セリ。是愿力面トシテ下能说。所说。能请。所请引入释スト见タリ。熟熟玄门大意按スルニ。序题ヨリ定散料简迄。唯智慧定散重。经论相违门悲智念佛重。第七得益段唯慈悲来迎重云定判ニハ。御讲答相违スト觉候。所诠第六重楼观重。定散料简门ヲハ。一面唯慈悲御讲候乎。将又面唯智慧重定メテ。意趣慈悲存スト御讲候乎。两样共意雾未散候。
  答。御不审诠要。第六绘相。定散门解释ヲハ。面慈悲可定耶。将又面智慧可定乎。两样御不审ニテ候。是自本日观ヨリ第六迄定散智慧重ニテ候。虽然。第六迄唯智慧ノミ显シテハ。智慧慈悲至ト云义显シカタシ。爰以生身弥陀。六重智慧终迄。到彼岸慈悲显。是六重者。众生六根。六境。六识。六大无碍ニシテ。周遍法界之法身タル事。先六重智惠显セリ。如是智慧到彼岸慈悲ナル事。五义桥织レリ。又解释付テハ。序题ヨリ定散门迄。定散重。是序题ヨリ一代八万定散化前教トシテ其化前教释名门ニテハ。观经故名为说下摄シテ。是宗旨ニテハ。两宗释。一宗即观经。两宗即诸经显。两宗一宗。共观经作レリ。说人门ニテハ。一代五种说举。五种说即观经是佛自说释セリ。如此诸经观经一体作。定散门ニテハ三重六义作レリ。三重六义作ルハ。智慧六义定散等三重纳。此重又能归所归一重纳メテ。乘佛愿力。莫不皆往(文)。是从本愿力。出生スル定散也。故开スレハ智慧六重タリ。合スレハ本愿力成レリ。所诠讲答意趣。曼荼罗第六重。定散门解释ヲハ。一面定散重定判置。而定散直他力愿力作成スヲ本意トス。如是意得。一僧指授弥陀教可答申候。
  问答毕。如上。
  第七华座观论义。所作如上。
  愿我临终见诸佛等(如上)。
  次经名。
  佛说观无量寿经。
  次华座观解释。
  第七。玄义经论相违门为第七重织华座观者。第七重以住立空中三尊之光作之。非从地建立法门。故娑婆。净土。智慧。慈悲。天地遥隔。水火大异。即六门皆破娑婆智慧。建立净土慈悲也。谓诸师解云。求愿往生未必然也。道理破云诸师所判。义同前错。返对破云若作此见。自失误他。为害玆甚。显证门云证定为凡夫。不为圣人。别时意云执菩萨论。以不可为指南。二乘门云凡夫小圣得生者。何故天亲净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今彼国中。现有二乘。如斯论教。若为消释。答曰子但诵其文。不窥理。况加以封拙怀迷。无由启悟。今引佛教。以为明证。却汝疑情。何者即观经。下辈三人是也。何以得知。如下品上生曰。或有众生。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如此愚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教令称阿弥陀佛。当称佛时。化佛菩萨。现在其前。金光华盖。迎还彼土。华开已后。观音为说大乘。此人闻已。即发无上道心(云云)六门皆在。所破之言。明知。破。娑婆之智慧。立净土之慈悲也。且就此问答明之。行者止意云诵文不窥理者。呼得名于净土论。以娑婆废立。问之咎也。净土论者对娑婆论。离秽土修因感果之外云净土论。今以修因感果问之者。取净土论文证。是不窥理也。封拙无由启悟者。十一门废立思净土故。只对文永不得理也。就娑婆作二重。从自力者。作智慧不平等。是云圣道。从他力者。作众譬教净土。故平均也耳。今即发无上道心者悟他力慈悲。发三心。证得姿云花开也。初闻净土法门。云遇善知识。觉法界于众譬云观音说法也。得此觉而拜曼荼罗名三昧发得之智慧。应知。七重解释大概如此。
  次祈句。
  抑鸣妙法论鼓觉昏暗长夜之睡眠上。醍醐法供祈清净海众之卫护若尔者种觉萨埵神祇冥道化导覆普天云行降雨之灵德无倾威光弥率土自利利他之胜业无怠重乞。
  天下安全。万民丰乐。乃至法界。平等利益。
  抑就讲赞曼荼罗有多文段其初文如何。
  南无佛说观无量寿经(二反)南无曼荼罗界会。诸尊圣众影向。神祇增威光(一反)。
  次华座观问答。
  问。讲赞曼荼罗中。第七观重者。玄门经论相违门重当ルト御赞叹候。若尔者所云华座观绘相。经论相违门解释。如何可同候耶。
  答。是第七重绘相者。三尊因果光以织显シ玉ヒ候。扨解释经论相违者。经者慈悲果。论者智慧因。慈悲智慧因果以解释スト见タリ。故曼荼罗第七重同スト可答申侯。
  问。御讲第七绘相。经论相违门意一同义闻候ヘトモ。绘相释义交合如何。可有候哉。就解释相违门下六门举。第七绘相于テハ。二重塔有。左右桥中。左右二重塔有。桥端三间。二阶宫殿有之。如此等绘相。如何玄门相违门下。六门之法门ニハ可合候耶。
  答。是第七绘相付。中二重塔有。左右二重塔有。桥端三间二阶宫殿有。桥端三二间阶宫殿者。定散重。是相违门上四门释相当セリ。上四门唯智慧定散重。爰诸师解。道理。返对破。显证门释。证明如来乃至圣也结释。是定散重见タリ。别时意门念佛重。是解释ニハ下辈念佛体トシテ。诸师今师相违明。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乃至必得往生释。是别时意门念佛总结タリ。扨绘相至テハ。左右二阶宫殿有。是念佛重。左右悲智。宫殿内佛体在。是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乃至入心想中姿也。故别时意门念佛配当セリ。次二乘门トハ。弥陀净国报欤化欤问发シテ。西方安乐阿弥陀佛者。是报佛报土判シテ。娑婆外净土立。此净土二乘生不生论シテ。娑婆ヨリハ二乘不生。净土ヨリハ二乘生スト判セリ。是娑婆即净土ニシテ。一向彼土庄严ヨリ立タリ。此二乘。娑婆二乘ニアラス。爰下品上生引。二乘种不生证トス。扨绘相至テハ。中宫殿三尊织レリ。是念佛行者。娑婆ニシテ临终三尊来迎期スル内证织显セリ。是娑婆也トイヘトモ。来迎期スル故。二乘门二乘种不生义同スト可答申候。
  问。御讲委细相闻候。且绘相释义一ナリト云事分明觉候。虽尔。绘相解释意难思候。先释义付テハ。别时意二乘。念佛来迎二重ト云御讲付。二门释披タルニ。别时意门ニテモ。下辈念佛以为体。二乘门ニモ。下辈三人引二乘种不生义释。共念佛重トハ见ヘテ候。何念佛来迎トハ御讲候哉。绘相付左右桥上宫殿。念佛重。中宫殿来迎重御讲候。是难思候。中宫殿ニモ左右宫殿ニモ。共宫殿中阿弥陀织レハ。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乃至入众生心想中ニテ候。何念佛来迎二重御讲候哉。サレハ塔トハ。地水火风空五大以造レリ。是则一切众生姿ハ。地水火风空五大以。身体成スル事表。故塔众生形。塔中佛体织。我等证得心中。即阿弥陀佛ナル事表。尔者左右宫殿ニモ。中宫殿ニモ。共佛置。即念佛重觉候。绘相解释共念佛见タリ。何念佛来迎二重御讲候哉。
  答。是绘相释义付。样样御不审相闻候。先左右桥上二阶宫殿。中宫殿念佛来迎讲答申付。共宫殿内佛体织レリ。宫殿トハ众生体。众生心中。即阿弥陀佛ナル事表。尔者共念佛见タリ。又念佛来迎トハイカデカ可心得哉。是共佛体织ルトイヘトモ。念佛来迎起尽大各别セリ。左右桥上二阶宫殿内ニハ。阿弥陀佛一体织レリ。二菩萨ヲハ宫殿外织。宫殿众生体。众生心中。即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来入给姿显セリ。是即三尊不织。一尊织ルハ。生佛一体ニシテ。即是其行外。众生ト云名失。机法一体义也。爰别时意门。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乃至必得往生释セリ。扨宫殿外。观音势至织ルハ。我等众生。即是其行证得シツル。证得心。法界日月显レテ。众生利スル故。宫殿内佛体证得内证。宫殿外二菩萨其应用タリ。故念佛重ト云事分明也。扨中宫殿三尊织レリ。是宫殿众生五大。中三尊证得体。但三尊织ルハ。往生付临终来迎期シテ。三尊来迎奉待姿织レリ。宫殿内一尊织ルハ。平生证得外。来迎三尊不置义也。宫殿内三尊织ルハ临终来迎奉待义也。是二乘门ニハ。名号酬因佛体定メテ。观经上辈三人引。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释セリ。如此心得レハ。共宫殿内佛体织ルトイヘトモ。一尊以テハ念佛トシ。三尊以テハ来迎重觉候。是ト云モ。第七重。地体念佛重ニテ候间。念佛内定散等三重ナレハ。共宫殿内佛体织。定散重ヲハ户闭。佛体不见。念佛重ニハ一尊织。来迎重ニハ三尊炽。是第七因果光ヨリ织显。念佛重三重可答申候。
  问答毕如上。
  第八像观论义。所作如上登坛鸣磬(一丁)。唱结愿之词。
  抑八座开讲之场。从开题演说之初。至论谈决择之终。所降临给。天众。地祇。重为法乐庄严。倍增威光。一切神分。
  般若心经(丁)。
  大般若经(丁)。
  次劝请。
  愿我临终见诸佛等。
  次经名。
  佛说观无量寿经。
  次像观解释。
  第八。玄义得益分。为第八重织像观者。第八重舍因果。以佛果光造之。是云唯慈悲来迎也。得益简非是光台中见国时得也。闻得益。见得益。寻出在何文显之。是即住立空中闻见者。慈悲智慧。共以佛光作之。一向弃机三业也然今闻佛正说者。圣道智慧。住立空中见佛净土慈悲。是造二途之法门。九方西方各别也。然除苦恼法就住立空中佛开之。来迎三尊以现住立空中故。皆离机三业。从弥陀之外。无诸佛智。从西方之外。无九方净土。但世间出世万法。皆以弥陀而成也。然间。自力修因。出离生死。成佛得果。不可有外二也。必弥陀来织之故。以佛光造之而已。八重解释大概如此。
  次祈句。
  抑修讲经胜事。奉供本尊法乐。若尔者。所谈者观经一会之奥旨。发觉蕊于花顶春风。所陈者。曼荼八座之仪则。琢心珠于银池秋月。由是。本地内证之智月。普耀于一天。垂迹外用慈水。远沾于四海。善愿归本故。
  乾坤长久。甲乙安宁。乃至法界。利益周遍。抑就讲赞曼荼罗有多文段其初文如何。
  南无佛说观无量寿经(二反)南无曼荼罗界会。诸尊圣众影向。神祇增威光(一反)。
  次像观问答。
  问。讲赞曼荼罗中。第八像观绘相トハ。玄门得益段御赞叹候。若尔者。所云像观。如何得益段可同候耶。
  答。第八观绘相者。因果舍。唯慈悲来迎佛果以织リ玉ヘル也。得益段法门者。闻见一举。闻舍见益本意トス。今唯果法门可同候。
  问。御讲诠要。佛光以第八重造ルト。彼闻益简。见益本トスル义一同スト相闻候。付之彼释义披タルニ。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侍立左右。时韦提希。应时得见。接足作礼。欢喜赞叹。即得无生法忍(文)。此择意。三尊以得益体トスト见タリ。今绘相唯佛光以第八炽レリ。如何可同候耶。
  答。御难意趣。彼释三尊以得益体トス。绘相佛光以造。唯慈悲替御不审候。是三尊一尊トノ替有トイヘトモ义理可同候。先今绘相。唯佛光织给事。第六迄智慧地ヨリ造上位。众生心地所生先六观见タリ。第七悲智念佛重三尊。因果以织玉ヘリ。是未离因果重。第八唯佛光以造来迎极リヲ显。是机分离サンガ为如此织玉フト见タリ。彼释意三尊タリト云ヘトモ。韦提闻佛正说。得益分齐释シテ。彼题名破シテ。见得益极タリ。非是光台中。见国时得也释シテ。依报智简正报益付タリ。故三尊タリト云ヘトモ。念佛重三尊ニアラス。サレハ第七所现三尊トハ。三恶临临机。失意聋盲机向事。是三尊ト云ヘトモ三尊共慈悲来迎位ナレハ。第八重绘相可一同候。
  问。御讲委细相闻候。虽然绘相释义意。未分明觉候。第八重绘相。唯慈悲佛光以炽显。解释又说简得益见付。依报简正报得益付。尔者解释。曼荼罗。共唯慈悲一法显スヘシ。何第八重付。二重塔织ルハ。是智慧定散位。左右一重塔トハ念佛悲智位。左右五色云乘スル佛来迎重タリ。于解释。说是语时。无量寿佛。观音势至。侍立左右。乃至得无生法忍(文)。韦提闻佛正说闻益简ヒナカラ。何说是语时许スヤ。因简果利益显シナカラ。何观音势至因分置哉。左候间。重重慈悲极マリヲ显ス云ヘトモ。遂ニハ语离レス。因分离レサル也。今果分法门ナレハ。绘相。释义巧重重也ト云ヘトモ。其诠ナク疑心相残候。
  答。御不审大意取。绘相。解释唯慈悲解释谈スト云ヘトモ。第八绘相于テハ。尚定散等三重识。解释ニハ说是语时观音势至释。说离レス。因分二菩萨离レサル事。巧重重也ト云ヘトモ。遂因果不二等法门落居スト见タリト。御不审候。是重重子细可有候。先上义如。第八佛光重于テハ。三重法门建立スル事。三重共慈悲极意织。又释义说是语时トハ闻佛正说语カハルヘシ。闻佛正说释迦教。第七说是语时弥陀教。又观音势至因分ニアラス。三尊共唯慈悲住立空中。佛慈悲极タリ如此重重废立返唯果。慈悲意。因分离レサル事显サントス。爰以绘相ニハ。第八佛光出所开华织。又第八重极リニ叶华织慈悲极因向。又解释。说舍见益付。见位返。说是语同。如此果因极方ヨリ。说是语时闻佛正说トハ一ナリト可答申侯。
  问答终鸣磬(一丁)。讲师十四行偈始之大众同和之。此中讲读二师下坛复本座。
  次礼赞。如常。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次念佛。
  次回向。如供式。
  曼荼罗八讲论义抄(终)。
  于时安政五戊午九月。桑门方空募刻。

  (有书不弘通。则与无书等。挍刻之元意。亦无他。只在弘通耳。仍寄附于西山广谷。学黉之书藏也。
  于时安政五戊午中冬。
  沙门某甲等。)

  (西山广谷学黉藏版。
  助刻喜舍列名。
  善德寺真空上人。
  西山善峰寺总坊中。
  礼空宣乐。礼誉智乐。圆相宣觉。文学惠章。发道宗心。释妙超。净雄法子。教真法尼。深空净心。深空妙心。生誉妙熙。圆空惠教。觉誉净圆。觉室贞圆。
  西山广谷轮下。
  方空。祥瑞。圆瑞。谛澄。镜堂。观纯。信龙。仿道。东瑞。智道。哲静。圣龙。灵住。宽如。)

  (再赞之曰。
  变相利益。不可思议。一瞻一礼。罪灭福成。三念五念。得无生益。仰愿众等。因循祖式。供养恭敬。称扬讲赞。愿共众生。生安乐国。
  某甲等谨再识。)

  (题曼荼罗八讲论义钞后。
  夫当麻曼荼罗供式及八讲论义钞者。流祖西山善惠国师之著述而。初勤终之。是我流规模之法用也。秘决云。末世末代。弥可兴行。此宗最越诸宗。有本经。有本论。有行法。有曼荼罗云云。然中古以来。供式论义之法用。废绝而才传写其书。秘之而巳。今哉法运循环而其书寿于梨枣。弘通于世。再兴中绝之法会。是佛日增辉。法轮常转之秋也。爰某甲等。闻此举。不堪欢喜。相与戮志。赞成此事。镌此一卷。且遵先范。结众为盟。每月轮次。勤行法会。流传遐代。守法则莫怠惰也。顷日刻既就矣。因而记其由于后。
  于时安政五戊午九月。)

2622 83.P0381 当麻曼荼罗供式 (1卷)〖日本证空记〗

分类:20.续诸宗部
点击数:900
《大正藏》第83卷No.2622
当麻曼荼罗供式

  沙门证空记

  先道场庄严。供物百味。或四十八种。令一人送行洒水。
  次大众列立。下腊为先。无言行道三匝。各执华筥。
  次正面列立。四智赞唱之。先后铙钵。

四智赞

  唵缚曰罗。萨怛缚。僧蘖罗贺。缚曰罗。啰怛曩。摩弩怛㘕。缚曰罗。达摩誐耶奈。缚曰罗。羯磨。迦噜缚婆(打)。
  次总礼伽陀。大众列立诵之。伽陀毕后。展坐具。大众同时。三礼。五体投地也。
  先请弥陀入道场。不违弘愿应时
迎。观音势至尘沙众从佛乘华来入会。
  次导师进佛前。从伽陀同音进佛前三礼登坛。涂香烧香等如例。伽陀终鸣磬(一丁)大众三礼始之。导师蹲踞无礼。
  次四个法用。下座大众同音和之。

  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余等。无比不思议。是故今敬礼。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归依。散华(同音)。
  愿我在道场。香华供养佛。天地此界多闻室。逝宫天处十方无。丈夫牛王大沙门。寻地山林遍无等。香华供养
佛。

梵音

  十方所有胜妙华。普散十方诸国
土。是以供养释迦尊。是以供养诸如
来。出生无量宝莲华。其华色相皆殊
妙。是以供养大乘经。是以供养诸菩
萨。

锡杖

  手执锡杖。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供养三宝。设大施会。示如实道。供养三宝(三振)。以清净心。供养三宝。发清净心。供养三宝。愿清净心。供养三宝(二振)。三世诸佛。执持锡杖。供养三宝。故我稽首。执持锡杖。供养三宝。故我稽首。执持锡
杖。供养三宝(三振)。

佛名

  南无恭敬供养。三尊界会。哀愍摄受。护持大众。
  次式文。导师所作。
  表白(金一丁)。
  敬白释迦弥陀。十方诸佛。无量寿甚深妙典。一代八万四千教门。观音。势至。普贤。文殊。地上。住上。诸大萨埵。阿难。目连。声闻。缘觉。梵释。四天。龙神。八部。大日本国。三千七社。和光同尘。神祇冥道。殊者曼荼罗中。诸尊圣众。内证三身。凡位。圣位。迷悟诸类。胎生。卵生。自界他方界权者。实者。乃至尽虚空法界一切三宝而言。方今。大和国当麻寺。王孙子建立之梵宇。役行者练行之灵地也。行者修孔雀明王秘法。祈兴法利生效验。是以大法成就。故中将女。参笼而发大愿曰。见生身弥陀生安养极乐。爰无量寿佛。观音菩萨。即自来。以莲丝织观经曼荼罗。调丝。出水。染五色。取藁。入油。挑一灯。依之观音大士。为织女。净土依正显妙体。诚奇妙甚绝也。岂非凡夫所作乎。然则。依生身见佛发愿故。是佛曼荼罗也。弥陀如来自调。又织观经一部文义。故是法曼荼罗也。妙文释义是明也。又可谓。一切三宝曼荼罗也。诸佛法僧功德。无有漏。又可谓。周遍法界曼荼罗也。森罗万像。因果。善恶。共摄之。是往生极乐之灌顶也。所以明如执明镜。自见面像。教易往要道。直至行足。明镜者众生。见影者念佛。面像者来迎也。而日本曼荼罗者。织莲丝作定散机。震旦善导和尚观经疏者。显念佛三昧。天竺毗舍离无量寿者。表临终来迎。此三重要门。从月支震旦。遍聚和州之内。专为国土之风。今宿缘甚厚而遇此变相。愿生极乐。於戏幸乎。是故述五门赞灵像。仰三尊期来迎。唯愿曼荼罗中。诸尊圣众。哀愍纳受。悉知证明矣。第一。明曼荼罗中央法门者。中央八重。是非娑婆化仪。西方九品。偏为极乐依正。四十八愿庄严之净土。十方众生得生之宝国也。广大宽平奇妙之宝林。五浊凡夫安养之本家也。有一僧。指授于玄义。弃大小圣者。专取障重凡夫。织显于色相。摄善恶机而故教别愿他力也。从日观至第六重。建立于地上。而显依正饰。至第七重。以三尊光。庄严于宫殿。标因果位。第八重者。唯以佛光。显果位来迎而离因分。飞行位者。定散二法。五义三段。皆飞行虚空。是则表住立空中摄取。简修因感果修行业也。玄义八段即中央八重也。共弥陀之方便。同生身之变作而已。诚闻如来之正说。预三尊来迎。称弥陀之名号。遂九品托生。曼荼罗利生所期在之。别所求净土安身无疑。仍赞叹变相深意。当仰往生有诚。

伽陀曰

  一切佛土皆严净。凡夫乱想恐难
生。如来别指西方国。从是超过十万
亿。念佛。
  第二。明曼荼罗右缘起者。即是观无量寿经序分也。一代出世缘起以此经为体。诸佛说教由来从观经发起。禁父则一切众生贪欲也。其欲心所穷。无过杀父执王位。禁母则一切众生瞋恚也。其瞋心所克。无过害母致于逆。以此众生贪瞋。显彼佛化慈悲。依之禁父禁母苦界。娑婆之诈亲而。磨心剑。易往易行愿力之净土。不退而拂细尘。厌五苦者。出秽恶之迷闇。欣西方者。必入安乐之净域。韦提进逢如来出世。言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三世诸佛难化难度众生故也。世尊既以方便善巧。宣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四十八愿消除业障重罪故也。彼显行缘花匈。薰去此不远之园。世戒行露色。洒广说众譬之果。我等旷劫以来。流转生死故。不觉往生极乐之众譬而深执凡夫。不厌秽土故也。今如执明镜之觉悉开。自见面像之形拜之。恶缘皆离。净境亲观。云晴如遇月。莲生如掬水。何况以释迦一代之化前。纳观经一会之法门。执鹫峰说教之化益。为西方弥陀之别愿。曼荼罗缘起显从之。无量寿圣化。专摄迷。仍赞叹。礼拜。归命渴仰。

伽陀曰

  往昔迦叶说法处。今来法起作佛事。卿恳西方故我来。一入是场永离
苦。念佛。
  第三。明曼荼罗左缘定善者。韦提能请定善。显十三观。释尊所说众譬。作法界体。日者照临世间。破众生闇夜。水者出没娑婆。为众生依怙。极乐宝土。庄严无量而十方众生一念托生。宝树宝林华叶具足而三千世界。一切映现。宝池具八味。为凡夫惠命。楼阁别五百。造凡夫生处。华座明除苦恼法。摧流转之生。形像教念佛三昧。令获现身之益。六十万亿身量者。显观法成就机前。八万四千光明者。照称念我名心中。观音戴弥陀。专归师德。势至掌光明。遍动十方。普观教一切众生之本家。杂想倾三尊迎接之金莲。弥陀名号相续念者。化佛菩萨眼前行。或与华台。或授手。须臾命尽佛迎接。普劝同生知识等。专心念佛向西倾。亦下织石者。十三观智水之极。水所克。必为石。万德之果。报身之智精。念佛而为体。今以水喻万行之智慧。以石为本愿之念佛。一声十声皆生极乐。三念五念齐离生死。仍致归命渴仰。应礼拜赞
叹。

伽陀曰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
方。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
强。念佛。
  第四。明曼荼罗下缘散善者。上品上生三心。示即便往生之安心。九品正行三福。作当得往生之受法深心因果之智解。明一千化佛之来迎。但发无上之道心垂五百化佛之引接。小乘戒行。持犯不定而依弥陀愿力生极乐宝刹。无众过患善根。回向而见声闻圣众得莲华寻开。缘起一段者。是二十一行。四百十三字也。时代者。人王四十六代孝谦天皇。年号者天平宝字。癸卯七年。选相生吉曜。彰季夏下旬。一夜三时之内织依报正报妙相。一丈五尺之间。摄世间出世因果。不造。不画而织显故。缓慈悲智慧。双标二意。不朽不没而常住故。依本愿他力。止住百岁也。是故。作东岸西岸。中央度往生之桥。为火河水河。三心湛贪瞋之流。所以释云。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来迎。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曼荼罗利生如此。今为隔凡圣位。二品之间织一部缘起。凡一日一夜三品戒行。见弥陀生宝池。四十八愿三尊迎接。于净土证小果。闻十二部经。灭一千劫轻罪。称本愿名号。除五百万劫罪。以善知识力。地狱猛火自去。虽五逆罪机。金莲日轮自现。亦下缘自开九品横织之。一切众生。一位往生故也。是以谤法阐提悉生。十恶众罪无漏。一入是场永离苦。此言诚哉。仍应奉归命礼拜。

伽陀曰

  终时正意念弥陀。见佛慈光来照
身。乘此弥陀本愿力。一念之间入宝
莲。念佛。
  第五回曼荼罗供法轮。愿临终来迎者。彼圣武天皇大佛者。随机罪福隐显不定也。或有罪重而见山岳者。或有障深而见河海者。忏悔于其罪相。皆依今生造恶。然今曼荼罗者。昔本愿中将女。为转五障之女身。开三身之觉。书写千卷之经王归命西土之佛陀。即入此灵场。自作愿云。我于此佛阁。不见生身弥陀。虽寿终此处。不出伽蓝之门阍。感应忽至。禅尼独来织显此变相。留在于末代五百余岁。十方法界一切众生。其见是同。虽罪障有其浅深。皆是见净土依正。因之。遇者皆感灭罪生善之益。见者同成见佛闻法之缘。此变相是生身如来也。真假一同而形像即真佛也。此灵像即极乐弥陀也。净秽不二而娑婆即净土也。今虽末世末代不简善人恶人。皆有见佛之义。岂不心生欢喜乎。然则中将局。感得此曼荼罗后。宝龟六年。三月十四日。临终正念而令遂往生。二上岳。化佛侧现。葛木峰。紫云遥耸。以午正中。端坐取终。凡一期奇特。死后瑞相。屡勘辨之。不遑毛举。爰昔中将女。拜而遂往生。变相现在于今。我等拜之。无替于昔。待得临终之来迎。亦以可同于昔。可凭。终焉之夕。二上岳化佛。不替而显柴户。葛木峰紫云如古而耸我窗。诚日本一州。往生纯熟。朝野远近。同归西方。夫三光为弥陀。此国名日本。和州受生人。专念弥陀。本朝全身类。应愿往生。天神地祇守之。佛法僧宝随之。故勤修曼荼罗会之梵筵。欣慕西方极乐之往生。仍称弥陀名号。礼生身变相。

伽陀曰

  自作善根他人福。一切合集皆回
向。昼夜精勤不敢退。专心决定见弥
陀。念佛。
  六种回向。
  回向。
  愿以此功德。
  六种回向。
  供养净陀罗尼一切诵。
  敬礼常住三宝。敬礼一切三宝。我今归依。释迦弥陀。今日所献。香华灯明。百味肴膳。种种庄严。三业礼拜。三轮清净。恭敬供养。大慈大悲。哀愍摄受。愿于生生。以一切种。上妙供
具。供养无量。无边三宝。自他同证。无上菩提。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次讲经。论义。礼赞。
  六月二十三日。或三月十四日修之

当麻曼荼罗供式(终)

  为山村氏先祖代代一切诸精灵等增进佛果喜舍若干净财当卷一部令开板者也
  于时安政五戊午四月
  施主下久世村
  山村弥左卫门

2621 83.P0371 修业要决 (1卷)〖日本 证空记〗

分类:20.续诸宗部
点击数:893
《大正藏》第83卷No.2621
修业要决
  西山善峰寺沙门证空记

题目事
转经行道往生净土法事赞卷上

  释曰。转经行道者。转赞阿弥陀经。即行出离道也。愿往生净土者。净土无二。唯究极乐一土。往生限西方偏在弥陀本愿。法事赞者。有佛事。法事。僧事。今讲经故云法事(矣)。赞者称扬也。以伽陀赞叹佛法僧。法事赞一夜行法。礼赞长日行法。般舟赞一夏九十日行法也。卷上者。分悲智为二卷。

  奉请四天王 直入道场中事

  是念佛三昧也。南无阿弥陀佛言四天王也。四天王者。有名不见体故念佛。四者序。正。得益。流通也。天者慈悲也。王者智惠。王念佛三昧也。穷弥陀名号为智惠穷。故念佛为智惠王。依之为譬念佛守护佛法。所护念经成四天王。为佛法守护大将也。故四天王者为佛法。随逐行者。冥加念而不离也。直入道场中者。念佛者亲我等。不离行者故。云直入道场中。
  奉请师子王 师子亦难逢事

  是来迎也。来迎譬师子也。师子具足悲智。为兽方者恶体。无怖畏方者善体也。云花坐智也来迎者悲也。其体在天竺者。譬西方弥陀。我国闻名譬念佛师子。亦难逢者。来迎佛今生不可见故云难逢。

  奋迅身毛衣 众魔退散去事

  踊左右云奋迅。身毛衣者饰降伏之形也。诸邪业系无能碍者之意也。故云众魔退散去。王者慈悲。王者来迎也。超世之上。无佛法慈悲者云王。

  回头请法师 直取涅槃城事

  是定散机方也。头者唯智惠也。回者智惠回慈悲也。请法师者请定散机也。唯智惠定散。形者以剃头为体故。请念佛。来迎。定散。行一座大法会耳。中高请表三尊也。直取涅槃城者。三世诸佛。皆道同成此法会。故极乐不云一佛一土。言十方诸佛大悲之净土之意也。直者。娑婆为弥陀本国。故以无天上人间之中。比量云直取涅槃城。

序曰
召请

  般舟三昧乐。初二者智惠。慈悲。终三者定散。念佛。来迎。智惠。慈悲者就佛。定散。念佛。来迎者就机。以此二法式。修一座行法也。就住立来迎佛。修此行法故。先曰般舟三昧乐。愿往生厌离秽土。无量乐欣求净土。句句下皆有此意。难思议下往生述怀也。上召请佛菩萨而今述其本意也。问曰圣道行法有召请三宝。然来不来可仰信。今行法召请。来不来又同可仰信耶。答曰。圣道净土行法。召请义是异圣道者因致精诚勇猛之功必来。若心不净者。不可来也。净土者。行法皆是造往生众譬。能譬体者。皆三宝有目前。故上念佛成四天王请之。来迎成师子王请之。定散成法师请之。慈悲。智惠。唯慈悲。唯智惠之中。摄万法而皆召入道场。依之弥陀法身为定散机。遍观一切色身。是因果。凡圣。森罗万像也。次弥陀报身为念佛。名而体不见故。天神。地祇。冥众。护法。皆摄此中。是则念佛为报身智穷。名故无其体也。其名不离体。故教后生众譬。而皆属体今生有利益。以弥陀应身。为来迎。师子王者除苦恼法智惠也。住立来迎方譬无怖畏。又除苦恼法者。三世诸佛。修多罗藏。即定散法也。如是弥陀三身摄一切。请入道场。法界皆弥陀本国者为道场。万法皆依在眼前。不可来从外。故云请者。成其正体恭敬言也。难思议者定散机也。往生极乐者来迎也。无量乐者定散也。散华乐者念佛也。难思议者机智惠。难及他力往生故也。双树林下者念佛也。观音授记经。就弥陀作入不入之义。其入方。今释尊示之。性空即涅槃是也。念佛具足慈悲智惠故。入不入永不可离。枕树四本。花开果成。是慈悲也。是为不入。迹树四本枯萎。是为智惠。示入义也。以此迹枕树云双树也。林下者。就树果。上者来迎林。下者念佛也。林者木林掌于人。故指十方众生念佛也。故入方。显之性空即涅槃也。是为生灭。而作经道灭尽。不入义。弥陀呈而为无生无灭之义。无诳相涅槃是也。是作止住百岁也。就言双树林下。于念佛。明慈悲智惠具足而云有入不入之义。故此义永不可离也。三乘浅智不知之者。此众譬入不入法门也。八本者能譬八重也。皆是诸佛境界而已。难思者来迎也。他力行体从机方难思也。

三礼

  里相者。里者意业。相身口也。至心三心也。常住者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也。

敬白道场众等已下事

  敛心者舍心之意也。嫌智惠也。以心于今流转故也。弹指者。合大指头指而弹之也。头指为流通。大指为耆阇会。共是流通也。共流通故合之。在世灭后为分别悲智。放之言弹指。放之故者。合方诸经之意。放方净土家之意也。诸经流通者。在世灭后皆一位而简机也。此经流通者。在世灭后。皆为灭后慈悲。而分别之者。在世灭后。依佛愿力皆往生。在世灭后不依佛愿力皆不往生。故不依悲智胜劣。依佛力故。悲智合于一位云合掌。叩头者智惠穷也。于我身头为上上。故留此智惠。以心为本。于今不离生死也。然今逢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众譬。见道场者。此道场于天上人间无此量。故唯以佛慈悲。建立之而一分非机心所见。故日来留智惠而悲于今流转。故叩头者舍心智惠也。

引贤愚经事

  经说于五浊恶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明诸佛因行也。观经即贤愚经也。立两宗说智惠慈悲故。以智惠为愚。留能譬娑婆。不知所譬净土故也。以慈悲为贤。舍此秽身证识。作厌欣故也。高座地赞一段者。释佛字。明唯慈悲故也。

愿往生事

  上愿往生者即便往生。下愿往生者当得往生也。此二往生。一机始终故。就机就佛举之也。

重白道场大众等已下事

  此段者释经题说字。题云说阿弥陀。今举八万四千修多罗藏等者。说有二。一者故名为说。二又如来对机说法。今举八万四千教序题门。释迦一代说教也。是则又如来对机说法也。但举菩萨叹德者释本意。又如来对机说法者。除苦恼法定散说也。今段释说字是也。此下者一代法僧故。皆摄此中。以观音赞结之者。一代法僧者。极观音也。观音又不离体。而名者势至摄观音也。故除苦恼法。摄于观音势至。为礼拜。十六观之观者观音之观故。一代皆摄于观音之意也。法纳于僧故者。分别慈悲智惠之时。以僧为智惠究。故法者纳于智惠。佛者纳于慈悲也。

请观音赞曰

  初一行二句者题目。次从二行至六行。从日观至宝楼总观。次一行二句者破题。次一行二句者本文。次一行二句者述怀也。观者来迎。世者念佛。音者定散也。除苦恼法一代结观音也。在阳唐韵(矣)智惠显声故在韵。去姓也。散花乐者念佛也。散散善。花因也。念佛也。乐往生也。

重白道场众等已下事

  此段者释阿弥陀也。为诸佛如来是法界身。故弥陀成万像。而请之。谓十方法界。人天。凡圣。水陆虚空。一切香花。光宝云也。万法皆摄此中。无有漏物。此段阿弥陀成住立空中阿弥陀。为慈悲礼之也。初佛字无礼拜者。果慈悲皆三身门成弥陀。今来阿弥陀纳此弥陀果慈悲礼之也。先万法智惠成观音势至礼之。今万法慈悲成弥陀果慈悲礼之。慈悲智惠唯极弥陀三尊。为一夜行法。此三宝皆在眼前。故非可来从外”

行道赞梵偈云已下事

  行道者。往生西方行法也。梵偈者平等慈悲也。智惠皆纳观音礼之。法观音。赞慈悲。皆纳弥陀礼诸佛。教除苦恼法。智惠者纳观音。住立空中慈悲者纳弥陀。礼诸佛云梵偈。

道场庄严极清净已下事

  此七文者。从第七观至杂想观赞之也。先赞先六观智惠穷。今赞正报者慈悲极。上卷尽十三观之智惠。至下卷赞散善九品也。

道场众等尔许多人历劫已下事

  先赞后结观音。一代智惠。以观音结之。今梵偈后作地赞者。从慈悲显智惠也”

敬白道场众等已下事

  是释经字也。作二段。初忏悔。后发愿。定善经为忏悔。散善经为发愿。但二段共明地狱无异故。今见道场庄严。天上人间无比量。偏是娑婆之外净土庄严也。依之行法偏以厌离秽土欣求净土为其体。然间经下释二段。虽分定善经散善经。教面皆作智惠。为作厌离。共举苦体而教外为下卷。作净土欲为欣求净土也。是故经字释二段者。定善经散善经之意。共举地狱者。上卷为娑婆作厌离。下卷为娑婆造欣求净土之意也。是对上下卷。作定善经散善经也。

愿在弥陀佛前立已下事

  佛前立者慈悲。会中座者智惠。作慈悲智惠。不放能譬所譬而修一夜行法也。

西方净土法事赞卷上事

  从极乐之外无净土故。念佛限极乐净土。故举此题也。应知。

安乐行道转经愿生净土法事赞卷下事”

  法事赞有三题。上卷初题定散机。终题念佛。下卷题来迎也。故云安乐是极乐也。依佛得往生故不云往。唯云生也。今生利益者法僧。后生出离者佛也。今云法事者。依讲经有现生利益。故云法事。

高座入文事

  高者住立空中。座者还住佛顶也。入往生。文安心也。

下接高赞云等事

  下接高赞者。智惠接于慈悲。高接下赞者。慈悲接于智惠。是地赞有可诵一遍二遍三遍之意也。诵一遍者来迎之意。诵二遍者念佛之意。诵三遍者定散之意也。段段皆有此三意。故初云下接高赞。是诵一遍之意也。中云高接下赞。是诵二遍之意也。终云下接高赞等是可诵三遍之意也。是则上下卷。段段以定散念佛来迎之三意。可致赞叹故。作此法则也。

高座待下座声尽即为大众总忏悔云事”

  问云。上卷就忏悔发愿致忏悔而亦今致十罪忏悔。其义有何意耶。答曰。是试心差别也。从心方以智惠致忏悔者。洗衣垢令清净。是心身清净而人位定须往生。是为上忏悔。今就试方。从慈悲致忏悔者。如洗色显文。从佛慈悲。众罪消灭而必可往生。曰称名得生依佛本愿。故称名必得生为上忏悔。依佛本愿者今忏悔也。无佛本愿者。不可虽称名而生也。问曰佛乘戒曰不淫今何云邪淫乎。答曰此十罪忏悔。摄诸戒。皆致忏悔曰十罪忏悔十戒也。是具足戒也。摄诸戒无漏戒也。有八段者八戒也。曰邪淫者五戒也。具诸戒故云邪淫。非偏摄十戒也。

高座唱赞已下事

  此赞智惠。纳上观音赞。奉请冥众。皆奉送之。后赞慈悲。上梵偈所奉请佛陀奉送之。以智惠送之者。别相三宝还归。面面彼彼土以慈悲送之者。诸佛如来是法界身故。森罗万像之体。还十方无尽之法界也。

叹佛咒愿事

  以慈悲智惠。虽奉送三宝冥众。十方法界。皆本国道场者。常住三宝。皆此住在。故述叹佛咒愿之述怀。致归命渴仰诸宗密行。秘法者。皆就弥陀本地垂迹。修之。勤之。其故者。一切三宝冥众者。唯极弥陀三尊而无有从此外。内外典秘佛秘法。秘僧。秘天。秘神。故以法事赞行法为佛法秘密行。妄不净不法而勿作此行法。以不善心勤修之行者。必可有现罚也。慈悲亦极弥陀三尊故。即曰。从今已去天神影卫。万善扶持。福命休强。离诸忧恼。六方诸佛护念信心。净土弥陀。慈心以摄受。又观音圣众。骆驿往来。念念无遗遥加普备。春秋冬夏。四大常安。罪灭福成。现生虽修何秘法。利生不可过此利益。又曰回生净土。又愿临终无病。正念坚强圣众来迎。花台普集。弥陀光照。菩萨扶身。化佛齐心。同声等赞乘台一念即至西方。见佛尊颜。悟无生忍。又祈天长地久宝祚延长。又祈天曹地府法味餐受。又回畜生修罗灭除罪障。又回地狱饿鬼俱时得解凡竖通三界。横括九居。等出娑婆。同归净土甚深广大秘法。最有此行利益无边。专应归信而已。

下座七礼敬事

  已上归命劝请。结七礼入眼也。七礼从日观至第七观。一座行法唯极此意。为自利利他行法也。

随意事

  送经云随意故者。此经者。为十方众生成日日转读。依之虽送三处。送十方众生许。作日日夜夜读诵也。故不嫌有缘无缘。回一切众生。令日日读诵之。曰随意。今云摩尼宝殿者。为定散机。诸佛定散说教皆被付弥勒菩萨。故为定散之机也。龙宫大藏者为念佛。雷者有声无体故为念佛名。西方石窟宝函者来迎也。指频婆罗窟为西方净土。依为宝国。常住而如金石。大法会也。世间出世但呈自此三而成就一会法事。应知。

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一卷事

  法事赞者读诵正行。此观念法门者观察正行也。菩提心论云妙观察智是也。观与念分别两部而依观经与般舟经故者。分题目观念也。是分二义。一者观念一位义。题目在观念弥陀佛。是就来迎之体。名体共在本愿。释上来虽说定散两文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是也。题选择本愿念佛集是也。二者观念分别义。释依观经明观佛三昧一。依般舟经明念佛三昧法二。是观佛者来迎。就佛念者称名就机也。此时者。本愿者在观佛。无念佛。往生要集对治懈怠下。来迎就本愿。不就念佛。又云弥陀如来以本愿故。与诸菩萨百千比丘众。放大光明。皓然在目前。以来迎为本愿其义也(矣)。入道场念佛三昧法者。修行相貌也。道场内忏发愿法者。灭罪用期也。相海三昧者。相海者就佛相。其众相皆圆满故云海。三昧者。行者常观念之勿懈也。功德法门者。明五增上缘是云功德。往生出离要门也。是云法门一卷者极于慈悲故云一卷。

立一念信此法随所闻念其分已下事

  是为显念相。舍心。了识。故如失意聋盲痴人之形也。为作之教一百余制禁。是造他力念相。

依教明五种增上缘义事

  增上者他力也。定散上念佛。念佛之上来迎故云增上也。缘者是皆往生安心也。故显来迎之行体即缘也。六部者智穷六故云六部。是指释迦一代说教也。一代者皆云智惠之意也。

灭罪增上缘事

  以观经一卷。作灭罪。故依众譬法门。证得往生也。世间出世一切万法。皆一位譬显往生。故出离信心成一行。不散余方。故往生信心无二意。期西方往生。曰灭罪。说众譬偏有观经故也。

护念增上缘事

  现生护念者。一期我身。依衣食二事。扶身心云护念。深信三宝畏冥见故。佛神加护而拂横难不祥也。

三归五戒受持斋戒等护念事

  戒法门者弥陀功德也。定慧二法者智惠。诸佛三身门功德也。戒者慈悲。弥陀独有此德。具在秘决集也。故延寿转年长命安乐无病横死。一期除其患。一生得其乐。偏在弥陀念称行者。应知。

见佛增上缘事

  上灭罪护念者。今生利益也。弥陀释迦护念。观音势至护念。诸佛诸天拥护。为令成就临终正念。一期守护。依此护念。恶次第去。罪次第灭也。次见佛增上缘者。通现当今生见弥陀。依灭罪护念。临终见弥陀。摄生护念故也。

夫人见佛求哀忏悔唯愿如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已下事

  为显利益。请通去行也。非直夫人心至见佛者。从识显见佛义也。

三念愿力事

  一者大誓愿力。是本愿独为超世。故见佛也。二者三昧定力。是十六观众譬法门也。三者本功德力念佛也。以来迎。定散。念佛力见佛也。

又此义者甚深广大事

  今就见佛增上缘。问甚深广大。就之有四不思议。第一韦提希夫人逢生身释迦佛。饱见佛闻法为大国王身。供养佛三宝亦无量无边也。梵行作善其功若干。然漏化前教。被闭宫内。因缘断绝。无见佛闻法之义。偏患死路而无一分利益。此义最不思议也。第二于欣净缘。报身顶上令双九方西方十方佛土依正。住之而令见韦提而为序分。故又不得一分利益。虽呈智上慈悲。犹无利益。是又不思议也。第三于花座观。住立来迎佛。住立虚空者。不及报身智。不及众生三业心力而佛力也。然如经文者。韦提不明见此佛得忍。即此佛纳花座。虽请未来见佛。韦提无一分利益。是大不思议也。问曰虽得忍。不明经文。既释更益心开悟忍。以释见之有其利益乎。答曰云从释而经有利益者。以下得益决之。若有者。何以经不说得忍耶。明知依为花座观。正宗不说得益也。释决有得益者。是第七观见佛下于得益分。就利益也。全于花座观。不可有此得忍也。第九真身观。问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是指九品上六品来迎往生。此往生者。虽见来迎佛得往生。就佛来迎守修行功。有无数千五之不同。佛来又述本所修之业。令得于往生。是全非他力往生。偏为自力三业往生也。然摄取不舍者。偏在念佛。故云普照唯摄念佛者。就之来迎者。有摄取。明为增上缘。而者先六品来迎见佛非所凭。往生亦难决定。是亦不思议也。是佛皆无其功欤。以此四义。皆难思。故问甚深广大也。是则欲显见佛有重重故也。

又如文殊般若经云已下事

  观念法门者。就引合经文。欲言义之法门也。故见经文上下可料简也。今见佛增上缘结文。引此经之意者。见佛者不同于定善唯依称名号见佛故。定善为方便。为知我身有障。修定善。若不见者。知有障。须称名号。若又见所观境者。知无障弥可称名号。见佛偏在称名。故定善者。为称名成方便也。是故。上来见佛增上缘在称名。故今结以此文也。文殊者以三世诸佛之智。为文殊。其知唯在称名。故引此文结之也。问曰因定善见佛者。佛法通谈也。而今依称名见佛而定善为方便。其义有证据乎。答曰依称名而见义。上来见其文证。立七证据。一灭在增上缘引观经。是见佛经也。以下辈称名为灭罪手本。因有罪不见佛。无罪见佛灭罪亲佛故见佛也。二真身观舍定善观成以先六品。问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普照唯摄念佛者。称名念佛为体故也。依之废定善云全非比挍。三流通废定善见佛。云一向专念弥陀佛名。四于厌苦缘。韦提见释尊非定善功。为乱想凡夫。自来成见佛义。五三身门佛。因定善能观心。显所观之境而见佛。然而因智慧位。不知出离益。此故化前序。韦提漏利益(矣)六虽遇超世本愿。不众生称念者。无来迎见佛之义。依称念灭多劫罪故。弥陀来迎令见行者也。七礼赞云。急劝专称彼佛名。化佛菩萨寻声到。佛来迎而赞称佛名。故我来迎汝。故见佛增上缘者。唯明来迎见佛。教出离也。依有此七义废定善而立称名见佛义。应知。

摄生增上缘事

  是就佛明摄取不舍利益也。故先引十八愿也。故以三部经。明摄取义。

又如下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世界其女人已下事

  弥陀别愿超诸佛故者以此愿为体也。故云不因弥陀名愿力者。千劫万劫恒河沙等劫。终不可得转女身。问曰。诸佛别愿。有转女身愿。何以弥陀独云超世别愿乎。答曰。出离生死一代说教。宗宗已证明之。争之。虽然皆诸经取极乐往生利益。为面面已证。从弥陀之外。无出离生死之路。就之亦有十证据。一法华修行发愿。明弥陀安乐国往生而行必依愿成之。今既愿极乐往生。示出离路。法华者出世本怀也。出离既以弥陀为导师乎。二阿弥陀经。十方恒河沙诸佛。举皆劝西方往生。同心证诚者。出离唯极乐往生故也。三观经定散摄一代故。以阇王逆害时。说一代而废此定散。云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亦云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故一代出离。唯有极乐往生。四报身智顶上。呈诸佛弥陀慈悲。还住佛顶。然韦提舍诸佛慈悲。选取弥陀慈悲。请生极乐之时。释尊微笑。是独弥陀极出离故也。五韦提漏释尊教被笼宫内。因缘断绝。彼此情乖。时世尊。入其宫。开众譬法门。韦提依之得忍。三身门佛。不觉众譬法门。故难虚妄也。六地前地上。引一切经论。难往生而言虚妄。明知。一代不明出离之路。若经论有说出离路者。岂引一代教。出离破文乎。七玄义序题门。取一代教者娑婆教而无出离生死故。摄序题也。说人门取一代。摄观经自说者。一代说教。以极乐往生。独教出离故也。八弥陀超世别愿。以来迎引接为体。然生死之大海者。以众生三业行功。是非可超越之路。必依他力可出离生死。是故弥陀独。发临终来迎愿。十方众生离生死。偏寄此愿。诸佛无此愿。故云超世大愿也。九圣道一代教。八宗诸师利生以娑婆得道。证四乘果。曾诸宗无出离生死之路。适谈出离路者为方便。非真实。然劝难易二道。立发遣来迎。唯弥陀一佛也。是无诸佛利生也。十声闻菩萨。开导凡夫者。如生盲为导师(云云)又执菩萨论。以不可为指南。若依此执者。即是自失误他也。然四依弘经菩萨。一代经大将也。是向出离生死路。嫌生盲。依有自失误他之过也。故诸经明娑婆得果之路。不明出离生死之道。是则娑婆之外立极乐。独称净土。唯净土一家废立也。是以誓诸佛别愿为女人者。依弥陀利之。何以知之者。药师既明有八菩萨乘神通来示其道。依之诸经出离者。皆以劝入弥陀。为秘要而已。

证生增上缘事

  是就机明证得往生也。摄生者往生。证生者众生也。

善性人恶性人事

  善性人者慈悲。发三心念佛行者。善性人也。恶性人者智慧。不发三心。皆留智慧也。故曰恶性。不劫尽花不开故。

又如弥陀经曰六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已下事

  是引三部经也。以阿弥陀经结之意者。取自然坏烂。立证得义也。问曰。云众生不往生者。诸佛舌相皆可坏烂。然从诸佛方。三声一声。皆可往生。但若不称佛愿。众生可有漏。其不及佛力故。不可往生。何以于其机。佛舌相可坏烂乎。答曰。是非从机方云可坏烂。以佛愿方造此释也。誓十方众生念者。不生者不取正觉。此佛成正觉。故依闻名梵行之愿。造此释也。譬如夏一切草木生长地上。依弥陀正觉夏气。极乐大地一切众生草木皆须往生。以此义。为令知弥陀本愿强缘坚。曰诸佛舌相坏。从诸佛方言有事者。舒此舌相。一切不可我舌有子细也。然则以女人转成。立摄取不舍义。以诸佛舌相。同证得往生义也。

又问若佛灭后一切善恶凡夫发菩提心愿生弥陀佛国者已下事

  问曰。就此问答。无曰字。有何意乎。答曰。人师释在曰字。造体之时书之也。今后生慈悲。教往生故。造体云曰。现生智慧名故。依无体不在曰字也。此问答者。为今生作目前利益。不在曰字也。今生利益。皆智慧法门故无体。一切性空也。如梦幻也。

快问斯义

  是明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也。不识宿因者。韦提希思今生苦恼。故问我宿我罪。此问即可为今生大乐。故佛宣快问此事事者。广说众譬。是今成义也。

即是闭绝六道生死之因行

  是厌离秽土也。横超断四流故。六道因行皆绝之。

开常乐净土之要门

  是欣求净土也。要门者来迎。他力出离门者极乐也。

非直弥陀称愿

  是来迎也。今生思定他力来迎之往生。期临终即为快乐。今生快乐无过之。是今生不见故为智慧。今生厌欣。就万法缘而发故。是无体。来迎无体。是皆证得云今生乐。

亦乃诸佛普皆同庆

  是念佛也。六方诸佛证诚在此念佛。诸佛功德。偏为念佛故云皆同庆。我身无障。今生心开念佛。是大乐也。娑婆乐成厌离秽土。欣求净土之缘。思定临终来迎。静向本尊弥陀念佛。是第一娑婆乐也。

四事供养

  三世诸佛。皆依念佛三昧成佛。我等亦依此念佛三昧。当成佛。以此义。今引合现生利益也。往生极乐成佛。是未来世利益也。说现世安稳后生善处是也。

佛言若人百里千里四千里欲闻是念佛三昧必往求之已下事

  百里得益。指临终来迎。千里念佛。流通也。称弥陀名号必往生闻之生信也。四千里序。正。得益。流通。闻教生信也。说教皆为未来者。云四千里也。里者行也。何况近而不求学者来迎也。教外此来迎者。面像与影者不相舍离也。

木槵经因缘事

  忏悔灭罪因缘。唯在念佛。故引合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之义也。三日不食者。定散。念佛。来迎。以慈悲食。舍智慧食之意也。

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经一卷事

  此题分二也。观阿弥陀佛。相海三昧者。上举四篇明之。念功德法门经一卷者。五种增上缘已下也。故释二法门。故题目分别二而影略互显也。终在经字者。五种增上皆引经文。私释也。上观佛者智慧。下念佛三昧者慈悲。故皆引经文无释义。圣道教者观佛为智慧(矣)故观佛念佛有二重。观佛为智慧。念佛为慈悲。观显六十万亿恒河沙身量。见之者智慧穷也。摄取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慈悲也。故明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亦观佛念佛。以念佛为智慧。以观佛为慈悲极。念佛名故。依无体为智慧。观佛者显见。就体故见来迎体。名观佛故。为慈悲极也。

题目事

往生礼赞偈一卷

劝一切众生愿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六时礼赞偈

  此礼赞。设二题目。是智慧慈悲也。以智慧为总。是曰往生礼赞。是同九方西方。令无差别也。以慈悲之题为别。是曰六时礼赞。是别于西方作废立也。礼赞立二题者。韦提于花座观。见无量寿佛。接足作礼。就此礼拜。名花座方者为智慧。是则除苦恼法也。是三身门佛也。三恶火坑临临欲入方者。救众生苦弥陀也。是为超世别愿之佛。是能譬所譬也。此故。韦提见闻此除苦恼法与住立三尊。接足作礼故。礼作二也。此礼赞者。释礼拜正行。一切经中。集诸经礼赞。入此礼赞。故无私释义。念佛行者。长日修此六时礼赞而须勿懈怠也。此礼赞声名者。为皇嘉门女院之御追善。先师上人。被修如法念佛之时。始以住莲安乐等六人众。作甲乙修之。是则欲令具足慈悲。智慧。定散。念佛。来迎。作甲乙者。慈悲智慧也。初立居礼拜者念佛慈悲智慧。所居作坐者。智慧定散。终称念佛行道者来迎也。为调此义。作此声名也。此行既兴一天四海。可知十方众生。依此行法。皆可往生矣。

安心起行作业事

  安心者观经三心。是定散机方。起行者天亲净土论五念门。是念佛方。五念者五念佛门也。是一经五义。皆为念佛。一礼拜。序为佛作礼也。二赞叹。正宗。言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是也。三观察。得益。见来迎佛是也。四作愿。流通。称念佛作往生愿也。五回向。耆阇会。皆为在世未来。回于往生也。四修者来迎。不明在所者。来迎在教外立之意也。修者出离行云四修。四者序分。正宗。得益。流通也。是一经者。定散机方也。有三修者来迎方。恭敬修者观音为慈悲。故一切恭敬。又在定散机。恭敬之意也。无余修者。弥陀超世愿独立也。又有来迎意。无间修者势至。不交余故。曰一向专称。又是念佛也。结释二度者。念佛慈悲智慧之意也。通长时修者念佛也。是四修者。欲令纳上定散念佛而来迎之位成四修故。今曰四修者。定散。是上观经三心也。有三种者来迎。今四修也。通长时修者念佛。天亲五念也。但念佛者就佛慈悲。长时修以三修结之。就机方智慧。无间二结释也。应知。问曰。就定散。念佛。来迎。皆摄于来迎重。其义如何。答曰。一定散纳于来迎之位者。佛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故非三心可发平生。即往生故。临终之时可发此心也。而于平生。临终来迎证得。无疑无虑。是曰即便往生。圣道修行者。其行成就者。于目前显其验德。净土往生者。用来迎于临终。平生必定其来迎往生。曰证得往生。是定散纳于来迎。二念佛纳来迎者。释曰无量寿者。此地汉音。南无阿弥陀佛者西国正音也。是无量寿者法也。法者定散二法也。一者定二者散。然今无量寿。即释南无阿弥陀佛故。成众生名也。一切万物者具足名体二故。众生者体曰无量寿。名曰南无阿弥陀佛。此名欲言佛名。下三品释恶位。曰五逆重罪凡夫人。故众生名也。又无量寿者佛名也。以众生体为佛名。曰无量寿佛。阿弥陀如来者上品上生临终来故佛体也。以佛体纳南无为众生名。曰南无阿弥陀佛。是则以众生体。为佛名。曰无量寿佛。以佛体为众生名。曰南无阿弥陀佛。具足南无者成名也。此意者。念佛不离佛体。来迎不离于众生。众生不离于佛体而临终往生。为呈此义。明此密义。圣道教即身成佛者。就此义谈能譬方。而不觉所譬也。三来迎位摄于来迎者。选择释四修之时。礼赞四修。西方要决四修之外。亦私释四修。言有其深意。是则私四修为定散。西方要决四修为念佛。礼赞四修为来迎。是为亘来迎于定散念佛来迎也。其故者。定散摄于来迎者。即便往生。念佛摄于来迎当得往生。来迎摄于来迎即得往生也。今来迎位之来迎者。上品上生。以生极乐而悟无生之利益。为序分三福。何以知之者。说序分三福于一位。令无浅深差别而明欲生彼国。当修三福。世间出世令一位者为果也。此故正宗上品等。先六品佛来迎。往生果也。慈悲也。作无数千五之不同。述本所修善根等者因也。智慧也。又序分三福。等一者孝养父母而曰一者孝养父母即有其四者。不希求出离。世善斋戒行者。三福不往生之意也。是因也。智慧皆不可成往生行。亦是三福曰即有其四。不出离。今又曰欲生彼国。皆三世诸佛。以此正因而往生者果也。慈悲也。以此义。上品上生华开。等序分三福也。此因备此果。故三世诸佛。十方众生皆往生。故曰三世诸佛往生成佛正因。譬如年中书明年历设之。三光行度。四季盛衰。不违今年所书之历。明年世间法界。皆纳今年历也。今年所书序分三福因也。智慧也。明年不违此历者果也。慈悲也。依之释但能依此经深心行者。必不误众生。是上品上生来迎果。摄于三福因。等序分。曰来迎摄于来迎耳。

又如文殊般若曰已下事

  一行三昧者来迎也。指慈悲极。今文殊智穷故。佛教慈悲也。故明不观相貌专称名号。一代说智慧故。偏开定善也。今极慈悲故。教一行三昧焉。

问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字已下事

  此问者。一宗肝心。一代意密也。八宗九宗。一代圣教者。以观法为真宗以散善为方便。然今导和尚。就此礼赞。始废定善观法而以散心称名。为佛法出离体是则废除苦恼法。立住立来迎佛故。明舍本愿舍大悲。

众生障重已下事

  境心。识神者。一经序。正。得益。流通也。序善恶诸境。皆教厌欣二。然其诸境悉留善恶。偏依皆今生忧喜。无为厌欣。正宗明世间出世。皆是往生众譬。然此心留月留花。不知出离之道。得益教离娑婆苦界。往生极乐净土。然此识不了知娑婆与净土。不了别凡夫与佛。不了别愿与行。不了别心与识而一期解不二。解一如。流转生死。沉沦苦海。流通废诸善杂行。专称弥陀佛。一向期临终来迎。此神不称。求通力。想飞行自在神通方便。但縡此称名者。一切神通皆悉得之。无有从出离生死。往生极乐之外而通力。专称佛名往生安乐净土。为飞行自在通力。应知。

一要二略三广事

  要者来迎也。世间出世要极者。出离生死也。教来迎云要。略者念佛也。略来迎体而称名故也。又广者定散机也。十方一切众生。摄此中。忏悔罪障也。

千中无一事

  以我私所造之历。永不可称三光行度故。不发三心而愿往生。亦复如是。故曰千中无一。然上许一二三五。其义如何。是许智慧利益也。上诸佛女人转成愿者。如纳利益于弥陀。今慈悲利益许智慧也。

日没

  日没光为本。故依十二光。以日没表西方净土。初定散。次念佛。后来迎。先以日没初三礼。显定散。念佛。来迎。

哀愍覆护我已下事

  此偈胜鬘夫人。拜释尊而请加护文也。以其文。今亘六时请弥陀护念。有五义。引此文。第一例证。第二同体。第三教益。第四见佛。第五大悲也。第一例证者。胜鬘夫人。虽生佛在世。无见佛闻法之义。是故立使者。请见佛闻法。释尊发遣而入宫说法。今亦韦提夫人。于化前序。恣虽见佛闻法。皆是三身门利生故。无其利益。胜鬘夫人。同无见佛闻法之义。佛入宫而现之时。胜鬘夫人始见佛。日来不起利益者。位述如来妙色身。是非施三身门利益。慈悲极故。夫人述此赞叹。又为韦提希夫人。不起入宫见佛。述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是同如来妙色身赞叹然则入此宫。既说弥陀超世本愿。于彼宫定可明此密法。故同其义故。引此加护第二同体者。胜鬘韦提共夫人也。共女人也。共有五障。共有三从。其说无异。其证益是一也。胜鬘经者释尊再说之。观经者阿难再说之。彼得一乘益。是得一乘益。彼入王宫对夫人一人。是入王宫为韦提而说之。此故说法利生。对机因缘。彼此等同。故引此护念第三教益者。韦提闻法教益者。临终得忍。出离生死。往生极乐也。教益无从此之外此故胜鬘夫人。所得一乘之益。是韦提得忍故。引此加护。第四见佛者。见佛是观法成就而身器清净故。必可加而加。有见佛义。不成观法而见佛。所不许佛法也而今韦提于厌苦缘。不加致请。无左右见佛。自绝璎珞举身投地。是不请。又无机功。忽见佛。为乱想凡夫。佛愿亲众生而见佛。胜鬘夫人同此见佛故。以呈弥陀。引此加备护念。第五大悲者。诸佛大悲无二。但以弥陀超世之大悲。三世诸佛为大悲。其慈悲者。度女人。成佛果为体。女人慈悲体也。弥陀大悲独度之。故今释尊独入不请之宫。利益五障秽身。是慈悲极故。故表临终来迎之义。独入宫者。呈弥陀慈悲。故同观经。慈悲极。依之。今为长日六时之行法。引对生身佛而加备护念。应知。

初夜

弥陀智愿海事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以此二文意造初礼也。此意者。本愿不取机功故。为呈他力往生曰闻名欲往生者。五乘皆一位往生成佛故也。

于此世界中已下事

  是赞下卷初三辈也。从第二礼。至第四礼赞上辈中辈。是十四佛国。菩萨往生者。上辈中辈也。下从其有得闻彼。至万年三宝灭三礼者。念佛赞下辈也。

中夜

  龙树菩萨。以真言为宗致。然专赞极乐。归弥陀。可知。真言者教净土要门也。故以菩提心论。为净土法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者是三心论也。故曰无量寿观经。是念佛三昧也。行愿者是定散。胜义者念佛。三摩地者来迎也。又独弥陀一佛表三智。妙观察智来迎。莲花智念佛。转法轮智定散也。论大纲皆是净土弥陀法门也。故净土以所譬实曰真言。能譬为真言。依之法身即真身也。今生利益无从真言之外。应知。

后夜

  论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之中。造即便。当得。即得往生。为安心故。今生证得往生者。以极于是。次行曰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和尚者于十四行偈。造观经安心故。至偈终。曰我依菩萨藏。然今与佛教相应下。赞观彼世界相者。为彼土庄严。赞弥陀也。是则无碍光如来之中。尽观经安心之意也。十四行偈世尊我一心之下。释三身者。观经安心极之故也。

晨朝

  于晨朝之时有三意。晨朝平旦。旦起也。以日没为临终。以晨朝为来迎。以日出譬中有来迎。圣道教者不逢此日而遂性空。不知出离也。晨朝偈。不言无常者。是往生者。乐荣常住故也。以晨朝为念佛。慈悲。智慧。明。不明也。以平旦为来迎。日已出。以旦起为定散。未明而暗。是性空智慧也。家有鸡狗。鸟来迎。说弥陀变作。狗势至念佛也。鸟晓鸣者。告明者。以日出告来迎也。初鸟为定散。暗。以中鸟为念佛。明不明。以数鸟为来迎。既日出也。晨朝时赋。序分并十六观。慈悲。智慧也。初一礼序分。从第二礼至十七礼。从日观赋十六观。以观音赋慈悲。以势至赋智慧也。在韵去性之意者。作智慧穷赞慈悲也。朝者慈悲极也。

日中

  言午时者。定六时摄一时。长日勤之也。智慧法门者。以六重为穷。以昼六十拜夜六十拜。昼夜礼西方弥陀。礼初皆南无阿弥陀佛也。慈悲六十拜。智慧六十拜。以百二十遍念佛。为一日一夜行法。此中纳十万遍百万遍也。至心归命礼西方者。三心也。释南无之中也。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一卷事

  私曰。以一宗旨趣。是之造题目。异余法门。今料简曰依观经等者。依十六观定散所说。纳世间出世万法。造众譬不留一。一切皆教往生之意也。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者。法界体。皆三角而有教来迎之意。故曰般舟三昧。赞者是赞叹供养正行也。一卷者。极唯慈悲。得广说众譬三昧也。

遇木永无缘事

  经曰。我等无数百千劫。修四无量三解脱。今见大圣牟尼尊。犹如盲龟值浮木(云云)但曰遇木永无缘者。是有二义。一者。木者具足花叶果。有此三饰曰木。依之今为执三饰曰遇木也。叶为众譬定散。花为念佛。果为来迎。从旷劫已来不遇此木饰。而流转于生死也。二者木者五浊凡夫也。木必生火。无木而无火体。弥陀超世慈悲之火。遇浊世凡夫显无生体也。火必生土。地上生长万物。善恶凡夫皆生极乐土。土必生金。凡夫生净土得金刚身。金必生水。于净土开悟。得慈悲。智慧二水。水必生木。还娑婆于息所智识济度之有二义。曰遇木矣。

亦须知入净土之缘起出离娑婆之本末事

  缘起者六缘也。法花经。说五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无从六缘之外而出离生死因缘也。本者智慧。指娑婆。末慈悲。指极乐净土。以此观经因缘本末。为出离生死之要门。

般舟三昧愿往生已下事

  句句上皆有般舟三昧。故不在定般舟三昧乐也。愿往生厌离秽土。无量乐者欣求净土。句句之下皆有此意。依之万法皆得往生众譬三昧。临终愿见住立来迎佛。造次颠沛思忧喜。见善恶。偏可致厌离欣求之念也。

后序

  空性者智慧。是为众生。心识者慈悲即人身也。我等备智慧。慈悲二也。今言性空者。为共因业也。故同木石。水火虽杀人。无堕水火之地狱。慈悲者共因业。智慧者留因业也。今为造他力唯慈悲。皆失因业。以佛力。离生死。为净土家法门。圣道宗。依为智慧立宗义。皆依因业。谓以小乘者取智慧留言。法相宗者。取慈悲废智慧。三论宗者。执智慧废慈悲。花严宗者。留即便往生。不知当得往生。法华宗者。留法不知佛。故谈草木成佛。是不造佛体。故也真言宗者。留因不知果故。谈此身即佛。因业秽身。全不可为佛。禅宗者废心而不知识。故无造体。无体而不可出离。今净土宗者。娑婆之外立净土。造生死出离道故。留心留教取慈悲。取智慧。取即便往生。取当得往生。取法。取佛。取因。取果。取心。取识。一物无舍事。此上学舍心。舍教。舍迷。舍因。舍娑婆。舍秽身。依佛愿。离生死也。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者。齐木石故。失罪业因果生死。流转生皆成无生故也。以日出为弥陀。以月为念佛。以星为诸佛。智慧有于因。而无慈悲之果故。不造体。留名故也。依之夜为智慧。当闇夜无物体故也。以日出。有物体。以弥陀造体也。佛应韦提请。初说日观者。明弥陀也。为造出离生死之道也。圣道教不谈此日观故。不知弥陀慈悲者。不造出离生死之路体。留机三业。守智慧因业也。今木石无因业。是为慈悲。悟识者。永同木石故。离因业而五逆重罪。谤法。无信障出离。业障永不招苦果。是则悟识者。悦流转因业。故曰人中上上人。人中最胜人。人中妙好人。人中希有人。离流转者。因因果故也。是云同木石。木慈悲。石智慧。木石者。有利生无流转。齐佛果体曰木石。应知。

于时文化六己巳岁六月十三日洛西广见寺而写之
西山末学沙门尾州照空显义
于时文化九(壬申)春弥生三日洛西沓挂金轮寺写之
西山流广谷末学尾张然空教粲
于时文政六(癸未)杪月十四日洛西东梅津志趣庵写之
西山流广谷末学沙门尾张智空海诚
洛西长冈三尊寺
西山流广谷末学沙门尾张正空觉道求之
于时嘉永六丑晚秋晦日于皇坤友冈邨顿中山北窗下钦写得之
广溪寓黉张阳沙门音空观纯

修业要决(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