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239
大乐经显义抄卷上
此书颇可秘之。大概者是据理趣释深意消释义旨也。但科段章句者依真实经文句意也凡义势引用显密诸教也。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品者。将释此经。今略以三门分别。一者明教起因。二者释经题目。三者释本文也。
初明教起因者。是有二。一者总明真言法教之起因。二者别明是经之起因也。
初总明真言法教起因者。是且凡于诸教略有二种。一者显教。二者密教也。谓显密二教差别者。二教论云。应化开说名曰显教。言显略逗机。法佛谈话谓之密藏言秘奥实说。显教契经部有百亿。分藏则有一十五十一之差。言乘则有一二三四五之别。谈行六度为宗。告成三大为限。是则大圣分明说其所由。若据秘藏金刚顶经说。如是变化身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等说三乘教法。他受用身为地上菩萨说显一乘等。并是显教也。自受用佛自受法乐故。与自眷属各说三密门谓之密教也。此三密门者。所谓如来内证智境界。等觉十地不能入室。何况二乘凡夫。谁得升堂(云云)且约说密教亦有二种因义。所谓一者自受法乐故说法。二者摄化众生故说法也。且自受法乐故说法者。秘藏宝钥云。极无自性以外七教。皆是他受用应化佛所说。真言密教两部秘藏。是法身大毗卢遮那如来与自眷属四种法身住金刚法界宫及真言宫殿等。自受法乐故所演说。十八会指归等其文分明(云云)又瑜祇经云。一时薄伽梵。金刚界遍照如来以五智所成四种法身。于本有金刚界自在大三昧耶自觉本初大菩提心普贤满月不坏金刚光明心殿中。与自性所成眷属金刚手等十六大菩萨及四摄行天女使金刚内外八供养金刚天女使。各各以本誓加持自住金刚月轮。持本三摩地标帜。皆以微细法身秘密心地超过十地身语心金刚。各于五智光明峰杵。出现五亿俱胝微细金刚。遍满虚空法界。诸地菩萨无有能见。俱不觉知。炽然光明自在威力(云云)又是经说常恒三世一切时身口意业金刚大毗卢遮那如来。在欲界他化自在天王宫中一切如来常所游处。乃至大菩萨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者即是义也。大日经云。毗卢遮那如来加持故奋迅示现身无尽庄严藏。如是奋迅示现语意平等无尽庄严藏。非从毗卢遮那佛身或语或意生。一切处起灭边际不可得。而毗卢遮那一切身业一切语业一切意业。一切处一切时于有情界宣说真言道句法(文)二者摄化利生故说法者。大日经云。又现执金刚·普贤·莲华手菩萨等像貌。普于十方宣说真言道清净句法。所谓初发心乃至十地。次第此生满足。缘业生增长有情类业寿种除。复有芽种生起(云云)。一行阿阇梨释云。若如来但住自证之法。则不能度人。何以此处微妙寂静绝出过心量。说何示人耶。又云。复以加持神力普现身口意。遍满生死中。当知此则是方便也。若离方便如来本地尚不可说。何况以示人耶。不可为诸上首等菩萨说。何况流入生死中耶。以此方便同于大空而现众像。当知一切大会曼荼罗。皆是一身无别身也。即是普门身也。即是法界身。即是金刚界身也(云云)。又瑜祇经云。常于三世不坏化身利乐有情。无时暂息。以金刚自性光明遍照清净不染种种业用方便加持救度有情。演金刚乘。唯一金刚能断烦恼。以此甚深秘密心地普贤自性常住法身摄诸菩萨。唯此佛刹尽以金刚自性清净所成密严华严(云云)。已上述为自行化他通说密教义也。
二者别明说此经起因者。理趣释曰。经云。说一切法清净句门者。为修瑜伽行者于生死流转不染故。广作利乐有情事故。速证无量三摩地解脱智惠故。速集广大福德资粮故。超越一切魔罗毗那夜迦众。速疾得世出世间胜愿满足故。说如来大悲愍念最上乘种性者。说十七种清净瑜伽三摩地。已上依五因说是经也。又云。毗卢舍那佛在大众中。为未来有情修瑜伽者对诸十地菩萨说。受持读诵具修行福利。速灭无始时来无量诸重业障。乃至未来际以悲愍广大愿力周游六趣利乐有情。由闻及修不染不受诸不善异熟业。获得世出世间殊胜悉地。即于十六生作金刚萨埵菩萨等乃至金刚拳。最后身便成毗卢遮那身也(云云)又义述云。昔毗卢遮那如来于他化自在天王宫。为诸大菩萨等说此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理趣十七清净句门。盖是十七大菩萨三摩地之句义也。为令住持者疾至菩提故。遂演此十七圣位大曼荼罗如来与诸大士等所说密语。依此修行速疾成就(文)。已上别明此经起用也。
第二释题目。是亦有通别两目。先明别号者。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经者是也。是名即独齐最初金刚萨埵章及第十七章之名故。是名则当别号也。后明通号者。依十住心论说者。于此真实经约通号而正立金刚顶经号(文)。而是号是通别两名中是当通号也。谓以大本金刚顶经十万偈之中有是真实经。是真实经即彼十万偈经中其一品。故以本经通号而为别品之总名义而已。具可云金刚顶瑜伽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经也。金刚如下释。顶者最尊最上义也。瑜伽者此云相应也。三密相应三摩地行是也。次此十七章通皆名为般若理趣品也。谓于十七章悉皆该说般若理趣义。故名为般若波罗蜜多理趣品号也。且就初别号。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者。若约五部释之者。如次配佛部·金刚部·宝部·莲华部·羯磨部也。五部即是通五智义也。如次配法界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也。大师理趣般若经略释云。第二释题目者。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品。谓大乐者大日如来。金刚者阿閦如来。不空者宝生如来。真实者无量寿如来。三摩耶者不空成就如来。经者佛法之海名也。般若波罗蜜多者。 a 字本不生之义也。理趣者从初 hUM 字至于终●字。其中甚深奥藏也。品者五智溟海受诸尊万流故名曰品也(文)。又三昧耶光法师所述大观自在四十手深要决义记云。大乐者佛部。金刚者金刚部。不空者宝部。真实者莲华部。三昧耶者羯磨部也。菩提留支所译实相般若经题。即立大安乐金刚法性实相般若名也(文私云。大乐名为佛部义。是佛果以智惠乐令其游戏。为乐德故也)故法华经云。与无量无边佛智惠乐令其游戏(云云)又密严经云。诸圣现法乐。见真无漏界。自觉圣智境。清净最无比(云云)。又涅槃经二十三云。三者一切知故为大乐。非一切知不名为乐。说佛如来一切知故名为大乐。以大乐故名大涅槃。身不坏故名为大乐。身若可坏则不名乐。如来之身金刚无坏非烦恼身无常之身。故名大乐。以大乐故名大涅槃(文)。又金刚者。是真如之智自体坚固不可坏义也。故秘藏记云。金(不坏义智也)。又四种曼荼罗义云。金刚部者智摧破义。如金刚杵等摧破物。智亦能摧破烦恼等(云云)。不空者是表宝部义也。意云。三摩尼宝珠。是一切黄石中而无摩尼珠也。如黄石必定在摩尼珠不虚妄也。彼一切众生心识中。必定有佛性如来藏实。而无虚妄云也。故释摩诃衍论第七云。此真如法其性平等遍凡圣中。似彼珠故言于彼石中有此宝。故其石色黄者当喻何法。喻诸众生悉有本觉。有心相故。所以者何。一切众生故有了别识似彼石故(云云)又解。生死世间是皆虚妄法也。三宝出世间境界悉不虚妄云也。故涅槃经二十七云。空者即是出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云云)真实者是莲华部义也。问。何故莲华名云真实义耶。答。若约譬言之者。莲华生果。必定不虚谬也。余华不定也。或有生果不生果华也。故吉藏法师法华玄论云。明此花必生于果。余华不尔。或生或不生。喻一乘之因必当作佛。三乘之因或作或不作(云云)若约法明之者。菩提心论云。凡人心如合莲华。乃至如是真实心故佛所宣说(云云)又莲华三昧经云。归命本觉心法身。常住妙法心莲台(云云)。又大日经第二云。内心大莲华。八叶及须蕊。于四方叶中。四伴侣菩萨等(云云)又秘藏记云。莲华即理也。理处亦有智(云云)又四种曼荼罗义云。如莲华不染理亦不染。故理莲华形也(云云)。三昧耶者是平等义也。即是平等理佛性是也。又利乐众生之平等业用也。秘藏记云。三昧耶有多义。且表四义。一平等义。二誓愿义。三惊觉义。四除垢障义也。佛知众生身中本来自性理与佛等无差别。而众生不知已本始两觉与佛等。恒常覆蔽六尘烦恼不能显出。是故佛发悲愿。我拔众生。如我无异。乘斯誓愿。若众生有归依者住法界定。自受法乐如来惊觉不敢违越本愿。影向行者。所以真言印契加持护念。譬如国王自造法令不敢违犯令他行之。众生蒙佛加持力。突破六尘游泥。出现自心觉理。如赖春雷响蛰虫出地。知与佛等无差别。是平等义。如我无异。是誓愿义也。如来惊觉。是惊觉义。众生蒙佛加持力得益。是除障义(云云)又云。为众生垂悲愍。成辨一切事业云羯磨部(云云)问。金刚萨埵是阿閦佛所属菩萨金刚部所摄也。而何具足五部义耶答。若是为阿閦佛所摄时为金刚部也。但今日者以金刚萨埵直为中台。而次四菩萨为四亲近眷属时。以法界体性智配中台金刚萨埵尊。以四智如次配四菩萨也。故可知。经题目立五部义。盖是意也。问。以何文证知是义。答。大师说云。四方四佛各具四智。东方阿閦佛为主则是法界智。自余四菩萨是四智也。余亦准此可知者。即非是意耶。又彼四亲近菩萨等岂异人乎。即中台金刚萨埵之内证智用差别分身耳。故此五尊曼荼罗者。于一体之月轮中。五尊同坐此义耳(具义如五秘密仪轨辨说也)大者。是悉广大贯通是五部诸法义也。高野大师说云。大有三义。谓大多胜义也。一竖横无边际故云大。二数量过尘刹故云多。三是最胜上故云胜(云云。私云。此三摩地门中。所说教理行果。是有十佛刹微尘数量之浅深差别不同义。故云竖无边际。故谓大也。又如是尘数法门。皆横一相一味。法尔所成义。故云横无边际。故亦云大也。又如是智门中人法。无数量无边际故云数量过尘刹。故即云多义也。又此金刚乘法过胜显教所说一乘三乘等义。故云最上故云胜也)又云。此中所谓大者。人中之大。法中之大。教中之大。体中之大。相中之大。用中之大。乘中之大。因中之大。行中之大。果中之大。入中之大。理中之大。智中之大。定中之大。如此具十佛刹尘数大。此大则绝待常住不二之大。不是相待无常之大。云经者。又大师释云。经者贯串不散之义。以语密为经。以心密为纬。织三业之丝为海会之锦。锦文千殊(云云。又私以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名。若配释三点四德者。大乐者是解脱点。是解脱业烦恼苦三道也。不解脱此三道。是非真实乐故不名火乐也。问。二乘人入无余涅槃解脱诸苦。何不名大乐耶。答。彼分解脱分段生死之三道。未解脱变易中三道。故不名大乐也。今真言乘佛全解脱二种生死三道。故名大乐也。亦二乘无余涅槃身智灰灭有何乐义耶。真言乘法佛身智常住不灭。所以名大乐也。金刚者是般若点。是能断智也。不空真实者。是法身点。是色身智身皆法身义也。是配逆次也。三昧耶者。是三默。一体平等不二大般涅槃是也。约是三点。身业是法身点。语业是解脱点。意业是般若点也。是配三密法。如次佛部莲华部金刚部义也。若约四德释之者。大乐者是直乐德也。乐受恒常不变易自性安稳无沮坏为义也。金刚者是常德也。以不沮坏不变易之坚固体用为常义也。有沮坏物即为无常故也。不空者是净德也。谓三界有漏心心所等诸法。皆是虚妄分别相而自性不净也。翻对彼染故。此法佛无漏法不虚妄颠倒。而自性清净故云不空也。唯识论七云。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相。彼亦有此。此颂且依染分依他说(云云)此义意云。有为有漏不净法皆从妄想颠倒生起。而无实体云也。法佛境界不尔。故云不空也。真实者是我德也(不空者明离失义也。真实者显具德义也)以虚假无实法不为真我故也。以自在常一实德为真我故也。三摩耶者是平等义也。谓表示如是四德是一体平等义也。一德之上必自然具足余三德故也。平等平等众德周备故云三昧耶也)又解。大乐金刚者能证智慧也。不空真实者所证理境也。所谓如如智如如理是也。三摩耶者显示理智平等无二无别义也。谓智即理理即智。是境智无二义也。不空者离失义。真实者显德义也。谓离虚妄失而具真实德云也。般若者是能观之智品也。即上所明五智品之菩提心是也。波罗蜜多者。前五智菩提之运载菩提涅槃之彼岸业用是也。理趣者所观之实相真如深妙理性是也。若具释之者。般若者此云智慧。具应云般若那也。良贲仁王经疏云。大品以若一字通名智慧。以般助若。若名惠。以那助若。若名为智。般若云惠。阇那云智。而亦惠处说智。智处说惠(云云)波罗蜜多者。此云到彼岸也。是所作已辨义也。始觉成满义也。是即通自行化他也。理趣者理是真实道理也。即是所诠之法体也。趣者于此所诠法体所备之义趣是也。若指事明者。妙适等十七位是法体也。此法体之上所备清净等用者是义趣也。义者是法之所以也。又理趣者是宗趣义。谓以三密内证境界体为宗也。于此三密法境。以有信行得果之用为趣云也。谓以正理为所宗体也。是三密之境界是极正理也。令趣入是正理之用名为趣也。趣是作用也。进趣义也。
第三释本文者。文句云。就此经中开为三段。谓初之七事为缘起分。次十七章为正说分。后一颂为流通分。就初序中。然今是经唯有通序而无别序。通序中则有七事。具如下列也。是依大记也(云云)。
经如是者。第一总举所闻之法体。所谓指下所列十七章会之法也。
经我闻者。第二别明闻能持之人也谓高野大师作三番释。谓若有三释。初金刚萨埵之词也。次亲之指言。三法尔有无人增减。初金刚萨埵之词者。金刚萨埵释云。传闻岂工言我金刚萨埵亲从大日尊闻也。复次广眼尊亲指说言如是我见闻觉知(云云)。
经一时者。第三明同持和合而非异时(云云)。若秘释意云。大日经疏云。越三时如来之日加持。如世间时分有过去未来现在长短劫量种种不同。且约日行四天下。一周昼夜各有初中后乃至三十时等。刹那不住代谢相推。以净眼观之。三际之相了不可得。无终无始亦无去来。即此宝相之日圆明常住湛若虚空。无有时分修短之异(文)。
经薄伽梵者。第四明能闻持之所从人也。谓能说教主是也。第一先标尊号也。薄伽梵者无正翻也。义翻当世尊义也。大疏有四义。释薄伽梵义也。一者佛地论师义有六义。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云云)第二能破义。譬如有人。以持利物摧切怨敌等。名云能破者也。是名梵云婆伽婆也。如此佛破灭诸惑障义亦亦名为婆伽婆云也。第三能除能生义。谓能断惑障而生智德也。第四福德具足义也。以四义总名薄伽梵也。
经成就殊胜一切如来金刚加持三摩耶智。已得一切如来灌顶宝冠。为三界主。已证一切如来一切智智。瑜伽自在。能作一切如来一切印平等种种事业。于无尽无余一切众生界。一切意愿作业皆悉圆满。常恒三世一切时身语意业金刚者。若依文句释者。从此已下第二约五智叹胜德也(文)。
经大毗卢遮那如来者。第三举说主尊号也。文有五句也。就此文中。
经成就殊胜一切如来金刚加持三摩耶智者。叹大圆镜智德也。是成就殊胜者。是句广贯通五智诸句也。凡修得五智名云成就也。佛地中虽众德无数。而以五智为上首。而摄余一切功德法也。是五智是佛地之不具德故云殊胜也。此中加持者。示自他平等摄入摄持加持义也。谓自佛他佛之智力色身。皆悉互相涉摄入而无别异隔界也。三摩耶者是平等义也。秘藏记云。金刚(不坏义智也)加持(界会诸尊摄入摄持义也)三昧(界会诸尊彼此平等义。云云)。
经已得一切如来灌顶宝冠为三界主者。第二叹平等性智也。
经已证一切如来乃至瑜伽自在者。第三叹妙观察智也。
经能作一切乃至皆悉圆满者。第四叹成所作智也。
经常恒三世乃至意业金刚者。是明法界体性智也。常者自性常义也。是远离刹那生灭之有为相也。恒者是远离一期生灭之无常相也。又解常者自本远离初生起时无常咎也。恒者远离终尽无常咎也。凡远离去来今三世代谢无常相而凝然常住。身口意业法然所成无初无终。身口意如金刚沮坏。性即名为法界体性智云也。如密严经云。密严中之人。一切同佛相。超过刹那坏。常游三摩地。又云。如来清净藏亦名无垢智。常住无始终。离四句言说(云云)。更就第四叹成所作智句中。
经能作一切乃至种种事业者。明成事智自行之德成辨用也。经于无尽无余乃至皆悉圆满者。明化他满足德也(已上叹五智德也。释名如菩提心论私记明也)。
经大毗卢遮那如来者。第六举尊号而属前五智德也。大日尊成就此五智也。而分四智用。如次配四佛也。
经在于欲界他化自在天王宫中。一切如来常所游处吉祥称叹大摩尼殿。种种间错。铃铎缯幡微风摇击。殊鬘璎珞半满月等。而为庄严者。第五明说经处之美中。是即明闻持处也。就中为三。先正明方处。
经在于欲界主天王宫中者是也。次明所居处爱乐相。
经一切如来至大摩尼殿者是。后明处庄严。
经一切如来至半满月等者是也。后就明庄严中更有三。先总标。
经种种间错者是也。次别列也。
经铃铎缯至半满月等是也。后一句为总结也。问。何故于此第六天上说此经耶。答。理趣释云。他化自在天宫者。名为欲界顶他化自在天王宫殿。菩萨证得第六地位现前地。菩萨住般若波罗蜜观。多作此天众生为天人说般若波罗蜜。其天界五欲殊胜超越诸天。是故毗卢遮那佛为金刚萨埵说大乐大贫染加持现证瑜伽理趣。速疾由是得闻。不染世间杂染诸烦恼。超越摩罗之境(云云)问。此他化自在天宫者。是世间他化自在天宫殿欤。为当法佛法尔所成宫殿欤答。不谓是唯世间有漏业烦恼所成宫殿也。即法尔所成宫殿也。故理趣释云。其宫殿是大乐不空金刚萨埵大曼荼罗。皆从毗卢舍那佛福德资粮出生大妙金刚五宝所成金刚峰宝楼阁。其曼荼罗四方八柱列。四位四门。中位毗卢舍那遍照如来内证大乐之智解脱是也(云云此理趣释是述浅略深秘二释也)。此浅略深秘二种他化自在天宫者。犹灵鹫山有净秽二土也。秽土为坏劫被坏。净土为坏劫不被坏也。故法华云。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众生见劫尽。我此土安稳等(云云)此天宫亦尔也。就所居处爱乐相中。浅略义如上所释也。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是欲界中殊胜妙乐处也。以是义表金刚萨埵内证大乐大贫染极妙乐义也。大摩尼殿者。理实应言广大摩尼殿。谓于法界宫中有五种三昧耶种子字。而便显成大宫殿。所谓鑁吽怛洛纥利恶五字也。是五字显成周遍法界宫殿。故名为大殿也。大者。大疏第一云。广大金刚法界宫者。大谓无边际故。广谓不可数量故(云云)。又第十八云。长谓人所不及也。私谓。此即云何也。其广横遍于一切众生界。其长云何。竖穷佛界故云广长也(云云)今私云。是广长义总只云大也。摩尼者。仁和上解云。即译为珠。或云。摩尼者如意神珠也。大兴善寺三藏陀罗尼释云。摩尼梵音是云宝。宝义有六。一者难得故。二者净无垢故。三者有大威德故。四者庄严故。五者殊胜无比故。六者不变易故。无量宝珠万亿妙宝。绮饰庄严故。摩尼收摄法界故名殿。即显如来内证五智。其殿四方正等具足四门。左右有吉祥幢轩楯周环四重阶道。于其殿上有五楼阁。悬杂缯彩珠网华鬘。交绪庄饰(乃至)若就经文。秘释者。三十七智妙用交接故云种种间错也。铃铎惊发昏情。是慈悲义。缯翻流动去来是表智用。若有机发感应道交故云微风。机必应故云微风摇击。应众机以五智珠鬘三密璎珞故珠鬘等。众生性欲浅深不同。如来赴应渐顿亦异。或以三乘显教。或以顿证秘教。故云半满月等。非但一世利生。遍三世益物。是故云等。皆是如来二利之德也。故云而为庄严也(文)今私云。等者是等取余种种无尽庄严也。
经与八十俱胝菩萨众俱。所谓金刚手菩萨。观自在菩萨。虚空藏菩萨。金刚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才发心转法轮菩萨。虚空库菩萨。摧一切魔菩萨。与如是等大菩萨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第六明同闻众中为三。先举数标类)。
经与八十俱胝菩萨众俱者是也。次列名。所谓金刚手至金刚拳菩萨摩诃萨者是也。后总结威仪也。就此列名中则有八大菩萨。即是如次依大日如来月轮震兑离欠巽坤干艮之八方而待卫之。问。如智度论云。法性身佛说法会听法众遍满虚空界(云云)。
而是经是法身如来说法者。何同闻众颇减少耶。答。是中八十亿者。是且可举大数也。八者是标八方八位也。十者是显圆数也。俱胝者此云亿也。亿有四位。一十万云亿。二百万云亿。三千万云亿。四万万云亿也。但千万云亿是俱胝亿也。常途事也。具如仁王经仪轨中辨。而是亿中是摄取恒沙尘数众无失也。如瑜祇经云。于五智光明峰杵出五亿俱胝微细金刚(云云)。是中五亿俱胝者总数也。微细者是别数也。佛刹尘数等是也。今八十俱胝者。此文下必可有佛刹微尘等数也。而略不举之也。或隐而不举也。此守护经九云。四佛各四菩萨。四菩萨各有一俱胝那由他。以为眷属(云云)。又礼忏经云。一切如来适悦心金刚嬉戏等。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供养云海菩萨等(云云)。是其类也。
经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净洁白。以下叹所说教胜德也。就中则有七善。一初中后善。若约行明之者。三业三密义。又三学等皆善巧也。又依此所说。有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证菩提果三种善巧。故名云初中后善也。若约教明之者。序分·正宗·流通。俱皆善巧也。又解。初善者第一金刚萨埵章是也。中善者从第二章至第十六章是也。后善者第十七章是也。二文巧。三义巧也。谓能诠所诠俱巧妙也。能诠之文句巧妙而无鄙拙错乱也。所诠义契道理而甚深微妙也。四纯一。谓是即明纯大乘义。唯一金刚乘义也。不明二乘三乘之杂行法也。五圆满。谓明自行化他圆满。福智圆满。断证圆满。故义圆满。理事圆满等义也。六清净。谓所说教行理果极能断染污。而终成就无漏清净法也。是始觉净也。七洁白。谓明本觉本来不染清净义也。本释示也。但今私云。若例他经者。是七善是恐当别序义。若例法华等者。即是别序意相当也。已上序分毕也。
经说一切法清净句门者。从下是第二明正说分也。就中为二。初别明理趣体相。后总明理趣功能也。就初别明理趣体相中。自有一十七章。一大乐不空初集会品。二毗卢舍理趣会品。三降三世品。四亲自在菩萨理趣会品。五虚空藏品。六金刚拳理趣品。七文殊师利理趣品。八才发意菩萨理趣品。九虚空库菩萨理趣品。十摧一切魔菩萨理趣品。十一降三世教令轮品。十二外金刚会品。十三七母天集会品。十四三兄弟集会品。十五四姊妹集会品。十六四波罗蜜部大曼荼罗章。十七五种秘密三摩地章也。今就初金刚萨埵章中。文分为二。初正明大乐不空金刚萨埵般若理趣。次重明大乐金刚不空三昧耶本誓心真言。初中为三。初总标章。次释义。后叹德。自下十六章准之应知也。□说一切法清净句门者。是初总标章也。谓宣说无漏无为之法。远离惑染障而成就究竟最胜清净果德义也。次第二释义者。经所谓妙适至般若波罗蜜多清净者是释义也。就中有二。初真释义。后举所因而释义也。就即其初直释义中。经妙适清净句是菩萨位者。是初明大乐金刚普贤延命金刚萨埵位之句义也。是妙适清净句是菩萨位者。妙适之句义当是十六大菩萨中之最初大乐金刚萨位之位云也。余经教中所言等觉如来妙觉菩萨者。即当此人等也。句者是迹义也逗义也。又显彰义也。意云。句是能显义也。义是所显之所以也。譬如依象之足迹而寻得象自体也。依能诠文句而显得所诠义趣也。此亦尔也。大疏云。句者梵云钵昙。正翻为足。声论是进行义住处义。如人进步。举足下足。其迹所住处谓之钵昙。言辞句逗义亦如是。故同一句耳。今就此宗。谓修如是道迹。次第进得住三平等处。故名为句(云云)。
经欲箭清净句至一切法自在主清净句是菩萨位者。是四种之名句如次明金刚萨埵菩萨之伴之四亲近菩萨位也。
经见清净句是菩萨位至慢清净句是菩萨位者。是四种名句如次明内四供养菩萨位也。
经庄严清净句至身乐清净句是菩萨位者。是四种名句如次明四供养位也。
经色清净句至味清净句是菩萨位者。是四种名句如次明四摄菩萨位也。妙适者。本释云。妙适者即梵音苏啰多也。苏啰多者。如世间那罗那哩娱乐。金刚萨埵亦是苏罗多。以无缘大悲遍缘无尽众生。愿得安乐利益。心曾无休息。自他平等无二故名苏罗多耳。由修金刚萨埵瑜伽三摩地得妙适清净句。是故获得普贤菩萨位(云云)问。世间那罗那哩者表何义耶。答。未见其正翻也。但捡一卷梵语集云。少儿娜(引)罗迦。女子娜哩迦(文)私云。以义推之者。当夫妇二根交合而身心得悦乐遂以怀妊子息。而于产生子息即其成慈爱时。而无暂休息义之喻是也。此义如理趣释云。以自金刚与彼莲华二体和合成为定惠。是故瑜伽广品中密意说二根交会五尘成大佛事(文)。是即密喻也。苏罗多者。大疏第十七云。梵音名苏罗多。是着义也。着微妙之法故也。复次苏罗多者。是共住安乐义。谓共妙理而住相受于现法之乐也(等文)又云。是遍欲求义(云云)。此欲求义者。如大疏第一云。复次帝释声明论谓女人为薄伽。是欲求因缘能息烦恼义(云云)是即取喻意也。义述云其一所谓大安乐不空三摩真实金刚菩萨。盖表诸佛普贤之身周遍器世间及有情世间。以其无边自在理体常寂不忘不坏故有是名。左持金刚铃。是适悦义。置腰之左表大我义焉。右持五钴金刚。是五智义。转拳向外示众生也。于曼荼罗据有中位而总其众相。除是而有一十六位焉。盖正觉之经疏(云云)。
金刚手者。本释云。金刚手菩萨摩诃萨者。此菩萨本是普贤。从毗卢遮那佛二手掌亲受五智金刚杵即与灌顶。名之为金刚手菩萨(云云)又云。左手作金刚鬘印者。为降伏左行有情令归顺道。右手抽掷五智金刚杵作勇进势者。令自他甚深三摩地顺佛道念念升进获得普贤菩萨之地(云云)。次欲箭清净句至爱缚清净句是菩萨位者。是中方金刚萨埵菩萨之四亲近眷属之中第一菩萨者。义述云。其二所谓意生金刚以大悲欲箭害二乘心。所以手持是箭而现其欲离俱幻平等智身(云云)问。中央金刚萨埵妙适义。与所从菩萨中欲箭义有何异耶。答。妙适是直自受法乐义也。大悲欲箭是欲利他之欲贪心也。又初妙觉位。后等觉地也。所以异也。触清净句者。义述云。其所谓髻利吉罗金刚菩萨。于中国之言名触。以不舍众生必令解脱故。明触性菩萨故(私云。无漏触之名也)所以住抱持相。而其触净其触净俱幻平等智身(云云)爱缚清净句者。义述云。其四所谓悲愍金刚菩萨。以悲愍故爱念绳普缚众生。未至菩提终不放舍。亦如摩竭大鱼呑啖。所遇一入口已更无免者。所以持此摩竭鱼憧。而现其爱缚舍离俱幻平等智身(云云)。一切自在主清净句者。义述云。其五所谓金刚慢菩萨。以无上智令一切众生悉证毗卢遮那如来体。于世出世间皆得自在。所以住傲诞威仪。而现其我无我俱幻平等智身(云云)。是四亲近菩萨如次金刚萨埵菩萨前右后左住也(已上四亲近位辨了。如理趣释文者。弱吽鑁斛。如次配外四供养也。又仪轨文所云普贤十七字真言。与理趣释所辨十七字文及教时义第一所引十七字文。一一相违可悉之)。
经从见清净句至慢清净句者。次明内四供养菩萨也。义述云。其六所谓金刚见菩萨。以寂照大惠之眼。于杂染界妙净土乃至真谛俗谛。唯见一切法胜义真实之谛不散不动。所以持意生之契而现其三昧之身(云云)适悦清净句者。义述云。其七所谓金刚适悦菩萨。于身尘而得适悦清净。于生死解脱不厌不住。所以持触金刚相而现其三昧身(云云)问。第一妙适与此适悦有何差别耶。答。前约心智立名义也。此适悦者唯约身分立名义也。爱清净句者。述云。其所谓金刚贪菩萨即贪爱而得清净。故遂能以贪而积集功德智惠疾至菩提。由住贪爱性故。所以持悲愍之契而现其三昧之身(云云)。鬘清净句者。述云。其九所谓金刚自在菩萨。出入三界自在无畏。于生死涅槃而谓大我之体。所以住金刚慢相而现其三昧之身(云云)问。前一切自在主与是鬘有何差别耶。答。前利他行也。是自利德也。此四内供养菩萨如次金刚萨埵右边前后隅左边后前隅住也(已上内四供养了)庄严句者。述云。其十所谓金刚拳菩萨。能以菩提觉华起供养云海。亦以方便授与众生作功德利。以花是眷事遂以名之。故持花以为其契(云云)意滋泽清净句者。述云。其十一所谓金刚云菩萨。能以法泽慈云滋润含识。亦以方便授诸身心。便无始无明臭秽不善化成无量供养香云。以炉烟象云遂以为号。故持焚香之器以为契焉(云云)问。既春秋冬三季而为如次配花灯涂三菩萨名也。而何以夏义而不配香菩萨名耶。
答。于本释中虽无此释。今私云。是意滋泽句是当夏季义也。其所以者西方有三时。所谓寒热雨降三时也。热发时有十二月及正二三之四个月时也。雨降多有夏时也。谓从四月十六日至于八月十五日雨降也。是时重云普布雨林雨盛降。故以云金刚为夏义也。意滋泽之云义即当夏时耳。故大疏第二云。第五十二云。何云心。谓常作降雨思念者。如西方夏三月中。霖雨特甚。以常滞淫昏热故。时俗爱乐思虑之心蔚翳滋多。故云作降雨思念也(云云)光明句者。述云。其十二所谓金刚秋菩萨。常以智灯破诸黑暗。亦以方便授与众生。起无量光明供养云海。以其空色清爽映如秋时表智光体遂名之。故执灯明以为其契(云云)。身乐清净句者。述云。其十三所谓金刚霜雪菩萨。能以五无漏香涂众生心体。灭烦恼之契成五分法身之香。亦以方便授与众生。起涂香供养云海。以栴檀涂香解脱诸热毒。有似霜雪。遂以名之。执涂香以为其契(云云已上外四供菩萨也)色清净句者。述云。其十四所谓金刚色菩萨。以色清净智于净妙界起受用色身。于杂染世界起变化色身而为摄成之事。故持钩为契(云云)声清净句者。述云。其十五所谓金刚声菩萨。以清净智能表六十种梵音。普周法界而为引入之事。故持索以为契(云云)香清净句者。述。其十六所谓金刚香菩萨。以香清净智发金刚界自然名称之香。入一切心以为止留之事。故持锁为契(云云)味清净句者。述云。其十七所谓金刚味菩萨。以味清净智持瑜伽三摩地无上法味。以为欢乐之事。故持铃为契(云云)。若依莲华部仪轨说者。以弱吽 vaM haiH 如次配四摄菩萨也。而但理趣释及文句等。是若恐隐密意故。以 jaH hUM vaM haiH 为外四供养菩萨。而如次配春夏秋冬者。为令迷法慢人故成互绮说欤。吉可思也(已上四摄菩萨了)。此十七尊是一部曼荼罗义用备成辨义耳。是十七句义一一即是秘密教中佛菩萨之秘号也。故二教论云。如是文句一一文句一一文一一句。皆如来密号也。二乘凡夫但解句义。不能解字义。但解字相。不得知字之密号览之。智人以显句义莫伤秘意。若见萨埵释经。此义可知之。莫怪之(云云)。
经何以故。一切法自性清净故。般若波罗蜜多清净者。释义中第二举所因而释义即是也。意是中所照所显法。是无漏清净故。能显能照智惠亦即清净云也。是中一切法者。非谓世间有为有漏生死所摄诸法自相自义也。是但指法尔所成无为无漏三宝三密境界诸法。而云一切法自性清净故也。问。以何文知一切法者。以无漏无为为一切法云耶。答。大疏九云。梵音毗富罗是广大义。谓深广无际不可测量。如是诸法自体名为毗富罗法界。诸佛实相真言实相众生实相皆是毗富罗法界。以此更相加持故名法界加持(文)私云。一切法者与诸法者。是相通同义意也。又解。一切者谓有为有漏世间一切法也。自性清净故者。于有为有漏法而与其为自性物者。即是正此无为无漏法是也。三密境界也。第二释义章段讫。
经金刚手。若有闻此获得如来执金刚位者。是第三明叹闻经修行德也。就中有二义。一者叹灭罪德。二者叹生善德也。
经金刚手若有至消灭不难者。是第一叹灭罪德文也。
经若能受持至如来执金刚位者。第二叹生善德文也。亦于是两门中各有二文。一者初先明行相。后明功报也。初明灭罪中行相者。经若有闻此至般若理趣者是也。次明灭罪中功报者。经乃至菩提至消灭不难者是也。第二就生善中先明修行相。经若能受持至作意思惟者。是明生善行相文也。
经即于现生至执金刚位者。是明生善中功报文也。就前灭罪功报中。乃至菩提道场者。谓初从闻此经法发菩提心毕。是中闻经三贤十地终至于成佛果。遂不堕三恶趣云也。此中闻者是闻思也。是品不谓取无惠之闻也。位当十信行也。地藏菩萨占察经般若灯三藏法师疏云。二者内执我见垢心障。所以不能勤观自身无常苦空不净无我。虽复诵念不能决定。仍不名为闻。不名诵念。但获世报如经。若杂乱垢心虽复称诵我之名字不名为闻(文)。今此中闻经义亦尔也。问。是不堕恶趣。益者若是消灭感恶趣业烦恼已后而不堕欤。为当业烦恼尚存。而虽现行而不堕恶趣欤。答消灭感恶趣业烦恼已。而不堕恶趣。是常途事也。不希有事也。今依闻经功虽有业烦恼等四障积集。而不堕恶趣。是为希有事云也。故经文云。设广积集必不堕于地狱等趣者是也。一切盖障者是五盖等障也。是障即障碍感人天二趣善果。及得入三乘菩提涅槃二果之障难法也。五盖者。大乘义章五云。言五盖者。一贪欲。二瞋恚。三睡眠。四悼悔。五疑。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忿怒曰恚。一切烦恼睡着境界不能堪忍名之为睡身心眠昧略缘境界说之为眠[跳-兆+參]动名悼。于所作事追变称悔。于法犹预说以为疑。盖有四义。一是障义。二是破坏义。三是堕义。四是卧义(云云)。烦恼障者感招分段生死。之见修一切烦恼也。法障者障碍入三乘菩提等也。是即出世道之惑障是也。又法障者是所知障也。不了知如实诸法自共相及自性空义。故名云法障也。业障者五逆十恶等感三恶八难果之业难是也问。亦有如是四障不灭。而不堕恶趣功无灭尽。如是众罪之功耶。答。经云。设作重罪消灭不难者。即有一时消灭无量众罪胜用云也。只大概是任行者意乐不同耳。或菩萨故起惑障故留罪根。而不受恶趣报。而求菩提利。济众生之行。是即依理趣胜功力也。或菩萨有直断除四障顿证菩提人。依此理趣功力云也。
经若能受持至执金刚位者。是第二明生善功也。就中有二。初明行相。后明所得功能也。
经若能受持作意思惟者。初明修行相也。是则思惠并修惠行也。若指位者当住行向三贤位也。
经即于现生至执金刚位者。后正明修行所得功能也。就是修行所得功能文有二。先初明得益时分。谓现在生是也。次第二正明修行所得利益。就中亦有二。先明因位中所得随分利益花报。于是中为三。一者证一切法平等金刚三摩地。二者于一切法皆得自在。三者受于无量适悦欢喜也。是即于初欢喜地所得功德是也。一切法平等者。是所证法空真如理也。证者是能证法空智也。金刚三摩地是法空智之所依定之名也。若作秘释者。是即法佛内证三平等法也。金刚三摩地者。亦是真言门三摩地门之法也。故菩提心论云。第三三摩地者惟真言法中有。于诸教中阙而不书(云云)。于一切法皆得自在者。亦是于真言法中得八自在十自在也。十自在等义如余所辨也。受于无量适悦欢喜者。得证此第一句大乐不空金刚普贤延命金刚萨埵位云也。是即于初欢喜地方所得境界也。
经以十六大菩萨生获得如来执金刚位者。次就正明修行所得利益中。是即次第二明修行所得果报相也。谓是妙觉法佛果位也。是于十六大菩萨生中。即满足第十六金刚拳菩萨位。时方成就法佛之金刚不坏身云也。此中以十六大菩萨生等者。理实应言于第十六大菩萨生获得如来执金刚位。第十六拳菩萨即为如来执金刚位义者。本释之广瑜伽中。说身口意金刚合成名为拳。一切如来缚是为金刚拳(云云)。又略出经第四云。从行者不阙至十六生毕定成佛(云云)此文意云。满十六生已即成佛果(云云)上十七尊曼荼罗是唯约金刚部。明此一部因果义也。今至于此金刚拳等十六大菩萨义亦此者。广通五部而明因果次第住地义也(十六大菩萨具义如别抄广述也)。上来初正明大乐不空金刚萨埵般若理趣义讫。自下重第二明大乐金刚不空三摩耶本誓心真言也。又解。此中说三密观也。则前十七句为意密三摩地。次从时薄伽梵至作勇进势者。明身密瑜伽也。次说大乐金刚下说口密真言也。是中薄伽梵者指金刚萨埵菩萨也。是人则能具足此如上功德故。此人能断尽三界烦恼等故。成就福德故。生长悲智故。又成就自在炽盛等六义故。转即立世尊号也。是菩萨即示现真言门等觉位菩萨也。行因海圆满人故亦名为薄伽梵也。下诸章中菩萨名为薄伽梵。义准之可知也。是即亦为教令轮降三世菩萨也。是菩萨于大日尊所未受五智金刚杵以前即名云普贤菩萨也。既被授五智金刚杵以后转名金刚手也。又即降伏魔醯首罗等以后即立降三世延命菩萨名也。文欲重显明此义故。凞怡微笑者。是以身业而标表自受法乐三密界界义也。下准之可知也(具义如本释中广明也)。心真言字是今现在所流布理趣般若经。及本释心真言字皆安 hUM 字也。文句云。实相般若经安 hAM (长声)字也。实言阿(引入)字(云云)问。是三说相违何会。答。是经以吽字为金刚萨埵心真言。是常途义也。彼实相般若经以 hAM 字为心真言。义依有以普贤菩萨。为金刚萨埵义也。普贤菩萨是菩提心为因义也 hAM 字因业不可得义。岂不是意耶。是破转法轮菩萨真言。以 hAM 为种子。是即金刚萨埵真言也。故此章用 hAM 为种子字也。即以金刚萨埵为不动尊义故也。是不动尊即以 hAM 字为心真言义有。故因之翻以唅字为金刚萨埵心真言也。故有是说欤。不动金刚大忿怒尊要誓抄集云。不动尊者则不净金刚也。此不净金刚者。则降三世尊也。此降三世尊者。为金刚手菩萨也。此金刚手菩萨者普贤也(云云)如仁王经轨者。以金刚波罗蜜菩萨即为不动尊义有故也。又彼文句以阿(引入)字为心真言义是。若准金刚界供养会金刚萨埵真言。以 aH 字为金刚萨埵种子字也。故作此说欤。虽作异说皆明边边义遂无相违咎也。 hUM 古人多分明虎?反音也。故苏悉地经云。虎吽(二合)者是说又吽呼垢反等也。是此说反音太好也。但后人直读吽音(牟甘反)是字五佛顶经二云?(牟甘反云云)又马头仪轨真言曰。鸣吽者此反音意也。安然云。牛鸣声呼。此吽字文四字合成之中。于第六摩多之 u 字音。即合插此字体之 ha 字音之未响音而直读吽音(牟甘反)谓 ha 字即有衢云转音。此衢音之终响折取 u 字音之上声。混合直呼吽音云也。问。抑 hUM 具意云何。答。大师释云。释经云。此字因义。因义者谓菩提为因。即一切如来菩提心。亦是一切如来不共真如妙体恒沙功德。皆从此字生。一字具四字义。且 ha 字以为本体。贺字从 a 生。由 a 字一切法本不生故一切法因不可得。其字中有汗声之者。一切法损减不可得。其字头上有圆点半月。即为磨字。磨字者一切法我不可得义。我有二种。所谓人我法我。此二种皆妄情所执名为增益边。若离损减憎益即契中道(云云)。今依此说一切如来不共真如妙体恒沙功德。皆从 hUM 字出生诸显教。以真如为诸法体性。佛华法华等亦以此真如为至极理。今真言法以 hUM 字为一切真如等所依。真如则所生之法。真言则能生之法。真如法体犹从此而生。何况能证人乎。能证佛既亦如是。何况所说教法乎。虽云能证所证平等无二。然犹于二门真如作究竟之说。迹逗此域。影休此床。无尽教义义从一声 hUM 生三种圆融。优游二门境。谁信真如更有所依。佛菩萨共有此说。文云。私云。是中深义具释如菩提心论私记。上来第一章讫。
大乐经显义抄上卷
_
大乐经显义抄卷中
经时薄伽梵毗卢舍那如来已下。是第二毗卢舍那章也。大文为三。初第一明能说主。第二正明所说理趣义。次第三明身密印及心真言也。就第二中为三。初第一总标章”
经复说一切如来至般若理趣者是也(文)。寂静法性现等觉者。是理智双举也。寂静法性者是理也。现等觉者是智也。理智即一名为此章大纲也。意云。寂静法性者是法界体性智也。现等觉者四智心品也。出生般若等者。从此五智品则出生余无量智品也。第二次释义。经所谓金刚至无分别性故者是也。第三叹法德。经金刚手有无上正觉者是也。毗卢舍那者金刚顶义决云。梵云毗卢舍那。此翻最高显广眼如来。毗者最高显也。卢遮那者广眼也。先有翻为遍照如来也。又有翻为大日如来。此并略而名义阙也。又此如来亦名佛菩提眼如来等云。悉昙藏四云。据十一面真言首云曩谟啰怛那怛啰野也曩谟阿哩野枳攘野吠鲁遮那野毗庾迦啰惹野怛他誐哆野(抄)。此云归命三宝归命圣智遍照海王如来(文)。私云。是遍照名是不当正翻也。
经金刚平等现等觉下。就释义中。经金刚平等现等觉至金刚坚固故者。是明四智四波罗蜜之中。是明大圆镜智之金刚波罗蜜义也。于此四句有二义。初约法释义。后约人释义也。初约法释义者。谓金刚是大圆镜智之体用。坚固而断灭无始无明住地及微细法执所知障。故云以大菩提金刚坚固故也。金刚平等现等觉者。是大圆镜智之略名也。转舍异熟识现得此镜智也。金刚者自性不坏坚固性及能摧破用也。平等者此镜智能平等。影现众法影像故云平等也。现等觉者此镜智。即是一切种智也。普了达真俗一切境界故云现等觉也。
经义平等现等觉至一义利故者。第二明平等性智也。谓转灭有漏末那识。而现得入无漏平等性智也。是末那从昔以来缘第八阿赖耶识成我我所执。而与执见分别相应也故唯识论翻云染意也。又心地欢经名我见识也。而今义平等现等觉者。此无漏位第七识。即现得法无我观。而缘法身如来无垢识及所摄之恒沙万德。而远离能所差别之执取相。故立义平等现等觉之名也。又谓识及所摄法皆成就法尔常住一味相。故名平等也。以大菩提一义利故者。谓是平等性智能了达于法佛内证无垢净识及识所持十佛刹微尘数之心数诸功德法。是法虽无量无尽而皆悉一味常住坚固性。故名云以大菩提一义利故也。
经法平等现等觉至自性清净故者。第三明妙观察智相也。谓是智转有漏第六意识。现得无漏妙观察智也。是智普观察诸法自共相。而了达证得诸法之自性清净本来寂灭理云觉也。而亦为利他。普转妙法轮而断众会疑网。故云法平等现等觉以大菩提自性清净故也。
经一切业平等至无分别性故者。是第四明成所作智相也。是智转有漏前五识现得此成事智也。是五识于有漏位有寻伺之分别。唯各各缘了自分五尘自境。而无广缘了达诸法空性也。而今至于无漏果位远离寻伺分别。而广了一切诸法相及法空之性也。又于俗事境以任运无功用智。趣三业化用广作利他行也。是任运无功用无分别行也。已上四智是约法之名也。后约人释义者。是即四波罗蜜之菩萨是也。如菩提心论教王经说者。从四智出生四波罗蜜菩萨也(是明从本垂迹之义也)如秘藏记者。从四波罗蜜菩萨而出生四智云也(是当行因至果之义也)。
经金刚平等现等觉者。谓于金刚部中即示现金刚波罗蜜菩萨云也。是菩萨即是标显示现等觉无垢位。故云现等觉也。自下三波罗蜜菩萨。准之可知也。
经以大菩提金刚坚固故者。是返释上名金刚平等句之意也。
经义平等故者。明宝部义也。宝部菩萨是有实义利益。而普饶益一切众生故云义平等也。
经现等觉者。于宝部中示现宝波罗蜜菩萨云也。
经以大菩提一义利故者。返释上名平等句一味义利益意也。
经法平等者。是明莲华部法也。
经现等觉者。是即明示现法波罗蜜菩萨也”
经以大菩提自性清净故者。释上法平等句意也。
经一切业平等者。明羯磨部义也。
经现等觉者。示现业波罗蜜菩萨也。
经以大菩提一切分别无分别性故者。返释上一切业平等句意也。是以无功用无分别行之任运三业化用。利益法界一切众生云也。意云。无加行之用而自在起化用云也。一切分别者是五识。昔与寻伺之分别相应义也。故俱舍颂云。五识唯寻伺者即是义也。然今是成事智无分别义。如金光明经第一云。二者佛于众生不作是念。此诸愚夫行颠倒见。为诸烦恼之所缠迫。我今明语令其得解脱。然由往昔慈善根力。于彼有情随其根性意乐胜解不起分别。任运济度示教利喜。尽未来际无有穷尽。是如来行(云云)。是义即当是一切分别无分别义之成事智也。文句云。此中则有四句。即是如次配释中央四智四波罗蜜(云云)。是意即以此四句配释人法各各四义云也。四部法之约智边得四佛义。约定边而得四波罗蜜菩萨义也。问。此章中既明四智佛四波罗蜜菩萨义。而何云毗卢舍那章耶。答。四智四波罗蜜是法界智之作用也。法界智是四波罗蜜之体性也。法界智者四智之自性常住不变易义边云法界性智也。法界性智之照了物之缘用之不同且名云四智也。故举末用而本意摄取本体也。故取本体之大日尊而名毗卢舍那章无失也。
问。何故先列金刚萨埵章。次是安毗卢舍那章耶。答。是先明因位圆满章。次安究竟果海圆满义也。问。如本释说者此毗卢舍那章。是大日尊于色究竟天而说此四智菩萨句章(云云)。而何于是欲界顶他化天说理趣般若经中。为用彼色界顶说毗卢舍那佛之四智法门耶。答云。是义有二意。一者谓于是舍经中重说彼前所说毗卢舍那四智法门。故则指彼说也。二者谓于色界顶说四智菩提义处。即岂可摄于欲界顶说四智菩提处耶。皆是同时同处说法义。色顶与欲界顶岂异处也。次第三章准之可知也。
经金刚手若有下。第三叹法德也。就中为二。先明修行相。经若有闻此至读诵受持者是也。二正明功能。经说使现行至无上正觉者是也。就先明修行相有三行也。一者闻惠行。二者思惠行也。读诵受持者思惠行也。就第二正明功能中有二。一者明灭恶趣功。经设使现行至一切恶趣者是也。二者明生善功也。经乃至当坐至无上正觉者是也。谓从初发信心位至成佛位。若干劫数其中间不堕恶趣云也。上来第一明释义门章。
经时薄伽梵至自性平等心者。次明身印及心真言也。经持智拳印者是明身密也。是中心真言字因行证入四字合成。以 AMH 字为真言也。是即依从因向果义成是字义也。是如次以四阿字配四智菩提心真言也。第四 aH 字是入涅槃义也。涅槃四种。所谓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二有余涅槃。三无余涅槃。四无住处涅槃也。而此第四恶字当无住处涅槃义也。无住处涅槃者是有二义。一者浅略义。如唯识论云。大悲般若常所扶翼。由此不住生死涅槃等(云云)。二者深秘义。如金光明经云。依此三身一切诸佛说无住处涅槃。为二身故不住涅槃。离于法身无有别佛。何故二身不住涅槃。二身假名不实念念生灭不定性故。数数出现以不定故。法身不尔。是故二身不住涅槃。法身不二。是故不住涅槃。故依三身说无住涅槃(云云)又义四种涅槃如常义。若准涅槃经。四种涅槃之外更说三德一体大般涅槃法也。是当第五恶字方便具足大涅槃义也。此章中又具足十七尊位。具如本释明也。已上第二章毕。
经时调伏难调下。第三降三世章也。就中为三。初第一明能说主。第二直明所说理趣义。后第三说心真言也。是中能说主释迦尊也。就第二中为三。第一标章。第二释义。第三叹法德也。
经复说一切法至般若理趣者。第一标章也”
经所谓欲无至无戏论性者。第二释义也。
经金刚手若有至正等菩提者。第三叹法功也。释迦牟尼者是能说主也。是即正法轮身也。是佛正为二乘凡夫地前菩萨。说一乘三乘五乘法也。以此法流传世间。为修行之人而成利益安乐行也。因之则邪魔外道成障难及为是正法。则成怨嫉障碍留难毁谤。及而摧坏此法也。此故佛则为示现忿怒可畏相而守护正法。统贪教令故即名云降三世尊教令轮者也。然则释迦尊是正法轮身也。降三世尊即是教令轮身也。故此章中降三世是且约统领应化身佛所说教义而名降三世尊也。摧一切魔章中降三世尊通统领三身教法也。是故第三章降三世者。即与释迦正法轮身合说意在此中。问。此第三章但名云降三世章也。何故如第十一章。此第三章不名降三世教令轮章耶。答。略有二义。一者是第三章亦可名降三世教令轮章也。而略单名降三世章也。理实可名降三世教令轮也。知尔所以者释是第三章。理趣释正文云。于须弥三十三天金刚峰宝楼阁中。毗卢舍那佛转法轮轮有四种。所谓金刚轮·宝轮·法轮·羯磨轮。其四轮皆摄在二轮中。所谓正法轮·教令轮(云云)故知尔也。故理实此第三章亦可名降三世教令轮章也。是忿怒尊必领如教令轮义具足。故别是第三章虽不立降三世教令轮章之号。理实有此义也。二者是第三章直明能守护正法之人。故且立降三世章名也。后第十一章是兼约明所护法门。而能护人与所护正法合。而名降三世教令轮章也。意云。金刚部等者。欲取能护人与所护法。此四部法是降三世菩萨之所护境界教法也。而明能护人所护法合。故名云降三世教令轮章也。是即相违释义也。又是降三世教令轮者依主释意也。是即举能护人而欲显所护教法之意也。章云下第十摧一切魔章之中所说降三世尊之所护所证法。是第十一降三世教令轮章所明四部法即是也。就第二释义中文句云。释中自有四句。如次配释东方四大菩萨瑜伽三摩地。谓忿怒萨埵·忿怒善哉·忿怒王·忿怒爱。又云。如次配释萨王爱喜。又本释云。五种无戏论智成降三世曼荼罗。中央安降三世。前安忿怒萨埵。后安忿怒善哉。右边安忿怒王。左边安忿怒爱。四内隅安四忿怒内供养。于外四隅安四忿怒外供养等(云云)。
般若波罗蜜多无戏论性者。是即当中央降三世明王也。若约法释义者。欲无戏论性故者。是三毒中贪烦恼之自性。是无性寂灭性也。谓贪等心是四缘所成法。故性空假有法也。且约性空义故云无戏论性也。嗔痴二惑亦尔也。一切法无戏论性者。亦是一切有为之中有漏诸法。亦依三毒烦恼而成。亦四缘所成故。有性空理故。同具无戏论义也。难论者假名言说云事也。是有四句。一者有。二无。三非有非无。四亦不非有亦不非无也。常无常等四句准之可知也。是四句皆非与诸法实相理相应。故名云戏论也。诸法实相离有无等诸言说相故也。谓言语道断又心行处灭故。即诸法实相名云无戏论也。应知般若波罗蜜多无戏论性者。即是于真如实相法之其能证本觉始觉智。同皆远离假名断绝妄想也。是名无戏论之实相也。
经设害三界至正等菩提者。第二明功报也。报中有二。一者不堕恶趣报。
经云设害三界至为调伏故者。第一明不堕恶趣报也。本释云。害三界一切有情者。由贪嗔痴为因受三界中流转。若与般若理趣相应。则灭三界轮回因。是故害三界一切有情不堕恶趣。为调伏贪等三毒也。故得速证无上菩提。是故如来密意作如是说(云云)设者若是假令义也。若假令杀彼三界一切有情义。是约难成辨之。广多义云设也。此义意是取假令事也。例如不动尊法云。假使满世间。大力诸药叉明降伏尽令证大菩提(云云)。此言设害三界三界等者亦复如是也。若于此理趣法有得发生闻惠思惠修惠三行者。假令广是虽设害一切众生。而是人能杀彼三界众生之三毒烦恼等。能利自他有情。令不堕恶趣云也。例如降三世菩萨杀害魔醯首罗天王而令成佛义也。问。虽受持是经有杀生业。云何不堕恶趣耶。答。依三毒造罪人趣恶道也。依三善根所作杀生业等不堕恶趣也。以方便善巧智为利他造善业故也。第二大段金刚手大菩萨下说心真言也。此中以莲华面至住降伏立相者。是明身密相也。上来明正法轮故。后明此教令轮也。哞迦罗者是胜三世义也。已上第三章毕。
经时薄伽梵得自性清净如来下第四章也。例前为三。先初说能说主。即无量寿佛是也。次第二明所说理趣。次第三说身口二密法也。就第二明所说理趣中为三。一者标章。经后说一切至般若理趣者。第一标章也。二者释理趣。经云。所谓世间至般若波罗蜜多清净者是也。第三叹德。经云。金刚手若有闻此至无上正等菩提者是也。
标中一切法平等观自在智印出生般若理趣者。是妙观察智三摩地门也。诸法自共相皆悉本来寂灭平等真如性故。即观是理之正智即名妙观察智也。是智说法断疑用殊胜余智名云最胜也。是智能出生诸佛菩萨等无量智门。故名云出生般若理趣也。就释理趣中。经世间一切欲至瞋清净者。第一明西方法菩萨之三摩地门也意云。世间欲清净故者。约法菩萨之三昧门。即明行观察世间诸欲烦恼。是众缘所成义故如幻如梦假有真空本来自性不染义也。则一切瞋清净者。是明瞋烦恼亦无自性不染义也。是且举贪瞋二惑之不染义。而为取余惑亦同不染义也。
经世间一切垢至一切罪清净者。明第二利菩萨三摩地门也。是中观痴烦恼及诸恶见惑障之自性寂灭不生义也。痴烦恼名为垢义。痴是无知惑也。具带尘垢义故。是闇昧相故名垢也。一切罪者五见是众罪根本故也。是即痴所摄也。依我执而流转生死。依见取见戒取见邪见三惑而发生业缚。故名见烦恼。即为罪也。今举根本三毒五见。而摄取一切余诸染品也。而今观如是罪自性如幻如梦本来寂灭自性不染义。而即是了达缘生法本不生理故云尔也。又解一切罪者。是依贪等三毒所起一切善业是也。谓十恶五逆等也。多分依痴起恶业也。
经世间一切法至有情清净者。明第三金刚因菩萨三摩地也。意云。观知世间有为有漏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诸法。皆悉自性假有而本来寂灭义也。谓如来藏为诸法因之义。即自然观知诸众生性空理也。依五蕴法而建立有情故则知法空理。故即知有情性空义云也。
经世间一切智智至波罗蜜多清净者。明第四语菩萨三摩地门也。谓觉知如上三毒五见及余有漏诸法之性空假有义。故即得入一切智智清净门。而为诸众生说此法门云也。得入此一切智智清净门。即是得觉达般若波罗蜜清清云也。
经若有闻此下。第三叹德中为二。初明行相也。谓听闻受持读诵思惟五行也。
经设住诸欲下。正明功德报。报中又二。先明不染惑德。后明证果德也。
经时薄伽梵下第二
大段明身口二密法也。理趣释云。中央画观自在菩萨前安金刚法。右安利菩萨。左安因菩萨。后安语菩萨。于四内外隅各安四内外供养云。问。若尔者中央观自在菩萨与前安金刚法菩萨有何差别义耶。答。且私案。义云。中台观音正以见四法合集总相德备人。以为观世音也。余四菩萨取各别德也。又中央观音是表妙觉圆满极位菩萨也。前安日轮观音是表等觉入住心菩萨欤。又解中央观音是等觉之住出位。余菩萨等觉之入位。故同虽名观音。行位高下异故主伴义成也。已上第四章毕。
经时薄伽梵一切三界主如来下第五章也。分文为三。初明能说主。次第二明理趣义。后第三明身口二密义也。
经复说一切如来至一切安乐者。第二明理趣义也。
经时虚空藏下。明第三身口二密义也。就初明理趣义中为三。谓第一总标。经云。复说一切至般若理趣者是也。第二释理趣义者。经所谓以灌顶至一切安乐者是也。次第三叹德也。就标中灌顶智藏者。是举所说法宗要也。谓十地因行满足而欲登妙觉果时。以大悲之智水注灌顶上。而表万行充润众人被摧灌顶戴相也。以甘露宝瓶入智水。而令宛润世间资生具。除一切有情之贫穷苦之标帜。而显示众人所归最上首义之标示相也。是即灌顶义也。于是灌顶智藏若约能通达人。即名虚空藏菩萨也。然亦约所通达法名灌顶智藏也。就释义中。经云。以灌顶施故能得三界法王位者。是南方第一宝菩萨之瑜伽行法也。
经云。义利施故得一切意愿满足者。第二光菩萨瑜伽行法也。
经云。以法施故得圆满者。是第三幢菩萨瑜伽行法也。
经云。一切法资生施故得身口意一切安乐者。第四笑菩萨瑜伽行法也。若准本释意云。若修是瑜伽行法之行者。要可修是观想也。我身即虚空藏菩萨也。以金刚宝瓶灌顶于一切佛也。是宝菩萨行法也。以义利施而惠沙门婆罗门也。谓以世间资生供具施有德行人云也。以法施为不现形天龙八部等法而施与也。资生施施与傍生之类也。以是四行配南方四菩萨之行也。本释云。中央画虚空藏菩萨。前画宝菩萨。右画光菩萨。左画幢菩萨。后画笑。内外院四隅各列内外四供养(云云)。
经时虚空藏大菩萨下。第二明身口二密相也(真言字义如常释具辨)。已上第五章毕。
经时薄伽梵得一切如来下。第六金刚举菩萨章也。又分三。初明说主。第二明理趣义。后第三时薄伽梵为欲重下。明身口二密相也。是中金刚拳菩萨名为薄伽梵也。得一切智印如来者。是约果地得名也。亦名不空成就佛是也。就明理趣义中亦为三。初总标。经云。复说一切至般若理趣者是也。第二释理趣义。经云。所谓持一切至最胜悉地者是也。第三叹功能。经云。金刚手至正等菩提者是也。就释义中有四菩萨。是即北方不空成就佛四亲近菩萨也。文持一切如来至一切如来身者。是第一业菩萨三摩地行。是菩萨之身密化用。即得无碍无尽色身。遍满于无尽界。以身业供养佛。化度诸众生类也。从得此地以来离分段身而得意生身。而自在如意遍在诸趣也。文持一切如来至一切如来法者。第二明护菩萨三摩地行也。是菩萨以大慈悲甲胄而庄严自身。普宣说佛正法。而护持法界无量众生。恒常无有疲惓懈怠。而说法教化人也。是地菩萨以四无碍辨利益众生也。是护菩萨行也。文持一切如来至三摩地者。是牙菩萨三摩地行也。是菩萨得等觉位。金刚喻三昧能顿断灭第八阿赖耶识所持烦恼所知二障种子。将向妙觉果位也。金刚瑜三昧即名心密也。文持一切如来至最胜悉地者。第四明拳菩萨三摩地行也。是菩萨即是妙觉果地也。是菩萨得前三人菩萨行聚集。成就一体一味之三密。具足金刚不坏妙果。故云即成就一切如来身口意业最胜悉地也。故本释云。广瑜伽中身口意金刚合成名为拳。一切如来缚是金刚拳(云云)私云。是四菩萨如次当第八九十地及等觉。更亦乃于佛果位有此拳菩萨也。此义如六卷略出经四云。从行者不阙法则至十六生毕定成佛云。又解四菩萨如次配第八九十地等觉入位也。中央更亦有拳菩萨。配等觉中之住心位也。如仁王仪轨云。金刚波罗蜜多者。此云到彼岸也。依前法轮现胜妙身。行愿圆满住等觉位也(云)。
经金刚手若有下。第三叹功能也。就此文中有二。初明修行相。经云。若有闻此至作意思惟者。是明修行相也。后第二正明功报。经云。得一切自在至正觉菩提者是也。文句云。是中略有六种功德报。一得自在。二得一切智智。三得事业成就。四得金刚三业。五得悉地。六证菩提。又解开事业与成就为二则成七种(云云)本释云。由持身即得一切成就(此句梵本初功能汉本在第四)由持语即得一切口自在。由持心印得一切智智。由持金刚印得一切事业皆悉成就。疾证无上正等菩提云。私云。此文意即以以前三种功报。即配前三种菩萨也。以第四五功报而配第四菩萨也。约第四菩萨更有二位也。谓等觉与妙觉也。故本释云。中央画一切如来拳菩萨。前画业菩萨。右画护菩萨。左画牙菩萨。后画拳菩萨。内外四隅各安内外四供养(云云)。
经时薄伽梵为欲重下。第三身口二密法也。已上第六章毕。
从第三降三世章至第六章金刚拳章并上四章。是东西南北四方相对次第生起也。
经时薄伽梵一切无戏论如来下。第七文殊师利菩萨章也。文有三。初明说主。第二明理趣义。第三明身口二密相也。就明第一能说主。一切无戏论如来者。约法是八不中道义也。约人即一切无戏论如来。是文殊师利菩萨之佛果名号云也。就第二明理趣义中有二。初总标。经云。复说转字轮般若理趣者是也。第二释理趣义。经云。所谓诸法至清净故者是也。从此已下六章略不说叹得也。心真言者谓 aM 字也。亦有 a 等五字也。是文殊五尊真言也。又解。 ma 字五转也。谓 ma mA maM maH mAMH 是也。如次配五种三摩地法也。故云转字轮般若理趣也。就释理趣义中。经云。诸法空性与至相应故者。是若约人明义者。明第一金刚界佛部文殊三摩地行也。
经云。诸法无相至相应故者。第二明金刚部忿怒文殊三摩地行也。
经云。诸法至相应故者。第三莲华部文殊三摩地行也。
经云。诸法光明至清净故者。明第四宝部文殊三摩地行也。若约法明义者。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及离言绝相本觉真如理性智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是也。上句诸法空者示所证理性也。下句与无自性相应故示能证智体也。理智冥合名空解脱门智也。下三句解脱智义准之可知也。此四句法不二智体总相合名第五文殊行也。此章中别虽不说第五羯磨部之文殊自位分齐行法。而说前四菩萨行位法中。自然显示羯磨部之文殊自证行法也。若指此例者。法华经明开示悟入四种 a 字中。虽不别说第五方便具足阿字。而理实自尔具足第五方便具足 a 字。而是自然道理义也。亦是尔也。而此中四亲近菩萨中随一菩萨非当羯磨部文殊也。凡前后诸章皆可有此意故也。解脱者涅槃理也。门者能缘智也。然则文殊行法总亦当羯磨部也。本释云。于中央画文殊师利童子形。四方安置四佛。以虚空智剑各系四佛臂上。其内四隅置四种般若波罗蜜多。外四隅安外四供养(云云)。
经时文殊师利下。第三明身语二密相也。就中。经云。以自剑挥斫一切如来者。以文殊之八不中道之智剑。而摧折一切在缠如来藏之佛臂意也。问。八不者何义耶。答。中观论观因缘品颂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云云)吉藏疏云。此论一部横破八迷。竖穷五句。洗颠倒之病。令毕竟无遗。即是中实。故云不生不灭乃至不常不断也(云云)。何故切斫佛臂者。佛果岂非金刚身义耶。答。本释云。以四智菩提对于四种妄识。既除则成就法智。若不除妄执法则成法执病。是故智增上菩萨用四种文殊师利般若波罗蜜剑。断四种成佛智能取所取障碍。是故文殊师利现挥斫四佛臂也(云云)此中云。斫一切如来臂者。此如来是准下金刚药叉章云。是未成佛时有情尚云如来。是即具足性德如来藏故也。是亦尔也。故下文云。以金刚药叉形持金刚牙。恐怖一切如来者。一切外道诸天悉具足如来藏。是未来佛。令舍邪归正故名恐怖一切如来。今所恐怖非在果位如来。乃因佛也(云云)。是亦尔也。依三解脱门智。是除断四种染法之惑障也。断尽此惑障即依文殊之八不利智之剑挥斫力云也。斫臂者摧破彼妄执取而成惑物之义也。臂者手之所依根本处也。手即有执持物用也。执取义者是执持生死法。即其所持二种生死果报业烦恼无明染法也。是由执着我法之二执。是臂义相当也。从上第一第二章至第六金刚拳章者。是因果相对次第生起也。从第三降三世章者。是东西南北四方相对次第生起也。但第一金刚萨埵章·第二毗卢遮那章。是遍通诸诸方也。但约果因次第明之也。问。第一金刚萨埵章是东方金刚部菩萨也。而何有通遍八方十方义耶。答。以金刚萨埵一向为金刚部阿閦佛所属四亲近所摄之随一菩萨时。偏以此金刚萨埵为东方菩萨也。今唯以金刚萨埵而为中台尊。而以十七尊为眷属时。此金刚萨埵遍诸方义有也。故金刚顶经云。普贤法身遍一切。能为三界自在主(云云)。又此经第十七章云。复说最胜无初中后大金刚者此义也。又释名门中辨第一金刚萨埵即通五部义品是意也。第二毗卢舍那佛通诸方义易知也。又但毗卢舍那章次第三降三世章来因者。初明正法轮身法毕故。次明教令轮身法也。正法轮所护法也。教令身能护人也。明自受用报身佛后。次明变化等流身现起义也。东西南三章之中。东方且示变化身也。西南二方佛。是他受用法身义也。又北方佛自受用法身也。谓此等能变化佛。是起从法身果地为利他。故生变化等流身。随此变化等流身而令听闻正法。而称地住。而见他受用身。若随无量寿佛若宝生佛而闻其所说法。还则究竟方今得证入法身果地大日位云也。第一金刚萨埵章通五部。第二毗卢舍那章佛部也。是中四方四佛为四伴侣矣。是中方也。又降三世章是金刚部也。观自在章是莲华部也。虚空藏章是宝部也。金刚拳章即羯磨部也。如是有次第也。问。金刚部·宝部·莲华部·羯磨部。常次第可列也。然何金刚部次列莲华部耶。
答。准理趣释可知之。故其正文云。佛宝者是金刚萨埵。法宝者观自在菩萨。僧宝者是虚空藏菩萨(云云)准此义有是次第也。但金刚拳章是显一体三宝之所为事业。或亦显示一体三宝者。正即是三密金刚境界云义也。又从文殊章至降三世教令轮章者。是亦羯磨部所摄也。秘密八印品文殊名为法住义。约说正法令止住。世间之事业用者。是一体三宝之所为事业也。从第七文殊师利章至第十六四波罗蜜章者。是但不依方角次第。而皆悉同有四方周备义故也。依第七文殊智行而成第八才发心转法轮行也。谓内无智德者。何外转法轮耶。既智行备而轮正法轮。故定必堪受众人归依供养行也。所以次第九虚空库章来也。是即明内四供养菩萨即是供养正法轮身及供养行具足。故必可有教令轮身之外护者成义也。故虚空库章次第十摧一切魔章之所持法也。问。摧一切魔章与上第三降三世章有何异耶。答。私云。摧一切魔菩萨为护修行善人故用之降伏一切魔等也。降三世菩萨为护教令故因之降伏一切魔等也。是约所护。是人与法既不同。故是二尊别开说也。于外护者亦有细有粗。细者摧一切魔菩萨及忿怒降三世菩萨是也。粗者外金刚部护法天等是也。于是护法天有四类。一者第十二章魔醯首罗等二十五种类诸天也。二者第十三章七母天也。三者摩度羯罗等第十四章。四者第十五章四姊妹天是也。其至于此第十二章中。正明约人四智四波罗蜜佛菩萨之平等本觉佛性理者。是即普通该摄涉通余一切染污法为理性。而常住不变也。是即示说一切有情心内皆悉具足佛性义故。因之诸世天等闻是说。即谓我等天等有成佛之性。而即欢喜说本誓真言也。又是第十章重说约法。于是四部曼荼罗。一一曼荼罗皆悉互相摄五部曼荼罗法义也。前第十二章一往虽明佛界与有情界互融通义。尚未说佛界众生界中一一诸法悉皆全体融通相摄义。今至千是第十六章。重明四部曼荼罗各一一法互相摄四部曼荼罗其一一诸法而无碍无尽如帝网喻义也。故上第十二章·十三·十四·十五之四个章次第十六章来也。第十七金刚萨埵五秘密章重约人更抽。明金刚萨埵与四亲近菩萨瑜伽行法方为最要之行法义也。既有于初后两章正重说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般若理趣义。而括摄中间十五章也。应知中间十五章瑜伽行法。皆方归摄金刚萨埵瑜伽法。而成佛果菩提义中。又初后二章既以举五部曼荼罗法故。其中间十五章亦随其所应可通摄五部曼荼罗法中云义耳。复次第十六章次说第十七章所以者。彼第十六章明四波罗蜜法中直说法佛内证境界五部之帝纲无碍究竟圆融相即摄入义也。而所以成就显得彼五部法究竟圆融相即摄入法者。是依止修习此金刚萨埵五秘修行之因缘。而成就此内证究竟圆融之果德法。故彼第十六章次说此第十七章之修行法也。复次为显示第十六章中有自受法乐德及摄化利他德义故。次至此第十七章而更明金刚萨埵自利利他殊胜二行法也。时薄伽梵一切如来入大轮如来下。第八才发心转法轮章也。就中有三。初明能说主。第二明所说理趣义。第三明身口二密也。就第二明理趣义中为三。初总标大意。经云。复说入大轮下是也。其法者谓无漏正法。是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事智正法也。轮是旋转。从自身回转他身义也。正宣传此四智正法轮于他人云也。又摧破义也。谓以此四轮摧破四魔。尚如轮王轮宝摧怨敌也。第二明所说理趣义者。经云。所谓入金刚至一切事业轮者是也。第三明身口二密者。经云。时才发心下是也。就释理趣义中。明金刚部宝部莲华部羯磨部四轮中各皆有才发心菩萨转正轮之德行义也。故文句云。义中自有四句。如次配四轮三摩地。谓金刚轮·忿怒轮·莲华轮·羯磨轮也(云云)经云。入金刚平等至如来法轮者。第一明入金刚界大圆镜智门六曼荼罗义也(六曼荼罗义有指归中)。
经云。入义平等至大菩萨轮者。第二明入降三世尊之平等性智门十曼荼罗义也(十曼荼罗义有指归)。
经云。入一切法平等至妙法轮者。第三明入莲华部妙观察智门六曼荼义也。
经云。入一切业平等至事业轮者。第四明入羯磨轮之成所作智门六曼荼罗中也(可捡指归)。谓以上四种法轮为利他。而广演流布之人名云才发心转法轮菩萨之行也。是则为自利利他故证入是四智轮瑜伽三摩地。名云入大轮也。问。一切义成就轮是可宝部也。而何此中即名羯磨部义耶。答。是有二义。即通二部也。谓一切义成就即是补处灌顶大士将登极位人也。即当福德门义也。兼又是人亦则尚于利他门成成所作智行。而作利他事业。故亦名羯磨部也。故释上文殊师利章理趣释文云。诸法光明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故者。一切义成就曼荼罗中。宝利菩萨三摩地(云云)。而是第八转法轮章中本释文云。入一切业平等则入一切事业轮者。则成人一切义成就。(云云)本释云。应建立曼荼罗画八辐轮形。轮脐中画金刚轮菩萨。于八辐间画八大菩萨。如前布列八辐。外四隅画四波罗蜜菩萨。内院四隅安四内供养。外四隅安四外供养。四门安四菩萨等(云云是明第八章是曼荼罗法也)。
经云。时才发心转法轮下。第三明身口二密相也。已上第八章毕。
经时薄伽梵一切如来种种供养下。第九虚空库章也。文为三。初明能说主。经云。一切如来种种供养藏广大仪式如来是也。是内四供养菩萨总名也。第二明所说理趣中有二。初总标。经云。复说一切供养下是也。是总集四内供养行。故立一切如来种种供养广大仪式名也。第二释理趣义。经云。所谓发菩提至广大供养者是也。是约人。即内四供养菩萨名也。
经发菩提心至广大供养者。四内供养中第一金刚嬉戏菩萨之菩提心行也。是行即自利行之自受法乐义也。谓发生大菩提心而受乐。为大菩提心行之智惠波罗蜜多也。是嬉戏菩萨所行法也。
经云。救济一切至广大供养者。第二金刚鬘菩萨三昧行也。是行即利他施行也。谓此菩萨自得自行福智庄严宝鬘而返为利他。故以财施法随缘而利益安乐众生。故名为鬘菩萨行也。
经云。受持妙典至广大供养者。是第三金刚歌菩萨三昧行也。是菩萨行即于佛正法之八万法藏十二部经一切教理行果中。能问答决释此妙典甚深义之行名为歌菩萨行也。
经云。于般若波罗蜜至广大供养者。是第四舞菩萨之行是也。菩萨行是于般若等甚深大乘经典能成十行也。一者受持。二者读。三者诵。四者自书。五教他书。六思惟。七者修习。八者供养行也。若更加解脱说及请说行即为十法行也。以此所说四种妙行则为广大供养行云也。何以是等四行为供养义者。彼此四行之行者则令诸佛菩萨成欢喜资益利乐故。以是四行为福智二种资粮。而则显得三身菩提果云也。若作曼荼罗法者。本释云。中央画虚空库菩萨。月轮中八大菩萨围绕。内外四隅安八供养等(云云)。
经虚空库大菩萨下。第三明身语二密相也。已上第九章毕。
经时薄伽梵能调持智拳下。第十摧一切魔章也。文有三。初明能说主。次所说理趣义。后明身口二密相也。能调持智拳如来者。金刚药叉之异名也。是果位名也。就第二明所说理趣中为三。初总标。经云。复说一切调伏智藏者。是中明五部忿怒尊降伏一切魔义故立是名也。
经云。所谓一切至则为菩提者。第二释理趣义也。就中经云。一切有情至忿怒平等者。是明能调持智拳如来所属之第一金刚部降三世三摩地行也。意云。于一切有情平等有佛性如来藏理故。则巧方便为令显此理故。强于大慈悲心而假示现其忿怒三摩地相。而降伏成障碍人。而欲令显得此佛性理。故降伏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魔王之夫妇。而令引入佛道云也。
经云。一切有情至忿怒调伏者。明第二宝部中忿怒军荼利尊三摩地行也。调伏第四禅摩醯首罗天王。而令引入佛道也。是亦以大慈悲心为调伏大魔王。而示现忿怒相也。
经云。一切有情至忿怒法性者。明第三莲华部马头忿怒观音三摩地行也。降伏梵王令引入佛道义也。是当初禅主也。
经云。一切有情至忿怒金刚性者。明第四金刚药叉菩萨羯磨部三摩地行也。降伏欲界顶魔波旬天王。而令引入佛道义也。一切有情金刚性故。忿怒金刚性者。谓以所化一切有情本有自性住佛性之本觉智惠即不坏坚实义故。即能令显得如是智坚固不坏性云也。此第五句当不动明王之总通调伏一切魔军等义也。已上明教令轮义也”
经何以故至则为菩提者。遂显示归摄第五正法轮身义也。谓上所说四忿怒智是实成事智门中慈氏菩萨之所为事业也。佛德中发从本无忿怒嗔恚恶心故也。但为利他故。内以猛利之智用为断除诸自他惑染。而假外示现忿怒可畏形。而令怖畏恶人。则引入佛正法中云也。是皆佛果之四无量心中大慈大悲行云也。故本释云。何以故。一切有情调伏即为菩提者。本是慈氏菩萨由此菩萨内入慈定深矜愍难调诸天外示威猛。令得受化引入菩提(云云)。
经云。摧一切魔大菩萨下。第三明身口二密相也。
经云。以金刚界药叉形持金刚牙恐怖一切如来者。本释云。一切外道诸天悉具如来藏是未来佛。令舍邪归正故名恐怖一切如来。如来者离五怖得四无所畏无能怖者也。今所恐怖非在果位如来。乃在因佛也(云云。曼荼罗建立相可捡本释正文也)。以●字为心真言。意者谓以断为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之因缘之妄执而为因由。即所显成入我我入本不生之智门是也。乃以观本有菩提心种子与菩提涅槃果为因缘义门。而为所观法是也。为金刚药叉菩萨之所守护三摩地所行法也。已上第十章毕。
大乐经显义抄卷中
_
大乐经显义抄卷下
经云。时薄伽梵一切平等建立下。第十一降三世教令轮章也。文为三。初明能说教主。谓一切诸法若净法若染法。皆悉如来藏普贤理性而建立诸法。故普贤性名云一切建立性也。约法故阿毗达磨经颂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云云)又楞伽经云。如来藏善不善因受苦乐因俱若生若灭等。又金刚顶经颂云。普贤法身遍一切。能为三界自在主。无始无终无生灭性相常住等虚空。一切如来所有心。坚固菩提名萨埵。心不动三摩地。修习决定名金刚。利众生事诸悉地。慈悲哀愍为加持(云云)是义意云。从是普贤如来之理性即建立诸佛及一切法。故立建立名也。四部降三世菩萨之所护之境界。四部法门亦是从普贤理性出现云也。二者明所说理趣。经云。复说一切法平等乃至事业性应知者是也。是所说理趣。即前摧一切魔菩萨之可护境界是也。此章则为欲显示以前摧一切魔章之诸忿怒者所护法门即为此四部法教义也。第三明语之密相。经云。时金刚手下是也。就前第二所说理趣义中为三。初总标。经云。复说一切法下是也。意云。此四部之法是即皆诸佛菩萨所护持正法境界也。是法示能降伏诸魔王之能伏法也。于一切如来正法轮中。普悉皆护持而令增长之。能欲不令毁坏之。最胜要誓本愿之所依境界即是法也。故云一切法三摩耶最胜出生也。
第二释理趣义中。经一切平等至平等性者。是明第一金刚部降三世教令轮者之所护法门义也。就中有二。初明所护法。谓一切平等性故者是也。此句具意如上。第二章中所释金刚平等义也。又金刚平等者。本觉大圆镜有一切众生心藏中之也。般若波罗蜜多平等性者。是能护人也。是意是为欲显示能护教令轮人则依止所护金刚部法境义也。
经一切义利至义利性者。第二明宝部军荼利尊教令轮者也。文有二。初明所护法。谓一切义利性故者。是举所护法也。般若波罗蜜多义利性者。是举能护人也。
经一切法性至性故者。第三明莲华部教令轮者马头观音也。文有二。初举所护法也。谓一切平等性故者是也。次举能护人。谓般若波罗蜜多法性故者。是能护人也。
经一切事业至事业性者。是明第四羯磨部教令轮者金刚药叉尊也。文有二。初一切事业性故者。举所护法也。般若波罗蜜多事业性者。明能护人也。是已上四重般若者。是能观智德。即是能证护人也。此四部降三世明王领知四部教法。故名降三世教令轮章也。问。此中宝部以下明军荼利马头金刚药叉尊义。何名降三世教令轮章耶。答。此或约初尊得此名。或后三尊亦得名降三世尊义故也。乍四部俱各各更有实降三世尊义也。问。以何得知是四部法是通所证境界义耶。答。本释云。金刚部中言证得如金刚佛性。宝部中言证得如虚空真如。莲华部中言证得清净法界。羯磨部中言获得迅疾身口意等故也(文)。是四法皆示所证境界所行法也。正不取能证人也。古德传云。今五大尊断惑形五佛理证相也。何故尔。忿怒体金刚喻定入一刹那加行形也。四智圆满形受诸佛灌顶时成觉时形也(云云)。
此说好也。文句云。问。前第三章与此第十一章同异如何。答。恐前唯为金刚部。此则通四部耳(云云)此义意云。约能护人。有别。有通。故二章所明义异也云也。今又私案云。前第三章唯约能护人。而唯明金刚部中教令轮义。是第十一章约所护法。而通明四部教令轮之法义也。故前后三章义异也。已上第十一章毕。
经云。时薄伽梵如来下。第十二外金刚部会章也。文为三。第一能说主即大日尊是也。第二所说法。经云。复说一切至性相应故者是也。第三明身语二密相也。经云。时外金刚部下是也。就第二文为二。初总标。经云。复说一切有情加持等者是也。是义约人。是四部也。约法则明金刚部宝部莲华部羯磨部四种皆具不阙减义也。此中一切有情加持者。是自他平等加持义也。此义如秘藏记云。一切众生身中本来自性理与吾及诸佛自性理等无差别。而众生不觉轮回生死。又云。吾三业本来清净遍法界。我三业与他众生三业不相障碍。譬如千灯光明不相障碍故(云云)是则加持义也。自他佛性相加摄持故也。又得感应和合加持义也。应是加义也感持义也。
经云。所谓一切有情至性相应故者。第二释四种理趣义也。就中文有四也。谓明四部法也。
经云。一切有情至一切我故者。是第一明金刚部自他平等义也。文一切有性如来藏者。是标金刚部平等遍在一切众生身义也。谓一切众生身悉皆具足不空如来藏万德性也。其所以者普贤常住不变我德理性。即遍在一切众生身中不坏不失。尚如金刚不阻坏也。则以具足此不坏理性。以此理性为因。而一切有情遂则成大圆镜智金刚部果云也。约人即普贤菩萨是也。故云以普贤菩萨一切我故也。以前所引普贤法身遍一切等颂。可得此义意也。
经云。一切有情金刚藏至灌顶故者。第二明宝部自他平等义也。文一切有情金刚藏者。是表宝部平等遍在义也。又金刚藏灌顶故者。释所以也。谓于一切有情中有金刚宝藏性者。因是遂应得平等性智宝部果故也。以可尊可重珍宝福德义边名云金刚宝藏也。约人虚空藏菩萨是也。
经云。一切有情妙法藏至语言故者。第三标莲华部自他平等遍在义也。文一切有情妙法藏者。标一切众生普有莲华部性净义也。谓遂有可得妙观察智之说法断疑之果性故也。约人观自在菩萨是也。
经云。一切有情羯磨至性相应故者。第四明羯磨部平等遍在义也。文一切有情羯磨藏者。标羯磨部自他平等遍在一切众生身义也。文能作所作相应故者。释所以也。谓一切众生有遂所应得利他门之能作所作相应三业自在之成所作智之性故也。约人即金刚业菩萨是也。问。本释云。即四大菩萨现转轮王是也(云云)其转轮王者何人耶。答。大妙金刚炽盛佛顶经云。尔时八大菩萨复说八大密印及一字真言。尔时八大菩萨复各各现作光明轮王。各现作八大金刚明王。以持如来轮故。尔时金刚手菩萨现作降三世金刚明王(乃至)尔时虚空藏菩萨现作大笑金刚明王。乃至尔时观自在菩萨于顶上现作马头明王。乃至尔时地藏菩萨现作无能胜金刚明王(云云)。又准尊胜仪轨说者。金刚手白伞盖佛顶轮王。虚空藏光聚佛顶轮王。除盖障尊胜佛顶轮王。业菩萨最胜佛顶轮王也(文)。
经云。时外金刚部下。第三明身口二密相也。谓闻此四部法中真如本觉法身平等平等遍在一切有情义。故自他众生遂佛道义故。而外金刚部诸世天等闻是说。即成欢喜心之相。而外仪说心真言云也。本释所云外金刚部二十五天者。金刚界外部二十天更加五天也。真二十天外之五天多是天女位也。详不知何天也。可寻之。陀罗尼门诸部要目云。又外有五类天。一一类有四天。总有二十。并应复有五类成二十五类者。上界四天住虚空四天。游虚空四天。地居有四天(云云。无地下天义也)秘藏记云。五类诸天上界天(色界及无色界)虚空天(夜摩天以上四天)地居天(四天王天忉利天)游虚空天(日月星辰)地下天(龙阿修罗及阎摩王等。云云)私云。若依秘藏记意者。于上界开为八天。谓无色界四天。色界四天也。依此义即欲开成二十五天也。谓上界有八天。亦住虚空四天。游虚空四天。地居四天。地下有五天。故成二十五种也。地下五天者。龙天·地天·及阎摩天·阿修罗天是也。文句云。问。上第二章与此第十二章同异如何。答。恐是本迹异耳(云云)。
今又私云。第二章但约果人说四智果德也。今此十二章又约理。说此四智菩提普遍在一切有情义也。故本释云。毗卢遮那佛为世间同类摄化。说摩醯首罗曼荼罗。若依世俗是名外曼荼罗。若依胜义则为普贤曼荼罗。以事显于理故即事即理。理事不相碍故。即凡即圣相性同一真如也(云云)。
tre 坦唎字为种子。是表凡圣真如平等义清净义也。已上第十二章毕。
经云。尔时七母至真实心者。第十三七母天章也。文为三。初明能说人。是七母女天也。是人为护前所说教令法及能修行者。故说心真言也。次二章准之可知也。大日经疏五云。七摩怛里译云。七母皆女鬼也。其形悉皆黑色(云云)次正说身密印相也。献钩召者。以金刚钩印而能召一一两足多足等诸有情类也。入者以金刚索印引入曼荼罗。乃引入佛道也。能杀者杀害毁坏正法损害多有情者。杀害不善心也。能成者令修真言行离世间障难速得悉地也。能杀能成者。坚固安住与得益欢喜义也。大疏卷十七云。七母等为人害者。亦远而敬礼(云云)私云。本是虽害众生恶鬼。今者成善心而杀恶生善也。七母者。大日经义释云。七母是焰魔部主诸鬼魅之类。凡有七姊妹也。一左闷拏。二嫡伏里。三伏瑟拏。四矫摩里。五印㮈里。六劳㮈里。七末罗呬弭。是七名皆是真言也(文十五卷义释第五文也)三昧耶者。是第三说彼天女本誓义也。真实心者。心真言是也。●毗欲字是也。本释云。真实心者。毗欲字是毗字一切法三有不可得。欲字一切乘不可得。由三有有情种种爱乐胜解不同。是故如来出兴于世说五乘。所谓天乘·梵乘·声闻乘·缘觉乘·大乘(文)今解曰。此中真言意云。是以欲界一切诸天有漏善果者。令得假有出苦利益义。即此天乘之义趣也。故以一切法有不可得。●字为种子真言。又以一切法乘不可得。 ya 字为天乘义故。又以寄约一切法譬喻不可得。●字即成立此天乘义。然则以此七母鬼者即为天乘所摄法也。毗欲字为真言也。又彼梵乘者当色界无色界天乘也。已上第十三章。
经云。尔时末度至自心真言者。第十四三兄弟章。文为三。初明能说人。次明身密威仪。复明心真言相也。谓末度羯罗三兄弟者。本释云。是梵王那罗延摩醯首罗异名也。此三表佛法中三宝三身。佛宝者是则金刚萨埵。法宝者观自在菩萨。僧宝者是虚空藏菩萨。此三者皆从毗卢舍那心菩提心中流出亦名三法兄弟。以事显理也(文)。善珠僧正明灯抄云。外道计云。摩醯首罗为法身毗纽天为报身。梵王为化身(文)。如本文者难云。列梵王那罗延摩醯首罗。而本经只明大自在天名。是天劫初时生人故立此名也。文末度者。大疏第二云。经云。若摩奴阇者。智度论翻为人。即是人执也。具译当言人生。此是自在天外道部类计人即从人生。故以为名。又云。经云摩纳婆者。是毗纽天外道部类计。正翻应言胜我。于身心中最为胜妙也(文。私云。纳音者不可呼度音也。而此经中无省下阇字若婆字。者非。而略以只云末度也)文迦罗者。大疏第十七云。迦罗时三昧时即是我也(文。解云。此迦罗名时者。即当劫初时也。是梵王之名也。谓梵王者劫初时最前出现故立此名欤)又云。迦罗者黑义也。如大黑天神云摩诃迦罗也(文。此伽罗翻黑者。是当冥初之时也。冥初时者是劫初时始出现梵王时是也。而诸梵众不了知之故。指彼时为黑暗时也)大疏第五云。毗纽此是那罗延天也(文。若依此说者。此末度阇与毗纽天者。是即同体异名也。又大疏十七云。韦纽天自在天别名。云云)摩度迦罗者。是者上商言只云迦罗也。如基因明疏云。商羯罗者此云骨锁。劫初梵王下化人间。以苦行形骨锁相连(文。但此经者上商之言而只云迦罗。此天生人故云末度)而此经文显虽不明摩醯首罗名。而以隐之言表显之无失也。又以等言即等取余二天王也。但亦等取余以外第二第三禅王及欲界乐变化天以下五天王也。入大乘论云。摩醯首罗有二种。一毗遮摩醯首罗第四禅王。二伊舍那魔醯首罗第六天王也(文)。今是者第四禅摩醯首罗天王也。问。毗纽天亦有名人主义耶。答。智论第八云。劫尽烧时一切皆空。众生福德因缘力故十方风至。能令风风相吹风风相持。水上有一千头人二千手足。化从水出名曰韦纽。此天脐中有一千叶莲华。华中有光。如万日并照。有一梵王。因此花生亦放光明如前。梵王作此念。此处何故空无众生。作是念时。光音天下命终者应生此土。有八天子。一时化生。此八子念。我从梵王生。梵王亦念。我生此八天子。从此八子生天地人民万物(文。此文出大安寺安澄百论疏记)已上第十四章毕。
经云。尔时四姊妹女天献自心真言者。第十五四姊妹章也。文为二。初明说主。后明说真言也。注理趣经云。四姊妹女者。第一名惹耶。第二名微惹耶。第三名阿尔多。第四名阿波罗尔多(云云)大疏五云。誓耶译为胜顶。微舍耶译云最胜顶也。又疏第五云。日天二妃在其左右。所谓誓耶微誓耶。译云胜无胜(文)又疏云。阿尔多者无胜义。阿波罗尔多者无能胜义也(云云)。以此文说可准知誓耶等名之翻号也。又二卷孔雀咒王经云。阿波罗尔多名云不称(云云)本释云。此四天亦有曼荼罗中央。画都牟卢天。此四姊妹之兄也。四姊妹者表瑜伽中四波罗蜜。所谓常乐我净波罗蜜是也。都牟卢表毗卢舍那佛(云云)已上第十五章毕。
经云。时薄伽梵无量无边下。第十六四波罗蜜中大曼荼罗章也。文为五。初明能说主。即佛部是大日尊是也。二者总标所说教起因缘。谓文云为欲加持此教令究竟圆满故者是也。此中加持者是感应和合加持义也。谓所被机感故能应佛即垂加护云也。意云。于此前所说四部大曼荼罗之四智四波罗蜜法。究竟而为欲令圆满成就真言门之菩提行故。重说此四部大曼荼罗法互圆融相摄之义大意也。前十二章且一往显示佛界众生界同一本觉义也。今至第十六章重明佛界众生界中各各皆所具足。四智四波罗蜜法互各各皆一一相摄义也。一一部各备五部曼荼罗也。此义如秘藏记云。即五智所互具五智。所以成二十五部。如是展转有无量部(云云)三者经云。复说平等至般若理趣者。是总标所说法大意也。谓明四部曼荼罗。各各皆悉互相摄平等(云云)。无差别义云也。四者经云。所谓般若至波罗蜜多究竟者。是释所说理趣义也(文)有四别。一者文云。般若波罗蜜至如来无量者。是明于第一金刚部中曼荼罗悉具足余四部曼荼罗法故。此中一一圣众亦更皆悉具足无量曼荼罗四印等无穷尽也。此意云。上句有所依性得法。能摄诸法无尽义故。约其下句示能依修得智品亦有摄法无尽义也。又下三部摄法义。准之可知也。文云。般若波罗蜜多无边故一切如来无边者。第二明于宝部曼荼罗亦具足余四部曼荼罗故。此中一一四部亦具足无边圣众无穷尽云也。文云。一切法一性故至多一性者。第三明于莲华部中具足四部曼荼罗四印等故。其中圣众复无量无数。皆悉为同一清净一法界性云也。谓是无漏无为常住真实不生不灭甘露一味也。文云。一切法究竟至多究竟者。第四明于羯磨部中亦具足四部曼荼罗四印等。皆悉同成就一味一相义。故此诸圣众皆悉究竟成三德一体法。安住大般涅槃果义也。重解已上四部法中。一一法各各上句。是明本觉理性也。其各各下句。明始觉佛果也。谓依本觉正因佛性力。而得始觉佛果云也。又所缘境界无量故。能缘智亦无量等也。如智度论云。智及智处名为般若者。其义当此意也。五者经云。金刚手下是叹德也。就中有二。初明修行相。文云。若有闻此下是也。次正叹究竟得果益。经云。彼于菩萨行下是也本释云。此章中所以不说心真言者。彼教中一一圣众各各有一字心真言。不可具载(云云)具如四种曼荼罗义。颂云。法然具足萨波若。心数心王过刹尘。各具五智无际智。圆镜力故实觉智(云云)私云。颂意正通此章义意也。已上第十六章毕。
经云。时薄伽梵毗卢舍那下。第十七金刚萨埵五秘密章也。又为四。第一明能说主。经云。毗卢舍那至无戏论如来者是也。尚约因位名金刚萨埵菩萨也。约果地得佛名也。第二总标所说理趣。经云。复说最胜至般若理趣者是也。文无初中后者。上序分文云初中后善。今至此中云无初中后者。谓显了明上第二第十二第十六章所明四部三密曼荼罗。无始无终无中无边平等一相义究竟理趣义也。谓且金刚部即是佛部。佛部即金刚部。金刚部即宝部。宝部即金刚部。金刚部即莲华部。莲华部即金刚部。金刚部即羯磨部。乃至佛部即羯磨部。羯磨部即佛部等也。余一一部相即圆融。而无中边。无始无终。无本来义。准之可知也。且以佛部金刚部为始。以宝部莲华部为中。以羯磨部为后义也。而理实无本末始终前后云也。故二教论云。此明三十七尊根本五智各具恒沙性德。若约次第有出现之文。若据本有俱时圆满如是诸德(文)。又解约上十六章。有前后次第差别义也。今章意是十七章。皆悉一相一味之金刚不坏义。混泯而无差别果德义云也。是即以上诸章所明皆悉尽摄入此金刚萨埵之果地也。又且约第一金刚萨埵十七尊。而必定无前后次第也。渭混融该摄无前后差别也。今金刚萨埵五秘密法意是也。又解约上第一章有十七尊次第也。而至于今第十七章。既有次第不同列义也。而且上列妙适第一·欲箭第二·触第三·爱缚第四·一切自在主第五也。今此第十七章中。且约主伴互融通五尊义。欲金刚第一·触金刚第二·妙适金刚萨埵第三·第四爱金刚·第五慢金刚是也。一切自在主者是我义也。我是带慢义也。不烦恼所摄我也。意云。上第一章中一往虽有如是次第列义。而理实是不有如是定次第也。谓一一诸尊皆有主伴互为义故也。何有定上中下次第位耶云也。故上第一章最初安本主金刚萨埵。如次列末位四亲近菩萨也。至于今第十七章。先列末位之欲金刚触金刚二位。次中间列本位金刚萨埵。而次列末位爱金刚慢金刚二位即此义也。故可知。此经正宗于金刚部中该摄余一切四部曼荼罗法。故即以金刚萨埵章为初·后二章。而于其中间安十五章意者。即于此金刚部以摄尽一切五部诸尊曼荼罗法。而为显示此内证三密法圆融无碍自在平等义也。又此无初中后者。显示法佛法然果德之远离三世无常相义也。如大疏云。越三时如来日加持等者是也。
经云。大乐金刚不空三昧耶者。是大乐即金刚萨埵。佛部也。金刚者初亲近欲金刚菩萨。是金刚部也。不空者理实。此句有二义。一者不空是第二触金刚菩萨位。是即宝部也。二者真实是莲华部也。即第三爱金刚菩萨位也。但是中所以不别开二句者。是不空义即带真实义故也。不空者是离虚妄咎义也。真实者成就实有德义故。实是无二别义也。三摩耶者第四慢金刚菩萨位是也。是羯磨部也。问。若尔者云何次释句。经文正指第一欲金刚菩萨。云得大乐最胜成就耶。答。理实是一曼荼罗诸尊亦互皆悉具足五部五智。故且指第一欲金刚云大乐最胜成就。故经云无初中后者是义意也。虽然尚依本位者。中台萨埵名为佛部大乐义也。金刚法性等者。是五尊及十七尊者。示并皆究竟理智即一法身也。亦即示本觉真如体性者。一味平等义云义也。第三明释理趣。经云。所谓菩萨至能作坚固利者是也。文有长行偈颂。且就初长行中有五。
经云。菩萨摩诃萨至大乐最胜成就者。第一明欲金刚真言三摩地行也。
经云。菩萨摩诃萨至最胜成就者。第二明触金刚真言三摩地行也。
经云。金刚得一切如来至摧大力魔最胜成就者。第三明金刚萨埵真言三摩地行也。
经云。菩萨摩诃萨至自在主成就菩萨者。是第四明爱金刚真言三摩地行也。
经云。菩萨摩诃萨得一切至皆悉成就者。第五明慢金刚真言三摩地行也。凡此五尊三摩地之生起次第由来意云。依欲贪心成故妙触乐行成就也。依妙触乐行故成就大安乐大菩提果也。彼妙触行是法身智德也。是依修学三密行。即亲触本有法身境界云也。又依自证大菩提最胜果成就故。亦为利他故更示现摧破三界大力魔王也。此忿怒降魔用即是依大悲愿力而所示现也。又依成就此降魔大力用故。凡更遍在三界中。而无碍无障利益诸众生也。故被大精进被甲游于生死间。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自在无碍而无休息义也。是五尊行三德。犹是金刚萨埵之一体用别门也。更无异人也。故本释云。今说修行曼荼罗像。同一莲华座同一圆光中央画金刚萨埵菩萨。右边画二种明妃本形。右边亦画二种(云云)。即是义意也。后就偈颂中文云。菩萨胜惠者至而不趣涅槃者。是本位金刚萨埵菩萨三摩地门也。此金刚萨埵内证法尔常住三密法。都不趣二乘所求灰灭涅槃。而常作利他事业也。即是无住处涅槃也。文云。般若及方便至一切皆清净者。是第二明初亲近菩萨欲金刚位三摩地也。此文意云。于十度中依第六七十之共同加持助成力故。有情与法令离染归净云也。初般若者俗智也。次方便者通真俗二智。后智度者是真智也。文云。欲等调世间至调伏尽诸有者。第三明第二亲近触金刚位三摩地也。以三密门中之无漏触欲妙行而对治世间触烦恼也。文云。妙莲体本染至不染利群生者。是第四明第三亲近爱金刚位三摩地行也。谓如莲华本虽在污泥中。而为浊泥不被染也。爱金刚义亦尔也。是即虽云有染爱义。即成其自性清净法也是为大悲愿力所染而自性本净云也(此说有释中也)。菩提留支所译实相般若经云。如莲体本净也。是此不空三藏意者。是取莲之从本生长游泥中义也。彼留支三藏意者。是取莲之性净而不染客尘垢秽义也。文云。大欲得清净至能作坚固利者。是第五明第四亲近菩萨之慢金刚位也。是即精进自在而离诸四魔障难懈怠留碍义也。据本释意者。第四慢菩萨三摩地门中更开释四部义也。故文云。大欲得清净(金刚)大安乐富饶(宝)三界得自在(莲)能作坚固利(羯磨)则成金刚萨埵毗卢遮那佛大悲行愿身也(云云)私云。准之可知。又余欲等三种菩萨亦具四部法也。第四叹修行功能。就中有二。初明修行相。文云。若有闻此下是也。此中日日晨朝者。取明相初发时义。而况类行者之闻思修云惠初发生义也。大疏十云。至日出是成明相。如大日照世间也。于此时中或有吽声(云云)二叹得益也。就中有三。初明得欢喜地益。文云。彼获一切至究竟悉地者是也。是叹修学是三密门理趣瑜伽行人即证得此金刚萨埵内证大安乐三摩地门法云也。文云。现世获得至自在悦乐者。第二叹得益时节甚近促义也。文云。以十六至执金刚位者。第三者赞叹现生证入第十六金刚拳菩萨位也。是若约一途说者。当究竟妙觉位也。三业者悉成金刚不怀身。湛然静寂常住不动义也。此次有吽字心真言。如前第一章字义也。但此中或经本有重体 haM hU 字。与上第一章中吽字异。未得其差意也。问。二重吽字何义意。答。今私云。此第十七章者。前金刚萨埵之一字心真言。更亦重说故。是说二重吽字欤。但大疏第九云。所谓吽?字也。?是恐怖彼声。所以重言之者。一摧外障。一摧内障。复次外是烦恼障。内是智障(文)。又十卷疏十云。吽吽。此是真言亦是具三解脱义也。初为因。后为果。因是如来之行。果即成佛也(云云)今私云。重体?字即存此等义意耳。金刚萨埵种子用重体吽字说。可检瑜祇经也。已上十七章毕。
经文云。尔时一切如来下。有长行及三行半偈颂也。文句释云。从尔时一切如来以下。大段第二明总叹理趣功能。就中为二。先散序。次摄赞。赞中有三颂半。文分为二。前两颂半正明赞叹理趣功德。后一颂明奉行流通。然以此赞叹文或为正说或为流通。兰菊各檀其美。不可互相是非。中为二。初一颂半赞能说者。次一颂赞能持者。初文如释。次文中二。初句明行相。次三句正明功能报。此中有三种报。一魔不坏。二得圣位。三得悉地。三句三种如次配释。从一切以下第三明奉行流通分也。其七言偈上代两句为一偈。后世四句为一颂。今且依后代分之。然智度论中亦以七言四句为一颂也(云云)问。本释云。五种善哉句从金刚部配乃至佛部(云云)然检经正文。以善能演说此法教句。可配羯磨部也。何以此句可配佛部等耶。答。私案云。以五种善哉配五部中。且以四种善哉。以次可配金刚部宝部莲华部佛部云也。但遂以第五句可配羯磨部云也。不尔者文义相违也。问。若尔者本释所言乃至佛部书言者。何会耶。答。是第五羯磨部。是于诸部中普通作业之用也。故且置此羯磨部业用义不云是也。所以者只就法体边而论其次第时。为一金刚部·第二宝部·第三莲华部·第四佛部也。以此义故理趣释云。从金刚部配乃至佛部(云云)。而以第五羯磨部普通诸部义也。故诸诸本书云。羯磨部无别体通诸部者此义也。问。何故于下第十七金刚萨埵五秘密章中。重体吽字耶。答。为表以金刚部金刚萨埵用初后二章义故。于彼五秘密章者用重体吽义也。此初后二章是虽无别异体。以广略重说故成异说也。
大乐经显义抄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