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6 15.P0507 无极宝三昧经(2卷)〖西晋 竺法护译〗

大正藏第 15 册 No. 0636 无极宝三昧经

  No. 636 [No. 637]

无极宝三昧经卷上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祇竹园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菩萨九十亿人,皆如文殊师利等。

  是时竹园四面周匝,地自然生文陀般华,种种妙色非世所有,华华各有百万之叶,华上各各有佛坐之,佛上各有交露宝盖,盖间各有伎乐之声;一佛之前各有菩萨,皆如文殊而坐问事。竹园之地如三弥佛刹,皆悉平等;大千刹土日月之光,皆悉蔽没无复明耀。百日之中但见诸佛,诸大泥犁皆得休息,百鸟禽兽不饮不食,皆得法味百日安宁,见佛欢喜自忘食心;一切人民普得法味,百日安隐无饮食想,心意快然发无上意;一切树木皆有音声。竹园之中化有浴池,池中生十万种华,华有交露师子之座,各有菩萨而处其上,其边各有天人立侍,帐间各各万种音乐,千岁枯树悉生华叶,一切树木皆倾相向,竹园左右女人见佛者,皆化作男子,无复爱欲,悉得法眼。

  尔时佛作宝如来三昧,遍悉感动九万亿刹,四方四隅上下方面无极佛刹,各遣菩萨赍持妙华,来诣竹园礼事供养,讫各却坐。释梵四王爱欲诸天,各与眷属于虚空中,以天华香伎乐供养;诸大龙王、阿须伦王、迦楼罗、真陀罗、摩休勒等,各各自与无数官属,来诣佛所礼事供养。

  舍利弗白佛言:“今所感动是何瑞应?”

  佛言:“无应之应是其应也。”

  舍利弗言:“无应之应其义云何?”

  佛言:“汝往问于宝来菩萨,则当为汝演说此义。”

  即时舍利弗问宝来曰:“今此感动为何瑞应?”

  宝来菩萨答舍利弗:“罗汉疑重故未解乎?有想想者非尽之法,无想无作是为法宝。昔者我始发意之时,与三十六亿人求菩萨道时,释迦文亦在其中,一切所志皆有起灭,诸法本空譬如野马,无想起作,持是作法而灭行求愿想欲得是,自言得道,起想罪根坏灭诸慧,求于三尊想取泥洹,疑尽灭身而生死不断。罗汉得泥洹,譬如寐人其身在床,一时休息命不离身,罗汉得禅故是大疑。”

  宝来又问舍利弗言:“譬如龙王兴作云雨,四面合冥不知所从来,菩萨从第九已下,悉已逮得六万三昧,其所兴为固不可限,亦何复疑所从来处?”

  舍利弗言:“我学不得善知识故,令我疑根不断绝耳,今闻尊法无所复益。譬若如人为百鸟作乐,乐虽和妙鸟不听受;今我如是不了是法,一切新学菩萨大士,闻是三昧德尊无量。譬如夜时暂见火明,火灭之后故冥无见;今我如是无益已矣。愿作八千里火以身投中,如是亿劫然后乃出,复入三恶道为一切所啖食,数千亿劫后生作人,求善知识宁可得不?”

  宝来答曰:“火虽广大心垢叵烧,学无沤和拘舍罗,不得善知识者,不得萨芸若也。”

  宝来菩萨白佛言:“诸法无主,谁为成萨芸若者?谁成正觉?弟子缘觉惟加大恩演示其义。”

  佛言:“善哉!所问深妙,乃欲决断生死之根。今为汝说谛听受之。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行九法宝:一者见诸天无有处但有名耳,二者见世间人民但有字耳,三者见五道勤苦但有习耳,四者地水火风亦本空耳,五者当来过去现在如芭蕉无想,六者现生死无本际,七者观诸三昧寂无往来,八者当观大千诸佛刹土了无得三昧者,九者见大千刹土中一切蠕动悉欲度之令与佛等,是为九宝。得是无作之想者,可得决断一切大想。”

  宝来又问:“诸法无想,当作何住得无所住?”

  佛言:“诸法无住,住则为想,无起之念非想非道亦复是想;断求无想得住无住。”

  宝来又问:“当作何缘度于众欲?”

  佛言:“众欲无垢无度无主无往无来,如虚空观与泥洹等与无名等。”

  宝来菩萨言:“善哉善哉!深妙乃尔。”

  般施菩萨白佛言:“菩萨欲得坐佛树下,庄严刹土教导十方,令诸佛土如今竹园,普使逮得无所从生,修行何法而得致此?”

  佛言:“当行八直:一者直无名之响,二者直无名之声,三者直观十方佛土等无有二,四者直见大千刹法等无异,五者直观十方一切欲令与佛等,六者直于无形见一切无有起灭,七者直见入诸三昧无有往来相报之想,八者直见十方诸佛般泥洹不般泥洹亦等无异,是为八法。菩萨从是疾得无所从生法忍,教授十方得如竹园。”

  宝来菩萨复白佛言:“今诸上人各从远来,睹见世尊欢喜忘食,乃得值闻是尊三昧,为是宿福本愿所致耶?”

  佛言:“亦非本愿亦不离本愿,所行常精进,不失诸三昧,常随善知识,远离于众事,寂然不数会,但志在三昧,今故以宝珠,来雨众会上。”

  宝来复问:“新发意菩萨欲行是三昧,当云何行而得致是?”

  佛言:“当行八法宝得是三昧:一者即于佛前得是三昧;二者供养十方罗汉真人,行菩萨法亿劫不懈,一时闻是三昧尊法,解说亲近奉不远离;三者供养舍利起塔弥满,殖福无缺而于法无益,一时转意作行者即向慧门;四者得四无畏于十方生死无所远离;五者菩萨见五道勤苦意欲度之,没命救济不以为剧,又欲令彼得安至佛;六者菩萨事人如奴事大夫贵,欲度之不以勤苦,所以者何?知本无故;七者菩萨观见九十六种道,于中觉知欲起法住;八者奉行六波罗蜜,供养比丘僧虽亿万劫,不如一时闻是三昧,十方其有当作佛者用何为证?闻是三昧即知是人为得佛证也,其有发意向是三昧,欢喜信乐而解慧者,即为已解六万三昧,是为八法宝。行是三昧即得陀邻尼门。”

  佛于尔时欣然而笑,光耀炜晔靡不遍照。文殊师利稽首白佛:“佛不虚笑笑将有意。”

  佛语文殊:“审如所言。是宝来菩萨,从宝如来佛刹来,去是九亿万佛国,其刹名曰诸法自然,其有善男子善女人,往生者不从胞胎,不更苦痛无有恩爱,皆于自然华香中生,生即住立无乳哺者,自然伎乐朝暮娱乐,寂然清净以为法僧。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三昧,即却六百四十万劫之罪,罪尽命终便得往生彼国。宝如来刹无日月光,虽有日月明蔽不现,若人往生者日月星宿即为出现,其见日月星宿有光明者,即知有人当往生也。而诸声闻不逮知此,唯佛世尊及神通菩萨乃见知之,是故我今而笑之耳。”

  贤者须菩提及舍利弗,俱前稽首而白佛言:“愿加大恩加我威神,得至彼刹诸法自然国,礼事供养须臾来还。”佛即听往俱到彼国。

  即至而见其中所有,俱亦复有罗阅祇城,亦有竹园,释迦文佛一切所有如此无异。舍利弗问须菩提:“怛萨阿竭随我来乎?”须菩提、舍利弗礼事毕讫从彼来还,至睹众会续自如故。

  佛问舍利弗:“向至彼国,皆何等见?”

  对曰:“我见彼国悉如此间。诸佛之功德甚尊甚尊,侥哉会者得遇见此也。”

  三弥菩萨从座起,整衣服,稽首佛足愿欲所问:“无生之法为有想无?未起之想有识无?泥洹寂然有定无?泥曰不起有形无?设无形,而在彼间教,生死五道谁是主者?”

  佛言:“诸法本无一切清净,因缘起灭故生诸法,以空造空本无是主。”

  三弥菩萨闻佛所说,诸天及人八万六千,皆得无所从生法忍,升住空中去地百六十丈,从上来下稽首佛足。

  是时三千大千刹土地大震动,弥勒菩萨白佛言:“向者地动是何瑞应?”

  佛告弥勒:“今地之动非独此也,十方诸刹地亦普动,诸刹亦复各有八万六千天与人,得无所从生,住在空中,皆如此也。”

  弥勒复问:“菩萨云何得致无所从生法忍?”

  佛言:“有六法得致之:一者知天及人当得佛者未得莂者,我当往莂之,不与十方天下人共知之;二者大千刹中,若善男子善女人当得佛未得莂者,我往莂之,不与十方天下人共知之;三者诸地狱中人当得佛者,我悉当往莂之,不与十方天下人共知之;四者十方人绝命所生处我悉知之,不与十方天下人共知之;五者十方天下人寿命尽我悉知之,不与十方天下人共知之;六者十方诸佛取泥洹不取泥洹我悉知之,不与十方天下人共知之,是为六法疾得无所从生法忍。”

  弥勒菩萨白佛言:“是三昧者为极大尊,欲令众会普共逮得,当行何法而令得之?”

  佛言:“当行九法:一者视诸法悉清净无边,二者视诸天亦清净无边,三者视诸生死清净无边,四者视五道悉清净,五者于欲无所求悉清净,六者视三界色悉清净无有边,七者视泥洹悉清净无有边,八者观泥犁悉清净无有边,九者见十方无有举名者,是为九法,菩萨行如是者,疾得是三昧。”

  弥勒白佛言:“菩萨得六万三昧三昧,宁有边幅无耶?而得六万三昧,是为无边幅乎?”

  佛言:“虽得六万三昧,但有名耳,不可极尽三昧悉具足;又三昧者非但一品,有无念三昧、有离欲三昧、有坐听十方佛三昧、有庄严诸佛国土华香自然来三昧、有所说法一切人悉逮本三昧、有出诸法无还想三昧、有说经时化为百种音声三昧、有说法亿千万佛国华香自然三昧、有伏诸群生三昧、有发师子意独行独步三昧、有所见处莫不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三昧、有所在处莫不供养三昧、有乱风一起时如佛说经声三昧、有所向门莫不开三昧、有所在处师子为现三昧、有飞到十方三昧、有向门莫不开十方菩萨往来无极三昧、有坐知十方人意三昧、有坏灭诸想三昧、有坏灭诸识三昧、有合十方诸刹土合为一刹三昧、有发意不尽三昧、有视三界了无一人三昧、有住一佛国到一佛国三昧、有所在处令法不断绝三昧、有所在常与佛相遇三昧、有坐观十方大兵大火大水大风于其中不恐怖悉往教导之三昧、有所在处但以法作器三昧、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三昧即得往来无还之想三昧,如是三昧不可极尽,今为会中粗说之耳。

  “有无名三昧、有住诸法三昧、有名诸慧三昧、有教法三昧、有灭坏罗汉辟支佛三昧、有法宝三昧、有总持无名法三昧、有知人意三昧、有断诸烦荷三昧、有制力欲觉三昧、有灭十方种力三昧、有智慧光明所处三昧、有不可计三昧、有见法时如水影三昧、有不可尽净慧三昧、有空诸恶三昧、有无愿想三昧、有住禅乃到泥洹三昧、有譬若金刚无秽三昧、有极明三昧、有过诸烦已尽三昧、有广大水法三昧、有庄严大船三昧、有入无名三昧、有不尽喜意三昧、有总持无所忘三昧、有在冥悉令明三昧、有所乐悉乐三昧、有慈行三昧、有净大哀三昧、有入等心三昧、有出等心三昧、有名已脱未脱三昧、有光明所从来处三昧、有晓无所晓三昧、有脱慧脱教三昧、有莲华为现三昧、有离无常三昧、有尊智慧无主三昧、有勇猛无所不伏三昧、有开辟诸刹三昧、有清净无形三昧、有无名宝三昧、有如海无所不受三昧、有神足广大三昧、有如弹指无所不及三昧。”

  昙摩菩萨语舍利弗言:“所问慧住故曰不可极,是应时闻所闻如意,不自贡高所作不忘,常敬意如所教习慧用,意无所受故不失礼节,所作法不忘不乱,意如珍宝除诸老病,以意为法器,是为乐忍辱,所思但想谛言,所乐但法意慧,不用足时所施无所惜,所与无适莫,所闻谛意观,欢喜无所得,其意已悦身体为轻,意不在外道,但欲闻法味及比罗经,但欲闻沤和拘舍罗,但欲闻四等心,欲闻无底法,如意不异念,欲意受沤和拘舍罗,欲闻无所从生法,不贪观但欲意受慈度之,欲知无常声,欲知寂然之意,欲知空复是空,欲知无想生死及布施,一切不欲闻,但欲闻音乐,随乐十方忠信以作,正降伏诸欲根。”

  昙摩菩萨白佛言:“菩萨已得宝如来三昧,自在所为,众慧已具,便得三宝:一者譬如水中影,影亦不在水中,亦不在水外,菩萨于是间坐,其身悉在十方,其身亦不在十方;二者菩萨于是间坐,分身悉现十方佛前坐,其身亦不在十方佛前坐;三者譬如山中呼响音声还报,音响亦不在内亦不在外,菩萨于是间坐,悉遥说十方佛诸菩萨事,十方诸菩萨亦无往来到彼者,彼亦无往者如是也。”

  佛语昙摩菩萨:“已得陀邻尼门,譬如持弓弩布矢在欲所射无所不到,菩萨持一慧入万亿慧,靡所不至,如是也。”

  佛告昙摩菩萨:“汝见阿须伦欲兴兵时,弹指之顷兵到六天中间无空缺,菩萨已从第九以下欲说法时,如是也。”

  宝来菩萨语舍利弗言:“净者贪欲消伏,其意无贪欲者是不可尽,其诸恶意者不能伏,复乱其意护于恶意,是故不可尽。其意瞋恚有形欲贡高,诸所不可索可欲作,菩萨常欲护是意,知不可尽去诸垢,当知意不可尽,护者不令懈怠,当知其意不可尽。其狂乱者转以法护之,当知意不可极。无智慧者欲护之,知意不可极,一切以法施与法脱之,当知意不可尽,欲教一切人皆令为功德,当知是意不可尽。”

  宝来菩萨语舍利弗言:“菩萨有四法:一者意作陀邻尼行不可尽,二者陀邻尼所入行不可尽,三者以陀邻尼教一切是不可尽,四者博学问故陀邻尼不可尽,是为四。复有四事不可尽:一者上脱中脱不可尽,二者四马之路不可极,三者可意之王不可极,四者十二因缘无有主不可尽,是为四。复有九法不可尽:一者无我之语不可尽,二者无作之想不可尽,三者寂寞泥洹之语不可尽,四者所度不可尽,五者大海流水无有懈倦不可尽,六者诸恶无垢不可尽,七者苦痛之声不可尽,八者去来之想不可尽,九者所度无主不可尽,是为九。复有九法不可尽:一者诸佛刹土不可极,二者诸菩萨所从来处不可极,三者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心者不可极,四者失愿取罗汉辟支佛不可极,五者十方菩萨从一佛刹飞到一佛刹不可极,六者六波罗蜜不可极,七者三三昧不可极,八者过于泥洹亦如化不可极,九者三昧不可极,是为九。”

  宝来菩萨语舍利弗言:“菩萨有三十二宝:一者其心不着爱欲,是即忍辱不可极;二者不起我非我亦无所造,是故忍辱不可极;三者不念一切善恶,是为忍辱不可极;四者不恨心意于一切,是为忍辱不可极;五者不瞋怒向一切人,是为忍辱不可极;六者不怀念他人恶,是为忍辱不可极;七者亦不妄娆人有所击,是为忍辱不可极;八者于大会不调戏于座中,是为忍辱不可极;九者自护护他人身,是为忍辱不可极;十者有贫穷者给与护之,从后无所悕望,是为忍辱不可极;十一者自制不随恶知识,是为忍辱不可极;十二者无有爱欲意于身及他人身,是为忍辱不可极;十三者不起诸想,无念善恶如弹指顷,是为忍辱不可极;十四者护于功德庄严身相,是为忍辱不可极;十五者信作善不离于三昧,是为忍辱不可极;十六者常护口不妄言,是为忍辱不可极;十七者心意清净,是为忍辱不可极;十八者坚住善知识世世与相随,不于他处说其过恶,是为忍辱不可极;十九者自挍计他人有恶者我亦有恶,是为忍辱不可极;二十者所念无有邪,邪即觉,是为忍辱不可极;二十一者软心和意,是为忍辱不可极;二十二者护恶人令心不起,是为忍辱不可极;二十三者生天者教导诸天,是为忍辱不可极;二十四者生天上世间,教两道中不更三道,是为忍辱不可极;二十五者具足诸种好,是为忍辱不可极;二十六者得音如梵天声,是为忍辱不可极;二十七者脱淫怒痴,是为忍辱不可极;二十八者不于诸色及名有想,是为忍辱不可极;二十九者所作功德不着,但欲起众法耳,是为忍辱不可极;三十者降伏诸外道,是为忍辱不可极;三十一者已出诸病中,是为忍辱不可极;三十二者具足诸佛法使不伤误;是则为宝不可极三十二事。

  “复次舍利弗!复有三十三事为所入宝;一者欲入响欲入观,观无所观,是即为宝;二者欲入心离心,是即为宝;三者于心无主,是即为宝;四者欲入身求脱,本无脱者,是即为宝;五者欲入十二因缘无有住者,是即为宝;六者欲入不断离于不断,是即为宝;七者欲入无常视之无形,是即为宝;八者欲入无名主离于无名,是即为宝;九者欲入寂不离于起,是即为宝;十者欲入三界不离三界,是即为宝;十一者受无所受,是即为宝;十二者欲入当来过去亦出当来过去,是即为宝;十三者欲入功德观本无主,是即为宝;十四者欲入空,空中空,是即为宝;十五者欲入无相不起无相,是即为宝;十六者欲入愿离愿,是即为宝;十七者欲入空,离空想,是即为宝;十八者欲入三昧无有合,所以者何,法无二故,是即为宝;十九者不以三昧有所愿生处,是即为宝;二十者三昧不为一切诸法作证,是即为宝;二十一者欲入无生之道无有度者,是即为宝;二十二者欲入无生处,是即为宝;二十三者欲入不动摇处,是即为宝;二十四者欲入一切无我不离无我,是即为宝;二十五者欲与生死初无相知者,是即为宝;二十六者欲与三昧初无相识者,是即为宝;二十七者欲入相初无相知者,是即为宝;二十八者欲入欲能欲意,是即为宝;二十九者欲入不念无有念,是即为宝;三十者欲入陀邻尼门无所不总,是即为宝;三十一者欲入者所作恶欲不为恶,是即为宝;三十二者欲入沤和拘舍罗以意作法器,是即为宝;三十三者欲与万事相应不相远;是即为宝三十三事。”

  佛语文殊师利:“譬如欲入城当从其门,欲知因缘无所诤,欲知诤者不如自守,欲知不欲语言者不如莫在中,不欲动者勿得转,欲无悕望者当无所想,不欲色者当正住,不欲有异者当寂自守,能自守者不称说,不自高自下者其人已具足故,欲有所便者所作无所失,得道亦如是无有疑,无有疑者知本无故,知本无者无所失故,三世等无有异,三世无增减者不住色,已不住色为不住众法也,眼见色者但是眼睛住非是色也,耳闻声声无所住,鼻识香香亦无所住,口识味味亦无所住,意亦不知识,识亦不知意,意无所住,如本行无有想。慧行谛谛如是,无有我是我,所诸法见但见无我,慧不知所有,所有亦不知慧,慧不知习,习不知慧,菩萨心不离心。”

  昙摩菩萨白佛言:“道不与想合者,为有合者无?”

  佛言:“诸法不以想为证,但以音响为法,譬如人吹笛声音悲快,与歌相入音均合同,诸三昧者亦如是,诸化亦如是,念亦如是,觉亦如是,生死无名离于无名,念化觉亦如是,诸名无处我不想之,无作之想为离无离,无作之作以为作想,想行寂然都无所有,诸法非欲一切皆然。”

  宝来菩萨白佛言:“诸寂不起欲决断大疑各还本处?”佛言:“诸法处无有处,化亦无处,念亦无处。”

  又问:“生生处有生处无?化化处有化化无?念念处有念念无?觉觉处有觉觉无?”

  佛言:“生生复生泥洹生,是为合怛萨阿竭意,生生复生不生泥洹生,是为不合怛萨阿竭意;化化复化泥洹化,是为合怛萨阿竭意,化化复化不化泥洹化,是为不合怛萨阿竭意;念念复念泥洹念,是为合怛萨阿竭意,念念复念不念泥洹念,是为不合怛萨阿竭意;觉觉复觉泥洹觉,是为合怛萨阿竭意,觉觉复觉不觉泥洹觉,是为不合怛萨阿竭意。”

  文殊师利菩萨说颂言:

 “法法无有生,  合为一净耳,
  生生不复生,  泥洹皆如是。
  化者从本无,  化化无脱者,
  化与泥洹等,  寂然无处所。
  念者本无识,  发念因空耳,
  泥洹与念等,  所念谛如是。
  觉觉平等行,  所觉无所到,
  所觉无常住,  是怛萨阿竭。
  化处无有处,  所觉无所到,
  若化无处所,  诸法皆如是。
  生处有本无,  无生是其处,
  化处无名处,  一切为三昧。
  念处有念无,  从空到其处,
  非本无所谛,  其慧已如是。
  觉行不相连,  觉不离其处,
  行从觉见谛,  离觉无有脱。
  所生法不绝,  所在常如是,
  三千日月中,  所明无有上。
  法者非思想,  所当还行者,
  于欲不起垢,  非空亦非想。
  如来意常净,  亦不处法名,
  所脱非常住,  一切如本处。
  华香自然来,  所出无处所,
  清净竟无处,  所有皆悉尔。
  千岁枯树生,  皆从发意起,
  皆见大光明,  世明最无有,
  虚空为音乐,  昼夜光明见。
  是时大会者,  悉发菩萨意,
  人民大欢喜,  皆得闻是经,
  即动三千刹,  得受不动身。
  寂然法为见,  无名是其应,
  何况世所有,  一切皆如是。
  清净不为定,  痴慧本无是,
  净痴合同本,  慧本无脱者,
  三昧无所起,  一切皆如是。
  菩萨住道地,  在意所从生,
  五事不可亲,  令堕三道中,
  远离如是行,  得佛达十方。
  百日得法味,  奉行是三昧,
  皆从诸刹来,  飞来至佛所。
  诸天及国王,  悉得见佛身,
  志意大欢喜,  身体为悉轻。
  不当以色想,  观法有三尊,
  般若比罗经,  所处无三千。
  如来本发意,  愿不离十方,
  常作大法园,  所处无三千。
  三界之中人,  及上忉利天,
  悉荷陀那佛,  其号天中天。
  发意到其国,  须臾复来还,
  摩提那菩萨,  飞还到竹园。”◎◎

  舍利弗白宝来菩萨言:“仁所来处刹土何类本愿,何如无极国土?”

  宝来答曰:“无极国土为何如耶?”

  舍利弗言:“无极国中悉皆菩萨,无有罗汉异种杂人也,一切所有皆是七宝。”

  宝来言:“我发愿以来所度不逮,不愿无极国土所有也,法无起处岂有思想?一切刹土有起愿者,今复逮见无极想愿。”

  舍利弗言:“仁者来时赍持妙华,贵其珍琦不亦想乎?”

  答曰:“是华无形但以为主,而于竹园以法授之耳。又舍利弗!见佛像者为作礼,佛道威神岂在像中?虽不在像中亦不离于像,但有想者谓有威神,观之了无所有也。愿者譬如忉利天上有华名拘耆,诸天莫不爱乐者,菩萨以法为一切导眼目,道本所有但以意作法器耳。”

  舍利弗言:“意者独有主耶?”

  宝来曰:“意者与诸法合,诸法与意合,道者无主,以无起作主,是故为法器也。”又谓舍利弗:“汝见化未?”

  曰:“见之。”

  宝来曰:“化道在何所?从何所来,去至何所?”

  舍利弗言:“化无处所。”

  宝来言:“何知为化?”

  舍利弗言:“但见化成时,不见本末,故名为化。”

  宝来曰:“是故无所有也。”

  舍利弗言:“见者为到,见乎无所见,何等为见?”

  宝来曰:“诸想如化是为见,未起法如化、未来法无名是为见,无造法、未作法是为见,无有造化者但作无名之想是为见,怛萨阿竭作无造之作是为见。”

  舍利弗言:“于是见中有往来无?”

  宝来言:“无往来者以故为见,设有往来者是不为见,是为倒见也。”

  舍利弗问宝来言:“乃有断轮门者无?”宝来曰:“萨婆若者已见无形之门,是为已断轮门,已空可致脱,无脱者可致于空,譬如空无所不入。何以故?都无有处用,是故无所不入,用脱于本故其轮不转。”

  昙摩菩萨语宝来言:“诸新学者我欲皆使逮得是法。”

  宝来曰:“欲得空定者当行九法:一者当定十方人悉令作菩萨;二者见诸恶意令心不起,是为定;三者视五道勤苦悉欲脱之,是为定;四者于痴迳中不起吾我,是为定;五者视诸不明悉欲令明,是为定;六者所作功德悉令不失,是为定;七者视十方人皆等,是为定;八者观当来过去诸可意生勿复作识,是为定;九者使诸佛刹人悉志菩萨意不动转,从是疾得三昧,是为定。”

  弥勒菩萨白佛言:“今在会者,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心?”

  佛语弥勒:“昔沙河楼陀佛时,我初发意,为垢所盖不得大慧,但闻菩萨谓发意当得其处也,但想空不得善师,不得沤和拘舍罗,远离善知识,为欲王所欺,意着不断,失波罗蜜,没六十二劫后,与法自然佛会,断我诸疑,逮得本无,立于空中,诸根即断,见于慧门,得无动之形,从是转行,便断法轮,便从正觉受是三昧。虽六十二劫发意,于法无益,后与法自然佛会,便得大树,乃更发意,发意时有九十亿人,俱共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

  弥勒菩萨白佛言:“初发意者有几法?”

  佛言:“有九法:一者远离众会常志寂静;二者得善知识从受法不失;三者远恶知识不与从事;四者常远离五事,一者恶沙门、二者恶婆罗门、三者恶黄门、四者恶牛恶马、五者蛇?毒虫,此五者不当与从事,未得道顷令人入泥犁,以故当远之;五者初发意求罗汉辟支佛心者当远之,当觉诸魔事,不当与共事也;六者但梦中见佛说深法;七者但为法发意,不在饭食,八者不当数聚会有所悕望,九者当等心于十方、等心于三昧,志欲坐佛座,不恐怖,是为九法。”佛说是时,六万爱欲天子皆得是三昧,诸天飞在空中悉言:“善哉善哉!得闻是法福德无量。”

  弥勒菩萨白佛言:“是诸天子得闻是法,自持功德?持佛威神耶?”

  佛言:“是诸天子今闻是者,宿命已事二万佛,供养舍利如须弥山,虽有是福无益于泥洹。今闻是三昧起坏前福,所以者何?前世所殖福皆有生灭,今是三昧以空坏有。”

  弥勒又言:“闻是三昧者,后得无复坏灭耶?”

  佛言:“是三昧终不可坏。所以者何?三昧无名处、无想处、无念处、无形处、无识处、无威神处、无有结行求脱处。三昧清净,是不到彼、彼不到是,无有愿想非想处,无有造作,于化无有形处,无生死断无断处,但有名,但有响,但有开慧之处,慧无所到,无作器,是故不可坏,不可灭,无色处,于欲无作识处,无起行处,不受众味,无有形,无出无入,无生处,无应处,寂然无动,无边幅,不可坏败,欲坏败者是大痴根、生死之门也。又舍利弗!有五不直,不当与从事:一者不当处法有二,二者不当于法有所起,三者不当现诸法是非无有名者,四者不当于当来过去有所见,五者诸法不可断,是为五。菩萨得是无去无来法者,疾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

  无极宝三昧经卷上

大正藏第 15 册 No. 0636 无极宝三昧经

无极宝三昧经卷下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须菩提白佛言:“若有念苦乐者,则不离于苦乐,是则为二法。菩萨者不中离、不上离、不脱离、不中无所离、于所作远无作,是为作所起如幻,以幻脱幻,幻中无幻,幻中无名,如是亦不从法得度,亦不离法得度,于脱中复脱,是为无有主但有名耳。于字无知名者,是为法轮断。”

  舍利弗言:“法轮本清净无所有,谁有断轮者?”

  宝来曰:“不知轮有处者是即为断。”

  佛言:“贪可法者是为生死根,灭法亦为无结之作也。无作之作是为不离作,离贪诸可即为无有断者,无贪不起是即道,无可不可,无生不生,无识不识,无死不死,无断不断,无远不远,诸可不可所住无想,离于无想所念无念,所说无所说,泥洹无灭离于无灭泥洹,无形离于无形,泥曰灭尽无所尽,诸法寂然离于寂然,诸法无可不可不有所失,于慧离本非名无想,所明无所明,于明冥无相知者,痴慧无相入者,于道无有得道者,若苦若乐无相识者,所起无所想,于清净无难易,所度无有主,所至无相离者,诸法非名离于非名,所度如流水,于名无转者,如是者皆即道也。佛以三昧度如人意,以万物自庄严,但庄严无形,庄严倒见,庄严诸可意王,庄严是想非想耳。”

  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此诸天人来在会者,有几所人得是三昧?”

  佛语文殊:“今是会者诸天及人,一切普悉得是三昧逮是功德,悉当作佛,当受尊决断于五道。”

  尔时会者闻佛所语,八千亿诸天及人,悉得无所从生法忍,即升虚空去地三百丈,其身上各有万亿华香,却乃来下稽首佛足。阿楼菩萨、呵提菩萨,从坐起,白佛言:“是诸上人飞在空中,身上华香从何所出?”

  佛言:“譬如净帛本自净洁,在所染之五色鲜好。帛本自净,色本亦净,二物因缘故得明好。色亦不入帛,帛亦不入色,以净因缘而得发明。菩萨清净故致华香,其所因缘亦复如是。菩萨亦不在华香中,华香亦不着菩萨,诸天及人得断念想,逮明慧法便有华见,用华净故因缘兴耳,法亦如是。无住者成诸功德,住想行者开生死门,罗汉辟支佛所以由远五道者,但用十倒见故:一者见诸功德悉言说者悉为倒见;二者见五道勤苦欲取泥洹,是为倒见;三者见万物无常欲疾离之,是为倒见;四者求安本自无本,是为倒见;五者知出无间入无处,世自无出求之不止,是为倒见;六者罗汉取泥洹时,身中自火出火亦无处,便起想出身中火自烧者,故知生死不断,是为倒见;七者本末不可尽而自求尽,是为倒见;八者欲于泥洹灭尽诸恶,不知无主反欲灭之,是为倒见;九者所施与不发一切人意,但欲法不断,是为倒见;十者于苦于乐不等净行,言有二法,是为倒见。行菩萨道,当知是事而疾离之。”

  佛语阿楼菩萨、摩提菩萨等:“今是诸天及在会人,皆是往昔阿呵耨佛时人也,今于我前悉莂之者,宿命已于六万佛所受是三昧,今故于此而莂之耳。却后我法欲断绝时,是等当有四十万人,当持法住令不断绝,然后久久有恶沙门、若坏戒人,当坏我法。”

  须菩提白佛言:“何所菩萨护法令不断绝?”

  佛语须菩提:“是四十万菩萨悉住第八已下,于法烦荷之想,是为护持法令不断绝也。”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坏法者?愿佛说之。”

  佛告须菩提:“若有得罗汉辟支佛,若沙门及天与人,起想烦荷于法求名,坏乱本慧妄增减法,枝掖解说,以伪错真以辩乱道,不惟空慧而务严饰,闻佛可得志存超获,不知沤和拘舍罗,而不勤殖德行,为是法贼,破我道者也。”

  阿须夷天、潘那提天、提楼尼天、拘属提天、施那利天,俱白佛言:“愿持形寿归持法者,千亿万劫无休息时,常令我等得是三昧。”

  佛言:“其有德人奉行三昧,如法不失,则得佛疾。其有发意行是三昧者,譬如泥洹天上有宝,诸宝中王,天上天下宝中最尊,有佛在世宝乃现耳,名曰精摩尼珠,有得是珠持着器中,若着手中视之四面空中,在欲得几日雨珍宝,所向莫不如愿,是尊宝珠不当贪惜,当雨三界普令获宝,是三昧者德亦如是也。”

  罗阅祇王白佛言:“佛者尊祐,世之大导,常有大慈救济十方,愿以宝珠雨我国界,得令人民普得福利。”

  佛则时笑,神光炜烨。阿难整服前白佛言:“佛不妄笑,愿闻其意。”

  佛语阿难:“见是王不?欲得泥洹天上宝珠,雨罗阅祇使普富饶,不知宝来三昧已得是宝也。”

  佛语王言:“宁见人民百日不食,普得安隐以法为味,又诸女人化为男子,是法之利不亦大乎?”

  王心欢悦,即脱珠宝,以散佛上及菩萨上,化成华盖列在空中,其间悉有百千音乐,王倍踊跃忘食之想。王白佛言:“是花盖者从何而出?”

  佛言:“从无处出。”

  又问:“无处从何出?”

  佛言:“从无所起来。”

  又问:“无所起从何所来?”

  佛言:“从无所生来。”

  又问:“无所生从何所来?”

  答曰:“从不动来。”

  又问:“不动从何所来。”

  答曰:“从无造来。”

  又问:“无造从何所来?”

  曰:“从无名来。”

  又问:“无名从何所来?”

  曰:“从无生来。”

  又问:“无生从何所来?”

  曰:“从无音来。”

  又问:“无音从何所来?”

  曰:“从无二来。”

  又问:“无二从何所来?”

  曰:“从无形来。”

  又问:“无形从何所来?”

  曰:“从自然来。”

  又问:“自然从何所来?”

  曰:“从化来。”

  又问:“化从何所来?”

  曰:“离于化来。”

  又问:“离化从何所来?”

  曰:“离于不化无相知处来。”

  又问:“无相知处从何所来?”

  佛言:“以是故为诸法也。”

  王闻佛语倍大欢喜,白佛言:“此诸菩萨从远方来,愿悉请之明日到宫。”佛即许之皆受其请。

  王即还宫庄严供具,侠道施帐幢幡粲丽,宫中皆以珍宝作座,夫人采女斋戒尽敬。

  明日,文殊及宝来等,与诸菩萨俱诣王宫。宝来菩萨让文殊曰:“今诸上人宜于前入。”

  诸菩萨言:“于慧无处、于意无形、于念无想、于法无所施,所施不离道,已断于法轮,于法无念、想无多少,如是者故为尊、多入于权,于萨芸若无相知者,已被法铠,于三昧无增减,是则为尊,故宜处前。”

  宝来菩萨答曰:“今诸上人年耆德高,以故为尊,宜在前入。”

  诸菩萨言:“我等之年亦如枯树,根本已死无有华叶,鲜于荫覆于世为薄,仁者虽幼入慧甚深,譬如宝树益世弘多,以故为尊,故宜在前。”既皆入宫就座而坐,诸天在上以乐乐之。

  王使夫人及诸采女,烧众名香进奉供具,饭食毕讫王问宝来:“我今欲得见十方佛,当行何法而得见之?”

  宝来曰:“欲见诸佛,当行九法:一者视十方佛与是无异、二者当视道无有径、三者视一切人无有脱者、四者当视饭食如化所见、五者当知五阴无有识想、六者当知六情观之如幻、七者当知所观但是倒见、八者于法中大施与、九者当知所施无所施,是为九也。空其意、等所视、无彼此,志寂然、得净定、无所见,则普见佛。”

  尔时赞宝来曰:“快哉快哉!审如所说。”佛说颂曰:

 “常当愿是劫,  所生常遇尊,
  从受大智慧,  常除爱欲根。
  不贪亦不嫉,  恶意不复生,
  乃于无数佛,  得闻是三昧。
  入于三千刹,  常行尊三昧,
  不于一切人,  所有诸珍宝。
  法不从五阴,  亦不离其处,
  从观得脱名,  一切皆如是。
  从观得欢喜,  发意无所生,
  其处已如是,  故为天中天。
  若在三界中,  不生亦不死,
  泥洹及泥曰,  一切无有是。
  意不当邪念,  所行作非法,
  若在三界中,  持心令不起。
  音响有还答,  内外悉相应,
  不起悉寂然,  诸法亦如是。
  三千诸佛刹,  名字悉如是,
  无闻亦无见,  非法所当议。
  三昧不挍计,  以数持作多,
  慧者解是言,  得佛无常处。
  法者悉清净,  旷大无有双,
  常作无边水,  所载蔽三千。
  意愿陀邻尼,  发意无有前,
  法者已如是,  一切当奉行。
  我念求法时,  从来若干劫,
  志意常弃家,  于欲无所求。
  常依善知识,  得立正法住,
  是时于大会,  得闻尊三昧。
  悉意大欢喜,  即住虚空中,
  去地百卌丈,  叉手在佛边。
  今坐诸菩萨,  受莂亦如是,
  其意增欢喜,  得闻诸三昧。
  便从一佛刹,  飞到诸佛前,
  不动亦不摇,  震动诸刹中。
  龙王大欢喜,  即雨万种香,
  化为诸水池,  上到三千中。
  华香自然来,  乱风自然生,
  百种诸音乐,  悉住于空中。”

  于是宝来菩萨问文殊师利言:“今此香花从他刹来,及诸音乐来在会中,为佛威神?将菩萨力耶?”

  文殊答曰:“佛及菩萨得力神变皆不可见,知是乐者无名之乐,有所在处。法音无名处,若乐是乐处,所有如化是乐,无二法是乐,于罗汉辟支佛悉欲度之是乐,所见异道悉欲令得佛是乐,所度无有主是乐,一切处无所无所起、于三昧无烦荷是乐,一切处无有名是乐,诸所有皆如化是乐,非音处无所生处是乐,法所施无所施是乐,大千刹中无常处是即乐,一切人令得信无所得是其乐,当来过去现在三处尽无所尽是乐,令还本无所见是乐,见法轮是为无所见是乐,三千刹中一切等是乐,十方三千树法之藏是乐,十方刹但有名是乐,色欲合是乐,于名字无有主是乐,无边幅一切寂是乐,一切明与冥合是乐,诸所行不失戒是乐,诸所念不离三昧是乐,虚空宝度无极是乐,诸慧觉无有处是乐,诸所可是乐,一切决无受者是乐,三界中无与等是乐,贪于法不惜命是乐,一切明令复明是乐,诸所有但倒见、见正者是乐,布施无所悕望是乐,意无极作大船师是乐,无边园脱无极是乐,意寂靖是乐,无所定是乐,诸三昧门无倒者是乐,亦无听亦无闻是乐,诸所念非政意是乐,一切人无脱者是乐,诸所度譬若幻是乐,初发意三昧俱是乐,诸菩萨所从来无有处是乐,诸菩萨在意生到十方是乐,非青黄白黑无道径是乐。如是宝来!欲知佛及菩萨威神音乐所乐如是。”

  宝来菩萨说颂曰:

 “文殊师利意,  慧尊无有前,
  所施弊三千,  其智莫不尊。
  威神所施行,  悉除三千中,
  诸乐无所欲,  但为不脱施。
  法乐为最大,  于化无度者,
  所施乐法与,  若空无度者。
  法与乐俱行,  无有过是宝,
  所乐不有主,  若空无处所。
  深入诸微妙,  晓了一切人,
  使之得大法,  断灭勤苦根。
  一切世间人,  悉有意不解,
  以法为觉意,  以慧救一切。”

  佛尔时遥为宝来菩萨说颂曰:

 “离空非想,  是想非空,  于法不起,
  即为是起。  常当软意,  净无所有,
  色欲同合,  无相入者。  所说无形,
  不离有形,  因法如梦,  所可无底。
  是寂离寂,  无离不造,  众法无主,
  所可如化。  都无所受,  法无所舍,
  所作到见,  一切皆然。  非色离色,
  是色不离,  其法如色,  其处如是。
  非音是响,  无闻不见,  不听不观,
  所有如是。  于化无名,  自言为是,
  法无是计,  所度如是。  于幻无见,
  所见离见,  离贪诸欲,  非法所仪。
  于欲无垢,  不着无离,  如是谛见,
  无有见者。  于净离净,  十方无造,
  所可若实,  如化无主。”

  宝来菩萨知佛所说,便于宫中说颂曰:

 “疑本不解,  谓法皆然,  本无常住,
  疑慧如是。  于想无劳,  识念无苦,
  举名住字,  非求法者。  于本不尔,
  不还不是,  所可无可,  远离无可。
  脱生无灭,  是即为灭,  于灭无想,
  是为非灭。  于法无生,  亦不想成,
  所以者何?  诸法皆空。  亦不求言,
  我离泥洹,  所以者何?  本末净故。
  不尽十方,  举之为证,  有言是我,
  是即为证。  不当远念,  念于十方,
  法无二法,  即得无名。  法非思想,
  可当逮者,  起行如是,  不见尊法。
  要当解慧,  于妙不恐,  深行不主,
  可谓慧门。”

  宝来菩萨问文殊师利:“今在会中新发意者,我欲使得无极法,当何以致之?”

  文殊答曰:“于想无作即得无极法。”

  又问:“何谓无想作者?”

  文殊言:“当逮九法宝:一者意无处所是即宝、二者观法无主是即宝、三者不见有当来过去是即宝、四者于法无有造作者是即宝、五者所施但施经法是即宝、六者见五道勤苦于其中不转是即宝、七者所觉不远沤和拘舍罗是即宝、八者直见诸法不处法有二是即宝、九者到于泥洹亦如化是即宝,是为九法宝。”

  于是文殊师利说偈曰:

 “于可无所欲,  所住无常名,
  若空无有垢,  佛笑无不可。
  笑空不离末,  如本无笑者,
  已住诸法名,  一切皆如笑。
  本末皆自然,  无有往来者,
  笑者有还报,  不还亦不笑。
  法者皆是一,  已笑便有二,
  于二无名字,  是故为是尊。
  所笑无所著,  但为众法施,
  所动无所动,  是故无上尊。
  笑者无还报,  一切无有主,
  其笑不离本,  是故天中天。
  笑者无所起,  但为倒见耳,
  于法悉寂然,  寂者本无故。
  笑者不离化,  以化大施与,
  于化无举名,  是故乃为法。
  于法无有是,  但为不脱施,
  所脱不为脱,  佛者亦如是。
  故于大会中,  议度无度者,
  于法作施与,  无有与比者。”

  舍利弗问宝来曰:“欲使十方一切学者,皆得总持诸陀邻尼。修行何法当得致之?”

  宝来曰:“当行三十二法宝:一者欲使一切未发意者皆当度之如化无碍;二者未发无上正真道意者皆令住正法;三者视三千大千刹土等无异;四者若住限者令远离众欲在于慧门,无动无转得至泥洹;五者人说有天无天志不动还;六者志道坚固意不怯弱;七者一切无来受生者,视当来过去无有二;八者观诸三昧禅寂然无处所;九者诸所度无有主,一切从空致空;十者三千大千诸佛我悉从受法;十一者他方刹土敢有来听经者悉令得决;十二者诸佛刹土所有华香,来者亦不喜、不来者亦不求;十三者诸发意者使得法住;十四者当来过去意无增减,所以者何?知本无二故;十五者悉欲令十方蜎飞蠕动奉持禁戒终无毁犯;十六者无有邪念在于十方,转意还本则向慧门;十七者无所不忍常无邪恨;十八者从观至观无有度者;十九者如本无住无常住处;二十者所度无有主,如空无念想;二十一者于慧作施与无有举名者,于欲无所著便从是得脱;二十二者所说不离对因作施与故;于大国众中度无脱者;二十三者于无数刹飞到他刹,在诸佛前无所挂碍;二十四者视诸刹等无得脱者;二十五者净痴同合本净无异;二十六者住大千中主作桥梁,劝进未觉令冥见明;二十七者于大海中作大船师,渡诸群生无有厌极;二十八者作无边盖闭塞众垢;二十九者作无极惠不离十方;三十者作大慈哀苞润一切,诸未度者悉当度之,故号之曰天中之天;三十一者常行等心无有偏适救济无双,故号无上尊祐;三十二者菩萨所说不离经法,遍大千刹中莫不等闻,是故空中自然生华;是为菩萨三十二法宝。”

  于是宝来菩萨说颂曰:

 “十方普如化,  一切皆无常,
  真法正谛寂,  演说度众生,
  有想不离想,  一切实本空,
  若华未施叶,  其色不可当,
  一切所众欲,  立之可意王,
  诸宝无上尊,  号为天中天。
  故于大会中,  议度未脱者,
  其本无常住,  故字十力尊。
  一切为倒见,  世间谓之冥,
  所可若如化,  能脱十方中。
  虚空无常处,  佛藏悉在中,
  以脱无脱者,  故教十方人。
  十方诸佛刹,  合之为一国,
  自然众大会,  悉满十方中。
  佛者一切觉,  笑不离其容,
  不离黄金色,  以示未脱人。
  十方为作导,  意不离法王,
  所施无所施,  华布于十方。
  金色大莲华,  遍满诸空中,
  起想而作行,  不住诸天中。
  文殊师利意,  旷大无有双,
  使得道莂者,  住在虚空中。
  宝来慧意尊,  光明遍宫中,
  可意诸天人,  悉得到法门。
  十方诸菩萨,  感动诸刹中。
  今会诸天子,  得闻是尊经,
  彻见诸一切,  乃到可意宫。
  化为交露坐,  万种天华香,
  听受诸三昧,  坐观大众中,
  诸来宿功德,  发意供养尊,
  道者不直见,  所有皆如是,
  诸脱无有数,  三界不可极。”

  文殊师利菩萨问宝来曰:“众音如化,所作法无想,亦不可尽,故有自然。当以何脱之?”

  宝来答曰:“有九法宝:一者自然无处亦如化;二者诸法无处亦如化;三者当来无处亦如化;四者诸所有世处亦如化;五者观过去处亦如化;六者观见诸法如幻耳,亦无有处亦如化;七者所见无处亦如化;八者得道无脱处亦如化;九者得于泥洹本无住处亦如化;是为九法可得脱慧。”

  文殊又问:“过于泥洹皆亦自然,谁为是化本者?谁是化主者?化为有本无?化有所起处无?道为有处无?”

  宝来答曰:“有九法知化无处:一者非道无处是则化、二者化非处无想是则化、三者化者无起化处无处是则化、四者非常名无有尽时是则化、五者化处无处是则化、六者于道无想是则化、七者化者于起无起是则化、八者化者于诸欲无有处是则化、九者化者于所度无所处是则化,是为九法知化本。”

  于是文殊师利又说偈答曰:

 “十方无化者,  化化无有形,
  一切无常宝,  是故为化主。
  道者不化得,  亦不离其处,
  所说无常形,  自然在其处。
  诸宝从化得,  本离从无有,
  其本同化生,  是故人中尊。
  欲者从化起,  法本无有是,
  化而住五道,  无有见化主。
  生死及五道,  与化不相连,
  以世贪不断,  故现正觉耳。
  如来及化主,  十方尊无极,
  持化大其世,  世间无知者。
  法轮无色转,  于化无转者,
  系色有思想,  深法无转者。
  想色化十方,  莫不受法者,
  所施大智慧,  世间无说者。
  诸欲及罗汉,  不逮觉是宝,
  故于众会中,  广说无二宝。
  智慧不可极,  光明最无有,
  十方作桥梁,  所说无有二。
  十方诸佛刹,  悉令为平等,
  亦不使其人,  发意有异心。
  十方诸法园,  一切法度垢,
  亦不从世间,  于法无脱者。
  于惠无有脱,  不见往来者,
  于寂复见寂,  明中复见明。
  法者非慧得,  自然本无是,
  慧冥俱同合,  故无相识者。
  痴慧不同合,  其慧众冥明,
  所施但为法,  如华在高山。
  诸恶不可极,  色欲不可尽,
  泥洹及生死,  一切皆如是。
  十方诸佛慧,  无知无觉者,
  所以见净法,  故言世无有。”

  昙摩菩萨复问宝来菩萨言:“于化无起离,谁为成主者?泥洹不生灭、不远五道,当来发意转住法轮净无诸垢,一切众生谁为度者?”

  宝来答曰:“快哉所问!欲决一切生死之根,乃如是乎?菩萨有九法宝:一者于化化主无主;二者于泥洹与生死初无相知者;三者于生死于灭无灭;四者一切天上使不还生无生处;五者当起意未起意如处住;六者三千大千佛刹观了无得度者;七者于念无起处;八者悉使三千佛刹皆取泥洹意亦不喜,不取泥洹意亦不瞋,所以者何?诸法无处故;九者随愿取罗汉我悉令发意,若有发意求愿者,不令复还不起诸生无有还愿;是为九法。”又说偈言:

 “于可无不可,  于欲无所欲,
  所度无见者,  法转无常处。
  慧者无所说,  因度无往者,
  故见大正法,  世之最无有。
  道者无常名,  故为十方宝,
  以得无得者,  生死无有道。
  四马不可尽,  可意无有足,
  世间悉乐之,  不舍不得道。
  畏生无有脱,  不畏无脱者,
  生死当举名,  立之为五道。
  有报无答者,  可谓为是法,
  法者本无二,  所有谛以觉。
  无边亦无幅,  无极不可计,
  本际如影响,  无有往来者。
  于起无所起,  法无诸欲者,
  生死本无处,  生死化如是。
  于净无有净,  于垢无有垢,
  悉为十方人,  断绝诸五道。
  净意若如水,  一切无瑕垢,
  青黄及白黑,  悉得见其形。
  诸法不可呵,  即得无上宝,
  吾我及与人,  世间无得者。
  不住无住谛,  所有谛如是,
  所觉无所见,  世间谛如是。
  不度无不度,  世时谁不有,
  十方立正觉,  悉得无上宝。”

  昙摩菩萨问宝来菩萨言:“欲使十方诸天人民,自然皆令得如其处,当行何等法得致之乎?”

  宝来答曰:“有六事得逮是法:一者闻知是会时是即为宝;二者得闻是经是即为宝;三者逮本功德是即为宝;四者得闻是经法者,悉得六万三昧,是即为宝;五者已得六万三昧,欲十方人发无上意,是即为宝;六者皆使十方悉得会于佛树,是即为宝。”

  说是经时,九十亿菩萨,六十七亿诸天人民,皆得无所从生法处;九亿菩萨得是三昧。三千大千佛刹六反震动,诸天于空中大作伎乐,诸龙、阿须伦,皆得闻见是深三昧。

  阿难正衣服,长跪白佛言:“是名何经?云何奉持?”

  佛语阿难:“是名为‘无极宝’,当奉持之。”

  佛说经已,诸天、人、阿须伦、人非人皆欢喜,各前为佛作礼而去。

  佛说无极宝三昧经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