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12.P0063 佛说菩萨修行经(1卷)〖西晋 白法祖译〗

大正藏第 12 册 No. 0330 佛说菩萨修行经

  No. 330 [Nos. 310(28), 311]

  佛说菩萨修行经(亦名威施长者问观身行经)

  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

  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祇树给孤独精舍,与大比丘千二百五十及众菩萨五千人俱,皆尊菩萨——神通睿达,权慧变化,游三千世界,普利一切莫不蒙济。于时舍卫国大城之中,有豪长者名比罗达(晋言威施),与其城中诸大长者五百人等,宿意同念,俱从舍卫大城中出,往诣祇树给孤独精舍。前至佛所,即皆稽首,绕佛三匝,问讯世尊,却坐一面。

  于时世尊,以无限达,因问威施,及诸长者、族姓子等:“发何志乎?诣如来耶?”

  是时威施并诸长者,即白佛言:“吾等,世尊!集坐静处,竞有念言:‘佛世难值,人身由然,得脱离世,同亦甚难。’吾等窃议:‘为用何乘而至泥洹?当以声闻、缘一觉乘取泥洹耶?大乘普智泥洹脱乎?’时吾等举心便发言曰:‘志愿无上乘泥曰,身不以声闻、缘觉脱也。’吾等,世尊!志愿发心无上独尊正意,以斯法故,来奉如来。云何,世尊!菩萨大士,内性常欲应于无上平等正真尊觉,当学何法,而应行住?唯愿如来垂慧普慈,以无极哀,散示疑结。”

  尔时世尊,告威施曰:“善哉,善哉!诸大长者乃能改俗,舍世之荣乐,发无上正真道意,觐诣如来。又威施等,勤听思念,当演说之:菩萨大士行,得无上等最正觉,志作所应及其觉法。”

  长者威施并五百人,即皆叉手受教而听。

  时,佛告曰:“是诸长者!菩萨大士发行,欲应无上正真等最觉者,心向众生,当建弘普无极大慈,志习念行勤执无舍,进学无忘,是乃应于无上觉道。又诸长者!若有众生,分其所受身口意恶,彼行非故,命终堕狱故。诸长者!天地聚合,集以众苦,向诸网见众生之类,存心大慈,勤志大悲;守习学行,专精如斯。其身不着衣被饮食,于诸利养意亦不贪,以诸所珍,乐尽施惠。念彼众生,慎行戒具,忍进定智。如是长者!菩萨大士,欲发无上正真道者,当习观法乃应身行。”

  尔时,威施及诸长者:“吾等,世尊!当修身三、口四、意三念法。菩萨大士云何应观身行法耶?”

  尔时世尊,告威施等:“如是长者!菩萨大士有四十二事而以观身。作是观已,离想结缠。身心意识,缚着吾我、贪身寿命、浊乱诸非,应便除尽。”

  是时威施及诸长者,受教而听。

  佛言:“菩萨大士!观身污秽本为不净,观身臭处纯积腐烂,观身危脆要当毁坏,观身无强当归碎散,观身如幻诸大变化,观身恶露九孔诸漏,观身盛然淫欲火炽,观身燋烧兴恚毒火,观身愚冥痴蒙毒盛,观身罗网恩爱结缚,观身如疮众患缠绕,观身可患四百四病,观身秽宅受诸虫种,观身无常逝归尘土,观身顽愚不达体法,观身危陋毁落不久,观身无赖常怀多忧,观身无坚老至苦极,观身无倚饰伪纯诈,观身难满受盛无厌,观身巢窟受众色爱,观身贪惑迷着五乐,观身昧冥意怀喜悦,观身无住生死种异,观身识念怀想众贱,观身无友极养会离,观身众食狐吞狼争,观身机关展转无数,观身系属饮食所盛,观身叵视脓血臭满,观身毁灭趣非常法,观身如仇恒多怨害,观身热恼常怀忧结,观身聚殃五阴所误,观身苦器生死剧痛,观身非我众缘积聚,观身无命男女会散,观身为空根受诸情,观身无实譬之如幻,观身虚伪其现若梦,观身伪惑为如野马,观身诈欺其喻响像;是谓长者菩萨大士四十二事观身行法。其不观者或贪身,心神意识由之起灭;其有菩萨如是观已,爱着身命贪爱吾我,疑垢倒谬及诸欲乐、有常之计,皆悉除尽。遵志守一,不惜年寿,如是速具六度无极。斯谓长者菩萨大士,以满六德权化流布,疾得无上成最正觉。”

  于是世尊,重加弘演说身行法,而叹颂曰:

 “得为人甚难值,  无以身造恶行,
  要会死弃丘冢,  狐狼食或烂坏。
  伪欺我愚常惑,  专兴念贪色欲,
  是身求无反复,  昼夜受诸苦痛。
  因众苦以成恼,  身痈满盛不净,
  常困极于饥渴,  夫智者岂贪命?
  常受身终无厌,  强畜养剧亲厚,
  为见色犯众罪,  彼缘是受狱痛。
  身不能如金刚,  无以是造恶业,
  虽久存会归死,  时兴信念佛世。
  假长久养育身,  甘肴膳及香华,
  会饥渴不恒常,  虽勉励当何益。
  更劫数因还值,  人雄尊佛之世,
  常发信莫犯罪,  或堕三受苦毒。
  其极寿亿千载,  勤自勉如救火,
  况其寿百岁者,  憍纵身造狱殃。
  若有念想吾我,  得人身甚为难,
  常极意恣五乐,  且自娱焉知后?
  斯之乐不永久,  诸苦毒至不远,
  当速离诸悭贪,  可得应大福祚。
  财非财譬如梦,  强以此伪众生,
  时一有或便尽,  明智者不吝财。
  若如幻化色惑,  现虚伪花鲜彩,
  是欲财谁欺身,  愚浊惑堕颠倒。
  以众苦致福财,  用身故念与想,
  财非财五家事,  有何智为财惑?
  谬顺随妻与子,  王势强夺聚财,
  觉无常了如此,  终无意乐利家。
  恩爱聚致苦恼,  无贪惑着家狱,
  父母财身妻子,  皆留在行自当。
  有贪惜不自觉,  唯恐财随我灭,
  愚顽者力求财,  有智虑信无贪。
  悭不信不可从,  极自卑如儿仆,
  外燋贪内热谄,  诸圣贤所不咏。
  谈书籍或诗颂,  以惑众若淫女,
  意粗犷性暴弊,  诸悭人多妒嫉。
  贪狼性无亲友,  现卑谦强亲人,
  唯为财习追苦,  智虑者莫信之。
  顺财故与此事,  乃造起毒害心,
  是故智当省察,  弃离悭妒邪事。
  金珠宝诸珍奇,  因福祚得致之,
  为斯故兴诤讼,  制是意整以法。
  时可值人雄尊,  慈氏佛上如来,
  乃当有金宝地,  焉知复在向生?
  欲五乐纯虚伪,  愚迷惑欺诈意,
  欲若如夏盛热,  坐野马因疲劳。
  贪目色欲惑己,  淫发醉失意志,
  从习欲随颠倒,  当何时值佛世?
  从九十一劫中,  世乃有佛尊觉,
  山须弥烧坏灭,  后何缘当得值?
  海陂池枯竭干,  天地燋永无余,
  欲炽然亦如是,  有何智当着欲?
  诸聪达明智士,  当察知居寂灭,
  有何贪奚可乐?  解是义不入网。
  观行习法之最,  莫恋尸冢囚狱,
  着恩爱贪浊意,  不能免狱苦殃。
  有妻子贪离别,  所作行当自受,
  便独趣随苦毒,  彼无有代痛者。
  斯三界恼之甚,  莫若如妻与子,
  本爱时规与乐,  反成忧罪恼根。
  缘受三恶道苦,  毒辛酸惨痛生,
  若当被诸恼根,  妻及子无伐者。
  勿以父造恶行,  及与母诸亲属,
  阿鼻痛无免救,  且莫如身行者。
  阎罗王狱卒地,  彼不问父母事,
  兄弟妻子亲友,  惟结却身善恶。
  以得致身人身,  遭遇值不念恶,
  断灭众殃罪行,  除改前不善事。
  已浊污自防覆,  莫信作无报应,
  彼法王当散说,  分别了行清净。
  身种作行自当,  纵放意随堕恼,
  身所造即获殃,  譬喻之影随形。
  当其受苦痛时,  父母亲不能免,
  及善厚无代者,  是故智无恋欲。
  其欲脱狱楚毒,  及众缚枷锁械,
  当勤念舍离欲,  速行法世雄教。
  家大炽多恼根,  火之起而常然,
  何慧达而乐是?  揩大火恐难中。
  在家者忧利时,  居俗业营妻子,
  有是众万端虑,  何智慧不舍家?
  十力教甚可乐,  无种栽取若根,
  騃痴子无是志,  但惑家堕地狱。
  天地间专惑者,  兴念想我妻子,
  愚顽意谓常存,  不知之幻化身。”

  当佛世尊说是法时,威施之等五百长者,应时逮得柔顺法忍。从得忍已,神通备具,达知去来,圣智弘妙,慧无挂碍,明晓众生意志所趣欲,发起众一切会者观心之故。即说偈曰:

 “快哉为大利,  众利之最上,
  其有发心行,  求佛菩萨者。
  大乘心可乐,  但欲安众生,
  为人修桥梁,  志乐大乘者。
  众生爱乐彼,  颜像众欣睹,
  其有兴发心,  志求菩萨道。
  诸发菩提心,  种德于福田,
  深乐菩萨者,  得为三界明。
  隆圣菩萨心,  逾越诸众意,
  一切悉备足,  能度诸众生。
  吾等快得利,  爱乐兴斯心,
  值佛能仁世,  师子最正觉。
  得逮闻是法,  菩萨观身法,
  志即乐大乘,  获致于柔顺。”

  时佛便笑。世尊笑时,五色光出,从口中奋,辉晖晃昱,色色各异,遂至无数光明普遍十方诸土,威景覆蔽一切释梵日月天魔宫殿之明。

  当其佛笑及覆光时,诸天龙神并世人民七万二千,见佛神耀暐晔之变,亦皆自觉被如来明安育其体,各于座上忽然悉得无所从生法乐之忍,其余无数皆发无上正真道意,然其焰还绕身三匝,而其威光忽从顶入。

  尔时贤者阿难白佛:“诸佛如来出现于世,安度众生道教洋洋,终不妄笑。今者何因兴发威颜而欣笑耶?善哉,世尊!如来降德,愍念一切无量诸天及世人民,皆使得安,畜生禽兽蜎飞蠕动,莫不蒙度,愿佛开解敷演笑意。”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汝见长者威施之等五百人不?”

  “唯然已见。”

  世尊告曰:“是诸长者,在过去诸佛植众德本,从发无上正真道意。如是,阿难!长者威施五百人等,却后当更七十六劫不堕三苦,然后成佛当同一劫,劫名勇猛皆同一字,其号名曰华吉藏王如来、无所著平等正觉、道法御、天人师,为佛世尊,各各所度极至无量。”

  是时阿难重白佛言:“唯然世尊!甚深妙哉,未曾有也。如来散说是之弘奥无极要法,是经名何?云何奉持?”

  佛言:“阿难!是经名曰‘菩萨修行’,亦名‘大士威施所问观身行经’。又斯,阿难!是观要法,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致道弘化无不由之。吾今成佛,有身相好,化于生死,亦因此法,当善书持、讽诵、读说、开示一切。”

  佛说经已,贤者阿难,大士威施五百人等,诸天龙神及世人民,闻经欢喜,皆起叉手,为佛作礼。

  佛说菩萨修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