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商业周刊

来源:Dreamstime
作者:张方毓编译/商周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外海发生规模9.0的大地震,并引发最高达40.1公尺的海啸,袭击日本各州面太平洋长达2000公里的海岸线,接着位于福岛的核电厂冷却系统因海啸故障,导致后续炉心熔毁与多起爆炸和核泄漏。连三灾难不仅造成大量伤害,也让日本企业第一次正视供应链存在的致命伤。
三菱气体化学公司(Mitsubishi Gas Chemical)一间位于福岛的厂房在当时被海啸冲毁,引起一阵紧张,这是因为,该工厂生产一种BT树脂,用于手机运算晶片的包装。一间厂房的毁坏就引起许多业者忧虑,正好显现出现代供应链的本质:全球化、高度分工,但也极度脆弱。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长长供应链
《纽约时报》报导,通用汽车(GM)的时任执行长丹尼尔.埃克森(Daniel Akerson)在日本大地震发生后,紧急号召员工成立「战情室」,监测在灾情中受到波及而停工的零组件供应商。他们在白板上列出所有会影响自家汽车制造的所有供应商:工厂毁坏无法生产货源的,标成红色;工厂完好但因灾害而断水断电的,标成黄色;正常供应的则标成绿色。最后他们整理出,总共有118个零组件受影响。而实际上,只要一个零组件供应异常,就足以阻止7万5千辆通用汽车生产。
亲自飞往日本探查产业灾情的汽车产业顾问约翰.赫夫克(John Hoffecker)说明:「不只最后组装工厂要运作,也不只直接供应商状态要正常,我还必须去了解钢工厂、第二层供应商、第三层供应商,甚至第四层供应商这些更上游的零组件。我们从来没这么做过。」
《纽约时报》报导,现代供应链就像一条「细细长长的线」,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依据世界各地的制造优势,将一个产品的零组件分散外包到全球各处,通常也只挑选一个成本最低的供应商,更不用提企业的供应商自己也会想降低成本,因此又再外包出去,供应链因此越来越长、越来越复杂。
在供应链正常的时候,企业只需要和直接供应商对口,但这条长链中的一个环节异常,也就是断链时,就形成一个大问题。哈佛商学院教授大卫.奥菲(David Yoffie)指出:「风险存在于你很少关注的地方,也就是第二层供应商——你觉得比较不重要的部分。」
高效生产的背面是:全面断链
311大地震发生时,日本东北部是电子零组件的生产重地,因此广泛影响了半导体、消费性电子以及汽车产业。但最知道断链痛处的,当属丰田汽车Toyota。
一辆汽车需要3万个零组件,才能组装完成。据《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报导,Toyota的汽车供应链中共660家供应商受影响,三分之二工厂停工,复工前,Toyota少生产了76万辆汽车。
为何断链对Toyota来说影响特别惨重?或许令人意外的是,这源自Toyota备受赞誉的「精实生产」(lean production)。精实生产的核心价值是「用最少的工作创造价值」,最少的工作是什么呢?将此方法系统化、曾任丰田副社长的大野耐一(Taiichi Ohno)归纳出生产过程中的7种浪费:
1. 等待的浪费
2. 搬运的浪费
3. 不良品的浪费
4. 动作的浪费
5. 加工的浪费
6. 库存的浪费
7. 制造过多(早)的浪费
这种定义浪费的思维进一步促成Toyota经典的「即时生产」(Just-in-time),目的是创造顺畅的「工作流」,降低所有隐藏的库存,仅让有价值的工作停留在生产线上。也就是说,Toyota的生产线基本零库存,在工厂中,提早抵达的零件不会被放入库存,也不会停线待料,而是宁可先装起来,如果真的有需要的话,才进行后续二次拆装。
这样的生产哲学降低成本、缩短交货期,同时又提高产品品质,成功帮助Toyota成为世界三大汽车制造商。然而,没想到的是,天灾来临,这个生产方式却显露其双面刃的性质,导致Toyota完全没有库存可以因应断链的紧急状况。
供应链风险管理
对此,《华尔街日报》报导,Toyota发言人表示,从311大地震之后,公司就持续发展各种供应链风险管理策略,包括:
1. 创建名为「救援系统」(Rescue System)的资料库,里头详细罗列供应链中65万家公司、40万个零组件的资讯,包括公司厂址在哪里、各零组件由哪个公司提供给哪个公司;并且,资料库可用视觉化图表呈现,方便查阅。
2. 演练紧急情况时如何调度生产线到其他地方。
3. 「鸡蛋不放在同个篮子里」:也就是分散风险的概念,这些措施包括分散厂址、在不同地方扩建工厂、同一个零组件由多个供应商提供,依据60/20/20原则,也就是六成给一家做,其余四成分给两家做。
4. Toyota也适度调整零库存的做法,根据报导供应链采购相关新闻的《Supply Chain Digital》,针对结构较为复杂的零组件,会确保有维持数月的库存量。
除了Toyota以外,在311中受到断链影响的其他企业也采取各自的供应链风险策略,例如日本企业瑞萨电子(Renesas Electronics)推动零组件标准化,以方便紧急时刻将缺少的零组件挪到其他工厂生产;天合汽车集团(ZF TRW Automotive Holdings)则针对单一货源的供应商增加采购量,从震前的3天量增为6天量,数量翻倍,并且在工厂储存备用生产机器。
教训可学,风险难测
然而,风险之所以为风险,正是因为其难以预测的缘故。311过后,Toyota虽然马上推动供应链风险策略计划,但2016年日本熊本县规模7.3的地震,却又再一次让他们面临断链,迫使日本全国工厂停工。Toyota发言人即表示,他们无法决定工厂所在地是否发生灾难,只能不断精益风险策略。
东京大学制造管理研究中心教授藤本隆宏(Takahiro Fujimoto)表示:「牺牲公司竞争力来维护风险的公司,很可能在下一次灾难来临前,就已经破产了。」这很大程度代表许多企业的心声,毕竟分散风险常常是公司竞争力的悖反,无怪乎横跨全球、高度分工、压低成本的供应链难以取代。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通称武汉肺炎),再度挑起全球企业主的两难:要降低风险、还是极大化利润?
责任编辑:黄达_HS104
声明:本文章为网友上传文章,如果存在来源错误,或内容侵权问题,
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代表原媒体及作者观点,不代表FJ时事新闻立场。
4週間前